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在清除气管套管痰痂中的应用

李玉兰

关键词:双腔单气囊导尿管, 气管套管, 清除痰痂, 气管切开术
摘要:目的 通过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使用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探讨减少气管套管痰痂堵管的方法.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分为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的对照组(24例患者)和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的观察组(24例患者),分析两组气管痰痂堵管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无一例发生痰痂堵管;对照组出现8例因痰液黏稠而堵塞套管.结论 应用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清除痰痂同步进行,可保证气管套管的清洁,是减少气管套管痰痂堵塞的好方法.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腺癌根治术五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1年9月,对5例局限性(T1~T3期)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前5例PSA>40 ng/ml,直肠指诊阳性1例,彩色B超均阴性,MRI阳性1例,均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2例开放行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3例腹腔镜下行腹膜外前列腺癌根治术.结果 5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60~330 min,平均235 min;术中出血量150~600 ml,平均360ml,围手术期2例分别输血400ml、800ml.标本切缘阳性1例,精囊转移3例,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2~3周拔除导尿管,全部病例出现尿失禁,随访3个月后尿控能力都恢复,其中2例开放手术患者术后6个月左右出现尿道狭窄,予电切开后治愈,术后PSA<4 ng/ml,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现象.结论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确诊的重要手段,前列腺癌根治术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术后近期尿失禁发生率高,大都可在半年内恢复正常排尿.

    作者:孙建明;孙龙飞;曾向阳;许足三;李勇;李强;张伦中;徐旭红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救治分析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86例在开颅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迟发性颅内血肿42例,急性脑肿胀38例,大面积脑梗塞及其他原因6例.伤后半年按GOS评估,恢复良好27例,中残15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28例.结论 术前应综合分析判断发生术中脑膨出的可能性,对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及早清除血肿减压;对急性脑肿胀或大面积脑梗塞引起的脑膨出及早去除病因,迅速减压关颅.

    作者:李勇;陈为涛;程守雨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 分析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并探讨对放化疗的不良影响.方法 对75例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其中肠内营养组患者43例,施行早期肠内营养+常规饮食;常规饮食组患者32例,早期予单纯的常规饮食,在放疗后期,由于不良反应影响进食时增加静脉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放疗前后,肠内营养组平均体重略有增加(0.64 kg),血红蛋白升高6.38 g/L,血清白蛋白升高1.63 g/L,白细胞计数增加0.26× 109/L;常规饮食组体重下降6.72 kg,血红蛋白减少24.85 g/L,血清白蛋白减少6.13 g/L,白细胞计数减少1.86× 109/L.两组比较,各营养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其不良反应可能与个体差异和化疗方案有关,在对此类患者护理时应加强个性化护理.

    作者:陈泽英;陈芳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局部注射曲安奈德致皮肤色素脱失三例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后出现局部皮肤色素脱失的原因与治疗措施.方法 3例患者均予以理疗和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谷维素片治疗.结果 3例患者治疗时间为2~6个月,随访6~18个月,皮肤色素脱失部位均恢复正常.结论 应用曲安奈德进行痛点封闭治疗慢性运动系统疾病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单、起效迅速、持久低廉等优点,但其不良反应需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蒲志超;谢伟勇;何灿杰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不同术式治疗结直肠癌9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经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90例结直肠癌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及住院时间,同时随访所有患者1年,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90例患者无1例发生死亡,观察组患者42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余3例中转开腹手术,淋巴结清扫(15.1±2.3)枚,对照组淋巴结清扫(15.6±1.8)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随访1年肿瘤复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3.3±3.5)d,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3.4±0.5)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7.1±3.0)d、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4.9±0.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可达到同开腹手术一样的肿瘤根治效果,但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作为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治疗结直肠癌的首选方式.

    作者:段军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子宫内膜厚度及声像图特征在异位妊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厚度及超声声像图特征在异位妊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在我院就诊的疑似异位妊娠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包括异位妊娠组80例、正常宫内妊娠组30例,宫内妊娠自发流产组40例,观察各组研究对象子宫内膜声像图特征并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同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异位妊娠的声像图特征以三线征多见,三线征诊断异位妊娠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2.86%和56.25%,阳性预测值为90%,阴性预测值为65%;异位妊娠组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9.64±3.97) mm,较正常宫内妊娠[(13.49±4.53) mm]和宫内妊娠自发流产组薄[(12.62±6.99) mm](P<0.05);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判断异位妊娠、宫内妊娠自发流产和正常宫内妊娠的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55和0.73.结论 异位妊娠的子宫内膜厚度较正常宫内妊娠和自发流产薄,声像图特征以三线征多见,该征象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预测价值,但敏感性欠佳.

