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胶质细胞活化表型与帕金森病

单明慧;苏炳银;李淑蓉

关键词:帕金森病, 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表型, α-突触核蛋白
摘要:帕金森病( Parkinson’ 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60~65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该病以运动迟缓、共济失调、肌强直和静止性震颤为主要临床特征,以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大量α-突触核蛋白蓄积形成lewy小体为主要病理改变[1]。近年来,有关PD发生发展中黑质致密部的炎症反应经多次研究并得到初步证实。初,研究者在对PD患者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其脑组织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2]。随后,人们在PD早期和晚期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参与免疫细胞活化的特异性配体[3]。一些关于抗炎治疗的回顾性研究也证实炎症反应是PD发生的机制之一[4]。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免疫监视、炎症调理和识别吞噬等功能[5]。深入了解PD病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可能会为减少神经系统炎症损伤,保护神经元,进而预防或治疗P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提供帮助。本文综述了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M1/M2活化表型,及其与 PD 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为研究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发靶向药物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局解手术学杂志相关文献
  • 精准手术时代的神经外科教学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神经外科的发展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分别为大体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微创神经外科及精准神经外科。而精准神经外科的标志以术中高场强(磁场强度大于等于1.5 T)磁共振为代表的临床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大大提高了脑肿瘤尤其功能区部位肿瘤的手术全切率,而显著降低了术后失语、偏瘫等严重并发症,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术中高场强磁共振指导术中脑功能区病变的切除系新生事物,目前国内尚无普遍开展,为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探讨在精准手术时代神经外科教学对培养神经外科青年一代相当必要。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付有;宋来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雷珠单抗联合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氪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 DME)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出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DME患者25例(单纯激光组15例,24只眼;玻璃体腔注药术联合激光组10例,13只眼),对照组给予单纯氪激光(510 nm红激光、483 nm黄激光)格栅样或大“C”字形光凝术,观察组在氪激光光凝后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随访期末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患者治疗前后视力,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检查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视力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视力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视力组间比较,观察组视力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510.75±61.06)μm、(487.47±43.41)μ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53.41±39.12)μm、(358.81±43.24)μm,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组间比较,观察组视力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纯氪激光光凝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氪激光光凝对DME均有疗效。但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氪激光光凝相对于单纯氪激光光凝,其治疗DME的术后视力恢复更显著,黄斑水肿吸收效果更明显。

    作者:刘凌;刘勇;阴正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实施再次瓣膜置换手术18例,体外循环均采用浅中低温转流,心肌保护采用4∶1的冷血晶体停博液灌注。对体外循环的建立、管理及术后进行评价。结果股动脉-静脉转流8例,其余均为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或腔房管转流。转流时间为49~288 min,阻断时间69~245 min。术毕自动复跳13例,其余电击复律。术中应用超滤12例,血液回收9例,回收血123~767 mL,未出现血色素尿。术后1例自动出院,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详细评估,顺利建立体外循环,术中综合的血液保护、心肌保护、适时应用超滤技术是再次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作者:张秋霞;刘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MicroRNA-203对人下咽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MicroRNA-203对人下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croRNA-203的下游调控靶分子,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RT-PCR、与Westenr blot等方法对其中与调节细胞迁移有关的靶分子MEKK1进行验证,证实下咽癌细胞中MEKK1的表达是否受MicroRNA-203的影响。通过细胞迁移实验研究MicroRNA-203对下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可能影响下咽癌转移能力的因素。结果在过表达MicroRNA-203的下咽癌细胞中,Westenr blot检测靶基因蛋白表达量分析、qRT-PCR检测靶基因mRNA表达量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均提示MicroRNA-203下调靶基因MEKK1的表达。细胞迁移实验证明过表达MicroRNA-203可显著抑制下咽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 MEKK1是MicroR-NA-203的直接下游作用靶点,MicroRNA-203有可能通过负向调控MEKK1抑制下咽癌细胞的转移能力。

