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剖宫产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李婧;高守君;王静

关键词: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素, 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相关因素,总结护理措施,以期望为临床上采取积极的措施降低LEDVT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雅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的80例剖宫产术后LEDVT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未合并LEDVT的健康产妇80例纳入对照组,对可能影响LEDVT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主要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MI)、产次,是否有吸烟史、饮酒史、口服避孕药物史、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基础疾病情况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以及血清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EDVT的发生与BMI、吸烟史、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D-二聚体及CRP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吸烟、D-二聚体是LE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与BMI、吸烟、D-二聚体水平有关,加强围手术期术后的护理对减少LEDVT的发生有利.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后6年髓外多部位复发一例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移植后复发率高,多于1 年内出现,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标准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报道1 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于移植后6 年髓外多部位复发,从髓外复发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讨论,希望能提高临床医师对移植后髓外复发的了解.

    作者:郑洁蓉;孟凡珂;李丹;廖凯权;黄凯凯;曾慧兰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科已经确诊为脑膜炎的患儿122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各61例,同时期健康体检儿童6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受检者的血清CRP、IL-6、PCT水平,分析三者联合检测对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效能.结果 对照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及细菌性脑膜炎组受检者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3.53±0.46)mg/L、(10.94±1.27)mg/L和(60.76±7.34)mg/L,PCT水平分别为(0.31±0.04)ng/mL、(0.32±0.03)ng/mL和(5.73±0.72)ng/mL,IL-6水平分别为(4.32±0.47)ng/mL、(8.74±1.05)ng/mL和(118.65±13.75)ng/mL,CRP阳性率分别为0、9.84%和78.69%,PCT阳性率分别为0、8.20%和75.41%,IL-6阳性率分别为0、11.48%和73.77%.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的血清CRP、IL-6水平及CRP、IL-6、PCT阳性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毒性脑膜炎组比较,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的血清CRP、IL-6水平及CRP、IL-6、PCT阳性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PCT、IL-6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6.72%,Youden指数为0.8524,阴性预测值为96.43%,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及两两联合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PCT、IL-6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为88.52%,阳性预测值为89.39%,与各指标单独检测及两两联合检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血清CRP、PCT、IL-6水平及阳性率较高,联合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小儿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且灵敏度和准确度较好.

    作者:宁沛雯;候茜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H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4月至2017年11月从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取165例H型高血压患者,根据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H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A组)80例和单纯H型高血压组(B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和B组患者的血浆中血栓素(TXB2)[(135.6±31.6)pg/mL vs(102.6±30.3)pg/mL]、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18±6)μg/L vs(13±4)μg/L]、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活性[(14.63±5.62)%vs(8.41±4.71)%]、凝血酶原时间(PT)[(7.6±0.5)s vs(12.2±0.4)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7±3)s vs(31±4)s]、血浆纤维蛋白原(Fbg)[(7.4±2.3)g/L vs(5.3±2.1)g/L]、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0.34±0.07)IU/mL vs(0.22±0.08)IU/mL]、D-二聚体(D-Dimer)[(0.98±0.28)mg/L vs(0.61±0.24)mg/L]及血栓调节蛋白(TM)[(25.7±3.7)μg/L vs(19.4±3.5)μg/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功能变化,这可能与H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心脑血管事件有关,应采取措施积极干预.

    作者:刘时武;王喜玉;马建林;李斌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医护综合健康指导在冠心病监护病房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医护综合健康指导在冠心病监护病房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7年1~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的208例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宣教,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医生与护士结合的综合健康指导.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留置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留置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留置时间明显延长[(83.96±4.38)h vs(63.24±7.08)h],对留置知识掌握程度明显升高[(52.98±2.87)分vs(39.04±4.58)分]、患者满意度也明显提高[(25.22±2.32)分vs(17.94±2.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留置并发症静脉炎、肿胀、堵管、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3.8%、5.8%、3.8%和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13.5%、14.4%和12.5%,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患者中实施医护综合健康指导可以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提高患者对留置针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减轻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减少留置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临床宣教模式.