    作者:田永梅;张娟;陈玉伟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超声诊断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症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成像诊断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X线造影、CT和内镜等检查证实的11例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患者资料,与15例无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者对比.受检者进行了胆道、胰腺、胃和十二指肠超声成像检查,观察测量饮水400~600 ml前后胆总管内径和是否有十二指肠内容物经胆总管壶腹部返流进入胆总管,并比较胆总管内径变化.结果 11例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患者饮水后均出现返流征和胆总管扩张,对照组无返流征和胆总管扩张,比较二者胆总管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超声成像能发现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返流征和胆总管扩张特征性改变,简便易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陈树寰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脐带绕颈4周伴左侧残角子宫足月活产一例

    残角子宫系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另一侧副中肾管中下段发育缺陷而形成,残角子宫可致对侧子宫形态异常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脐带围绕胎儿颈部、四肢或躯干者称为脐带缠绕,其中约90%为脐带绕颈,是产科常见病,可致胎儿窘迫及产程延长或阻滞,产前应予B超确诊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脐带绕颈4周合并一侧残角子宫畸形足月活产临床少见.我科近几年仅收治1例,通过对其临床诊治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并提高诊疗水平.

    作者:朱永利;胡春秀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海南医学院为例

    本文对海南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现状,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就业促进等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结合实习单位对海南医学院该专业第一届学生的评价资料及对该专业老师、学生的访谈,为进一步完善海南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借鉴.

    作者:周虹;陈正红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VSD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撕脱伤4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局部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急诊收治的46例四肢皮肤软组织完全性和不全性撕脱伤的患者按皮瓣或皮片反取皮回植后,均予VSD覆盖回植皮肤创面7~10d,术后行VSD引流管间断冲洗,并连续7d每隔24 h局部从VSD侧管内注入地塞米松.结果 31例无肌腱及骨外露的患者回植皮肤27例全部存活,4例绝大部分存活,残留创面经常规换药后顺利愈合;15例合并肌腱及骨外露的患者中10例回植皮肤生长良好;5例患者肌腱及骨外露处部分皮肤坏死,经再次清创及VSD引流后植皮全部存活.全部病例中无全身不良并发症发生,创面未见感染.结论 VSD联合局部应用地塞米松是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撕脱伤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文彬;包一涵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脂质过氧化和IL-1β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质过氧化产物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及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ox-LDL、MDA水平,抗氧化物质PON-1活性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浓度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ox-LDL、MDA、PON -1及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x-LDL、IL-1β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PON-1水平显著增高(P<0.05).其中,ox-LDL、IL-1β的降低及PON-1水平的增高较对照组更具显著性(P<0.05).相关性研究表明,IL-1β与PON-1呈轻度负相关(r=-0.452,P=0.027).结论 依达拉奉与丹参川芎嗪联合治疗能有效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IL-1β表达,增加PON-1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

    作者:董治燕;贾蕾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血清纤维连接蛋白、电解质及心肌酶谱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检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N)、电解质及心肌酶谱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90例HIE患儿为HIE组,同时选取45例正常足月儿作为正常组,测定分析两组儿童血清纤维连接蛋白、血清钾、钠、氯、钙以及心肌酶水平.结果 (1) HIE组的血清F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程度的HIE患儿血钾的变化无差异,血纳、钙、氯均显著降低,重度组比中度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程度HIE患儿的心肌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纤维连接蛋白、电解质及心肌酶谱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可以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琳;李兰英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在清除气管套管痰痂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使用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探讨减少气管套管痰痂堵管的方法.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分为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的对照组(24例患者)和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的观察组(24例患者),分析两组气管痰痂堵管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无一例发生痰痂堵管;对照组出现8例因痰液黏稠而堵塞套管.结论 应用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清除痰痂同步进行,可保证气管套管的清洁,是减少气管套管痰痂堵塞的好方法.

    作者:李玉兰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麻醉效果

    目的 研究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我院的100例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0.75% 1.2 ml罗哌卡因复合0.2 μg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联合麻醉,对照组使用0.75% 1.2 ml罗哌卡因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的平均动脉压、药物起效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并评定麻醉总体效果.结果 实验组麻醉后3 min和5min的MAP值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药效起始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以及术后的不良反应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总体效果实验组极满意度为64.0%,与对照组极满意度(4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满意度分别为4.0%和18.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效果好,循环稳定.

