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急性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陈文清;刘光洪;张武;王澄泉;郑进华

关键词:颈椎, 损伤, 螺旋CT, 三维重建
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对颈椎急性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8例颈椎急性损伤病变的CT三维重建图像,并与轴位螺旋CT图像比较.结果 18例颈椎急性损伤病变中,无骨折性寰枢椎脱位5例;颈椎骨折13例,其中并有寰枢椎脱位4例,下颈椎体旋转或/和脱位3例.结论 在轴位螺旋CT图像的基础上,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有利于颈椎急性损伤的全面准确评价,避免病变的漏诊和误诊.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腧穴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腧穴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法,以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腧穴自血疗法、氯雷他定片、糠酸莫米松乳膏作为治疗组,口服氯雷他定片、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观察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腧穴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安全、有效.

    作者:陈铁军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B超与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 评价CT与B超对照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方法 61例肝血管瘤病人经B超、CT平扫及增强CT对比检查.结果 本组61例肝血管瘤病人B超检出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4例,平扫及增强CT分别有11例及1例病灶未检出,检出病灶增强CT全部给予定性诊断.结论 B超诊断肝血管瘤检出率优于CT,价格便宜,适于普查;CT则特异性高,适于后确诊,两者相结合,有很强的互补性.

    作者:赖智敏;温书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与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分泌性蛋白质,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密切相关,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个理想指标.作为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等相互作用,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诸多病理生理过程.有多项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作用机制涉及抗炎、抑制酶与激素前体的活性等.

    作者:黄晓娇;陈漠水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B超诊断头孢曲松钠致胆囊结晶6例

    胆囊结晶与胆囊泥沙样结石在超声网像上极其相似,易混淆.本科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6例患者,经追踪复查,确诊为头孢曲松钠致胆囊结晶,现对此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减少误诊.

    作者:黄冬花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螺旋CT二维和三维重建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螺旋CT后处理重建所得到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在诊断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00例患者外伤部位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然后进行后处理多平面重建(MPR MIP)得到的图象.结果 200例患者中累及骨折部位有肋骨、骨盆、膝关节、肘关节、脊柱四肢等,其中有两处骨折在DR图像和轴位CT上均表现阴性,但在二维重建的图像上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三维重建图像对关节脱位和骨折成角显示得更加清晰.重建后的二维、三维图像直观显示出骨折的位置、角度,骨折线一目了然.结论 螺旋CT二维和三维重建在骨折的诊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临床医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作者:王会红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三种血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联合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自身抗体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的表达,并评价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ADA、ICA和IAA.结果 GDM组的血清GADA、ICA和IAA阳性率分别为12.5%、6.25%及2%,其阳性率均较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在妊娠结局、新生儿体重及胰岛素治疗与自身抗体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身抗体阳性的GDM患者易发生妊娠失败及新生儿体重异常,产后发展为1型糖尿病(T1DM)的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需胰岛素治疗者.尽早发现自身抗体阳性等高危因素,可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减少母体及子代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及疾病转归.

    作者:袁荣;涂新枝;王晨虹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再手术的治疗体会

    目的 提高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年至2004年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而再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资料,其中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5例.共行再手术44例次,完整切除肿瘤35次,姑息切除6次,探查活检3次.结果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肿瘤完全切除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71.2%和65.3%,而姑息切除和探查活检者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 术后定期随诊、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受累器官的正确估计是确保手术安全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对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应积极争取完整手术切除.

    作者:吴昌雄;郑进方;邢贻雷;周开伦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两种入路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角区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两种入路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角区骨折术后患者面部瘢痕、术后暂时性面瘫、咬合、感染等情况和手术操作时间.方法 选择68例下颌角区骨折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口内入路组33例和口外入路组35例.比较两组病例手术后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面部瘢痕、术后面瘫发生和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内组效果优于口外组.两组病例术后都未出现感染,咬合关系亦恢复正常.结论 口内入路内固定技术操作简便又可避免口外切口引起的手术瘢痕影响美观,可取代口外入路,成为治疗下颌角区骨折的常规术式.

    作者:陈俊良;何芸;夏德林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592例的体会

    目的 探讨肠镜下切除大肠息肉的操作要点.方法 针对息肉的大小、形态、是否有蒂等,选择适当的切除方法.结果 治疗大肠息肉592例,切除息肉860颗,均全部切除,且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充分术前准备及适当的切除方法是避免及减少大肠息肉切除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戴小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肝病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检测重型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血脂和载脂蛋白的变化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重型肝炎患者53例、肝硬化患者36例、正常对照组50例静脉血分别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I、ApoB100水平.结果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I、ApoB100水平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脂质水平可以反映出肝脏的受损严重程度,是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梁娟英;钟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损害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蜂蛰伤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7例严重蜂蛰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37例患者,均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损害者;(2)CK-MB增高与ALT/AST增高检出结果有关(x2=10.11,P<0.01);HGB降低与CRE增高检出结果有关(x2=20.65.P<0.01);(3)治愈出院21例,好转出院13例,无效死亡3例.结论 (1)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损害患者中,心脏和肝脏易同时受累;而溶血多与肾功损害伴随出现.(2)早期积极治疗、防治多器官功能损害是蜂蛰伤救治的主要环节.