    作者:吴彩虹;冯高科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无创心脏血流动力监测仪在ICU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无创心脏血流动力监测仪对ICU危重病患者心功能测定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接受治疗并进行无创心脏血流动力监测的40例危重病患者,在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后立即应用无创心脏血流动力监测仪行心功能测定,监测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两种仪器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无创心脏血流动力监测仪测定的SV、CO及LVEF分别为(51.73±15.49)mL、(4.27±1.34)L/min、(57.05±11.29)%,床旁超声心动图测定的SV、CO及LVEF分别为(44.01±17.05)mL、(3.67±1.46)L/min、(54.88±13.76)%.两种仪器测定的SV、CO及LVEF经Pearson相关分析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5、0.761、0.448,P<0.01),排除心律失常患者后的两种仪器测定的SV、CO及LVEF经Pearson相关分析也呈正相关(r分别为0.875、0.869、0.691,P<0.01).结论 基于生物阻抗法的无创心脏血流动力监测仪可有效地用于ICU危重病患者评价心功能,其监测的SV、CO及LVEF与床旁超声心动图测定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临床一致性,可反映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陈维生;黄东伟;曾景;邓荣华;邓国鹏;陈伟花;邹云良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琼海市2014-2017年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琼海市死因水平、变化趋势和期望寿命,以期客观科学地评价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影响死亡的因素,为制定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和死因漏报调查子系统收集经过审核的本辖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死亡的常驻人口和2014年漏报调查资料进行疾病分类,分析死亡率、死亡构成、死亡顺位和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 2014-2017年平均死亡率为6.01‰(标化死亡率为3.28‰),男性比女性高,分别为6.47‰(标化死亡率为3.48‰)和5.50‰(标化死亡率为2.68‰);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1岁组有个小高峰,60岁后升高幅度增加.前五位分别为心脏病(20%)、脑血管病(18.3%)、呼吸系统疾病(17.7%)、恶性肿瘤(17.6%)、损伤与中毒(5.8%);男性顺位是恶性肿瘤(21.3%)、心脏病(19.2%)、脑血管病(18.8%)、呼吸系统疾病(16.0%)、损伤与中毒(7.0%);女性是心脏病(20.9%)、呼吸系统疾病(19.9%)、脑血管病(17.5%)、糖尿病(5.6%)和损伤与中毒(4.4%).<1岁组首发疾病是围生期疾病(53.2%);1~4岁组、5~14岁和15~34岁是损伤与中毒(30.8%、52.7%、46.0%);35~59岁和60~74岁是恶性肿瘤(40.7%和28.4%);>75岁组为呼吸系统疾病(24.8%).心脏病的首发病种是急性心梗、脑血管病是脑出血病、呼吸系统疾病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是肝癌、损伤中毒是交通事故.本市2014年常驻人口校正的平均期望寿命是77.72岁,男性和女性分别是74.90岁和81.09岁.结论 本市死因监测结果基本反映当地死亡水平,但仍需加大监测力度,加强能力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的质量,提高死因推断.

    作者:颜李丽;王春雨;符芳敏;王会宽;符艳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艾滋病相关耳鼻咽喉头颈部卡波西肉瘤六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耳鼻喉科医师对耳鼻咽喉头颈部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KS)的临床诊疗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6例艾滋病耳鼻咽喉头颈部K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肿瘤位于鼻部1例,咽部3例,喉部2例,表现为局部暗褐色结节样或斑片样新生物,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给予抗病毒治疗及化疗,余5例行抗病毒治疗及化疗,随访1年有1例死亡.结论 KS患者首诊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可根据其专科临床表现及是否有艾滋病全身表现全面了解病史,以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刘勇刚;鲍诗平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腰椎后路术后手术切口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术后引起手术切口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预防和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东莞市中医院脊柱骨科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术的4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1例存在术后手术切口早期感染者为早期切口感染组,其余409例患者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引起手术切口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早期切口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的年龄≥60岁(72.73%vs 36.67%)、合并高血压(36.36%vs 13.45%)、术后血红蛋白<90 g/L(81.82%vs 31.76%)、手术节段≥3个(72.73%vs 31.78%)、术中出血量≥1000 mL(63.64%vs 21.76%)、手术时间≥3 h(81.82%vs 31.30%)、间断缝合(72.73%vs 35.45%)、术后引流管放置>5 d(81.82%vs 14.43%)的比例比较,早期切口感染组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节段≥3个、引流管放置超过5 d是引起术后切口早期感染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手术节段数量、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是腰椎后路手术后早期手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余伟宏;冯永洪;王新强;邓锐斌;黎贺东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BIS监测下小儿尿道下裂修复术中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和)七氟醚麻醉对小儿尿道下裂修复术中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BIS)及麻醉复苏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择期行尿道下裂修复术1~8岁患儿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七氟醚组(S组)及丙泊酚联合七氟醚组(C组),每组40例.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2 min(T1)、插入喉罩后即刻(T2)、插人喉罩后5 min(T3)、手术切皮(T4)、术中20 min(T5)和拔除喉罩时(T6)时间点的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手术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除喉罩的时间,术中知晓、术后喉痉挛、恶心、呕吐情况和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T4时S组与P组MAP比较,P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S组与C组、P组的BIS比较,C组下降较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呼吸恢复时间S组与P组、C组比较,P组快,C组次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恢复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方面,C组与P组、S组比较,C组均为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S组与P组比较,S组躁动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七氟醚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呼吸恢复较快、苏醒时间及拔除喉罩时间均快,术后躁动率低,结合BIS作为小儿麻醉深度监测,可为小儿尿道下裂手术提供科学、可靠的麻醉方法.

