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二届预防HIV母婴传播国际战略研讨会及相关情况介绍

李关汉发;于冬梅;曹韵贞

关键词:预防, 母婴传播, 婴儿感染, 为儿童, 发展中国家, 母亲, 健康问题, 孤儿, 妇女生育, 队列研究, 新生儿, 乌干达, 感染者, 阳性, 危机, 死因, 死亡, 时尚, 青年, 分布
摘要:1 背景目前全球HIV的流行已达到了令人惊愕的程度,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其威胁将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健康问题的总和.至1999年底,全球HIV感染者总数已超过3,360万,其中95%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600万人感染HIV(即每天1.6万人受感染),其中一半是青年(15-24岁),40%是妇女.每年有240万感染HIV的妇女生育,造成每年60万新生儿的感染.现在,全球每一分钟就有一名婴儿感染HIV,每天有1600名婴儿受感染.90%的HIV感染儿是由母亲传给的,而那些因为母亲HIV阳性而暂时尚未感染HIV的儿童,也正在受到与日俱增的死亡的威胁.HIV的流行已使800万儿童成为孤儿,一场孤儿危机正在发生.每年死于HIV感染的儿童在50万以上,HIV/AIDS已成为儿童的一个主要死因.在乌干达进行的一项队列研究表明,34%的HIV感染儿童死于1岁以内,66%死于3岁之内,75%死于5岁之内.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吡喹酮治疗56例华枝睾吸虫病患者的纵向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吡喹酮(75mg/kg×1d)反复治疗华枝睾吸虫重流行区人群的效果.方法采用Karo-Katz法对人群进行普查.结果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73.1%,其中华枝睾吸虫感染率为37.3%.通过两年四查三治,56例被观察者的虫卵阴转率为76.8%,虫卵减少率达91.6%.结论在华枝睾吸虫轻、中度流行区,采用该剂量组治疗人群,安全易行,效果满意.

    作者:杨兰;洪性台;黎学铭;吴钦华;许隆棋;张鸿满;农彩云;农亮红;许洪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现代医学图书馆在热带医学研究中的地位

    医学图书馆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传播医学科技知识,交流医学信息的使命,是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试就现代医学图书馆在热带医学研究中的地位作一概述.1 现代医学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因特网已成为涵盖186个国家的国际信息网络,形成网络2万余条,在网上运行的主机约2千万台,网上用户超过1亿.到2000年初,我国上网用户达890万,拥有WWW站点上万个,已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科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四大骨干网络.因特网的兴起和发展,突出表现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上资源是数字化的电子版,不仅包括文本型文献,亦包括声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服务时间、空间、类型、数量、范围以及提供信息服务达到质量和价值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知识结构,相应的也改变了传统医学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因此,开发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当今医学图书馆发展的机遇.

    作者:柏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农村中学生龋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寻找龋病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652名13~19岁中学生龋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对口控卫生习惯、家庭成员惠龋情况、锻炼身体等31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总龋惠率为66.26%,患者龋均为2.31颗.龋患率与早晚是否刷牙、睡前是否吃零食、是否经常锻炼身体、家庭成员是否患龋齿有密切关系,logistic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也得出类似结果.结论家庭成员患龋齿和睡前吃零食习惯是龋病的危险因子,早晚刷牙是保护因子,OR值分别为1.96、1.71、0.64.

    作者:汤小兰;黄铭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热带医学:挑战与展望

    1 简介热带病是指多见或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传染病和各种寄生虫病,是由生物病原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个庞大的疾病群.据印度、中国和埃及的医学古籍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1,2],热带病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古老疾病.不少热带病不局限于热带地区,亦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已成为医学上重点发展的学科,如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原虫学、免疫学.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商业、旅游等活动频繁,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许多传染病从水、陆、空等途径传播,热带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人们日益认识到,热带病防治中遇到的诸如象贫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传递系统、基础设施等制约热带病研究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热带病的防治不能单靠医疗、卫生工作者,而是要有整个社会的参与,是一项社会工程.因此,热带病研究中把医学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起来,发展成为热带医学.