    作者:张晓红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多聚二磷酸腺苷(ADP)核糖聚合酶-1介导高糖致大鼠肾脏系膜细胞tPA/PAI-1的紊乱

    目的 探讨多聚二磷酸腺苷(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在高糖(25 mmol/L)作用下大鼠肾脏系膜细胞tPA/PAI-1纤溶系统紊乱中的作用.方法 (1)体外培养大鼠肾脏系膜细胞株(MCs 1097),使用高糖(25 mmol/L)处理大鼠肾脏系膜细胞,部分实验组中应用PARP-1特异性抑制剂PJ34(3×10-6 mol/L)进行干预处理.(2)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ARP-1的mRNA及蛋白表达.(3)高通量比色测定法检测PARP-1的活性.(4) 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tPA、PAI-1的分泌蛋白.结果 (1)高糖显著诱导大鼠肾脏系膜细胞PARP-1mRNA和蛋白的表达,PJ-34可明显抑制高糖诱导的PARP-1 mRNA和蛋白的过度表达.同时,高糖显著诱导大鼠肾脏系膜细胞PARP-1激活,PJ-34可显著抑制高糖诱导的PARP激活.(2)高糖轻度减少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分泌型tPA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分泌型PAI-1的蛋白表达,导致tPA/PAI-1比值降低,PJ-34显著预防高糖诱导的上述改变.结论 高糖可以诱导培养的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内PARP激活,PARP1表达增加,PJ-34预处理可以明显降低高糖诱导的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内PARP的激活以及下游tPA/PAI-1纤溶系统紊乱,提示高糖可能通过过度激活PARP来诱导tPA/PAI-1功能紊乱.

    作者:朱恒梅;祝胜郎;陈结慧;叶玲;蒋莹;李向阳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圣脑康丸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圣脑康丸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按约2∶1随机分为治疗组172例口服圣脑康丸治疗和对照组84例采用复方丹参片治疗,分析比较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两组服药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观察比较两种药物改善脑血流状态的临床作用.结果 治疗组经圣脑康丸治疗后,行TCD检测,172例患者除2例外其余的脑血流异常状态得到明显改善,162例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无复发.对照组治疗后经TCD检测,84例中的37例患者的脑血流异常状态恢复了正常,39例脑血流异常状态虽然有了好转,但不够稳定,且常有反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162/1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 (37/172).圣脑康丸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两组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圣脑康丸是一种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理想药物.

    作者:王小英;温雪娟;王倩云;周迎莉;张妍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康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45例患者采用术后肠内营养组作为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术后肠外营养组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均给予相应的护理,在患者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7d时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活性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患CD3+、CD4+、CD4+/CD8+及NK各免疫细胞活性较术前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各免疫细胞活性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各免疫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术前,也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8±0.5)d,住院时间为(10.8±2.3)d,对照组分别为(2.5±0.6)d,(15.6±4.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可尽快恢复患者肠道功能,改善营养,提高免疫功能,对患者术后尽早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明星;兰方琛;程俊波;张诚华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CRP、CK-MB、LDH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浓度变化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60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CRP、CK-MB和LDH水平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4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RP、CK-MB和LDH水平.结果 急性期COPD患者血清CRP、CK-MB和LDH水平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OPD急性期患者CRP与CK-MB、LDH之间及CK-MB与LDH之间呈正相关(P<0.05),COPD急性期患者PaO2与CRP、CK-MB、LDH之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血清CRP浓度高,机体存在血氧饱和度低、心肌功能异常及严重感染;联合检测CRP、CK-MB和LDH浓度可以为COPD的病情评估、治疗及预后提供相关的评价指标.

    作者:陆霓虹;杨蕤;杨继群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室出血患者中枢性发热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室出血患者中枢性发热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我科2008年2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经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室出血的病例46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实施尼莫地平治疗)及对照组(不实施尼莫地平治疗)各23例,随访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中枢性发热病例的分布差异.结果 随访1个月,无中途退出病例,其中,实验组并发中枢性发热13例(高热3例,中低热10例),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并发中枢性发热15例(高热10例,中低热5例),死亡1例.两组患者中枢性发热病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07,P=0.369>0.05),而中枢性高热病例的分布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39,P=0.047<0.05).结论 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可降低高血压性脑室出血并发中枢性发热患者的发热程度,可能对于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具有肯定意义.

    作者:黄志研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siRNA沉默膀胱癌T24细胞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siRNA对膀胱癌细胞T24 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表达的沉默作用.方法 将筛选出的siRNA转染入膀胱癌T24细胞分为空白组、脂质体组、阴性对照组和siRNA组,分别运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不同时段DNMT1 mRNA水平、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筛选出的siRNA转染膀胱癌T24细胞DNMT1 24 h开始出现mRNA减少,24 h、48 h、72 h分别降至(66.05±4.87)%、(39.36±4.53)%和(40.86±4.81)%(P<0.05).转染后24 h、48 h、72 h蛋白水平分别降至(90.21±3.68)%、(71.45±3.44)%和(67.74±3.38)%(P<0.05).结论 siRNA能有效地沉默膀胱癌细胞T24 DNMT1的表达.

    作者:罗欣;李杰贤;林宇峰;邹戈;姚伟祥;谢文练 刊期: 2012年第20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