    作者:程卫平;廖祖春;康宗跃;宋斌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肾盂切开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复杂性鹿角形肾结石

    目的 探讨肾盂切开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技术治疗复杂性鹿角形肾结石的疗效.方法 对43例复杂性鹿角形肾结石患者行肾盂切开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3例行肾盂切开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均成功,5例因完全肾内型肾盂致使无法显露肾窦内肾盂或术中碎石角度困难而改行肾实质小切口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中不阻断肾蒂血流,无大出血,无肾盂黏膜撕裂,全组无输血,平均手术时间为136 min.40例随访8个月-3年,平均21个月,有1例结石复发,经体外震波碎石(ESWL)后排净.结论 该术式将泌尿外科腔镜气压弹道碎石技术运用到开放手术中,使术式操作简单、安全、出血少、对肾脏损害轻微,是治疗复杂性鹿角形肾结石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雄伟;陈强文;周练兴;吴汉潮;余承洸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不同剂量丁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老年患者TUR手术

    目的 观察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不同剂量丁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时对老年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平面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45名行泌尿手术的男性随机双盲分成三组(n=15),组1:丁卡因7.5 mg;组2:丁卡因7.5 mg+芬太尼25μg;组3:丁卡因5 mg+芬太尼25 μg.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高感觉神经阻滞平面、达到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及其消退时间.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判断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其消退时间.结果 组3感觉神经阻滞时间短,到达高阻滞平面时间明显长于前两组(P<0.05).组2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Bromage评分组2明显高于组1(P<0.001).结论 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丁卡因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TUR手术蛛网膜下隙阻滞.

    作者:刘红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比80例AECOPD患者入院前后血清CRP水平、白细胞总数(WBC)、肺功能(FEV1%预计值)和动脉血气分析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AECOPD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P<0.01),治疗后CRP在WBC未显著变化时已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血沉、体温.结论 CRP升高不仅提示COPD的急性加重,极度升高提示COPD患者病情严重并且可能预后不良.CRP作为反映细菌性感染的敏感指标,在疗效上比WBC更迅速、敏感.

    作者:蔡孝桢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发肺结核影像特征分析——附240例报告

    目的 探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发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包括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皮肌炎.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发肺结核的82例糖尿病患者、17例SLE患者、17例RA患者、5例皮肌炎患者的胸部X线和CT表现,并与12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对照.结果 与单纯肺结核相比,糖尿病肺结核病灶多发生在非结核好发部位(P<0.01),多表现为干酪性坏死与空洞样病变(P<0.01),病灶多呈支气管播散(P<0.01),而纤维增殖灶少见(P<0.01).SLE、RA、皮肌炎长期应用激素肺结核表现为粟粒状阴影的明显多见(P<0.01),其中不均匀性粟粒状阴影更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单纯肺结核组未曾见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发肺结核与单纯肺结核在影像学表现上有明显差别,应引起临床医师在诊断、鉴别诊断上的高度重视.

    作者:孙勤;张青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急性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颈椎急性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8例颈椎急性损伤病变的CT三维重建图像,并与轴位螺旋CT图像比较.结果 18例颈椎急性损伤病变中,无骨折性寰枢椎脱位5例;颈椎骨折13例,其中并有寰枢椎脱位4例,下颈椎体旋转或/和脱位3例.结论 在轴位螺旋CT图像的基础上,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有利于颈椎急性损伤的全面准确评价,避免病变的漏诊和误诊.

    作者:陈文清;刘光洪;张武;王澄泉;郑进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少见病因致上消化道出血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少见、罕见病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提高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及相关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9年7月我院50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不同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中少见、罕见病因主要为Dieulafoy病(16%)、胃息肉(20%)、十二指肠钩虫病(12%)、十二指肠憩室(10%)、贲门血管撕裂综合征(12%)、食管裂孔疝(10%)、十二指肠克隆病(2%)、胃黏膜下血管瘤(2%)、胃毛细血管扩张症(2%)、异位胰腺(12%)、胃底间质瘤(2%),总的病因诊断率为94%,止血率为94%,治愈率为94%,死亡率为6%.由于采用早期内镜检查、内镜治疗、血管栓塞及手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结论 早期内镜检查有助于正确判断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也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

    作者:雷明芳;张晓梅;李桂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伴弥漫性脑肿胀的早期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并弥漫性脑肿胀病人的早期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48例采取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伴弥漫性脑肿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结果按GOS评分评价.死亡16例;存活32例,其中恢复良好12例,中残11例,重残9例.结论 尽早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伴弥漫性脑肿胀能明显地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改善病人的预后.

    作者:练晓文;游恒星;邱建东;马珊;钟远强;张清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氧气驱动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与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婴幼儿哮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氧气驱动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与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婴幼儿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5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应用氧气驱动联合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与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并与2005年至2007年经静脉使用地塞米松及氨茶碱治疗的48例气管哮喘患儿作比较.结果 吸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经静脉治疗组有效率为7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治疗组住院天数为(4.67±1.16)d,明显短于静脉治疗组的(7.81±1.63)d(P<0.01).吸入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氧气驱动联合雾化吸人布地奈德混悬液与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婴幼儿哮喘是一种安全、快捷、高效的方法.

    作者:钟和悦;冯宁益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上消化道异物121例内镜钳取体会

    目的 探讨经内镜钳取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效果.方法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颈部、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或内镜操作中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降段以上异物,采取内镜行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结果 118例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7.5%;3例抓取失败,其中2例十二指肠乳头蛔虫缩回胆总管,予驱虫药物治疗,1例异物嵌顿于食管主动脉弓处,予转院手术治疗.85例食管或十二指肠黏膜轻度损伤、糜烂或出血(70.2%),无上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纵膈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简单有效,安全可靠.

    作者:邱惠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