    作者:潘先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30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

    血吸虫病是一种行为性疾病,由接触疫水所致,感染的危险度与接触疫水活动的性质、暴露于疫水时间的长短、体表暴露的程度密切相关.我国主要以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为主,是危害人体健康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1临床表现我院自1998年以来,先后共收治30例血吸虫病人.其中29例来自于1998年参加长江抗洪抢险后的退伍官兵.1例为出生于疫区感染而后在非疫区工作直到1998年3月才明确诊断者.30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0~64岁.其中20~23岁29例,64岁41例.均有疫水接触史.29例参加长江抗洪抢险的退伍官兵,其病程短者5个月,长者13个月;接触疫水后发病时间,短的1个月,长者8个月.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痛、腹泻、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接触疫水后1~2个月出现发热、咳嗽、胸痛及腹痛、腹泻者5例,伴有脓血便者1例;半年后出现腹痛、腹泻者11例.

    作者:李登俊;岳继娥;高凤林;丁振华;陈红旗;高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山东地区饲养动物与接触动物职业者弓形虫感染调查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饲养动物与接触动物职业者弓形虫感染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采用滤纸干血滴间接血凝试验(IHAT)对饲养动物和接触动物职业重点人群进行弓形虫感染状况调查.结果在饲养不同种类动物的人群中,以养猫同时养狗户者弓形虫感染率为高(20.00%),从事接触动物职业的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平均为8.67%,其中以猪肉制品加工者的感染率为高(10.23%),牛、羊肉类加工者感染率次之为9.67%,加工兔、鸡肉类者低为1.85%.在接触动物职业人群中男性感染率为9.64%;女性为7.62%,无显著性差异.从事该职业1年内的男性感染率为2.86%,女性感染率为3.64%,而从事11~20年的男性感染率为12.50%,女性为7.89%;女性从事21~30年的感染率为15.38;男性为10.00%.讨论接触动物职业时间长短与感染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弓形虫感染率可随接触动物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作者:赵玉强;郑雅梅;闫歌;杨国华;甄天民;付斌;韩广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儿脑瘫与弓形虫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海南小儿不明原因脑瘫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为诊治小儿脑瘫提供依据.方法以住院确诊不明原因脑瘫患儿为研究组,体检正常的小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弓形虫抗体IgG和IgM、循环抗原(CAg)、DNA的四项检测,分析弓形虫感染与脑瘫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检测79例脑瘫患儿中,弓形虫阳性33例,感染率为41.8%,对照组检测269例中,弓形虫阳性23例,感染率为8.6%,两组对比差别非常显著(P<0.001).结论弓形虫感染是海南不明原因脑瘫患儿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孕妇、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弓形虫感染检测,是防治脑瘫发生的手段之一.

    作者:黄美娇;方荫槐;阮和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论海南卫生防疫事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经过半个世纪的共同努力,海南省形成了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在全岛相继消灭了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控制了登革热、霍乱、疟疾、麻风、丝虫病等传染病,实现了无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全省卫生防疫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传染病发病率从解放初期1955年的10833.1/10万下降到2000年的192.58/10万,达到有史以来的较低水平.尽管卫生防疫系统为我省疾病防治和保护人民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其现有状况已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目前面临严重的挑战.①卫生事业支出中用于预防的公共卫生费用比例较低,全省平均只占财政支出的3%,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8%的标准,大卫生观没有真正形成,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现象.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疾病流行规律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需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卫生保健模式.

    作者:简梁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建立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评估指标体系

    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的评估是在洪涝灾害即时评估和回顾性评估的基础上,对洪涝灾害疫情可能造成的威胁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进一步对疫情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预测.本研究总结了我国历年来防病救灾工作的宝贵经验,选择了一系列敏感性好、可操作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形成了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洪涝灾情评估指标体系(即衡量洪涝灾情的指标体系);防疫管理指标体系(即衡量防疫资源供给、利用及防疫管理的指标体系);承灾体综合应疫本底指标体系(即衡量受灾地区综合付疫的经济本底、文化本底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指标体系);疫情本底指标体系(即衡量受灾地区原有疫情本底和当前疫情的指标体系).

