邓绪礼;缪峰;赵吉来;李顺平;李登俊;赵中平;付斌;万功群;刘新;赵长磊;付兆义;王培义;李红专
一、《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海南省卫生防疫站主办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将于2001年创刊发行.本刊主要报道有关热带病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二、本刊劈有疾病控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防治经验、临床诊治、检验技术、理论探讨、综述、社区卫生、短篇报道、教学与实践、科技信息、其它等栏目.三、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和预防保健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从事热带病、传染病、流行病学、媒介防制研究的教师与学生;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卫生防疫机构工作者;医疗科研机构和有关图书、信息部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于我国恶性疟、间日疟和两者混合感染地区,一次性检测人体内或蚊体内的恶性疟原虫(P.f.)和间日疟原虫(P.v.)的双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方法根据疟原虫红内期SSUrRNA基因特定片段,设计合成3条寡核苷酸特异引物,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P.f.与P.v.的双重PCR技术,操作方法按PCR常规.结果从P.f.和P.v.感染血样中,分别扩增出274bp和412bp的特异片段,检出水平达1~5个虫/μl血,而人基因组DNA、约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均未见扩增条带;但食蟹猴疟原虫(P.c.)与P.v.相似,在412bp可见扩增条带.经对采自不同疟区发热待查病人的滤纸干血滴和确诊疟疾病人的静脉血检测,344例血样中,检出阴性112例、P.f.109例、P.v.114例、P.f.+P.v.9例,阳性率67.4%;比常规镜检的阳性率66.3%稍高,尤以检出P.f.+P.v.感染病例高.分别检测人工感染P.f.与P.v.各10只大劣按蚊的阳性唾腺,均被检出同种的阳性结果.结论一次性检测P.f.DNA与P.v.DNA的双重PCR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具有简化操作、提高工效、降低耗费的优点.对发热待查病人诊断和蚊媒感染疟原虫调查,以及疟疾病原学的检测质控方面,均有实用价值.
作者:蔡贤铮;区采莹;王香凤;华德;陈历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临床护士的营养学知识水平的研究,为进一步培养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医科大学2所附属医院内、外科185名护士的营养学知识及其应用现状问卷调查,76名护士任意一次尿样中抗坏血酸排出量对肌酐比值,及128例男性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营养学知识掌握普遍不足,其中基础营养学知识好于临床营养学知识(P<0.05);不同学历的护士之间,营养学知识掌握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4%的护士维生素C营养处于不足状态;20.3%的18~49岁男性非危重住院病人表现为各种程度的营养不良;而护士对住院病人的营养评价方法不了解、了解不会做,分别占19.5%和46.5%.结论加强临床护士营养学知识的继续教育是保证护理程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为营养学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胡敏予;朱明元;周光宇;黄忆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广西鼠疫早发生在1866年龙州县境内,后一次流行发生于1947年合浦山口乡永安村.广西自1866年至1947年的81年间,曾在44个县(市)发生63年次人间鼠疫流行.近年来,鼠疫正在全球范围内由静息期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尤其是与广西相邻的越南和云南省,后者以1~3个县的速度增加,并呈跳跃式地逐年由西向南然后向东迁移,步步逼近广西,现在广西已成为兵临城下之势.[1].因此,如何提高广西鼠疫的监测质量、系统地开展监测工作、及早发现和掌握鼠疫的疫情动态至关重要,本人就实际监测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1 广西鼠疫监测的现状广西自1952年以来便不断开展鼠疫监测工作,1973年以前主要采取病原学分离监测和宿主媒介监测,1973年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推广以后,便增加了血清学监测,1985年又开展了鼠疫放射免疫试验,1989年开展富集血凝试验(现已停止).自开展监测工作以来,仅在1975年检出7份间接血凝试验阳性鼠血清和1977年检出2份阳性鼠血清.
