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二届预防HIV母婴传播国际战略研讨会及相关情况介绍

李关汉发;于冬梅;曹韵贞

关键词:预防, 母婴传播, 婴儿感染, 为儿童, 发展中国家, 母亲, 健康问题, 孤儿, 妇女生育, 队列研究, 新生儿, 乌干达, 感染者, 阳性, 危机, 死因, 死亡, 时尚, 青年, 分布
摘要:1 背景目前全球HIV的流行已达到了令人惊愕的程度,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其威胁将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健康问题的总和.至1999年底,全球HIV感染者总数已超过3,360万,其中95%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600万人感染HIV(即每天1.6万人受感染),其中一半是青年(15-24岁),40%是妇女.每年有240万感染HIV的妇女生育,造成每年60万新生儿的感染.现在,全球每一分钟就有一名婴儿感染HIV,每天有1600名婴儿受感染.90%的HIV感染儿是由母亲传给的,而那些因为母亲HIV阳性而暂时尚未感染HIV的儿童,也正在受到与日俱增的死亡的威胁.HIV的流行已使800万儿童成为孤儿,一场孤儿危机正在发生.每年死于HIV感染的儿童在50万以上,HIV/AIDS已成为儿童的一个主要死因.在乌干达进行的一项队列研究表明,34%的HIV感染儿童死于1岁以内,66%死于3岁之内,75%死于5岁之内.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海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现状、问题与建议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疆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22~26℃,适宜寄生虫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建国初,疟疾、丝虫病及肠道寄生虫病高度流行,危害甚烈.经40余年的大力防治,疟疾已得到控制,1986年丝虫病在全省范围内达到基本消灭.但是,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仍高达94.7%[1],迄今已查见寄生虫50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居高不下,丝虫病监测任务繁重,恶性疟抗药性继续发展,山区疟疾难以防治,疟疾暴发流行的威胁依然存在,寄生虫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1 疟疾1.1流行情况海南省是我国的高疟区,二十世纪50年代初年发病率达5000/10万~10000/10万,死亡率为10.4/10万.4种人体疟原虫均有发现,32种按蚊中6种为传疟媒介,其中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4.3%和3.5%.平原、丘陵和山区居民的原虫率分别为12%、34%和74%,恶性疟占60%.

    作者:崔宜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二届预防HIV母婴传播国际战略研讨会及相关情况介绍

    1 背景目前全球HIV的流行已达到了令人惊愕的程度,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其威胁将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健康问题的总和.至1999年底,全球HIV感染者总数已超过3,360万,其中95%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600万人感染HIV(即每天1.6万人受感染),其中一半是青年(15-24岁),40%是妇女.每年有240万感染HIV的妇女生育,造成每年60万新生儿的感染.现在,全球每一分钟就有一名婴儿感染HIV,每天有1600名婴儿受感染.90%的HIV感染儿是由母亲传给的,而那些因为母亲HIV阳性而暂时尚未感染HIV的儿童,也正在受到与日俱增的死亡的威胁.HIV的流行已使800万儿童成为孤儿,一场孤儿危机正在发生.每年死于HIV感染的儿童在50万以上,HIV/AIDS已成为儿童的一个主要死因.在乌干达进行的一项队列研究表明,34%的HIV感染儿童死于1岁以内,66%死于3岁之内,75%死于5岁之内.

    作者:李关汉发;于冬梅;曹韵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普济消毒饮治疗小螺菌性鼠咬热7例报告

    鼠咬热:(Rat-bite fever),又称小螺菌感染(Spirillum minusinfection)[1].鼠咬热是一种被鼠咬伤后,病原体(小螺菌)通过伤口经淋巴管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福建、广东、台湾、云南、贵州等地均有报告[2].笔者于1997~1999年,对7例确诊为小螺病菌性鼠咬热患者应用普济消毒饮加味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简介7例病人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小者3岁,大为70岁.7例平均年龄17岁,以儿童居多.病人均有被鼠咬伤史,其中咬伤脚者5例,咬伤手者2例,均在夜间受伤.潜伏期时间短者3d,长者12d.其中3d发病者2例,5d发病者2例,7d、10d和12d发病各1例.