    作者:于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泰力特治疗早期梅毒30例疗效观察

    我所门诊于1996年3月至1998年9月采用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泰力特治疗早期梅毒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选择门诊根据梅毒诊断标准[1,2]确诊的早期梅毒5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1)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6岁,平均35.7岁;一期梅毒(硬下疳)9例,二期梅毒21例,其中玫瑰疹6例,掌跖部脱屑性红斑11例,扁平湿疣4例.(2)对照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34.8岁;一期梅毒(硬下疳)8例,二期梅毒18例,其中玫瑰疹5例,掌跖部脱屑性红斑10例,扁平湿疣3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及临床症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治疗方法治疗组:泰力特0.5g/d,饭前1小时顿服,疗程10d,总量5g.对照组:苄星青霉素G 240万μ,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3次,总量720万μ.两组治疗头2d均配合强的松口服,每次5mg,一天4次.1.3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阴转或滴度下降4倍以上为治愈,否则视为未愈.

    作者:邢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艾滋病及其研究进展

    1 概述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的一种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这种病被定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drome,AIDS),“艾滋”就是AIDS的音译.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首次从艾滋病患者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新型逆转录病毒[1],这个病毒被认为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1986年它被正式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现在,艾滋病已不仅是全球的重大卫生问题,同时它已经严重妨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在一些高流行地区如非洲,人群的期望寿命大大降低,儿童死亡率增加,妇女生育率下降,青壮年感染死亡使社会劳动人口丧失.截止1999年底,因父母死于艾滋病遗留下大约1320万孤儿[2].

    作者:廖苏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O.7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妇产科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0.75%罗哌卡因硬膜外用于妇产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2例ASAI-Ⅱ级妇产科手术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0.75%罗哌卡因组(36例),Ⅱ组为0.5%布比卡因组(36例).两组均取腰1-2行硬膜外穿刺,观察两组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镇痛效果及对循环呼吸的影响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达T8的时间、切皮时VAS评分、运动恢复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中寒颤的发生率Ⅰ组明显比Ⅱ组少(P<0.05).结论0.75%罗哌卡因具有起效时间快,镇痛效果好,运动阻滞恢复早,对循环呼吸的影响小,神经毒性低的临床特点.

    作者:吴信真;周德华;吴多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热带病的防治和研究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位于亚洲东部,东西跨经度60多度,南北跨纬度50度.大部分位于温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属于热带地区.由于太平洋季风影响,每当夏季多雨、气候温暖潮湿,自然条件对于许多热带病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是一个很好的环境.特别是占国土1/4的东部、南部居住着80%的人口受到许多热带病的侵袭和威胁.热带病在狭义上讲,主要指寄生虫病,而在广义上讲,包括寄生虫病、传染病和热带地区一些常见的疾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锥虫病外,其余5类即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麻风病在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防治、研究的现况和展望作一简介.

    作者:石佑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疟原虫复合多价疫苗研究进展

    疟疾是流行于热带地区严重的寄生虫病.据WHO新统计,疟疾分布于世界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年发病人数3~5亿,死亡人数150~270万.大多数患者分布于非洲、亚洲、中美以及南美,我国也是疟疾流行区之一.近年来疟原虫、蚊虫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这就更迫切需要尽快开展研制高效的抗疟疫苗[1].由于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抗原成份多、抗原变异等原因,单价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复合多价疫苗的问世是疟疾疫苗研制的一条新途径.多价疫苗包含子孢子、裂殖子、配子的有效保护性抗原表位(包括T细胞和B细胞表位),较单价疫苗更好地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给有效预防疟疾带来一线曙光.本文对近年来研制的主要复合多价疫苗作一介绍.1 疟原虫的主要抗原1.1已经确定的有较强免疫原性的恶性疟原虫主要抗原有:

    作者:马长玲;余新炳;吴忠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现状、问题与建议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疆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22~26℃,适宜寄生虫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建国初,疟疾、丝虫病及肠道寄生虫病高度流行,危害甚烈.经40余年的大力防治,疟疾已得到控制,1986年丝虫病在全省范围内达到基本消灭.但是,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仍高达94.7%[1],迄今已查见寄生虫50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居高不下,丝虫病监测任务繁重,恶性疟抗药性继续发展,山区疟疾难以防治,疟疾暴发流行的威胁依然存在,寄生虫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1 疟疾1.1流行情况海南省是我国的高疟区,二十世纪50年代初年发病率达5000/10万~10000/10万,死亡率为10.4/10万.4种人体疟原虫均有发现,32种按蚊中6种为传疟媒介,其中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4.3%和3.5%.平原、丘陵和山区居民的原虫率分别为12%、34%和74%,恶性疟占60%.

