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准手术时代的神经外科教学探讨

郭付有;宋来君

关键词:精准手术, 神经外科, 教学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神经外科的发展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分别为大体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微创神经外科及精准神经外科。而精准神经外科的标志以术中高场强(磁场强度大于等于1.5 T)磁共振为代表的临床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大大提高了脑肿瘤尤其功能区部位肿瘤的手术全切率,而显著降低了术后失语、偏瘫等严重并发症,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术中高场强磁共振指导术中脑功能区病变的切除系新生事物,目前国内尚无普遍开展,为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探讨在精准手术时代神经外科教学对培养神经外科青年一代相当必要。现总结如下。
局解手术学杂志相关文献
  • PBL教学法在医务人员埃博拉病毒病防护培训中的应用

    始于2014年3月,流行于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病毒病( ebola virus disease,EVD)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通过接触患者体液传播,其病死率高达50%~90%,目前尚无治疗特效药。缺乏训练有素的EVD医务人员是限制国际社会对西非国家展开援助的一大阻碍。 WHO把其列为重点工作目标之一[1]。通过对WHO培训工作的实地考察、学习,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我们认为EVD的培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防护装备(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PPE)的正确使用,而应当结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来开展,目的是培养、强化EVD防护的意识。

    作者:杨智清;杨爱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胶质细胞活化表型与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 Parkinson’ 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60~65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该病以运动迟缓、共济失调、肌强直和静止性震颤为主要临床特征,以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大量α-突触核蛋白蓄积形成lewy小体为主要病理改变[1]。近年来,有关PD发生发展中黑质致密部的炎症反应经多次研究并得到初步证实。初,研究者在对PD患者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其脑组织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2]。随后,人们在PD早期和晚期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参与免疫细胞活化的特异性配体[3]。一些关于抗炎治疗的回顾性研究也证实炎症反应是PD发生的机制之一[4]。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免疫监视、炎症调理和识别吞噬等功能[5]。深入了解PD病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可能会为减少神经系统炎症损伤,保护神经元,进而预防或治疗P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提供帮助。本文综述了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M1/M2活化表型,及其与 PD 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为研究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发靶向药物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单明慧;苏炳银;李淑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双侧肾双动脉伴右肾动脉迷走及左肾段动脉变异1例

    在正常情况下,肾动脉平对第2腰椎高度起于腹主动脉侧壁,横行向外,在肾静脉的后方经肾门入肾后,分前后2支,后支形成肾后段动脉,前支分肾前段动脉、上前段动脉、下前段动脉和下段动脉4支。作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尸时,发现双侧肾动脉存在变异,现报告如下。

    作者:齐爱青;李雁朋;江会勇;傅文学;赵岩;卢朝秀;曹开祥;崔雅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阔韧带Wolff管附件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Wolffian管附件肿瘤( Wolfffian adnexal tumor,WA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发生于阔韧带的WAT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肿瘤位于阔韧带,呈带蒂有包膜的囊实性肿块,组织学可见大小腺管紧密排列、筛状及实性区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pan-cytokeratin、Vimentin、CK18、CD99阳性表达, alpha-in-hibin灶性阳性;calretinin、CD10、EMA、ER、PR、Syn、CA15-3和CA19-9阴性,Ki-67指数小于5%。 PAS染色腺样结构周围基底膜阳性。结论 WAT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和具有特征性的wolffian管残件结构诊断。

    作者:宋汉香;郭乔楠;唐雪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罗格列酮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促血管生成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MTT检测法、细胞划痕实验,探讨罗格列酮在高糖环境下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并用ELISA方法检测经罗格列酮作用后高糖培养基上清中VEGF、SDF-1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罗格列酮药物处理后的HUVEC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高于高糖组,且培养基中VEGF和SDF-1的含量也有显著升高。 AKT阻断剂可以阻断罗格列酮对HUVEC增殖、迁移和分泌功能的促进作用。结论罗格列酮在高糖环境下可显著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和分泌功能,AKT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明璨;熊鸿燕;林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颈脊髓损伤合并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各种危险因素与呼吸衰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颈脊髓损伤患者294例,根据是否合并呼吸衰竭分组,合并呼吸衰竭组52例,未合并呼吸衰竭组242例。比较2组各项流行病学指标的差异,分析导致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呼吸衰竭组与未合并呼吸衰竭组比较,吸烟史、不同受伤原因、颈脊髓损伤不同平面、ASIA分级、骨折脱位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上述因素与呼吸衰竭的发生关系密切。合并呼吸衰竭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大于60岁、吸烟史、合并多发伤、骨折脱位、颈4损伤平面以上、全瘫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高龄、吸烟、全瘫、颈4损伤平面以上、合并多发伤和骨折脱位是颈脊髓损伤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