    作者:郭翠容;陆立仁;甘志勇;区梅芬;何碧珍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剖宫产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相关因素,总结护理措施,以期望为临床上采取积极的措施降低LEDVT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雅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的80例剖宫产术后LEDVT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未合并LEDVT的健康产妇80例纳入对照组,对可能影响LEDVT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主要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MI)、产次,是否有吸烟史、饮酒史、口服避孕药物史、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基础疾病情况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以及血清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EDVT的发生与BMI、吸烟史、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D-二聚体及CRP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吸烟、D-二聚体是LE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与BMI、吸烟、D-二聚体水平有关,加强围手术期术后的护理对减少LEDVT的发生有利.

    作者:李婧;高守君;王静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离心条件对Sysmex HISCL-5000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

    目的 通过Sysmex HISCL-5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不同离心条件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血清浓度,探讨不同离心条件对Sysmex HISCL-5000检测HBsAg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浓度和低浓度HBsAg阳性血清(浓度已知)10μL,分别加入连续密度梯度的HBsAg阴性血清中,每份阴性血清1.5 mL,充分混匀,利用Sysmex HISCL-5000检测各样本浓度,分别作为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将上述样本分别置于5000×g 20 min和10000×g 10 min离心处理,利用Sysmex HISCL-5000分别检测离心处理后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上层和下层HBsAg浓度,分析血清密度、离心条件及分布位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另外选取高低两个浓度HBsAg阳性血清标本,放置在EP管中,分别进行立即离心和放置24 h后离心,离心条件10000×g 20 min,比较HBsAg的检测结果,分析EP管对HBsAg的吸附影响.结果 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5000×g 10 min与10000×g 20 min离心前后HBsAg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HBsAg上层浓度变化与血清比重均无相关性;10000×g 20 min下层混合前后HBsAg浓度分别为(0.54±0.01)IU/mL和(0.62±0.01)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后HBsAg明显高于混合前,而放置同样可以降低HBsAg的浓度,即放置过程中EP管可对HBsAg有少量的吸附.结论 血清密度、放置时间对Sysmex HISCL-5000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浓度影响较弱;而高离心力会导致HBsAg浓度下降明显.因此对HBsAg弱阳性血清标本在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应进行常规离心复查.

    作者:于帅;盛爱珍;刘兆宇;刘双;丛琳;陈龙琴;匡慧慧;肖征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涎腺具有部分导管癌特征的淋巴上皮癌一例

    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所特有的第2 大类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5%.涎腺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肿瘤,但因其发病相对少见、肿瘤形态多样、部分不同类型肿瘤组织形态学具有重叠性,导致涎腺肿瘤诊断困难,具有挑战性.本文报道并讨论1 例涎腺具有部分导管癌特征的淋巴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依据.