    作者:崔宜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研究简介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属疱疹病毒科β亚属,又称疱疹病毒5型,核心为双股线形DNA病毒.CMV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和潜伏-活化的特性.CMV侵入机体后状况有下列几种:(1)潜伏状态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内,不表达病毒抗原和装配病毒颗粒,随细胞基因复制而转移到子代细胞内.(2)产毒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形成宿主细胞核内和胞浆包涵体,致细胞溶解死亡.(3)不全感染靶细胞功能发生障碍,而无或极小细胞病变.(4)导致宿主细胞转化可能参与致癌机制.产毒感染和潜伏感染可互相转变.1 流行病学1.1传染源患者和隐藏性感染者可长期或间歇地自唾液、尿液、宫颈与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等排毒.

    作者:陈所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亚市农村地区O~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

    多年来,我市麻疹发病虽然一直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但局部暴发仍时有发生,且有从小年龄向大年转移的特点.为了解麻疹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1998年5月在本市农村地区进行0~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1 材料与方法采用组群抽样法(PPS),共抽查本市农村地区常住0~14岁健康儿童382名;每个对象采集末梢血0.3m1,分离血清后置-20℃保存待检,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麻疹IgG抗体酶联诊断试剂盒检测,判定标准为100为阳性,共做1:100-1:1600五个滴度,奥地利963平板阅读机(波长490mm)判定.2 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8%,几何平均滴度(GMT)为524.81,各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GMT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其中3~7月龄婴儿组阳性率为71.25(57/80),抗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见图),婴儿组抗体水平低,9~14岁组抗体水平高.

    作者:陈志勇;林觉干;邢海林;陈人强;潘孝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残存丝虫病疫点的监测

    目的了解龙桥镇挺丰村委会残存丝虫病感染情况和特征,为今后该地区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厚血膜常规镜检方法,并对微丝蚴血症者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在龙桥镇挺丰村镜检发现微丝蚴血症者9例,人群微丝蚴阳性率0.54%,微丝蚴密度平均50.4条/120ul.结论该村在丝虫病防治中存在着薄弱环节,今后应进一步查治补课,才能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文童编号:l009-9727(2001)0l-0064-02

    作者:童重锦;李善文;林绍雄;胡锡敏;曾文;陈垂基;王敦雄;王建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广州市近5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研究广州市伤寒、副伤寒近50年的流行特征和趋势.方法对1950~1999年广州市传染病年报的伤寒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50年发病率在1.27/10万~61.33/10万水平波动,逐代年下降,50年代发病率38.70/10万为高,60年代后呈明显下降趋势,90年代为3.04/10万;死亡率、病死率逐年代大幅下降,50年代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0.89/10万、2.32%,1987年后仅1999年有1例死亡病报告.病例分布广泛,从8年代以前以市区为主转变为90年代的以市辖县为主状态;全年均有病例,8月份为高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0~9岁组为主,占总病例的31.01%,并有向大年龄组推移的趋势;职业分布以儿童、工人、学生为主,农民和干部职员有增加倾向.结论广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下降趋势,结果提示21世纪广州市伤寒病的防治应以农村和儿童青少年为重点.

    作者:刘于飞;黄源华;蔡衍珊;杨智聪;罗不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在美国,前列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和死亡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1996)[1].尽管在过去20多年里,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发生了重要变化[2],如1973~1990年间其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3.4%,而1991~1995年则年平均降低1%,近期死亡率亦呈下降趋势,但据新估计[3,4],1998年美国将有18.5万人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死于前列腺癌者接近4万人;同年全美国存活的前列腺癌患者超过100万人,约占全部恶性肿瘤存活者的12.1%.因此,前列腺癌仍是美国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的死因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前列腺癌低发国家,目前还没有全国性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前列腺癌的致病因素目前还不清楚,因而缺乏有针对性的病因预防手段.本文简要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前列腺癌流行分布特征、危险因素以及人群预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作者:施侣元;仇成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