    作者:高丽;卞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Glil基因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构建Glil基因腺病毒载体,以此上调人牙周膜干细胞( PDLSCs)中Glil基因的表达,从而探讨其对人PDL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Glil目的基因亚克隆至腺病毒载体,并将含目的基因的病毒转染PDLSCs细胞。 CCK-8法检测过表达Glil对PDLSCs增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PDLSCs中Glil的表达水平及其成骨相关标志物ALP、Runx2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过表达Glil目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转染PDLSCs,过表达Glil的PDLSCs与空载体组比较,增殖速率减慢(P=0.00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DLSCs过表达Glil目的基因后可以高表达成骨分化标记蛋白ALP、Runx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Glil基因会导致PDLSCs的增殖减慢,成骨相关标志物增加,说明Glil基因能使PDLSCs成骨分化能力增强。

    作者:罗金英;钟建鑫;舒绍兵;张洁;朱璨;张倩;汤玲;周继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47例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分析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4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行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9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47例,开腹左半肝切除术46例。对比分析2种手术方式患者术中、围手术期及随访数据资料,评价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否具有安全性与可行性。结果腹腔镜与开腹的肿瘤直径分别为(56.57±24.56) mm与(64.11±33.39) mm,P=0.2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时间分别为(217.53±60.22) min与(306.80±119.91) 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和开腹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50.21±197.98) mL与(556.74±471.41) 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输血率腹腔镜和开腹分别为12.8%与3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ICU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功能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均短于开腹左半肝切除,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与开腹分别为14.9%与23.9%, P=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与3年生存率腹腔镜为91.5%、83.0%,开腹为84.8%、76.1%。术后1年与3年无瘤生存率腹腔镜为74.5%、59.6%,开腹为65.2%、54.3%。结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术式推广应用。

    作者:钟爱;陈健;郑树国;范毓东;李建伟;郭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凹膀胱截石位在胎儿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中凹膀胱截石位的安置方法,探讨其在胎儿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7例胎儿镜手术体位均由以往常规的平卧位改为中凹膀胱截石位,观察孕妇的舒适感及满意度,征求医生的意见。结果自采用中凹截石位以来,孕妇均以此体位顺利完成手术,呼吸费力感大大减轻,极大提高了孕妇手术当中的舒适度,提高了手术医生和孕妇的满意度,并加快了手术的进度。结论中凹膀胱截石位适用于胎儿镜手术,是保证孕妇安全又能让患者和医生满意的手术体位。

    作者:张玲琳;周娅颖;刘林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罗格列酮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促血管生成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MTT检测法、细胞划痕实验,探讨罗格列酮在高糖环境下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并用ELISA方法检测经罗格列酮作用后高糖培养基上清中VEGF、SDF-1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罗格列酮药物处理后的HUVEC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高于高糖组,且培养基中VEGF和SDF-1的含量也有显著升高。 AKT阻断剂可以阻断罗格列酮对HUVEC增殖、迁移和分泌功能的促进作用。结论罗格列酮在高糖环境下可显著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和分泌功能,AKT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明璨;熊鸿燕;林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胃癌HIF-1α表达及其与胃癌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究HIF-1α在胃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以及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明确HIF-1α在胃癌术后复发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患者80例为观察组,术后5年及5年以上无复发患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HIF-1α的免疫组化情况、VEGF表达情况,分析HIF-1α与VEGF和胃癌复发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胃组织中HIF-1α、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50%、73.75%,显著高于对照组12.00%、10.00%。经单因素分析可知,胃癌的癌症相关性指标与VEGF以及HIF-1α具有相关性。 Spearman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肿瘤复发性与VEGF、HIF-1α呈正相关(r=0.458,P=0.000);HIF-1α阳性组1年生存率为45.16%,平均生存时间为(8.62±2.32)个月,显著低于阴性组1年生存率77.77%及平均生存时间(18.96±3.14)个月。 Cox分析法对胃癌进行风险模型分析发现VEGF与HIF-1α的表达是本病复发的高危因素。结论 HIF-1α与VEGF在胃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复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评价胃癌复发的相关指标。

