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洁;张晓华;高博;姜燕;文亚渊
目的:探讨体质量小于5 kg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的呼吸治疗策略。方法针对低体质量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特点,给予优化机械通气方式、特殊的呼吸道管理计划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结果本组28例体质量小于5 kg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的患儿中顺利拔管24例,再次插管3例,非呼吸系统原因死亡1例。结论低体质量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儿的术后的呼吸支持治疗非常重要,运用合理的呼吸支持治疗方案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此类重症患儿围术期的治愈率。
作者:徐鹏;丁汀;朱学敏;彭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重要致死和致残因素,特别是发达国家,年发病率在0.25%~0.40%,90%的幸存者会落下各种类型的残疾,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脑卒中主要分为2种,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出血性脑卒中致死致残率高。出血性脑卒中又分为脑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和蛛网膜下出血( subrachanoid hemorrhage, SAH),其中SAH仅占出血性脑卒中的3%~5%,由于社会迅速老龄化,ICH患者进一步增多,所以ICH是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重点,意义重大。与缺血性脑卒中相比,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有限,干细胞治疗是目前脑出血治疗有潜力的新策略之一,主要包括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和外源性干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s,NSCs)具有自我更新修复和产生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能力,不仅参与正常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而且损伤后内源性NSCs会激活增殖,这些新生的干细胞会向损伤区域迁移参与损伤修复。近来研究表明ICH后移植外源神经干细胞对神经功能恢复是有利的,移植的干细胞可进入宿主,不仅可以提供神经保护作用,还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以修复受损部位,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2]。本文将对目前干细胞治疗ICH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张倩;胡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时机和效果。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3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A1型6例,A2型16例,A3型14例。36例患者均应用PFNA微创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锻炼;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加强护理预防血栓。用Harris评分对患者后期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平均住院时间4周,伤口一期愈合良好30例,因合并内科疾病死亡4例,伤口感染2例、经治疗后痊愈。21例患者获随访,根据Harris评分分析髋关节功能康复良好,优12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PFNA手术治疗不易损伤骨折局部的血供,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后期功能恢复良好,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罗江洪;李伟;罗磊;柏光泽;鲜思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全耳廓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是整形外科手术中非常复杂的手术之一[1]。引流管产生的有效负压不仅能引出皮瓣下积血,主要可使皮瓣与支架紧密相连贴,形成逼真的耳廓外形,为手术成功的关键[2],因此妥善固定好引流管,观察引流量及性质是非常重要的[3]。针对该问题,我科现以单侧鼻导管代替传统的引流管用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小庆;刘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重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的脊柱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43例确诊为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3例患者均采用微型钛板对游离的椎板进行固定。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术后6个月X线、CT影像学复查截骨断面是否愈合、椎管宽度是否良好。结果手术时间130~220 min,平均150 min。失血量200~750 mL,平均340 mL。术后随访6~42个月,所有病例术后未出现医源性脊髓损伤,未出现动脉损伤、脊髓损伤、脊神经根局部异常积液等并发症,术后动力位片显示棘突椎板回植术后脊柱活动度基本得以保留。结论微型钛板固定通过回植后方韧带复合体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在治疗椎管内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优越性和临床可行性。
作者:殷翔;朱军;王颖博;刘佰易;靳羽飞;刘鹏;赵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导师责任制的引入和实施,探索护理实践中手术室新护士的培养与管理方法。方法比较实行导师责任制前后新护士培训在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的效果。结果实施导师责任制后,新护士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导师责任制有利于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减少专科护理人才的流失,提高了护理质量,建立了适应于手术室新护士教学和培训的教学相长新模式,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岑媛;胥英杰;鲁琳;朱良琼;朱智;张亚莉;刘小铃;聂智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肾梗死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临床影像确诊急性肾梗死患者19侧肾脏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表现及6例CTA( CT血管造影术)表现。结果10例患者14侧肾脏发生急性肾梗死。 CT平扫:4例肾脏影增大,6例双侧肾脏CT平扫未见异常。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单侧肾梗死6例、双侧肾梗死4例,共累及14侧肾脏;肾梗死灶在皮质期呈为高密度皮质环中断,在实质期及肾盂期呈楔形无强化低密度影,或全肾无强化低密度影,以实质期和肾盂期显示肾梗死灶佳。6例CTA明确肾梗死责任肾血管,以及伴发的其他血管性病变。结论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急性肾梗死有重要诊断价值,CTA能明确肾梗死责任肾血管。