    作者:郑宏刚;吴涛;胡晓杰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改良常温流动牙胶根管充填技术的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改良的常温流动根管充填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4~7月因各型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来南京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80例患者的88颗患牙,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颗牙,所有牙均采用两次法完成根管治疗.试验组以改良法GuttaFlow+单牙胶尖充填根管,对照组以AH plus根管封闭剂+热牙胶连续波技术充填根管.比较两种根管充填方法的充填时间、术中及术后的疼痛发生率、根管充填的恰填率和超填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每根管充填时间为40~69 s(平均48 s),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2~111 s(平均76 s),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疼痛发生率分别为4.55%和15.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09%和36.37%,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根管充填恰填率和超填率分别为95.83%和2.08%,分别与对照组的91.84%和7.1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的常温流动牙胶根管充填技术充填时间短,术中及术后疼痛发生率低,充填质量与热牙胶连续波充填相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俊亮;黎景景;高雅凡;钱雅洁;杨卫东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肺损伤预测评分指导下有创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肺损伤预测评分(LIPS)≥4分指导有创机械通气时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41例,按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9例,其中观察组入院后每隔2 h进行LIPS评分,当LIPS≥4分时进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对照组根据AECOPD诊治指南出现有创性机械通气的应用指征时予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两组均给予小潮气量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呼吸力学指标、炎性指标、ICU住院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和病程相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治疗48 h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肺顺应性分别为(52.12±4.45)mL/cmH2O和(47.60±2.75)mL/cmH2O,气道峰压分别为(20.28±3.12)cmH2O和(24.32±3.78)cmH2O,血清白细胞介素-6分别为(25.84±2.85)ng/L和(27.32±3.63)ng/L,C-反应蛋白分别为(14.85±2.05)ng/L和(17.30±4.55)ng/L,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48±0.82)d和(8.28±1.20)d,住院治疗时间分别为(13.12±3.51)d和(15.00±4.36)d,VAP发生例数分别为4和6例,经统计学分析,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ARDS分别为0例和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肺损伤预测评分≥4分指导机械通气时机结合小潮气量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可以改善AECOPD患者的临床指标,降低VAP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可操作性.

    作者:朱良峰;陈万;吕立文;唐宇涛;曾希;石磊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2014-2017年海南省监测点伤害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2014-2017年海南省监测点伤害流行状况,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和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对海南省6家哨点医院因伤害就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数据采用Excel2010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7年海南省共收集报告卡34578张,其中男性23215人,女性11363人,各年龄组报告病例中以18~44岁的中青年组多.前五位的伤害原因分别为跌倒/坠落(26.89%)、刀/锐器伤(16.03%)、机动车车祸(15.81%)、钝器伤(13.71%)和非机动车车祸(11.13%);伤害发生时间以10月份为高(3888例);伤害事件发生地点主要为公路/街道(32.47%)、家中(27.47%)、公共居住场所(11.38%)、工业建筑场所(9.02%);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驾乘交通工具(24.90%)、休闲活动(19.81%)和工作(12.32%);伤害发生意图主要是非故意的意外事故,占88.24%.伤害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26.59%)、下肢(24.74%)和上肢(19.83%);所有伤害事件中,67.40%的伤害为轻度伤害(男性65.90%,女性70.47%).伤害结局主要为经治疗后离院(66.26%).结论 海南省伤害发生情况不容乐观,应有针对性的制定防制措施,切实减少各类伤害发生.

    作者:王兴任;刘莹;江娟;胡锡敏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影像组学的兴起及其应用进展

    影像组学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是指从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获得的医学图像中提取和分析大量高通量的成像特征,来评估获得高度保真的肿瘤表型,从而定量地揭示图像与肿瘤异质性之间的关联.目前关于影像组学的研究已经获得了诸多的显著成果.本文主要对影像组学的工作流程、临床上的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作者:刘超;鲁际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麻醉深度精确控制在心外科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麻醉深度精确控制在心外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宝鸡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ASAⅡ~Ⅲ级择期行心外科手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精确控制组(P组)和传统控制组(T组),每组20例.T组依据麻醉医师临床经验判断实施麻醉;P组联合使用仪器设备(包括脑电意识深度监测系统、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心功能监护仪)指导实施麻醉.在入室后5 min(T0)、诱导即刻(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等6个时间点,观察记录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NT分级(NTS)、NT指数(NTI)、肌松计数、每博量变异率(SVV);记录诱导各麻醉药用量、插管评级、诱导时间(用药至取出喉镜时间)、插管时间(置入喉镜至取出喉镜时间);记录液体入量;记录不良反应等.结果 与T组比较,P组患者的MAP于T2时点较高、T3、T4时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P组患者的HR于T2~T5时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P组患者的诱导时间较长、插管时间较短、插管评价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P组NTS在T3时点处于D2~E1者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P组NTI在T2~T5时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P组肌松计数在T2、T3时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P组SVV在T1~T5时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P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用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P组依托咪酯、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P组液体入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深度精确控制使心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诱导期更为平稳、插管时间较短、插管评级较高.