    作者:高树全;仲婷婷;催大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七氟醚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血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七氟醚麻醉维持中不同年龄段患者血压的改变及适浓度。方法按常规手术安排顺序收入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患者60例,常规诱导,全程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4例,中年组20例,老年组6例。记录诱导前及麻醉维持后10 min(T1)、20 min(T2)、30 min(T3)、60 min(T4)的SBP、DBP、MAP、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ETsev)及各浓度下患者例数、年龄。结果麻醉维持后血压波动在正常范围,维持后MAP在诱导前MAP ±20%范围内波动。各时间点不同CETsev下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不同CETsev下患者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麻醉时间延长,0%~1%CETsev下患者例数由35例下降至11例,1%~2%时由10例上升至20例,2%~3%时维持在14例左右。结论 CETsev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血压的影响近似,2%~3%CETsev在各年龄段是既能满足手术需要,又能维持循环稳定的适浓度。

    作者:徐珊;袁志会;郑雪;周军;朱昭琼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颈脊髓损伤合并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各种危险因素与呼吸衰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颈脊髓损伤患者294例,根据是否合并呼吸衰竭分组,合并呼吸衰竭组52例,未合并呼吸衰竭组242例。比较2组各项流行病学指标的差异,分析导致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呼吸衰竭组与未合并呼吸衰竭组比较,吸烟史、不同受伤原因、颈脊髓损伤不同平面、ASIA分级、骨折脱位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上述因素与呼吸衰竭的发生关系密切。合并呼吸衰竭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大于60岁、吸烟史、合并多发伤、骨折脱位、颈4损伤平面以上、全瘫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高龄、吸烟、全瘫、颈4损伤平面以上、合并多发伤和骨折脱位是颈脊髓损伤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

    作者:穆智平;张正丰;刘超;李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影响腹腔镜下妇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妇科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1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腹腔镜下妇科手术患者中,2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3.2%,主要并发症为皮下气肿5例,大量出血5例,术后感染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包裹性积液1例,肠管损伤1例,肠梗阻2例。经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手术类型、医师工作经验、腹部手术史、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是腹腔镜下妇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下妇科手术的并发症中失血过多和术后感染为常见多见,有腹部手术史、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大;并且手术级别越高,或是主刀医师经验越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越大。

    作者:张小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美容缝合技术在五官急诊外伤修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美容缝合技术处理面部五官急诊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对2009年8月至2013年12月25例五官外伤患者行解剖复位及功能复位后,在清创的基础上根据伤口情况采用不同的美容缝合技术。结果所有病例愈合好,满意度100%,其中23名患者经过美容一期缝合达到五官外观完整,未见明显瘢痕增生,不影响功能,2名患者因为五官组织缺损较多留有轻度畸形,经二期修复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急诊美容缝术操作精细,损伤小,注重解剖和功能复位,后期瘢痕小,大程度地接近正常组织结构,达到美容的目的。

    作者:李晓格;王红霞;黄书鹏;李乐;石海山;季易;陈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RFA联合TACE治疗合并肝硬化的早期肝细胞肝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评估射频消融术( 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与单独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早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RFA(n=53)和RFA+TACE(n=51)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随访(37.6±12.3)个月,76例生存,38例死亡。 RFA+TACE组和RFA组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4%、47.3%、32.6%和63.1%、37.2%、22.4%。RFA+TACE组和RFA组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5%、78.7%、65.9%和94.3%、75.6%、62.3%。结论对于合并肝硬化早期肝癌患者,RFA+TACE治疗比单独使用RFA治疗具有更高的无瘤生存率,而总体生存率无差异。

    作者:王瑜;马宽生;陈健;宋举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快速成型技术构建膀胱镜训练模型及其练习方法研究

    目的:探索应用快速成型技术构建膀胱镜训练模型的可行性及其在膀胱镜操作中的训练方法。方法设计并构建膀胱镜训练模型,根据膀胱镜检查过程及动作要领设计一套针对性的训练方法,选择20名首次接触膀胱镜操作的学生经训练模型进行膀胱镜操作训练,并验证训练成果。结果训练前后对比,所有参训人员操作时间明显缩短,操作步骤及手法明显熟练。结论通过膀胱镜训练模型的训练可以帮助初学者进一步掌握膀胱镜检查的理论基础、操作步骤及动作要领,并达到缩短膀胱镜操作学习曲线的目的。