作者:禹智波;张云泉;宋凌恒;乔清;李福锁;黄敏;胡文友;李锦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43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患者按是否手术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分为消融组和对照组。消融组患者实施瓣膜置换手术同时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对照组单纯行瓣膜置换手术,对比其围术期及术后1个月临床资料,分析其早期疗效。结果2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消融组体外循环时间较对照组长,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胸液量、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消融组20例(87%),对照组6例(30%);术后1个月转复窦性心率,消融组18例(78%),对照组5例(25%)。结论二尖瓣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安全、有效。
作者:秦嘉丽;钟前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耳后发缘低领口状切口的功能性颈清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耳后发缘切口的功能性颈清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术后切口日常情况隐匿不可见,患者对术后外观满意度高,无肩综合征,术后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耳后发缘低领口状切口的功能性颈清术既能达到治疗目的,相较于传统功能性颈清术,能明显改善术后颈部外形,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健洁;张晓华;高博;姜燕;文亚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周围神经及血管的起始、行径及分支分布数量多、位置关系复杂,一直是局部解剖学的教学难点,尤其在实验课中,学生普遍反映找不到掌握知识的规律,难于在尸体标本上对这部分结构的辨认与解剖,往往达不到满意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效果。如何探寻出有规律性的知识内容来解决此难点,值得探讨。
作者:林嘉鑫;黄建斌;陈惠华;许一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尿酸结石患者尿酸代谢特征以及肾脏URAT1表达改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4例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结石成分分为尿酸结石患者9例( A组)、非尿酸性结石患者15例( B组),另选取7例因其他疾病操作而取材做mRNA测定的患者为C组,10例健康体检者为D组(仅用作收集其血尿酸检验结果以及24 h尿液标本)。采集各组参与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血液、24 h尿液的尿酸代谢相关指标结果,并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其肾脏URAT1表达情况,所得数据进行组间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A 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体重指数、年龄显著高于 B 组及 C 组(P<0.05),而尿PH值显著降低。24 h尿量及尿酸定量分析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Real-time PCR实验结果提示尿酸结石患者肾脏URAT1表达较其他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尿酸结石患者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而肾脏尿酸排泄无明显改变, URAT1在肾脏高表达可能是这一临床特征的重要分子机制。
作者:姚基伟;李前伟;付卫华;郑霁;鄢俊安;李为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型超声扫描( B-US)、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磁共振成像( MRI)、内镜逆行胰胆造影( ERCP)等检查方法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529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B-US、CT、MRI和ERCP这4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B-US+CT、B-US+MRI、B-US+ERCP对529例肝胆管结石病在肝内胆管结石、肝叶病变、胆管狭窄、胆管扩张等方面的敏感性差异。结果 B-US和MRI对结石的敏感性高,CT和MRI对肝叶病变的敏感性高,B-US和MRI对胆管扩张的敏感性高,ERCP和MRI对胆管狭窄的敏感性高,B-US与MRI联合应用适合肝胆管结石病的全面诊断。结论 B-US与MRI联合应用是肝胆管结石病术前佳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作者:韩殿冰;董家鸿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效果与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3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预后状况分为2组,其中病情好转、至今仍生存的患者共143例,设为存活组,病情恶化而死亡的患者共92例,设为死亡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异等,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白蛋白变化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患者年龄、APCHE Ⅱ评分、Ranson评分、SOFA评分、总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住院期间血浆白蛋白总体水平、24 h内血浆白蛋白下降值以及白蛋白变异度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提示24 h内白蛋白下降值预测患者死亡的佳截断值是4.24 g/L;蛋白变异度预测死亡的佳截断值是13.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为24 h内白蛋白下降值、24 h内血浆白蛋白变异度、血浆白蛋白总体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结论血浆白蛋白变化能够反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疾病严重程度,24 h内血浆白蛋白急剧下降可作为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王新平;方卫华;高庆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鼻出血解剖定位、疾病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34例严重的老年鼻出血患者进行鼻内镜下分区探查,定位出血点,采用分级治疗的方法止血。结果出血部位在鼻腔前上区2例(1.49%)、前下区44例(32.84%)、后上区18例(13.43%)、后下区22例(16.42%)、鼻咽部3例(2.24%),出血部位不明的45例(33.58%)。全部患者一次住院均完全治愈,终治疗方式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及局部微创烧灼或电凝止血(Ⅰ~Ⅲ级)46例(34.33%),应用前鼻孔填塞(Ⅳ级)88例(65.67%),后鼻孔填塞(Ⅴ级)9例(6.72%),血管栓塞(Ⅵ级)1例(0.75%)。前部、后部以及出血部位不明的患者在采用初次止血方式即获成功82例(61.19%),采用升级治疗获得成功52例(38.81%)。不同区域出血采取的止血方式以及是否有升级治疗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止血方式:χ2=16.35,P=0.00;升级治疗:χ2=16.35,P=0.00)。结论对于老年人难治性鼻出血,鼻内镜下分区定位,分级治疗可快速定位出血部位,止血效果好,创伤小,并可减少患者痛苦及降低治疗费用。
作者:叶伟雄;陈勇挺;彭华;徐夏;邓文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缺血后的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了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是影响移植肝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肝再灌注时不仅对肝细胞产生损伤作用,同时对肝内胆道的胆管细胞也有损伤,从而使胆道发生病变[1]。本文旨在讨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Bcl-2通过对胆管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肝缺血再灌注对胆汁淤积的影响。
