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钙透析液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血透患者高磷血症的临床研究

周礼

关键词:高磷血症, 低钙透析液, 鲑鱼降钙素, iPTH
摘要:目的 观察低钙透析液联合鲑鱼降钙素对血透患者高磷血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近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高磷血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用正常钙透析液(钙离子浓度为1.5 mmol)配合碳酸钙和活性维生素D3治疗.实验组用低钙透析液(钙离子浓度为1.25 mmol)联合鲑鱼降钙素注射液同时服用碳酸钙和活性维生素D3治疗.观察治疗后第1、3、6个月时患者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以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的水平.结果 对照组透析后,与透析1个月比较,6个月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均轻度增高(P<0.05),而iPTH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透析后,与透析1个月比较,3个月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均轻度减低(P<0.05),而iPTH水平明显增高(P<0.05);6个月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均轻度减低(P<0.05),而iPTH水平趋于稳定(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3个月血磷、钙磷乘积均轻度减低(P<0.05),而iPTH水平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患者6个月血磷、钙磷乘积、iPTH均轻度减低(P<0.05).结论 低钙透析液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HD患者能有效的维持血磷水平,降低钙磷乘积,而不致影响iPTH.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麻醉效果

    目的 研究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我院的100例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0.75% 1.2 ml罗哌卡因复合0.2 μg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联合麻醉,对照组使用0.75% 1.2 ml罗哌卡因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的平均动脉压、药物起效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并评定麻醉总体效果.结果 实验组麻醉后3 min和5min的MAP值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药效起始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以及术后的不良反应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总体效果实验组极满意度为64.0%,与对照组极满意度(4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满意度分别为4.0%和18.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效果好,循环稳定.

    作者:张晓红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护理干预在炫速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利用双源CT获得可靠冠状血管造影的护理.方法 对897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血管造影实施检查前、中、后的护理干预.结果 884例患者均一次检查成功.13例患者因未能屏住气失败,其中12例重新检查,图像质量符合要求,1例因拒绝二次检查而未成功.结论 在双源CT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护理工作贯穿检查的每一步,切实做好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检查成功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作者:朱明霞;田为中;张继;张波;窦小峰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超声诊断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症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成像诊断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X线造影、CT和内镜等检查证实的11例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患者资料,与15例无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者对比.受检者进行了胆道、胰腺、胃和十二指肠超声成像检查,观察测量饮水400~600 ml前后胆总管内径和是否有十二指肠内容物经胆总管壶腹部返流进入胆总管,并比较胆总管内径变化.结果 11例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患者饮水后均出现返流征和胆总管扩张,对照组无返流征和胆总管扩张,比较二者胆总管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超声成像能发现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返流征和胆总管扩张特征性改变,简便易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陈树寰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脂质过氧化和IL-1β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质过氧化产物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及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ox-LDL、MDA水平,抗氧化物质PON-1活性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浓度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ox-LDL、MDA、PON -1及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x-LDL、IL-1β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PON-1水平显著增高(P<0.05).其中,ox-LDL、IL-1β的降低及PON-1水平的增高较对照组更具显著性(P<0.05).相关性研究表明,IL-1β与PON-1呈轻度负相关(r=-0.452,P=0.027).结论 依达拉奉与丹参川芎嗪联合治疗能有效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IL-1β表达,增加PON-1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

    作者:董治燕;贾蕾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脐带绕颈4周伴左侧残角子宫足月活产一例

    残角子宫系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另一侧副中肾管中下段发育缺陷而形成,残角子宫可致对侧子宫形态异常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脐带围绕胎儿颈部、四肢或躯干者称为脐带缠绕,其中约90%为脐带绕颈,是产科常见病,可致胎儿窘迫及产程延长或阻滞,产前应予B超确诊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脐带绕颈4周合并一侧残角子宫畸形足月活产临床少见.我科近几年仅收治1例,通过对其临床诊治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并提高诊疗水平.

    作者:朱永利;胡春秀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外侧裂岛叶星形细胞瘤显微外科治疗30例分析

