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带医学:挑战与展望

潘先海

关键词:热带医学, 热带病, 传染病, 亚热带地区, 临床医学, 全球气候变暖, 初级卫生保健, 卫生工作者, 经济全球化, 原体感染, 预防医学, 生物, 人口数量, 考古发掘, 寄生虫病, 疾病, 基础医学, 基础设施, 寒带地区, 古籍记载
摘要:1 简介热带病是指多见或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传染病和各种寄生虫病,是由生物病原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个庞大的疾病群.据印度、中国和埃及的医学古籍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1,2],热带病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古老疾病.不少热带病不局限于热带地区,亦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已成为医学上重点发展的学科,如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原虫学、免疫学.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商业、旅游等活动频繁,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许多传染病从水、陆、空等途径传播,热带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人们日益认识到,热带病防治中遇到的诸如象贫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传递系统、基础设施等制约热带病研究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热带病的防治不能单靠医疗、卫生工作者,而是要有整个社会的参与,是一项社会工程.因此,热带病研究中把医学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起来,发展成为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登革热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Ⅰ)——兼评Newton的登革热传播模型

    80年代海南省曾两次发生大规模的登革热暴发流行.为了深入研究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我们在分析登革热疾病生态学、制定传播流程图和重新给出蚊虫出生率、死亡率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登革热的确定性微分方程模型.并以海南省两个登革热流行的现场资料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显示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很好的吻合.表明模型很好地反映了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及各流行病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将我们的模型与Newton的登革热模型作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比较.

    作者:吴开录;吴开琛;陈文江;赵冶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在美国,前列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和死亡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1996)[1].尽管在过去20多年里,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发生了重要变化[2],如1973~1990年间其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3.4%,而1991~1995年则年平均降低1%,近期死亡率亦呈下降趋势,但据新估计[3,4],1998年美国将有18.5万人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死于前列腺癌者接近4万人;同年全美国存活的前列腺癌患者超过100万人,约占全部恶性肿瘤存活者的12.1%.因此,前列腺癌仍是美国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的死因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前列腺癌低发国家,目前还没有全国性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前列腺癌的致病因素目前还不清楚,因而缺乏有针对性的病因预防手段.本文简要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前列腺癌流行分布特征、危险因素以及人群预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作者:施侣元;仇成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残存丝虫病疫点的监测

    目的了解龙桥镇挺丰村委会残存丝虫病感染情况和特征,为今后该地区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厚血膜常规镜检方法,并对微丝蚴血症者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在龙桥镇挺丰村镜检发现微丝蚴血症者9例,人群微丝蚴阳性率0.54%,微丝蚴密度平均50.4条/120ul.结论该村在丝虫病防治中存在着薄弱环节,今后应进一步查治补课,才能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文童编号:l009-9727(2001)0l-0064-02

    作者:童重锦;李善文;林绍雄;胡锡敏;曾文;陈垂基;王敦雄;王建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疟疾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媒传染病.迄今为止,显微镜镜检(厚血膜,薄血膜)仍是疟疾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显微镜镜检做为一种诊断方法又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疟原虫形体小,形态相似,难以染色和检出,要有经验的人员才能做到正确的诊断;同时,镜检费时费力,不适合大规模样品的检测[1].七十年代初,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间接荧光抗体[1,2]和ELISA[3]均很快在疟疾诊断中得到应用.然而,这些方法也有自身的缺点:首先难以区分是现在还是以前的疟疾感染;其次,疟疾流行区人群的循环抗体水平高,用血清学检测流行区个体的抗体指标意义不大.再有生产特异纯净的抗原成本较高,而且天然抗原的制备技术落后还会直接降低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的提高,以分子(疟原虫结构成份及代谢产物)或DNA为基础的疟疾诊断方法不断涌现.现将疟疾诊断技术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目的研究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寻求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利用封闭式调查表,对海南三市县戒毒所的506名吸毒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干预教育.结果吸毒人群平均年龄25.4岁,平均毒龄2.9年,平均戒毒1.5次.93.0%的人听说过艾滋病,其中38.0%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报刊杂志,有77.1%的人愿意接受上门宣传艾滋病知识.通过干预,吸毒人员艾滋病预防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提高幅度在3.3-24.0个百分点.结论在吸毒人群及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非常必要,而且效果显著.