作者:周树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血吸虫病是一种行为性疾病,由接触疫水所致,感染的危险度与接触疫水活动的性质、暴露于疫水时间的长短、体表暴露的程度密切相关.我国主要以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为主,是危害人体健康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1临床表现我院自1998年以来,先后共收治30例血吸虫病人.其中29例来自于1998年参加长江抗洪抢险后的退伍官兵.1例为出生于疫区感染而后在非疫区工作直到1998年3月才明确诊断者.30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0~64岁.其中20~23岁29例,64岁41例.均有疫水接触史.29例参加长江抗洪抢险的退伍官兵,其病程短者5个月,长者13个月;接触疫水后发病时间,短的1个月,长者8个月.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痛、腹泻、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接触疫水后1~2个月出现发热、咳嗽、胸痛及腹痛、腹泻者5例,伴有脓血便者1例;半年后出现腹痛、腹泻者11例.
作者:李登俊;岳继娥;高凤林;丁振华;陈红旗;高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海南省结核病控制项目初治涂阳治疗失败病例,采用复治涂阳方案(2H3R3Z3E3S3/6H3R3E3)的效果.方法用WH0推荐的标准化疗方案,对涂阳病人采取全程督导管理办法,对331例初治失败应用复治方案完成疗程者分析化疗效果.结果331例复治涂阳病人化疗强化期痰菌转阴率为74.6%,治愈率为77.9%,失败率为17.2%,死亡率为4.8%.结论结果表明虽然复治开始时排茵量越大,强化期转阴率和治愈率越低,但分析结果证实,该方案仍是合理有效的.
作者:符永健;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了解我市甲状腺肿现状,为下一步对碘缺乏病的防治及其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三亚市乡村56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甲状腺肿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调查点的选择按平原、半山区、山区分为三类地区,每一类地区调查2间小学,即平原地区调查崖城镇水南小学和藤桥镇椰林小学,半山区调查天涯镇文门小学和田独镇大茅小学,山区调查育才镇那受小学和高峰镇抱龙小学.1.2调查对象和方法于2000年5月,以8~10岁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用触诊法逐个检查儿童甲状腺,由各班班主任亲自带领学生现场实施操作.1.3诊断标准按GB16006-1995执行0度:没有任何可触及的或可见的甲状腺肿大现象(即摸不到、看不见):Ⅰ度:当颈部处于正常体位时,可触及甲状腺,但肉眼看不到,当患者作吞咽动作时肿大的甲状腺可在颈部上下移动.在甲状腺不发生肿大的情况下,出现甲状腺结节也归为此度;Ⅱ度:当颈部处于正常体位时,颈部可见明显肿大,并且进行颈部触诊时,可发现肿大的甲状腺.
作者:邢朝晖;陈毓瑚;黄梅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序列.方法根据exp-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用PCB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exp-1基因;将exp-1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铺x-gal LB平板;挑取阳性茵落,用酶切,PCR扩增进行鉴定.以正确的重组质粒为模板,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exp-1基因序列.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获取exp-1基因,成功克隆入pMD-18T载体;测序表明FCC1/HN株exp-1基因全长937bp,编码162个氨基酸.结论克隆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并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单志新;YU Xin-Bing;MA Chang-ling;LI Xue-rong;XU Jin;Wu Zhongdao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疥疮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动物感染性皮肤病.本文就我所皮肤科1998年8月~12月诊治30例6岁以下小儿疥疮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一般资料30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6岁,平均5岁.全部为三亚城市幼儿园的儿童. 皮疹部位手指间、腕屈侧8例,股部、外生殖器10例,阴囊、阴茎结节4例,上下肢4例,全身感染4例.感染来源幼儿园集体感染20例,家庭感染6例,感染来源不明者4例.疥螨检查所有病例采用丘疹刮片法,结果均为阳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皮损好发于皮肤薄嫩处,如指间、腕屈侧、股部、外生殖器部位,结节好发于阴囊、阴茎,也有泛发全身感染者.皮疹主要为小丘疹、丘疱疹、小水泡、隧道、结节、结痂.自觉瘙痒,夜间尤甚.由于搔抓,个别病例继发周身湿疹样变或感染,引起脓疱疮、毛囊炎等.