    作者:穆智平;张正丰;刘超;李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Glil基因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构建Glil基因腺病毒载体,以此上调人牙周膜干细胞( PDLSCs)中Glil基因的表达,从而探讨其对人PDL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Glil目的基因亚克隆至腺病毒载体,并将含目的基因的病毒转染PDLSCs细胞。 CCK-8法检测过表达Glil对PDLSCs增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PDLSCs中Glil的表达水平及其成骨相关标志物ALP、Runx2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过表达Glil目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转染PDLSCs,过表达Glil的PDLSCs与空载体组比较,增殖速率减慢(P=0.00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DLSCs过表达Glil目的基因后可以高表达成骨分化标记蛋白ALP、Runx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Glil基因会导致PDLSCs的增殖减慢,成骨相关标志物增加,说明Glil基因能使PDLSCs成骨分化能力增强。

    作者:罗金英;钟建鑫;舒绍兵;张洁;朱璨;张倩;汤玲;周继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肩胛下隐窝滑囊积液的MRI征象对肩关节粘连性关节囊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肩胛下隐窝滑囊积液的MRI征象对肩关节粘连性关节囊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157例肩关节的MRI图像,将临床确诊的粘连性关节囊炎冻结期62例作为粘连性关节囊炎组,肩袖部分撕裂31例作为肩袖撕裂组,64例肩关节疼痛未确诊者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在冠状位、矢状位T2WI抑脂像上观察肩胛下隐窝滑囊有无积液征象。结果肩胛下隐窝滑囊积液征象见于粘连性关节囊炎55例(55/62),冈上肌腱部分撕裂4例(4/31),对照组5例(5/64),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0、0.89、0.91、0.86、0.92,肩胛下隐窝滑囊积液的MRI征象在诊断粘连性关节囊炎方面与关节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结果一致性好(P<0.001)。结论肩胛下隐窝滑囊积液的MRI征象在确定诊断肩关节粘连性关节囊炎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杨;陈霖;武文婧;王新;黎海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术后阴道残端复发28例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初次手术后阴道残端再复发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复发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28例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8例阴道残端癌患者根据病情采用部分阴道切除、全阴道切除和阴道扩大切除等手术方式;比较28例患者预后是否与淋巴结转移、阴道旁受累、再次复发时间间隔、组织分化程度等相关。结果高分化及中低分化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是40个月及15个月,3年生存率分别是66.1%和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8个月及40个月(P<0.05);3年生存率依次是0和24%(P<0.05)。复发距离初次手术时间大于24个月及小于等于24个月的中位数生存时间分别是28个月及16个月(P<0.05)。结论阴道残端癌的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预后较好。阴道残端癌的预后与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阴道旁受累、再次复发时间间隔、组织分化程度等密切相关。

    作者:朱巧;梁志清;徐惠成;邓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PAAG)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方法212例PAAG注射隆乳术后患者,对其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寻找理想的治疗和处理方法。结果212例PAAG注射隆乳术后患者主要的并发症包括乳房硬块或硬结131例、乳房或胸部疼痛65例、注射材料移位28例、发热9例、感染14例、乳房畸形或双侧乳房不对称25例。出现1种临床症状者152例,同时有2种及以上临床症状者6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经乳晕切口直视下手术或直接用针抽吸取出PAAG。2种手术方法在切口I期愈合率、术后乳房形态满意率及疼痛缓解率无明显差异,但经乳晕切口直视下手术的PAAG清除率及二次手术率要明显优于直接用针抽吸。结论 PAAG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较多,经乳晕切口直视下手术是取出PAAG及处理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石海山;曹川;陈亮;李晓格;李世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腋筋膜肿胀法清扫淋巴结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腋筋膜肿胀法清扫淋巴结在乳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优势。方法将我院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66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腋筋膜肿胀法)578例和对照组(标准清扫法)288例,比较2种方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8例(1.4%)、患侧胸壁与上肢感觉异常13例(2.2%),淋巴漏8例(1.4%),与对照组并发症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增加局部复发率(P>0.05)。结论腋筋膜肿胀法清扫淋巴结在乳癌改良根治术中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张晨芳;寇晓梅;柯永莉;李燕;喻兰雅;李黎;张玉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成人尸体肘正中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观察成人尸体上肢肘正中静脉变异的分型、长度和直径,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对35具(70侧)成人尸体(男28具,女7具)的上肢解剖,观测肘正中静脉的形态结构,并测量肘正中静脉长度和血管直径。结果肘正中静脉变异分为六型:第Ⅰ型,男29例(41.43%),女8例(11.43%);第Ⅱ型,男14例(20.00%),女4例(5.71%);第Ⅲ型,男7例(10.00%),女2例(2.86%);第Ⅳ型,男3例(4.29%),女0例;第Ⅴ型,男2例(2.86%),女0例;第Ⅵ型,男1例(1.43%),女0例。结论成人尸体肘正中静脉的解剖学研究丰富了国人体质学资料,对临床上肘正中静脉的应用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建忠;史文龙;张治才;蔡永强;王建;李筱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呼末二氧化碳指导新西兰大白兔机械通气的研究

