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研究进展

周俊峄;罗高兴;吴军

关键词: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创面愈合, 神经生长因子, 靶细胞, 增殖和分化, 组织修复, 肿瘤发生, 应用进展, 信号分子, 生长发育, 临床, 调节作用, 促进作用, 创伤修复, 种类, 体内, 肽类, 受体, 世纪, PDGF
摘要:1 生长因子(GF)的临床应用进展GF是一类对靶细胞增殖和分化有调节作用的肽类,是体内重要信号分子,在调节生长发育、组织修复、肿瘤发生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GF种类繁多,通常按照GF的受体(靶细胞)及特性将其分为EGF、Fb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TGF等.GF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其对创伤修复的促进作用逐渐明确.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调压调温全自动气烫仪的研制与应用

    理想的动物烫伤创面模型在创面深度、大小、形状及均匀性上应是一致的,但现有烫伤设备~([1-5])的性能难以完全达到此要求.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调压调温全自动气烫仪,用于创面模型制作,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童亚林;杨润生;万友华;苏晓玲;汪振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整合素连接激酶和整合素β_1在大鼠不同深度烫伤创面的表达及意义

    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作为一种胞内蛋白激酶,能与整合素β_1的细胞内结构域和多种细胞内骨架蛋白相互作用,并发挥其激酶活性,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活动,包括调节细胞生长周期、细胞黏附性、细胞形状和迁移、ECM沉淀以及ECM与细胞的相互作用.ILK与器官纤维化疾病和肿瘤关系的研究较多~([1]),而它与整合素对创面愈合发挥的共同作用鲜见报道.为此笔者观察了大鼠正常皮肤和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ILK与整合索β_1的表达,初步探讨两者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作者:李叶扬;李罡;潘姝;林伟华;张志;孙敬恩;米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华烧伤杂志》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收录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10例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已在ICu、急救中心及烧伤ICU患者的抢救工作中广泛使用,但用于抢救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国内尚鲜见报道.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应用PDT救治10例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优点、问题及对策,拟为今后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该技术提供参考.

    作者:李保国;谷才之;海拉提;慈海;王国庆;惠焕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对HaCaT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

    目的 了解外源性NO对HaCaT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硝普钠作为NO的供体,在HaCaT细胞培养液中加入0.1、1.0、10.0、100.0、1000.0 μmol/L硝普钠,分别于划痕0 h(划痕即时)及划痕后6、12、24、48 h观察并计算细胞迁移率.根据该结果筛选出硝普钠佳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以此为实验刺激条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的改变,采用蛋白质印迹法、PCR等方法检测实验组(加入10.0 μmol/L硝普钠培养24 h)及阴性对照组整合素β_1、RhoA、cdc42、Rac1蛋白及RhoA、cdc42、Rac1 mRNA表达情况.对各实验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加入硝普钠处理后各浓度组细胞迁移率随划痕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加入10.0 μmoL/L的硝普钠划痕后6~48 h与划痕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002,P值均小于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阴性对照组细胞纤毛稀少,胞内应力纤维束纤细,而实验组纤毛明显增多,胞内应力性纤维束增粗.实验组整合素β_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F=8.25,P=0.015);而RhoA的蛋白表达水平为0.92±0.04,高于阴性对照组的0.64±0.04(F=7.25,P<0.05),cdc42、Rac1蛋白表达也高于阴性对照组(F值分别为14.10、6.50,P值均小于0.05).实验组RhoA、cdc42、Rac1的mRNA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F值分别为23.67、10.39、9.52,P值均小于0.05).结论 适宜浓度的外源性NO可促进HaCaT的增殖及迁移,提示其在皮肤创面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整合素β_1表达下降、细胞骨架的改变有关.

    作者:杨世伟;吴军;罗高兴;张小容;胡晓红;彭彦孟;杨俊杰;罗晓丽;王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存活素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了解存活素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hMM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hMMC株A375,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不转染)、正义链组(转染600 nmol/L存活素正义寡脱氧核苷酸)、错义链组(转染600 nmol/L存活素错义寡脱氧核苷酸)、脂质体组(仅用脂质体处理)、反义链组(转染存活素ASODN,根据转染物浓度再分为200、400、600 nmol/L 3个亚组),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采用噻唑蓝法测定细胞存活情况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双变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存活素蛋白的表达,激酶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活性.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1)正义链组、错义链组、反义链600 nmol/L组细胞转染率均大于80%.(2)反义链200、400、600nmol/L组转染后24 h细胞增殖抑制率[(10.30±0.56)%、(16.69±0.58)%、(24.67±0.67)%]较正义链组[(5.23±0.25)%]、错义链组[(5.09±0.13)%]、脂质体组[(4.70±0.45)%]显著增加(F=746.91,P值均小于0.05),且随转染时间延长,增殖抑制率增加明显.(3)反义链200、400、600nmol/L组转染后2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5±1.9)%、(20.1±1.5)%、(32.1±2.9)%,显著高于对照组、正义链组、错义链组、脂质体组的(6.5±0.6)%、(5.6±0.7)%、(6.4±1.0)%、(6.5±1.3)%(F=139.9,P值均小于0.05),细胞被阻滞在G2/M期.(4)与对照组比较,反义链各浓度组存活素蛋白表达量减少,caspase-3活性明显增高(F=63.1,P值均小于0.05);正义链组、错义链组、脂质体组caspase-3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2,P值均大于0.05).结论 存活素ASODN能够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抑制hMMC株A375增殖,诱导G2/M期阻滞,促进其凋亡.

