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宜庆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疆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22~26℃,适宜寄生虫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建国初,疟疾、丝虫病及肠道寄生虫病高度流行,危害甚烈.经40余年的大力防治,疟疾已得到控制,1986年丝虫病在全省范围内达到基本消灭.但是,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仍高达94.7%[1],迄今已查见寄生虫50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居高不下,丝虫病监测任务繁重,恶性疟抗药性继续发展,山区疟疾难以防治,疟疾暴发流行的威胁依然存在,寄生虫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1 疟疾1.1流行情况海南省是我国的高疟区,二十世纪50年代初年发病率达5000/10万~10000/10万,死亡率为10.4/10万.4种人体疟原虫均有发现,32种按蚊中6种为传疟媒介,其中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4.3%和3.5%.平原、丘陵和山区居民的原虫率分别为12%、34%和74%,恶性疟占60%.
作者:崔宜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由于流动打工人群多数文化水平低、防病意识差、缺乏管理约束,易于从事色情活动,是性病、艾滋病防治的薄弱环节.同样原因,在这一人群中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也有一定难度.本文就做好流动打工人群性病、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具体的可行方法提出几点论述.
作者:朱建平;吴青青;余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医学图书馆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传播医学科技知识,交流医学信息的使命,是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试就现代医学图书馆在热带医学研究中的地位作一概述.1 现代医学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因特网已成为涵盖186个国家的国际信息网络,形成网络2万余条,在网上运行的主机约2千万台,网上用户超过1亿.到2000年初,我国上网用户达890万,拥有WWW站点上万个,已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科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四大骨干网络.因特网的兴起和发展,突出表现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上资源是数字化的电子版,不仅包括文本型文献,亦包括声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服务时间、空间、类型、数量、范围以及提供信息服务达到质量和价值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知识结构,相应的也改变了传统医学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因此,开发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当今医学图书馆发展的机遇.
作者:柏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80年代海南省曾两次发生大规模的登革热暴发流行.为了深入研究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我们在分析登革热疾病生态学、制定传播流程图和重新给出蚊虫出生率、死亡率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登革热的确定性微分方程模型.并以海南省两个登革热流行的现场资料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显示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很好的吻合.表明模型很好地反映了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及各流行病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将我们的模型与Newton的登革热模型作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比较.
作者:吴开录;吴开琛;陈文江;赵冶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血吸虫病是一种行为性疾病,由接触疫水所致,感染的危险度与接触疫水活动的性质、暴露于疫水时间的长短、体表暴露的程度密切相关.我国主要以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为主,是危害人体健康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1临床表现我院自1998年以来,先后共收治30例血吸虫病人.其中29例来自于1998年参加长江抗洪抢险后的退伍官兵.1例为出生于疫区感染而后在非疫区工作直到1998年3月才明确诊断者.30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0~64岁.其中20~23岁29例,64岁41例.均有疫水接触史.29例参加长江抗洪抢险的退伍官兵,其病程短者5个月,长者13个月;接触疫水后发病时间,短的1个月,长者8个月.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痛、腹泻、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接触疫水后1~2个月出现发热、咳嗽、胸痛及腹痛、腹泻者5例,伴有脓血便者1例;半年后出现腹痛、腹泻者11例.
作者:李登俊;岳继娥;高凤林;丁振华;陈红旗;高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鼠咬热:(Rat-bite fever),又称小螺菌感染(Spirillum minusinfection)[1].鼠咬热是一种被鼠咬伤后,病原体(小螺菌)通过伤口经淋巴管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福建、广东、台湾、云南、贵州等地均有报告[2].笔者于1997~1999年,对7例确诊为小螺病菌性鼠咬热患者应用普济消毒饮加味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简介7例病人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小者3岁,大为70岁.7例平均年龄17岁,以儿童居多.病人均有被鼠咬伤史,其中咬伤脚者5例,咬伤手者2例,均在夜间受伤.潜伏期时间短者3d,长者12d.其中3d发病者2例,5d发病者2例,7d、10d和12d发病各1例.
作者:叶仕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麻风树果仁引起的食物中毒少有报道,在海南省更是少见.2000年7月3日星期一,海南省罗牛山农场所属罗牛山小学85名学生因误食学校周围野果,引起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证实是误食麻风树果仁引起的食物中毒.特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2000年7月2日下午:1:30分左右,罗牛山小学三年级学生何启弟(男,10岁)上学时,听农场的一位大人(来自外地)说摘吃学校周围的野果没事,于是也学着摘吃该野果,一连吃了5~6颗.该校学生邝昌富(男,12岁)也跟着摘吃,大约吃了16颗.其野果肉乳白色,其味似生花生.旁边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吃了没事,也跟着吃,于是摘该野果吃的学生越来越多,后共有85位学生吃了该野果.该批学生中,年龄小6岁,大15岁.少者吃1颗,多者吃30颗,一般吃2~6颗不等.大部分学生于吃后20min到1.5h陆续出现恶心、呕吐1~4次,个别有腹痛.于当天晚上6:00左右向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呼救,8:00许共有32名学生人该院治疗,并向省卫生防疫站报告.