    作者:梁斌;任俊屹;张康秦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不同来源、不同炮制方法的补骨脂对成骨细胞SaOS-2骨形成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不同炮制方法的补骨脂对成骨细胞SaOS-2骨形成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补骨脂给药组和对照组,体外培养SaOS-2细胞,给药组分别给予不同批次、不同炮制方法的补骨脂(100 mg/L),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PNPP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成骨细胞骨钙素(OTC)及Ca2+含量;茜素红染色法检测细胞矿化结节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来源的补骨脂均能显著促进SaOS-2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酒制补骨脂、清炒补骨脂、雷公补骨脂、盐炙补骨脂及补骨脂生品各组的细胞增殖率依次为(118.01±0.38)%、(118.00±0.76)%、(121.01±0.88)%、(120.21±0.78)%、(117.21±0.78)%,ALP活性分别为(909.52±33.44)U/g、(915.45±23.04)U/g、(927.89±23.29)U/g、(938.52±23.94)U/g、(900.52±23.94)U/g,Ca2+的分泌分别为(182.79±5.72)mg/L、(183.74±6.01)mg/L、(185.89±7.23)mg/L、(187.79±6.01)mg/L、(180.79±6.01)mg/L,OTC的分泌分别为(15.41±0.77)μg/L、(15.42±0.56)μg/L、(15.40±0.68)μg/L、(15.58±0.68)μg/L、(15.41±0.68)μg/L,细胞矿化结节数依次为(10.52±0.77)个、(10.55±0.65)个、(10.59±0.47)个、(10.74±0.77)个、(10.50±0.77)个,以上各指标与对照组[(100.00±0.53)%、(411.62±15.46)U/g、(25.25±1.47)mg/L、(11.41±0.63)μg/L、(4.20±0.60)个]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补骨脂和盐炙补骨脂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21.01±0.88)%、(120.21±0.78)%,明显高于补骨脂生品的(117.21±0.7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盐炙补骨脂与补骨脂生品的ALP活性[(938.52±23.94)U/g vs(900.52±23.94)U/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骨脂药材的来源对其促成骨细胞骨形成的作用无明显影响;补骨脂药材经炮制后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的作用较生品更优.

    作者:杨健;陆定艳;彭潇;董莉;沈艳珍;李勇军;席晓岚;刘亭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胃腺癌与淋巴瘤形成的碰撞瘤四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胃腺癌与淋巴瘤形成的碰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病理科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收集的4例胃腺癌与淋巴瘤形成的碰撞瘤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碰撞瘤患者年龄56~83岁(中位年龄69.5岁),术前均行胃镜活检,2例活检病理诊断腺癌,2例活检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4例病例活检均只发现1种恶性肿瘤成分,漏诊另1种恶性肿瘤成分.4例病例终均接受胃切除手术治疗,手术距离活检时间15 d~1年.术后3例病理诊断为腺癌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腺癌合并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结论 胃碰撞瘤为少见病例,临床及影像资料缺乏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而影响治疗决策.

    作者:郑春暖;苏海燕;吴文乔;蔡丽生;沈洪武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ESWL术后即刻PCNL在无积水鹿角形肾结石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术后即刻经皮肾镜取石(PCNL)治疗无积水鹿角形肾结石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1月至2016年7月采用ESWL术后即刻PCNL治疗的119例无积水鹿角形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部分鹿角形肾结石86例,完全鹿角形肾结石33例,结石直径2.1~6.7 cm.采用对目标肾盏、与目标肾盏平行肾盏、分支细长肾盏内结石先行ESWL而后即刻PCNL治疗,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清石率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9例131侧肾鹿角形结石中有126侧肾结石接受该治疗方案,均一期成功建立经皮肾脏通道并取石,118侧肾完成一期手术,8侧肾因故改二期手术.一期单通道取石108侧(85.7%),双通道取石18侧(14.3%);一期手术中有6例行二期手术,共14侧接受二期手术,取净8侧,一期结石取净率为78.6%(99/126),两期结石清除率为84.9%(107/126);手术时间60~210 min,平均103 min;术后输血5例,发热(>38.5℃)3例,尿外渗1例,均对症处理治愈,无内脏损伤.结论 ESWL术后即刻PCNL治疗无积水鹿角形肾结石具有疗效好、安全、微创的优点.

    作者:晁亮;吴永第;仇兰香;张春红;徐玉梅;王军起;谢叔良;上官卓华;孙家庆 刊期: 2018年第15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