    作者:曹永倩;王法刚;霍然;蔡景龙;冯永强;李强;王一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西罗莫司对创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应答能力的影响

    目的 了解西罗莫司对创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诱导异源性T淋巴细胞应答能力的体外调节作用.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创伤组,每组12只.将创伤组麻醉后造成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对照组仅麻醉不致伤,24 h后分离2组小鼠脾脏DC.将2组DC分为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不用西罗莫司处理),以及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用10μg/L西罗莫司处理6 h).检测各组DC自噬活性(用荧光强度值表示)及DC介导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变化(用吸光度值表示).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与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用ELISA法检测LPS刺激后DC中IL-12p40、IL-12p70和IL-10的水平.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自噬活性(荧光强度值为13±2)及其介导的MLR强度均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荧光强度值为22±6)明显减弱(F=212.836,P<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自噬活性(45±8、44±8)均明显增强(F=212.836,P<0.05或P<0.01).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LR强度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增强(F值分别为101.426、86.533,P值均小于0.05).(2)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表面的MHCⅡ[(60±9)%]及CD40[(4±1)%]表达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85±6)%、(8±1)%]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37.918、40.426,P值均小于0.05),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HCⅡ表达[(78±7)%]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提高(F=37.918,P<0.05).(3)两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的IL-12p40、IL-12p70表达水平[(120±13)、(10±3)pg/mL]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200±25)、(20±6)pg/mL]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218.646、310.253,P值均小于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IL-12p40[(560±34)、(540±29)pg/mL]、IL-12p70[(55±8)、(60±11)pg/mL]表达水平均明显提高(F值分别为218.646、310.253,P值均小于0.01),IL-10表达水平降低(F=246.108,P<0.01).结论 西罗莫司在体外可部分改善创伤小鼠DC功能,并提高其诱导T淋巴细胞的应答能力.

    作者:涂永久;范霞;杨雪;王希;魏强;梁华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肢端较大深度创面14例

    1 临床资料2003年2月-2009年1月,3家笔者单位共收治肢端较大深度创面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18~48岁.致伤原因:热压伤7例、撕脱伤4例、碾挫伤3例;受损部位:腕背、手背及指背3例,手背及指背3例,腕掌及手掌2例,踝背及足背3例,足背2例,足跟及足底1例.热压伤为Ⅳ度创面,其他损伤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肌腱及骨关节外露或损伤.

    作者:梁钢;孙长军;于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热损伤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上清液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了解KC热损伤后培养上清液对真皮Fb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人真皮Fb,另建立KC(选用HaCaT细胞)热损伤模型.收集正常堵养及热损伤后12 h的KC培养上清液,用无血清DMEM以1:1体积比稀释,分别制成正常KC和热损伤KC 2种条件培养液.将Fb分别用无血清DMEM和2种条件培养液培养:(1)于培养12、24、36、48 h时,采用噻唑蓝法检测Fb增殖活性;(2)于培养12 h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b的凋亡情况(Fb预先致热损伤,并增设Fb伤后无处理对照);(3)培养24 h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Fb胞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并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Fb α-SMA mRNA的表达.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t检验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1)Fb增殖活性:Fb经热损伤KC条件培养液培养12、24、36、48 h时,其吸光度值均高于同时相点用无血清DMEM培养的Fb(t值分别为1.89、2.35、2.02、1.94,P值均小于0.01);其中12、24、48 h时与用正常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h时t=1.83,P<0.01;24 h时t=2.91,P<0.05;48 h时t=1.83,P<0.05).(2)Fb凋亡检测:热损伤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与正常KC条件培养液培养以及伤后无处理的Fb比较,凋亡率均明显下降(t=3.31,P<0.05;t=1.47,P<0.01).(3)Fb胞质α-SMA表达: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用无血清DMEM或正常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中,α-SMA阳性表达(红色荧光)细胞较少;热损伤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中,α-SMA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增多.(4)α-SMA mRNA表达:热损伤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 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为1.32±0.06,高于正常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1.14±0.07,t=2.51,P<0.05)和无血清DMEM培养的Fb(1.00±0.09,t=1.77,P<0.05).结论 KC热损伤后12 h培养上清液可明显促进Fb增殖、抑制Fb凋亡、促进Fb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