作者:刘小帅;张万星;郭怀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 PEEK)棒与钛棒在椎弓根螺钉后正中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正中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根据使用的连接棒材料,将患者随机分为PEEK棒组和钛棒组,PEEK棒组25例患者采用PEEK棒连接融合节段,钛棒组25例患者应用钛合金棒连接融合节段。根据JOA评分标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将2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比较2组术后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及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并对2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行腰椎手术区X线片检查,评估其融合率。结果2组患者的JOA评分及Oswestry评分和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及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PEEK棒组明显优于钛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K棒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中与钛棒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在腰椎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方面,PEEK棒优于钛棒。
作者:李发祥;崔钢化;李江华;申晓坤;李小磊;李刚;王维山;史晨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手术对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甲状腺手术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显露喉返神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行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手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甲状腺手术,比较2组患者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情况以及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症状的例数(2.22%)少于对照组(15.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4.45±6.62)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41.29±5.82) 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恢复时间(5.85±0.85) d,明显短于对照组(8.02±1.12)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引流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能够预防喉返神经的损伤,降低损伤恢复时间,虽然会延长手术时间,但是不会增加出血量和引流量。
作者:张波涛;蔡婵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与支气管胸膜晚期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胸外科246例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按是否化疗分为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其中化疗组138例在肺叶切除术后1个月内行辅助化疗,未化疗组108例术后未行辅助化疗,2组患者在术后进行支气管胸膜晚期瘘检查诊断,统计其发生率,分析辅助化疗和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化疗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2例,发生率为8.70%;未化疗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2例,发生率为1.8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行辅助化疗会增加患者支气管胸膜晚期瘘的发病率。
作者:尹哲;江跃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10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按是否减压融合内固定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行椎间融合器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3个月以及2年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椎间隙高度、Cobb角、ODI评分的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腰痛的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椎间隙高度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1100,P=0.0001)。治疗2年后,观察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仍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椎间隙高度仍高于对照组(P<0.05)。在Cobb角度上改善不是很明显。结论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效果良好,远期效果也很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维;卞斌;张亚林;屈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7(TLR4、TLR7)蛋白在宫颈鳞癌(CSC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67例确诊CSCC患者的癌组织标本( CSCC组)、30例宫颈上皮瘤变患者的宫颈组织标本( CIN组)及3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3组标本中的TLR4、TLR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并分析CSCC组织标本中TLR4、TLR7蛋白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SCC组的TLR4、TLR7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60%、76.12%,均显著高于CIN组的46.67%、40.00%和正常组的13.33%、10.00%,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的TLR4、TLR7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 TLR4蛋白阳性表达与CSCC 患者的FIGO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显著的关系(P<0.05);TLR7蛋白阳性表达与CSCC 患者的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显著的关系(P<0.05)。结论 TLR4、TLR7蛋白在CSCC患者宫颈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并且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李华强;郭春芳;谢黎明;潘永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