    作者:杜建伟;潘文利;黄好壮;王敏;陈明洁;吴清和;林经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二届预防HIV母婴传播国际战略研讨会及相关情况介绍

    1 背景目前全球HIV的流行已达到了令人惊愕的程度,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其威胁将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健康问题的总和.至1999年底,全球HIV感染者总数已超过3,360万,其中95%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600万人感染HIV(即每天1.6万人受感染),其中一半是青年(15-24岁),40%是妇女.每年有240万感染HIV的妇女生育,造成每年60万新生儿的感染.现在,全球每一分钟就有一名婴儿感染HIV,每天有1600名婴儿受感染.90%的HIV感染儿是由母亲传给的,而那些因为母亲HIV阳性而暂时尚未感染HIV的儿童,也正在受到与日俱增的死亡的威胁.HIV的流行已使800万儿童成为孤儿,一场孤儿危机正在发生.每年死于HIV感染的儿童在50万以上,HIV/AIDS已成为儿童的一个主要死因.在乌干达进行的一项队列研究表明,34%的HIV感染儿童死于1岁以内,66%死于3岁之内,75%死于5岁之内.

    作者:李关汉发;于冬梅;曹韵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吡喹酮治疗56例华枝睾吸虫病患者的纵向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吡喹酮(75mg/kg×1d)反复治疗华枝睾吸虫重流行区人群的效果.方法采用Karo-Katz法对人群进行普查.结果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73.1%,其中华枝睾吸虫感染率为37.3%.通过两年四查三治,56例被观察者的虫卵阴转率为76.8%,虫卵减少率达91.6%.结论在华枝睾吸虫轻、中度流行区,采用该剂量组治疗人群,安全易行,效果满意.

    作者:杨兰;洪性台;黎学铭;吴钦华;许隆棋;张鸿满;农彩云;农亮红;许洪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论海南卫生防疫事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经过半个世纪的共同努力,海南省形成了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在全岛相继消灭了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控制了登革热、霍乱、疟疾、麻风、丝虫病等传染病,实现了无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全省卫生防疫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传染病发病率从解放初期1955年的10833.1/10万下降到2000年的192.58/10万,达到有史以来的较低水平.尽管卫生防疫系统为我省疾病防治和保护人民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其现有状况已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目前面临严重的挑战.①卫生事业支出中用于预防的公共卫生费用比例较低,全省平均只占财政支出的3%,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8%的标准,大卫生观没有真正形成,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现象.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疾病流行规律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需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卫生保健模式.

    作者:简梁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儿脑瘫与弓形虫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海南小儿不明原因脑瘫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为诊治小儿脑瘫提供依据.方法以住院确诊不明原因脑瘫患儿为研究组,体检正常的小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弓形虫抗体IgG和IgM、循环抗原(CAg)、DNA的四项检测,分析弓形虫感染与脑瘫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检测79例脑瘫患儿中,弓形虫阳性33例,感染率为41.8%,对照组检测269例中,弓形虫阳性23例,感染率为8.6%,两组对比差别非常显著(P<0.001).结论弓形虫感染是海南不明原因脑瘫患儿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孕妇、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弓形虫感染检测,是防治脑瘫发生的手段之一.