    作者:周宏;黄赤兵;胡文刚;郑宗钊;宋波;李传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护理观察与干预

    目的:探讨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 ICL/TICL)植入术后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及焦虑情绪的方法。方法对48例(94眼)高度近视患者行ICL/TICL手术后,就其发生的自觉反应进行护理观察及原因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自觉反应36例,占75%,其中头痛、头胀15例,占42%,恶心14例,占39%,呕吐4例,占11%,心悸3例,占8%。发生率较高,通过积极护理干预,患者不适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度过术后24 h并出院。结论对ICL/TICL植入术后患者,除采取内眼手术护理常规外,更应重视术后24 h护理观察,及时发现术后自觉反应,予以妥善处理,能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郝廷静;袁财莉;周金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术前留置内支架管对于软性输尿管镜手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对于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碎石取石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至2013年202例行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直接入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和门诊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2周后再入院行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结石复发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其差别。结果门诊留置内支架管2周后再入院行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的患者,其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常规入院行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患者缩短,其结石残留率降低。结论术前门诊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2周后再入院行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结石残留。

    作者:夏阳;钟晓;王平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模拟外科手术在外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手术是外科治疗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外科医生不仅要学好外科学,也必须学好临床外科应用解剖学。为了探讨外科人才的培养方法,本文作者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与许多国内外著名外科专家进行了工作交流,考察了30多家二至三级公立和民营医院,并对我院外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创新实践。从1999年4月至2014年12月,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大胆探索,选拔有志于从事外科工作的大学生,通过外科基本技能训练与尸体模拟外科手术,对他们进行“超前”培养。15年里,我们通过模拟外科手术来培养外科人才,先后为各医院输送了280多位年轻外科医生。经过实践证明,我们认为模拟手术开辟了培养外科人才的新途径,为我国外科人才的培养改革提供参考,现总结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屈士斌;孟镔;李海民;孟珩;王慧敏;杨西胜;汪建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表观扩散系数在判断颅内脑膜瘤致密程度的作用

    目的:探讨小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与不同部位不同性质脑膜瘤致密程度的相关性,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外科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脑膜瘤的23例患者的25个脑膜瘤的常规磁共振影像、扩散加权成像影像( DWI)、ADC图及ADC值,与手术所见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致密度高的脑膜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致密度低的脑膜瘤的ADC值,脑膜瘤的低ADC值越低其致密程度越高。结论脑膜瘤致密程度是外科手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低ADC值可作为判断脑膜瘤致密程度的临床使用。

    作者:禹智波;张云泉;李锦青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对肠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recombinant human mannose-binding lectin,rhMBL)对Caco-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14只C57小鼠,随机分为2组。经腹腔注射LPS,构建肠黏膜炎症损伤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观察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MBL)的变化情况,使用TUNEL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体外以0、5、10、20μg/mL的rhMBL处理Caco-2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Caco-2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检测Caco-2细胞中Bax、Bcl-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观察MAPK信号通路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结果经LPS刺激后,免疫组化和PCR观察到MBL在肠上皮细胞的表达增多,TUNEL染色显示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在体外不同浓度的rhMBL处理Caco-2细胞48 h后,20μg/mL rhMBL组的早期凋亡率高于其余组。选取20μg/mL的rhMBL以不同时间处理Caco-2细胞后,早期凋亡率增加。经20μg/mL处理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Bax/Bcl-2蛋白和基因表达比值升高,同时磷酸化P38、ERK蛋白表达增加。给予P38、ERK通路抑制剂后,与20μg/mL相比P38抑制剂能部分使Bax/Bcl-2蛋白表达比值降低,早期凋亡减少。结论高浓度rhMBL可促进肠上皮细胞细胞凋亡,并提示rhMBL可能是通过P38 MAPK途径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

    作者:许超;彭科;王文生;于敏;孙力华;杨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局解手术学杂志

局解手术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重庆市解剖学会,第三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