    作者:叶仕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疟疾流行现状及控制恶性疟措施

    疟疾是海南省主要的热带病,近三年的平均年发病率为55/10万,居全国之首,海南省疟疾发病人数占传染病总数的22%~29%,在传染病中排列前三位.疟疾主要流行于海南省中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传播媒介是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由于疟疾传播快,危害大,可引起局部暴发流行,特别是恶性疟可导致凶险型疟疾而造成死亡,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形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做好疟疾防治工作,特别是控制恶性疟的流行,是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l 疟疾发病情况1.1疟疾疫情根据近三年疫情报告,全省疟疾发病徘徊于3500~5400例之间(见表1).但由于疟疾存在着严重的疫情漏报问题,实际发病人数远远高于疫情报告人数,根据近的漏报调查来推算,海南全省疟疾年发病人数约为50000例,是疫情报告人数的12~14倍.州9个市县,人口452.09万;年发病率在1~10/万的有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通什6个市县,人口178.36万;年发病率>10/万的有万宁、陵水、保亭、琼中4个市县,人口122.25万.

    作者:王善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吡喹酮治疗56例华枝睾吸虫病患者的纵向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吡喹酮(75mg/kg×1d)反复治疗华枝睾吸虫重流行区人群的效果.方法采用Karo-Katz法对人群进行普查.结果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73.1%,其中华枝睾吸虫感染率为37.3%.通过两年四查三治,56例被观察者的虫卵阴转率为76.8%,虫卵减少率达91.6%.结论在华枝睾吸虫轻、中度流行区,采用该剂量组治疗人群,安全易行,效果满意.

    作者:杨兰;洪性台;黎学铭;吴钦华;许隆棋;张鸿满;农彩云;农亮红;许洪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登革热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Ⅰ)——兼评Newton的登革热传播模型

    80年代海南省曾两次发生大规模的登革热暴发流行.为了深入研究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我们在分析登革热疾病生态学、制定传播流程图和重新给出蚊虫出生率、死亡率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登革热的确定性微分方程模型.并以海南省两个登革热流行的现场资料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显示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很好的吻合.表明模型很好地反映了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及各流行病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将我们的模型与Newton的登革热模型作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比较.

    作者:吴开录;吴开琛;陈文江;赵冶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疟原虫复合多价疫苗研究进展

    疟疾是流行于热带地区严重的寄生虫病.据WHO新统计,疟疾分布于世界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年发病人数3~5亿,死亡人数150~270万.大多数患者分布于非洲、亚洲、中美以及南美,我国也是疟疾流行区之一.近年来疟原虫、蚊虫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这就更迫切需要尽快开展研制高效的抗疟疫苗[1].由于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抗原成份多、抗原变异等原因,单价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复合多价疫苗的问世是疟疾疫苗研制的一条新途径.多价疫苗包含子孢子、裂殖子、配子的有效保护性抗原表位(包括T细胞和B细胞表位),较单价疫苗更好地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给有效预防疟疾带来一线曙光.本文对近年来研制的主要复合多价疫苗作一介绍.1 疟原虫的主要抗原1.1已经确定的有较强免疫原性的恶性疟原虫主要抗原有:

    作者:马长玲;余新炳;吴忠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稿约

    一、《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海南省卫生防疫站主办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将于2001年创刊发行.本刊主要报道有关热带病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二、本刊劈有疾病控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防治经验、临床诊治、检验技术、理论探讨、综述、社区卫生、短篇报道、教学与实践、科技信息、其它等栏目.三、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和预防保健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从事热带病、传染病、流行病学、媒介防制研究的教师与学生;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卫生防疫机构工作者;医疗科研机构和有关图书、信息部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论海南卫生防疫事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经过半个世纪的共同努力,海南省形成了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在全岛相继消灭了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控制了登革热、霍乱、疟疾、麻风、丝虫病等传染病,实现了无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全省卫生防疫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传染病发病率从解放初期1955年的10833.1/10万下降到2000年的192.58/10万,达到有史以来的较低水平.尽管卫生防疫系统为我省疾病防治和保护人民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其现有状况已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目前面临严重的挑战.①卫生事业支出中用于预防的公共卫生费用比例较低,全省平均只占财政支出的3%,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8%的标准,大卫生观没有真正形成,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现象.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疾病流行规律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需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卫生保健模式.