    目的 探讨外侧裂岛叶星形细胞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30例外侧裂岛叶星形细胞瘤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显微手术入路.术后行放疗和/或化疗.平均随访24个月,依据术后MRI评价治疗结果.结果 30例患者,肿瘤于镜下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4例;4例患者在随访两年内死亡,短生存期为5个月,其余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无严重新发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论 对于外侧裂岛叶星形细胞瘤,依据MRI表现,应用显微手术,选择个体化的手术进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高晨;荔志云;田立庄;王洪运;刘玉虎;王向阳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VSD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撕脱伤4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局部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急诊收治的46例四肢皮肤软组织完全性和不全性撕脱伤的患者按皮瓣或皮片反取皮回植后,均予VSD覆盖回植皮肤创面7~10d,术后行VSD引流管间断冲洗,并连续7d每隔24 h局部从VSD侧管内注入地塞米松.结果 31例无肌腱及骨外露的患者回植皮肤27例全部存活,4例绝大部分存活,残留创面经常规换药后顺利愈合;15例合并肌腱及骨外露的患者中10例回植皮肤生长良好;5例患者肌腱及骨外露处部分皮肤坏死,经再次清创及VSD引流后植皮全部存活.全部病例中无全身不良并发症发生,创面未见感染.结论 VSD联合局部应用地塞米松是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撕脱伤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文彬;包一涵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单点教学法在临床护理责任组长带教查房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单点教学法在责任组长带教查房中的考核考评质量,提升责任组长带教查房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责任组长带教责任护士查房考核质量,观察组为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责任组长48名,同期随机抽其所带教的责任护士48名,采取单点教学法方式查房;对照组为2009年至2010年9月责任组长56名,同期随机抽其所带教的责任护士56名,采取整体查房方式.两组均由责任组长按照本院制定的《护理人员查房考评标准》考评,同时比较整体查房与单点教学查房后责任组长所带教查房护士对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的得分.结果 实施单点教学法查房考评后,责任组长所带教护士对查房的单点问题认知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责任组长掌握专科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新进展、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责任护士和责任组长考核得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单点教学法对责任组长带教查房考评,有利于所带教护士有针对性的学习,单点问题掌握较为细化,临床护理实践与运用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提高.

    作者:卢琼芳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行为引导教学法在《临床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行为引导教学法在《临床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的1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常规教学法组)70名和B组(行为引导教学法组)70名,将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2个月教师对两组学生和学生自我评估学习积极性、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及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B组干预后1个月和2个月的教师评估和学生自评学习积极性均优于A组,阶段性知识考核评分也高于A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率也高于A组,P均<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行为引导教学法可显著改善《临床营养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王荣德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剖宫产术后严重感染继发急性视神经炎一例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其与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及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仍是目前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剖宫产后各种严重并发症相应增加.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剖宫产后严重感染继发急性视神经炎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辛长征;徐彩临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程度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性别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95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29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血脂水平、左房左室大小及高敏C反应蛋白等进行分析.通过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同时探讨性别对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结果 研究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P=0.03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03)和左室大小(P=0.008)在不同性别的冠心病患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间冠脉病变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左室扩大是男性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保护因素;性别本身并不影响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作者:曾敏;李伟;林志川;刘肖君;林文婷;李赛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局部放疗对甲状腺未分化癌浸润控制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局部放疗对于甲状腺未分化癌浸润控制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3例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16例和对照组(B组)17例.A组患者除采取手术(姑息切除术、联合根治切除术)治疗外,术后还进行对应的放疗,而B组患者则仅进行单纯的手术切除(姑息切除术、联合根治切除术)治疗.术后一年内观察对比两组的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侵袭和转移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1年、2年、>2年的生存率.结果 术后一年内的观察中,A组患者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侵袭和转移范围远小于B组,并且A组患者对应的1年、2年、>2年的生存率也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放疗对甲状腺未分化癌能有效的控制其浸润,采用手术联合放疗的方式治疗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能提高总体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廖卫国;刘锦全;温清泉;漆其光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预防性脑照射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预防性全脑照射(PCI)应用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90例采用根治性治疗肿瘤达完全缓解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45例患者在常规放疗和化疗基础上采用预防性脑照射(PCI)治疗作为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常规放疗和化疗治疗作为对照组,随访所有患者3年,观察两组患者脑转移及生存情况,同时对观察组治疗期间及随访期间PCI治疗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 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放疗及化疗,随访所有患者3年,观察组有6例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头晕等颅内压增高症状,2例出现间断头晕及记忆力下降,未见其他症状.两组患者1年脑转移率和3年内脑转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在根治性治疗肿瘤达完全缓解后采用预防性全脑照射可显著降低脑转移率,可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且在严格掌握预防性脑照射剂量的前提下,该法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郝文胜;周俊平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两种心电图标准诊断左心室肥厚的价值

    目的 在心电图(ECG)检查中分别用Sokolow-lyon指数和Romhilt-Estes记分法诊断左心室肥厚,以评价两种诊断标准的价值.方法 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ECG)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以UCG作为诊断标准,分析Sokolow-lyon指数和Romhilt-Estes记分法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两种诊断标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Sokolow-lyon指数的敏感度为30.21%,特异度为93.26%;Romhilt-Estes记分法的敏感度为53.13%,特异度为97.12%.结论 Romhilt-Estes记分法对LVH的检出率高于Sokolow-lyon指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尧;邵墨沁;沈伟刚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多聚二磷酸腺苷(ADP)核糖聚合酶-1介导高糖致大鼠肾脏系膜细胞tPA/PAI-1的紊乱