作者:杨斌;潘先海;俞承洛;赵仁敏;王红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序列.方法根据exp-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用PCB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exp-1基因;将exp-1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铺x-gal LB平板;挑取阳性茵落,用酶切,PCR扩增进行鉴定.以正确的重组质粒为模板,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exp-1基因序列.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获取exp-1基因,成功克隆入pMD-18T载体;测序表明FCC1/HN株exp-1基因全长937bp,编码162个氨基酸.结论克隆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并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单志新;YU Xin-Bing;MA Chang-ling;LI Xue-rong;XU Jin;Wu Zhongdao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位于亚洲东部,东西跨经度60多度,南北跨纬度50度.大部分位于温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属于热带地区.由于太平洋季风影响,每当夏季多雨、气候温暖潮湿,自然条件对于许多热带病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是一个很好的环境.特别是占国土1/4的东部、南部居住着80%的人口受到许多热带病的侵袭和威胁.热带病在狭义上讲,主要指寄生虫病,而在广义上讲,包括寄生虫病、传染病和热带地区一些常见的疾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锥虫病外,其余5类即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麻风病在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防治、研究的现况和展望作一简介.
作者:石佑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检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试纸条检测霍乱弧菌(VC)的灵敏性及其实际应用意义.方法以VC菌株模拟标本检验GICA的检测灵敏度,并与培养法平行检测流行期间的霍乱标本进行比较.结果GICA检测纸条检出VC的下限为105cfu/ml,比培养法灵敏度低,但已达到检测条原定技术指标;实际应用检出率比培养去稍低,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GICA试纸条检测VC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和适合基层单位使用的优点.
作者:王家豪;吴捷;许永炎;曾祥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概述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的一种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这种病被定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drome,AIDS),“艾滋”就是AIDS的音译.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首次从艾滋病患者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新型逆转录病毒[1],这个病毒被认为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1986年它被正式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现在,艾滋病已不仅是全球的重大卫生问题,同时它已经严重妨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在一些高流行地区如非洲,人群的期望寿命大大降低,儿童死亡率增加,妇女生育率下降,青壮年感染死亡使社会劳动人口丧失.截止1999年底,因父母死于艾滋病遗留下大约1320万孤儿[2].
作者:廖苏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背景目前全球HIV的流行已达到了令人惊愕的程度,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其威胁将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健康问题的总和.至1999年底,全球HIV感染者总数已超过3,360万,其中95%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600万人感染HIV(即每天1.6万人受感染),其中一半是青年(15-24岁),40%是妇女.每年有240万感染HIV的妇女生育,造成每年60万新生儿的感染.现在,全球每一分钟就有一名婴儿感染HIV,每天有1600名婴儿受感染.90%的HIV感染儿是由母亲传给的,而那些因为母亲HIV阳性而暂时尚未感染HIV的儿童,也正在受到与日俱增的死亡的威胁.HIV的流行已使800万儿童成为孤儿,一场孤儿危机正在发生.每年死于HIV感染的儿童在50万以上,HIV/AIDS已成为儿童的一个主要死因.在乌干达进行的一项队列研究表明,34%的HIV感染儿童死于1岁以内,66%死于3岁之内,75%死于5岁之内.
作者:李关汉发;于冬梅;曹韵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海南省结核病控制项目初治涂阳治疗失败病例,采用复治涂阳方案(2H3R3Z3E3S3/6H3R3E3)的效果.方法用WH0推荐的标准化疗方案,对涂阳病人采取全程督导管理办法,对331例初治失败应用复治方案完成疗程者分析化疗效果.结果331例复治涂阳病人化疗强化期痰菌转阴率为74.6%,治愈率为77.9%,失败率为17.2%,死亡率为4.8%.结论结果表明虽然复治开始时排茵量越大,强化期转阴率和治愈率越低,但分析结果证实,该方案仍是合理有效的.
作者:符永健;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吡喹酮(75mg/kg×1d)反复治疗华枝睾吸虫重流行区人群的效果.方法采用Karo-Katz法对人群进行普查.结果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73.1%,其中华枝睾吸虫感染率为37.3%.通过两年四查三治,56例被观察者的虫卵阴转率为76.8%,虫卵减少率达91.6%.结论在华枝睾吸虫轻、中度流行区,采用该剂量组治疗人群,安全易行,效果满意.