    作者:简梁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鼠疫监测方法的创新与广西的鼠疫监测现状

    广西鼠疫早发生在1866年龙州县境内,后一次流行发生于1947年合浦山口乡永安村.广西自1866年至1947年的81年间,曾在44个县(市)发生63年次人间鼠疫流行.近年来,鼠疫正在全球范围内由静息期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尤其是与广西相邻的越南和云南省,后者以1~3个县的速度增加,并呈跳跃式地逐年由西向南然后向东迁移,步步逼近广西,现在广西已成为兵临城下之势.[1].因此,如何提高广西鼠疫的监测质量、系统地开展监测工作、及早发现和掌握鼠疫的疫情动态至关重要,本人就实际监测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1 广西鼠疫监测的现状广西自1952年以来便不断开展鼠疫监测工作,1973年以前主要采取病原学分离监测和宿主媒介监测,1973年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推广以后,便增加了血清学监测,1985年又开展了鼠疫放射免疫试验,1989年开展富集血凝试验(现已停止).自开展监测工作以来,仅在1975年检出7份间接血凝试验阳性鼠血清和1977年检出2份阳性鼠血清.

    作者:周树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亚市8~10岁小学生甲状腺肿调查

    为了解我市甲状腺肿现状,为下一步对碘缺乏病的防治及其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三亚市乡村56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甲状腺肿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调查点的选择按平原、半山区、山区分为三类地区,每一类地区调查2间小学,即平原地区调查崖城镇水南小学和藤桥镇椰林小学,半山区调查天涯镇文门小学和田独镇大茅小学,山区调查育才镇那受小学和高峰镇抱龙小学.1.2调查对象和方法于2000年5月,以8~10岁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用触诊法逐个检查儿童甲状腺,由各班班主任亲自带领学生现场实施操作.1.3诊断标准按GB16006-1995执行0度:没有任何可触及的或可见的甲状腺肿大现象(即摸不到、看不见):Ⅰ度:当颈部处于正常体位时,可触及甲状腺,但肉眼看不到,当患者作吞咽动作时肿大的甲状腺可在颈部上下移动.在甲状腺不发生肿大的情况下,出现甲状腺结节也归为此度;Ⅱ度:当颈部处于正常体位时,颈部可见明显肿大,并且进行颈部触诊时,可发现肿大的甲状腺.

    作者:邢朝晖;陈毓瑚;黄梅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目的研究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寻求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利用封闭式调查表,对海南三市县戒毒所的506名吸毒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干预教育.结果吸毒人群平均年龄25.4岁,平均毒龄2.9年,平均戒毒1.5次.93.0%的人听说过艾滋病,其中38.0%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报刊杂志,有77.1%的人愿意接受上门宣传艾滋病知识.通过干预,吸毒人员艾滋病预防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提高幅度在3.3-24.0个百分点.结论在吸毒人群及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非常必要,而且效果显著.

    作者:杜建伟;潘文利;黄好壮;王敏;陈明洁;吴清和;林经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亚市农村地区O~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

    多年来,我市麻疹发病虽然一直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但局部暴发仍时有发生,且有从小年龄向大年转移的特点.为了解麻疹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1998年5月在本市农村地区进行0~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1 材料与方法采用组群抽样法(PPS),共抽查本市农村地区常住0~14岁健康儿童382名;每个对象采集末梢血0.3m1,分离血清后置-20℃保存待检,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麻疹IgG抗体酶联诊断试剂盒检测,判定标准为100为阳性,共做1:100-1:1600五个滴度,奥地利963平板阅读机(波长490mm)判定.2 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8%,几何平均滴度(GMT)为524.81,各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GMT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其中3~7月龄婴儿组阳性率为71.25(57/80),抗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见图),婴儿组抗体水平低,9~14岁组抗体水平高.

    作者:陈志勇;林觉干;邢海林;陈人强;潘孝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起误食麻风树果仁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麻风树果仁引起的食物中毒少有报道,在海南省更是少见.2000年7月3日星期一,海南省罗牛山农场所属罗牛山小学85名学生因误食学校周围野果,引起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证实是误食麻风树果仁引起的食物中毒.特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2000年7月2日下午:1:30分左右,罗牛山小学三年级学生何启弟(男,10岁)上学时,听农场的一位大人(来自外地)说摘吃学校周围的野果没事,于是也学着摘吃该野果,一连吃了5~6颗.该校学生邝昌富(男,12岁)也跟着摘吃,大约吃了16颗.其野果肉乳白色,其味似生花生.旁边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吃了没事,也跟着吃,于是摘该野果吃的学生越来越多,后共有85位学生吃了该野果.该批学生中,年龄小6岁,大15岁.少者吃1颗,多者吃30颗,一般吃2~6颗不等.大部分学生于吃后20min到1.5h陆续出现恶心、呕吐1~4次,个别有腹痛.于当天晚上6:00左右向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呼救,8:00许共有32名学生人该院治疗,并向省卫生防疫站报告.