    作者:白晓智;胡大海;张万福;张战凤;石继红;蔡维霞;朱华宇;朱雄翔;汤朝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烧创伤及脓毒症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过去30年里,医学界对烧(创)伤和脓毒症的细胞免疫研究主要集中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T、B淋巴细胞等.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lymphocyte,Treg)也在免疫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类细胞主要包括CD4~+CD25~+Treg、自然杀伤(NK)T淋巴细胞及γδT淋巴细胞等.它们数量相对较少,但可有效调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进而有效调节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作者:郑兴锋;张放;纪世召;李恒宇;夏照帆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急性肺损伤小鼠肺核因子κB和激活蛋白1活化中的作用

    目的 了解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在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脏NF-κB和激活蛋白1(AP-1)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8只、LPS组40只、LPS+AT1受体拮抗剂ZD7155组40只.3组小鼠均行气管穿刺.LPS+ZD7155组小鼠腹腔注射ZD7155(10 mg/kg),对照组和LPS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30 min后,将1 mg/mL LPS分别滴入LPS组和LPS+ZD7155组小鼠气管中(2 mg/kg),对照组小鼠以等体积生理盐水替代LPS经气管滴入.于滴注LPS后1、3、6、12、24 h,留取LPS组和LPS+ZD7155组小鼠肺组织标本;对照组小鼠于滴注后24 h取肺组织标本.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AT1受体的表达,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法检测肺组织NF-κB和AP-1活性.对各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LPS组小鼠各时相点肺组织AT1受体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0.69±0.28)明显升高(F=9.356,P值均小于0.01),6 h时达高峰(3.44±0.90);LPS+ZD7155组各时相点均低于LPS组(F=9.356,P值均小于0.01).LPS组小鼠各时相点肺组织NF-κB活性较对照组(5.47±0.08)显著升高(P=26.443,P值均小于0.05),3 h时达高峰(52.33±3.25);LPS+ZD7155组各时相点肺组织NF-κB活性均明显低于LPS组(F=26.443,P值均小于0.05).LPS组小鼠各时相点肺组织AP-1活性较对照组(2.5±0.4)显著升高(F=34.685,P值均小于0.05),其中6 h时达高峰(73.3±9.5),LPS+ZD7155组各时相点肺组织AP-1活性均明显低于LPS组(F=34.685,P值均小于0.05).结论 AT1受体通过激活NF-κB和AP-1,参与LPS诱导的AL1发生.

    作者:王飞;陈旭林;贾一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烧伤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

    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Ab耐药性愈来愈强,出现了大量多药耐药菌株.资料表明,烧伤科多药耐药Ab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部分医院烧伤科Ab暴发流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治疗Ab感染的常用抗生素之一,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是Ab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常见的因素~([2-5]).

    作者:张烽;虞俊杰;程华莉;陈蓉芳;黄璇;秦玲;糜祖煌;潘宇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横结肠代食管术治疗小儿食管化学烧伤后瘢痕狭窄

    目的 了解横结肠代食管术治疗小儿食管严重化学烧伤后瘢痕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72年11月-2008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的46例食管严重化学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采用保留左结肠动脉升支、经胸骨后隧道顺蠕动方向间植横结肠的方法重建食管,其中行颈食管-横结肠吻合32例、咽-横结肠吻合14例.结果 46例患儿术后无一例死亡,其中7例出现并发症:颈部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呼吸困难1例.均经再次处理后痊愈.39例患儿随访1~26年,生长、发育、进食情况与同龄儿童无异.结论 左结肠动脉升支供血、横结肠顺蠕动方向、经胸骨后径路作结肠与下咽或颈食管吻合术,是治疗小儿食管化学烧伤后瘢痕狭窄的较佳方法.

    作者:何占锋;张锋;王作培;李晓辉;丁凯;韦海涛;施巩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下肢组织缺损九例

    1 临床资料2004年1月-2009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下肢烧伤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5~51岁.致伤原因:热力烫伤7例、电烧伤2例.致伤部位:足踝部7例、小腿下段2例.烧伤深度:均为Ⅳ度,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血管束、肌腱、骨关节等外露或损伤.创面缺损面积4 cm×3 cm~15cm×9 cm.