    目的:观察持续呼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 CO2)监测对新西兰大白兔机械通气的指导作用,探讨新西兰大白兔合理的机械通气方法,建立血流动力学、血气、血糖和电解质等参数,为医学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1只,麻醉后行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呼吸次数40次/分,调整潮气量使 PET CO2稳定在29 mmHg。持续监测有创血压( IBP)、心电图( ECG)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股动脉置管行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红蛋白和血糖检验。结果维持PET CO2在29 mmHg时,PH值(7.42±0.07),95%可信区间(7.40~7.45);PaCO2(38.5±5.8) mmHg,95%可信区间(36.4~40.6) mmHg;BE (1.45±2.80) mmol/L,95%可信区间(0.43~2.48) mmHg。结论使用PETCO2监测能精确指导新西兰大白兔机械通气,减少实验时机械通气设置错误。

    作者:杨俊哲;张燕辉;吴明春;陶军;宋晓阳;罗中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出血手术止血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压迫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收缩不良导致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剖宫产术中因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及滞产、瘢痕子宫再次手术导致产后出血28例患者,常规应用促宫缩治疗无效,采用子宫下段压迫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子宫下段压迫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难治性子宫下段出血总有效率100%,术后未发现子宫缺血坏死或晚期产后出血情况。结论此种缝合术止血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为治疗产后出血尤其是难治性子宫下段出血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作者:齐新颖;杨凤桢;付永杰;曹亚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上皮细胞在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作用

    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在临床上呈日益增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1]。常见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变态反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BA)以及过敏性咳嗽等。上、下气道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既相互关联,又有其特殊的组织特异性。近年来,气道上皮细胞在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呼吸道上皮细胞分布于整个上下气道,是阻挡吸入性过敏原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气道上皮细胞的研究为呼吸道变态反应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综述如下。

    作者:王勇聪;彭华;汪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表观扩散系数在判断颅内脑膜瘤致密程度的作用

    目的:探讨小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与不同部位不同性质脑膜瘤致密程度的相关性,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外科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脑膜瘤的23例患者的25个脑膜瘤的常规磁共振影像、扩散加权成像影像( DWI)、ADC图及ADC值,与手术所见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致密度高的脑膜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致密度低的脑膜瘤的ADC值,脑膜瘤的低ADC值越低其致密程度越高。结论脑膜瘤致密程度是外科手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低ADC值可作为判断脑膜瘤致密程度的临床使用。

    作者:禹智波;张云泉;李锦青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口唇段面动脉与面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对口唇段面动脉、面静脉及其分属支作解剖观测,为临床应用充实形态学数据。方法解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教学用成人尸体标本32例64侧,观测口唇段面动脉、面静脉及其分属支的起始、走行、分布、管径及相互位置关系等情况,对结果作相关分析。结果面动脉与面静脉在下颌骨下缘处位置关系不恒定。以下颌骨下缘与面动脉交界处为起点,左右两侧面动脉距口角、下颌角、颏隆凸中点等处的距离,左侧分别为(5.49±0.63) cm、(2.50±0.89) cm、(6.20±1.68) cm,右侧分别为(5.69±0.72) cm、(2.56±1.08) cm、(6.85±1.86) cm;在下颌骨下缘处面动脉管径左侧为(0.33±0.08) cm、右侧为(0.38±0.07) cm,面静脉管径左侧为(0.40±0.12) cm、右侧为(0.42±0.18) cm。口唇段面动脉与面静脉属支不一定同行,且左右基本不对称。上唇动脉位置较为恒定,下唇动脉存在较大变异。结论口唇段面动脉与面静脉走行、位置关系及其分(属)支变异较大;上唇动脉较下唇动脉更易于定位。熟悉血管分布情况对面部皮瓣移植及口唇部手术具有极大意义。

    作者:杨东芹;喻磊;边欢;汤凤;谭洋;白雪琴;傅亚婷;胡跃萱;黄兰;陈静;伍龙海;张警萍;曾燕;王小波;冉茂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术前留置内支架管对于软性输尿管镜手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对于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碎石取石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至2013年202例行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直接入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和门诊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2周后再入院行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结石复发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其差别。结果门诊留置内支架管2周后再入院行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的患者,其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常规入院行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患者缩短,其结石残留率降低。结论术前门诊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2周后再入院行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结石残留。

    作者:夏阳;钟晓;王平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RFA联合TACE治疗合并肝硬化的早期肝细胞肝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评估射频消融术( 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与单独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早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RFA(n=53)和RFA+TACE(n=51)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随访(37.6±12.3)个月,76例生存,38例死亡。 RFA+TACE组和RFA组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4%、47.3%、32.6%和63.1%、37.2%、22.4%。RFA+TACE组和RFA组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5%、78.7%、65.9%和94.3%、75.6%、62.3%。结论对于合并肝硬化早期肝癌患者,RFA+TACE治疗比单独使用RFA治疗具有更高的无瘤生存率,而总体生存率无差异。

    作者:王瑜;马宽生;陈健;宋举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与肾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肾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NKI及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4年7月所有关于2型糖尿病与肾癌发病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通过STATA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以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计算合并值。结果共纳入8篇队列研究。经Meta分析后发现:与非2型糖尿病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人群中肾癌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RR及95%CI为1.55(1.24,1.92),P<0.05。结论2型糖尿病能够增加肾癌的发病风险。

    作者:吴坚坚;方针强;贾维胜;周锋;陈伟;叶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局解手术学杂志

局解手术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重庆市解剖学会,第三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