    作者:杨斌;潘先海;俞承洛;赵仁敏;王红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30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

    血吸虫病是一种行为性疾病,由接触疫水所致,感染的危险度与接触疫水活动的性质、暴露于疫水时间的长短、体表暴露的程度密切相关.我国主要以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为主,是危害人体健康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1临床表现我院自1998年以来,先后共收治30例血吸虫病人.其中29例来自于1998年参加长江抗洪抢险后的退伍官兵.1例为出生于疫区感染而后在非疫区工作直到1998年3月才明确诊断者.30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0~64岁.其中20~23岁29例,64岁41例.均有疫水接触史.29例参加长江抗洪抢险的退伍官兵,其病程短者5个月,长者13个月;接触疫水后发病时间,短的1个月,长者8个月.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痛、腹泻、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接触疫水后1~2个月出现发热、咳嗽、胸痛及腹痛、腹泻者5例,伴有脓血便者1例;半年后出现腹痛、腹泻者11例.

    作者:李登俊;岳继娥;高凤林;丁振华;陈红旗;高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登革热599例疗效观察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建国后,海南岛曾有过两次DF大流行.第一次于1979年10月从儋州市发生流行,确诊是由登革病毒3型(Dengue Virus,DV3)引起;第二次于1985年9月再次始发于儋州市,尔后扩散至全岛,尤以西北部沿海地区流行甚烈,系由DV2型所致,到1989年6月停息.临高县于1986年7月至1987年10月发生由DV2型引起的流行,先后殃及全县16个区(镇),DF患者9874人,死亡42人.在此期间笔者收治DF患者809例,其中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59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收治的909例DF病人中除因初诊被误诊或病历记录不全的100例外,余下809例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作者:王和权;林天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建立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评估指标体系

    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的评估是在洪涝灾害即时评估和回顾性评估的基础上,对洪涝灾害疫情可能造成的威胁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进一步对疫情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预测.本研究总结了我国历年来防病救灾工作的宝贵经验,选择了一系列敏感性好、可操作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形成了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洪涝灾情评估指标体系(即衡量洪涝灾情的指标体系);防疫管理指标体系(即衡量防疫资源供给、利用及防疫管理的指标体系);承灾体综合应疫本底指标体系(即衡量受灾地区综合付疫的经济本底、文化本底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指标体系);疫情本底指标体系(即衡量受灾地区原有疫情本底和当前疫情的指标体系).

    作者:于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护士营养知识水平与整体护理

    目的通过对临床护士的营养学知识水平的研究,为进一步培养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医科大学2所附属医院内、外科185名护士的营养学知识及其应用现状问卷调查,76名护士任意一次尿样中抗坏血酸排出量对肌酐比值,及128例男性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营养学知识掌握普遍不足,其中基础营养学知识好于临床营养学知识(P<0.05);不同学历的护士之间,营养学知识掌握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4%的护士维生素C营养处于不足状态;20.3%的18~49岁男性非危重住院病人表现为各种程度的营养不良;而护士对住院病人的营养评价方法不了解、了解不会做,分别占19.5%和46.5%.结论加强临床护士营养学知识的继续教育是保证护理程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为营养学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胡敏予;朱明元;周光宇;黄忆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在流动打工人群中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探讨

    由于流动打工人群多数文化水平低、防病意识差、缺乏管理约束,易于从事色情活动,是性病、艾滋病防治的薄弱环节.同样原因,在这一人群中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也有一定难度.本文就做好流动打工人群性病、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具体的可行方法提出几点论述.

    作者:朱建平;吴青青;余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儿脑瘫与弓形虫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海南小儿不明原因脑瘫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为诊治小儿脑瘫提供依据.方法以住院确诊不明原因脑瘫患儿为研究组,体检正常的小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弓形虫抗体IgG和IgM、循环抗原(CAg)、DNA的四项检测,分析弓形虫感染与脑瘫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检测79例脑瘫患儿中,弓形虫阳性33例,感染率为41.8%,对照组检测269例中,弓形虫阳性23例,感染率为8.6%,两组对比差别非常显著(P<0.001).结论弓形虫感染是海南不明原因脑瘫患儿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孕妇、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弓形虫感染检测,是防治脑瘫发生的手段之一.

    作者:黄美娇;方荫槐;阮和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