    作者:梁钢;孙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万载县人民医院火药烧伤患者特点分析

    1 临床资料收集笔者单位199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579例火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2 分析方法对患者的发病季节、年龄、性别、身份特点、致伤部位、烧伤面积、常见合并症及并发症、手术情况、预后、伤残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邓金星;卢旭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脓毒症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通路活化的抑制作用

    目的 了解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脓毒症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RAW264.7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LPS(10 μg/mL LPS,浓度下同)组、LPS+无活性CORM-2组、LPS+小剂量CORM-2(50 μmol/LCORM-2)组、LPS+大剂量CORM-2(100μmol/L CORM-2)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水平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JAK1、JAK3分子磷酸化水平.另将35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盲肠结扎和穿孔术(CLP)组、CLP+无活性CORM-2(8.0 mg/Kg)组和CLP+CORM-2(8.0 mg/kg)组.CLP+CORM-2组除伤后使用CORM-2外,其他处理同CLP组.于伤后24 h按上述方法检测小鼠血浆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以及肝组织JAK1、JAK3分子磷酸化水平.对数据行t检验.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1.9±0.3)pg/mL]比较,LPS组细胞的TNF-α水平明显升高[(8.2±2.7)pg/mL,t=2.844,P<0.01],磷酸化JAK1、JAK3蛋白水平也升高;2种剂量LPS+CORM-2组细胞的TNF-α,水平分别为(5.7±1.4)、(3.2±0.9)pg/mL,较LPS组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2.104、2.363,P值均小于0.05),JAK1、JAK3分子的磷酸化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LP组血浆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2.916、2.796,P值均小于0.01),小鼠肝组织JAK1、JAK3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亦明显升高.CLP+CORM-2组TNF-α、IL-1β血浆水平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115、2.398,P值均小于0.05),肝组织JAK1、JAK3蛋白的磷酸化得到有效抑制.结论 CORM-2能明显抑制JAK分子磷酸化,继而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下游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有效防止严重感染时炎症反应的级联反应.

    作者:孙炳伟;张萍;邹向前;石庚生;孙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1 减轻水肿、去除炎性介质堆积烧伤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坏使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致使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增加;血浆蛋白和电解质丢失,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上升,使得毛细血管渗出量大大超过重吸收量,从而导致组织间隙水肿,其中包含大量的血浆胶体、细胞破裂产物、细菌、毒索及各种机体产生的炎性介质.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严重烧伤患者CD14基因多态性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LPS受体CD14C-159T基因多态性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合成、释放的影响以及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 采集35例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TBSA患者伤后1、3、5、7、14、21、28 d静脉血.另设11名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D14-159C/T基因多态性,ELISA法检测血浆HMGB1水平,RT-PCR法检测HMGB1 tuRNA表达.对数据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35例患者的CD14基因C-159T基因型中,CC纯合子型7例占20.0%、TC杂合子型16例占45.7%、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12例占34.3%.T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分布的频率为57.2%和42.8%.验证表明,此研究群体达到了Hard-Weinberg平衡.在CD14C-159T基因型中,CC纯合子型患者发生脓毒症的概率较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低.3例CC纯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仅1例死亡;9例TC杂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4例死亡;7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4例死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伤后1 d患者血浆HMGB1水平即迅速升高,伤后14、21、28 d 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患者血浆HMGB1水平均显著高于CC纯合子型(F值为3.5671、4.2035、3.8529,P<0.05或P<0.01).伤后14 d脓毒症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HMGB1 mRNA表达量为1.5±0.5,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患者(1.2±0.4,t=-2.205,P<0.05).伤后7、21 d脓毒症组患者血浆HMGB1水平分别为(44±29)、(25±15)ng/mL,均高于非脓毒症组患者的(26±12)、(10±6)ng/mL(t值分别为-2.355、-3.872,P<0.05或P<0.01).结论 CD14C-159T基因多态性可显著影响严重烧伤后HMGB1的合成与释放,并与烧伤患者脓毒症易感性有关.

    作者:董宁;姚咏明;黄显金;贺立新;于燕;盛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简易持续负压吸引在深度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VSD技术适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各种深度创面,并具有明显疗效.但目前临床所用VSD需要特殊材料及设备,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008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单位运用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对35例深度创面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预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方奇;徐东卫;章祥洲;袁振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细菌生物膜感染及防治对策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细菌的主要生存方式及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表明,BF不仅是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某些反复发作、难治性感染即生物膜病的致病因素~([1]).近年来,随着对各种医疗插管相关感染的认识,人们对BF所致的感染也逐渐重视,并随之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作者:向军;郇京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