作者:郑纪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吡喹酮(75mg/kg×1d)反复治疗华枝睾吸虫重流行区人群的效果.方法采用Karo-Katz法对人群进行普查.结果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73.1%,其中华枝睾吸虫感染率为37.3%.通过两年四查三治,56例被观察者的虫卵阴转率为76.8%,虫卵减少率达91.6%.结论在华枝睾吸虫轻、中度流行区,采用该剂量组治疗人群,安全易行,效果满意.
作者:杨兰;洪性台;黎学铭;吴钦华;许隆棋;张鸿满;农彩云;农亮红;许洪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建国后,海南岛曾有过两次DF大流行.第一次于1979年10月从儋州市发生流行,确诊是由登革病毒3型(Dengue Virus,DV3)引起;第二次于1985年9月再次始发于儋州市,尔后扩散至全岛,尤以西北部沿海地区流行甚烈,系由DV2型所致,到1989年6月停息.临高县于1986年7月至1987年10月发生由DV2型引起的流行,先后殃及全县16个区(镇),DF患者9874人,死亡42人.在此期间笔者收治DF患者809例,其中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59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收治的909例DF病人中除因初诊被误诊或病历记录不全的100例外,余下809例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作者:王和权;林天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龙桥镇挺丰村委会残存丝虫病感染情况和特征,为今后该地区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厚血膜常规镜检方法,并对微丝蚴血症者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在龙桥镇挺丰村镜检发现微丝蚴血症者9例,人群微丝蚴阳性率0.54%,微丝蚴密度平均50.4条/120ul.结论该村在丝虫病防治中存在着薄弱环节,今后应进一步查治补课,才能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文童编号:l009-9727(2001)0l-0064-02
作者:童重锦;李善文;林绍雄;胡锡敏;曾文;陈垂基;王敦雄;王建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疆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22~26℃,适宜寄生虫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建国初,疟疾、丝虫病及肠道寄生虫病高度流行,危害甚烈.经40余年的大力防治,疟疾已得到控制,1986年丝虫病在全省范围内达到基本消灭.但是,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仍高达94.7%[1],迄今已查见寄生虫50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居高不下,丝虫病监测任务繁重,恶性疟抗药性继续发展,山区疟疾难以防治,疟疾暴发流行的威胁依然存在,寄生虫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1 疟疾1.1流行情况海南省是我国的高疟区,二十世纪50年代初年发病率达5000/10万~10000/10万,死亡率为10.4/10万.4种人体疟原虫均有发现,32种按蚊中6种为传疟媒介,其中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4.3%和3.5%.平原、丘陵和山区居民的原虫率分别为12%、34%和74%,恶性疟占60%.
作者:崔宜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0.75%罗哌卡因硬膜外用于妇产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2例ASAI-Ⅱ级妇产科手术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0.75%罗哌卡因组(36例),Ⅱ组为0.5%布比卡因组(36例).两组均取腰1-2行硬膜外穿刺,观察两组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镇痛效果及对循环呼吸的影响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达T8的时间、切皮时VAS评分、运动恢复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中寒颤的发生率Ⅰ组明显比Ⅱ组少(P<0.05).结论0.75%罗哌卡因具有起效时间快,镇痛效果好,运动阻滞恢复早,对循环呼吸的影响小,神经毒性低的临床特点.