    目的 探讨多聚二磷酸腺苷(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在高糖(25 mmol/L)作用下大鼠肾脏系膜细胞tPA/PAI-1纤溶系统紊乱中的作用.方法 (1)体外培养大鼠肾脏系膜细胞株(MCs 1097),使用高糖(25 mmol/L)处理大鼠肾脏系膜细胞,部分实验组中应用PARP-1特异性抑制剂PJ34(3×10-6 mol/L)进行干预处理.(2)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ARP-1的mRNA及蛋白表达.(3)高通量比色测定法检测PARP-1的活性.(4) 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tPA、PAI-1的分泌蛋白.结果 (1)高糖显著诱导大鼠肾脏系膜细胞PARP-1mRNA和蛋白的表达,PJ-34可明显抑制高糖诱导的PARP-1 mRNA和蛋白的过度表达.同时,高糖显著诱导大鼠肾脏系膜细胞PARP-1激活,PJ-34可显著抑制高糖诱导的PARP激活.(2)高糖轻度减少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分泌型tPA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分泌型PAI-1的蛋白表达,导致tPA/PAI-1比值降低,PJ-34显著预防高糖诱导的上述改变.结论 高糖可以诱导培养的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内PARP激活,PARP1表达增加,PJ-34预处理可以明显降低高糖诱导的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内PARP的激活以及下游tPA/PAI-1纤溶系统紊乱,提示高糖可能通过过度激活PARP来诱导tPA/PAI-1功能紊乱.

    作者:朱恒梅;祝胜郎;陈结慧;叶玲;蒋莹;李向阳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代谢综合征肾损害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代谢综合征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6例代谢综合征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治疗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1次/d,静脉滴注,治疗时间4周.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白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血β2-MG、TG、HbA1c水平.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白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β2-MG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G、HbA1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肾损害患者的肾脏损害,减少尿蛋白.

    作者:李文宁;詹锋;陈道军;林书典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海南医学院为例

    本文对海南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现状,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就业促进等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结合实习单位对海南医学院该专业第一届学生的评价资料及对该专业老师、学生的访谈,为进一步完善海南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借鉴.

    作者:周虹;陈正红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siRNA沉默膀胱癌T24细胞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siRNA对膀胱癌细胞T24 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表达的沉默作用.方法 将筛选出的siRNA转染入膀胱癌T24细胞分为空白组、脂质体组、阴性对照组和siRNA组,分别运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不同时段DNMT1 mRNA水平、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筛选出的siRNA转染膀胱癌T24细胞DNMT1 24 h开始出现mRNA减少,24 h、48 h、72 h分别降至(66.05±4.87)%、(39.36±4.53)%和(40.86±4.81)%(P<0.05).转染后24 h、48 h、72 h蛋白水平分别降至(90.21±3.68)%、(71.45±3.44)%和(67.74±3.38)%(P<0.05).结论 siRNA能有效地沉默膀胱癌细胞T24 DNMT1的表达.

    作者:罗欣;李杰贤;林宇峰;邹戈;姚伟祥;谢文练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康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45例患者采用术后肠内营养组作为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术后肠外营养组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均给予相应的护理,在患者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7d时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活性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患CD3+、CD4+、CD4+/CD8+及NK各免疫细胞活性较术前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各免疫细胞活性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各免疫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术前,也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8±0.5)d,住院时间为(10.8±2.3)d,对照组分别为(2.5±0.6)d,(15.6±4.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可尽快恢复患者肠道功能,改善营养,提高免疫功能,对患者术后尽早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明星;兰方琛;程俊波;张诚华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药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深度以及患者应激反应中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来收入我院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共148例,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三组,A组丙泊酚+芬太尼诱导后异氟醚维持,B组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后持续维持,C组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后笑气联合丙泊酚维持.麻醉前(T1)、切皮前(T2)、胆囊切除时(T3)、术毕拔管后30 min(T4)测定SBP、HR、血清皮质醇(Cor)、血糖(Glu)、白介素-6 (IL-6)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 与T1比较,A组和B组T2点SBP和HR明显升高(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患者T2、T3、T4点SBP和HR明显降低(P<0.05).与T1比较,A组和B组患者T2、T3、T4点Cor、Glu、IL-6和CRP明显升高(P<0.05);与A组、B组比较,C组患者T2、T3、T4点Cor、Glu、IL-6和CRP显著降低(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全凭静脉输注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能较好的控制手术以及气腹对机体的应激反应影响.

    作者:蒲志忠 刊期: 2012年第20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