作者:杨兰;洪性台;黎学铭;吴钦华;许隆棋;张鸿满;农彩云;农亮红;许洪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媒传染病.迄今为止,显微镜镜检(厚血膜,薄血膜)仍是疟疾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显微镜镜检做为一种诊断方法又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疟原虫形体小,形态相似,难以染色和检出,要有经验的人员才能做到正确的诊断;同时,镜检费时费力,不适合大规模样品的检测[1].七十年代初,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间接荧光抗体[1,2]和ELISA[3]均很快在疟疾诊断中得到应用.然而,这些方法也有自身的缺点:首先难以区分是现在还是以前的疟疾感染;其次,疟疾流行区人群的循环抗体水平高,用血清学检测流行区个体的抗体指标意义不大.再有生产特异纯净的抗原成本较高,而且天然抗原的制备技术落后还会直接降低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的提高,以分子(疟原虫结构成份及代谢产物)或DNA为基础的疟疾诊断方法不断涌现.现将疟疾诊断技术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热带地区是指赤道为中线,在赤道两侧南北纬23°27′之间的地区,而毗邻热带地区南北纬35.的地区称为亚热带.所以,我国的广东省大部、云南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台湾省、海南省及其南海诸岛屿属于热带地区,而我国的中南、西南、华东、华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都是亚热带.人们总是把热带地区与热带病联系在一起.那是因为许多疾病的发生或流行,与热带地区气温高、日照长、雨量多、湿度大、生物群落繁多、植被茂盛多样以及病媒昆虫等有害虫生物易于孳生繁殖等独特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诚然,许多人认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热带地区多发和常见.但事实上,在热带病中除少数的病种外,并非只局限在热带地区发生或流行,而在亚热带地区甚至在温带地区也同样可以发生或流行,只不过是有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频率与流行强度不同而已.
作者:潘祖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在美国,前列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和死亡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1996)[1].尽管在过去20多年里,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发生了重要变化[2],如1973~1990年间其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3.4%,而1991~1995年则年平均降低1%,近期死亡率亦呈下降趋势,但据新估计[3,4],1998年美国将有18.5万人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死于前列腺癌者接近4万人;同年全美国存活的前列腺癌患者超过100万人,约占全部恶性肿瘤存活者的12.1%.因此,前列腺癌仍是美国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的死因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前列腺癌低发国家,目前还没有全国性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前列腺癌的致病因素目前还不清楚,因而缺乏有针对性的病因预防手段.本文简要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前列腺癌流行分布特征、危险因素以及人群预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作者:施侣元;仇成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广州市伤寒、副伤寒近50年的流行特征和趋势.方法对1950~1999年广州市传染病年报的伤寒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50年发病率在1.27/10万~61.33/10万水平波动,逐代年下降,50年代发病率38.70/10万为高,60年代后呈明显下降趋势,90年代为3.04/10万;死亡率、病死率逐年代大幅下降,50年代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0.89/10万、2.32%,1987年后仅1999年有1例死亡病报告.病例分布广泛,从8年代以前以市区为主转变为90年代的以市辖县为主状态;全年均有病例,8月份为高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0~9岁组为主,占总病例的31.01%,并有向大年龄组推移的趋势;职业分布以儿童、工人、学生为主,农民和干部职员有增加倾向.结论广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下降趋势,结果提示21世纪广州市伤寒病的防治应以农村和儿童青少年为重点.
作者:刘于飞;黄源华;蔡衍珊;杨智聪;罗不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全省19个县市的孕产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治疗原因造成的死亡进行监测.结果全省19个县市三年内活产数266823,孕产妇死亡率三年平均40.48/10万.死亡原因依次是产科出血,妊高征,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肝病,产褥感染.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住院娩率,提高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提高孕产妇保健系统服务质量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郭泽珍;贾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所门诊于1996年3月至1998年9月采用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泰力特治疗早期梅毒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选择门诊根据梅毒诊断标准[1,2]确诊的早期梅毒5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1)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6岁,平均35.7岁;一期梅毒(硬下疳)9例,二期梅毒21例,其中玫瑰疹6例,掌跖部脱屑性红斑11例,扁平湿疣4例.(2)对照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34.8岁;一期梅毒(硬下疳)8例,二期梅毒18例,其中玫瑰疹5例,掌跖部脱屑性红斑10例,扁平湿疣3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及临床症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治疗方法治疗组:泰力特0.5g/d,饭前1小时顿服,疗程10d,总量5g.对照组:苄星青霉素G 240万μ,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3次,总量720万μ.两组治疗头2d均配合强的松口服,每次5mg,一天4次.1.3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阴转或滴度下降4倍以上为治愈,否则视为未愈.
作者:邢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