作者:吴信真;周德华;吴多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在美国,前列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和死亡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1996)[1].尽管在过去20多年里,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发生了重要变化[2],如1973~1990年间其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3.4%,而1991~1995年则年平均降低1%,近期死亡率亦呈下降趋势,但据新估计[3,4],1998年美国将有18.5万人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死于前列腺癌者接近4万人;同年全美国存活的前列腺癌患者超过100万人,约占全部恶性肿瘤存活者的12.1%.因此,前列腺癌仍是美国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的死因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前列腺癌低发国家,目前还没有全国性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前列腺癌的致病因素目前还不清楚,因而缺乏有针对性的病因预防手段.本文简要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前列腺癌流行分布特征、危险因素以及人群预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作者:施侣元;仇成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经过半个世纪的共同努力,海南省形成了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在全岛相继消灭了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控制了登革热、霍乱、疟疾、麻风、丝虫病等传染病,实现了无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全省卫生防疫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传染病发病率从解放初期1955年的10833.1/10万下降到2000年的192.58/10万,达到有史以来的较低水平.尽管卫生防疫系统为我省疾病防治和保护人民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其现有状况已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目前面临严重的挑战.①卫生事业支出中用于预防的公共卫生费用比例较低,全省平均只占财政支出的3%,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8%的标准,大卫生观没有真正形成,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现象.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疾病流行规律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需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卫生保健模式.
作者:简梁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医学图书馆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传播医学科技知识,交流医学信息的使命,是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试就现代医学图书馆在热带医学研究中的地位作一概述.1 现代医学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因特网已成为涵盖186个国家的国际信息网络,形成网络2万余条,在网上运行的主机约2千万台,网上用户超过1亿.到2000年初,我国上网用户达890万,拥有WWW站点上万个,已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科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四大骨干网络.因特网的兴起和发展,突出表现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上资源是数字化的电子版,不仅包括文本型文献,亦包括声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服务时间、空间、类型、数量、范围以及提供信息服务达到质量和价值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知识结构,相应的也改变了传统医学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因此,开发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当今医学图书馆发展的机遇.
作者:柏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鼠咬热:(Rat-bite fever),又称小螺菌感染(Spirillum minusinfection)[1].鼠咬热是一种被鼠咬伤后,病原体(小螺菌)通过伤口经淋巴管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福建、广东、台湾、云南、贵州等地均有报告[2].笔者于1997~1999年,对7例确诊为小螺病菌性鼠咬热患者应用普济消毒饮加味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简介7例病人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小者3岁,大为70岁.7例平均年龄17岁,以儿童居多.病人均有被鼠咬伤史,其中咬伤脚者5例,咬伤手者2例,均在夜间受伤.潜伏期时间短者3d,长者12d.其中3d发病者2例,5d发病者2例,7d、10d和12d发病各1例.
作者:叶仕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饲养动物与接触动物职业者弓形虫感染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采用滤纸干血滴间接血凝试验(IHAT)对饲养动物和接触动物职业重点人群进行弓形虫感染状况调查.结果在饲养不同种类动物的人群中,以养猫同时养狗户者弓形虫感染率为高(20.00%),从事接触动物职业的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平均为8.67%,其中以猪肉制品加工者的感染率为高(10.23%),牛、羊肉类加工者感染率次之为9.67%,加工兔、鸡肉类者低为1.85%.在接触动物职业人群中男性感染率为9.64%;女性为7.62%,无显著性差异.从事该职业1年内的男性感染率为2.86%,女性感染率为3.64%,而从事11~20年的男性感染率为12.50%,女性为7.89%;女性从事21~30年的感染率为15.38;男性为10.00%.讨论接触动物职业时间长短与感染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弓形虫感染率可随接触动物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作者:赵玉强;郑雅梅;闫歌;杨国华;甄天民;付斌;韩广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寻求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利用封闭式调查表,对海南三市县戒毒所的506名吸毒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干预教育.结果吸毒人群平均年龄25.4岁,平均毒龄2.9年,平均戒毒1.5次.93.0%的人听说过艾滋病,其中38.0%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报刊杂志,有77.1%的人愿意接受上门宣传艾滋病知识.通过干预,吸毒人员艾滋病预防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提高幅度在3.3-24.0个百分点.结论在吸毒人群及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非常必要,而且效果显著.
作者:杜建伟;潘文利;黄好壮;王敏;陈明洁;吴清和;林经盛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