    作者:黄美娇;方荫槐;阮和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Sequence determination of exp-1 Gen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solate FCC1/HN(英文)

    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序列.方法根据exp-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用PCB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exp-1基因;将exp-1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铺x-gal LB平板;挑取阳性茵落,用酶切,PCR扩增进行鉴定.以正确的重组质粒为模板,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exp-1基因序列.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获取exp-1基因,成功克隆入pMD-18T载体;测序表明FCC1/HN株exp-1基因全长937bp,编码162个氨基酸.结论克隆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并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单志新;YU Xin-Bing;MA Chang-ling;LI Xue-rong;XU Jin;Wu Zhongdao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结核病复治涂阳方案对初治失败病例的效果评价

    目的为探讨海南省结核病控制项目初治涂阳治疗失败病例,采用复治涂阳方案(2H3R3Z3E3S3/6H3R3E3)的效果.方法用WH0推荐的标准化疗方案,对涂阳病人采取全程督导管理办法,对331例初治失败应用复治方案完成疗程者分析化疗效果.结果331例复治涂阳病人化疗强化期痰菌转阴率为74.6%,治愈率为77.9%,失败率为17.2%,死亡率为4.8%.结论结果表明虽然复治开始时排茵量越大,强化期转阴率和治愈率越低,但分析结果证实,该方案仍是合理有效的.

    作者:符永健;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稿约

    一、《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海南省卫生防疫站主办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将于2001年创刊发行.本刊主要报道有关热带病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二、本刊劈有疾病控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防治经验、临床诊治、检验技术、理论探讨、综述、社区卫生、短篇报道、教学与实践、科技信息、其它等栏目.三、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和预防保健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从事热带病、传染病、流行病学、媒介防制研究的教师与学生;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卫生防疫机构工作者;医疗科研机构和有关图书、信息部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鼠疫监测方法的创新与广西的鼠疫监测现状

    广西鼠疫早发生在1866年龙州县境内,后一次流行发生于1947年合浦山口乡永安村.广西自1866年至1947年的81年间,曾在44个县(市)发生63年次人间鼠疫流行.近年来,鼠疫正在全球范围内由静息期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尤其是与广西相邻的越南和云南省,后者以1~3个县的速度增加,并呈跳跃式地逐年由西向南然后向东迁移,步步逼近广西,现在广西已成为兵临城下之势.[1].因此,如何提高广西鼠疫的监测质量、系统地开展监测工作、及早发现和掌握鼠疫的疫情动态至关重要,本人就实际监测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1 广西鼠疫监测的现状广西自1952年以来便不断开展鼠疫监测工作,1973年以前主要采取病原学分离监测和宿主媒介监测,1973年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推广以后,便增加了血清学监测,1985年又开展了鼠疫放射免疫试验,1989年开展富集血凝试验(现已停止).自开展监测工作以来,仅在1975年检出7份间接血凝试验阳性鼠血清和1977年检出2份阳性鼠血清.

    作者:周树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登革热599例疗效观察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建国后,海南岛曾有过两次DF大流行.第一次于1979年10月从儋州市发生流行,确诊是由登革病毒3型(Dengue Virus,DV3)引起;第二次于1985年9月再次始发于儋州市,尔后扩散至全岛,尤以西北部沿海地区流行甚烈,系由DV2型所致,到1989年6月停息.临高县于1986年7月至1987年10月发生由DV2型引起的流行,先后殃及全县16个区(镇),DF患者9874人,死亡42人.在此期间笔者收治DF患者809例,其中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59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收治的909例DF病人中除因初诊被误诊或病历记录不全的100例外,余下809例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作者:王和权;林天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全省19个县市的孕产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治疗原因造成的死亡进行监测.结果全省19个县市三年内活产数266823,孕产妇死亡率三年平均40.48/10万.死亡原因依次是产科出血,妊高征,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肝病,产褥感染.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住院娩率,提高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提高孕产妇保健系统服务质量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郭泽珍;贾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现状、问题与建议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疆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22~26℃,适宜寄生虫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建国初,疟疾、丝虫病及肠道寄生虫病高度流行,危害甚烈.经40余年的大力防治,疟疾已得到控制,1986年丝虫病在全省范围内达到基本消灭.但是,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仍高达94.7%[1],迄今已查见寄生虫50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居高不下,丝虫病监测任务繁重,恶性疟抗药性继续发展,山区疟疾难以防治,疟疾暴发流行的威胁依然存在,寄生虫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1 疟疾1.1流行情况海南省是我国的高疟区,二十世纪50年代初年发病率达5000/10万~10000/10万,死亡率为10.4/10万.4种人体疟原虫均有发现,32种按蚊中6种为传疟媒介,其中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4.3%和3.5%.平原、丘陵和山区居民的原虫率分别为12%、34%和74%,恶性疟占60%.

    作者:崔宜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儿童疥疮30例分析

    疥疮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动物感染性皮肤病.本文就我所皮肤科1998年8月~12月诊治30例6岁以下小儿疥疮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一般资料30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6岁,平均5岁.全部为三亚城市幼儿园的儿童. 皮疹部位手指间、腕屈侧8例,股部、外生殖器10例,阴囊、阴茎结节4例,上下肢4例,全身感染4例.感染来源幼儿园集体感染20例,家庭感染6例,感染来源不明者4例.疥螨检查所有病例采用丘疹刮片法,结果均为阳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皮损好发于皮肤薄嫩处,如指间、腕屈侧、股部、外生殖器部位,结节好发于阴囊、阴茎,也有泛发全身感染者.皮疹主要为小丘疹、丘疱疹、小水泡、隧道、结节、结痂.自觉瘙痒,夜间尤甚.由于搔抓,个别病例继发周身湿疹样变或感染,引起脓疱疮、毛囊炎等.

    作者:郑纪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热带病的防治和研究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位于亚洲东部,东西跨经度60多度,南北跨纬度50度.大部分位于温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属于热带地区.由于太平洋季风影响,每当夏季多雨、气候温暖潮湿,自然条件对于许多热带病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是一个很好的环境.特别是占国土1/4的东部、南部居住着80%的人口受到许多热带病的侵袭和威胁.热带病在狭义上讲,主要指寄生虫病,而在广义上讲,包括寄生虫病、传染病和热带地区一些常见的疾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锥虫病外,其余5类即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麻风病在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防治、研究的现况和展望作一简介.

    作者:石佑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起误食麻风树果仁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麻风树果仁引起的食物中毒少有报道,在海南省更是少见.2000年7月3日星期一,海南省罗牛山农场所属罗牛山小学85名学生因误食学校周围野果,引起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证实是误食麻风树果仁引起的食物中毒.特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2000年7月2日下午:1:30分左右,罗牛山小学三年级学生何启弟(男,10岁)上学时,听农场的一位大人(来自外地)说摘吃学校周围的野果没事,于是也学着摘吃该野果,一连吃了5~6颗.该校学生邝昌富(男,12岁)也跟着摘吃,大约吃了16颗.其野果肉乳白色,其味似生花生.旁边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吃了没事,也跟着吃,于是摘该野果吃的学生越来越多,后共有85位学生吃了该野果.该批学生中,年龄小6岁,大15岁.少者吃1颗,多者吃30颗,一般吃2~6颗不等.大部分学生于吃后20min到1.5h陆续出现恶心、呕吐1~4次,个别有腹痛.于当天晚上6:00左右向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呼救,8:00许共有32名学生人该院治疗,并向省卫生防疫站报告.

    作者:杨斌;潘先海;俞承洛;赵仁敏;王红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热带医学:挑战与展望

    1 简介热带病是指多见或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传染病和各种寄生虫病,是由生物病原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个庞大的疾病群.据印度、中国和埃及的医学古籍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1,2],热带病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古老疾病.不少热带病不局限于热带地区,亦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已成为医学上重点发展的学科,如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原虫学、免疫学.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商业、旅游等活动频繁,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许多传染病从水、陆、空等途径传播,热带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人们日益认识到,热带病防治中遇到的诸如象贫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传递系统、基础设施等制约热带病研究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热带病的防治不能单靠医疗、卫生工作者,而是要有整个社会的参与,是一项社会工程.因此,热带病研究中把医学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起来,发展成为热带医学.

    作者:潘先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