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旋髂浅动脉岛状分叶皮瓣修复下腹部及会阴区瘢痕挛缩22例

韩军涛;谢松涛;陶克;计鹏;张万福;胡大海

关键词:旋髂浅动脉, 岛状, 皮瓣修复, 下腹部, 会阴区, 患者, 瘢痕增生, 烧伤创面愈合, 腹股沟区, 深度烧伤, 挛缩, 临床资料, 畸形, 分叶皮瓣, 创面感染, 耻骨联合, 外阴部, 治疗, 体位, 损伤
摘要:患者下腹部(含耻骨联合区)、会阴区深度烧伤后易发生创面感染并加深,愈合后出现瘢痕增生及挛缩.以旋髂浅动脉为蒂的腹股沟皮瓣已广泛用于手等多个部位损伤与畸形的修复[1-3].2005年3月-2011年3月,我科在上述皮瓣基础上自远端设计分叶皮瓣治疗此类患者,获得预期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6~ 45岁.患者下腹部、会阴及腹股沟区烧伤创面愈合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及挛缩,外阴部牵拉畸形,不能下蹲或体位受限.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足趾剔骨皮瓣联合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部Ⅳ度烫伤一例

    患者男,28岁,因交通伤致昏迷及全身多处外伤,伴左足多处排气管严重烫伤.伤后收入当地医院,诊治以“颅脑外伤、锁骨骨折”等为主,对左足创面仅予以换药治疗.伤后第5周(2010年8月7日),患者外伤好转,但烫伤创面未愈合且伴感染,遂到笔者单位诊治.入院后加强创面换药至感染得以控制,伤后第6周行扩创术,术中见左足第4、5趾趾骨及肌腱坏死,趾腹侧皮肤及血管神经束尚完好;第4、5跖骨干部分坏死,跖骨头完好.彻底清除第4、5趾趾骨及肌腱,形成第4、5趾趾腹侧剔骨皮瓣覆盖第4、5跖骨头处创面;清除部分坏死的跖骨干,直至骨面有新鲜渗血为止,予以生物敷料暂时覆盖.对范围不大且疑似Ⅲ度的左足跟外侧创面,拟待肉芽形成后行植皮术.此后继续换药,于伤后第8周行植皮术,术中见跖骨干处肉芽生长良好,采用刃厚皮修复;足跟外侧创面肉芽较少且不健康,对其彻底扩创,见其超过术前所估计的范围和深度:缺损面积约5 cm×4 cm,深达跟骨且浅层骨坏死(Ⅳ度烫伤).考虑到足跟部是重要的负重区,拟以外踝尖后上4~7 cm处的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但术中见该处穿支较细小,只能选择放弃,并根据“压力平衡规律”继续向远端寻找合适的穿支,后在外踝尖后上2 cm左右处找到一较大外踝后穿支,遂改行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皮瓣面积约6 cm×5 cm.见图1a.为加强外踝后穿支对皮瓣的供血能力,未切断远端筋膜蒂.术后皮瓣及皮片成活良好,切口愈合.术后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厚薄适中;左足外形、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较为满意.见图1b,c.

    作者:梁钢;孙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小儿吸入性损伤一例

    患儿女,3岁.2010年12月11日21时,于狭小封闭空间内吸入大量由棉絮燃烧产生的浓烟,2h后被救出.患儿无昏迷及恶心呕吐,咳嗽频繁且痰中带有黑色颗粒,气促、声嘶,无喘鸣音,随即送当地医院救治,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处理.因病情危重,于伤后7d转入笔者单位治疗.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心律齐、无杂音、双肺呼吸音稍粗,呼吸26次/min,右侧肺可闻及细小湿性啰音,胸前皮下可闻及捻发音,全身未见烧伤创面,其余无异常.诊断:(1)吸入性损伤并发肺部感染.(2)皮下气肿.入笔者单位后次日凌晨3时患儿精神较差,出现意识不清.血气分析结果显示:pH 7.386,PaCO2 33.7 mm Hg(1 mm Hg=0.133 kPa),PaO277.2 mm Hg,SO2 0.94,血钾2.3 mmol/L,血钠143 mmol/L,碳酸氢根19.8 mmol/L,实际剩余碱-4.0 mmol/L,标准剩余碱-4.4 mmol/L.其中SO2呈下降趋势,低降至0.70.胸部CT示双肺弥漫分布淡薄毛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晰.患儿烦躁不安,呼吸急促(34次/min),可见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细湿性啰音;吸痰不顺,阻力感明显.考虑为插管后痰痂阻塞导管,立即行气管切开,插入直径为5 mm的金属气管套管,吸出大量脓性分泌物后呼吸好转,随后加强气道护理及抗感染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后于伤后18d拔管,拔管后未见不良反应.l周后患儿痊愈出院.

    作者:胡清泉;张友来;辛国华;廖立新;李国辉;曾元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烧伤患者2748株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提供近年烧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状况的流行病学资料,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 选择2003年3月-2011年6月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478例患者1977份临床标本(血液、导管、创面分泌物等),共分离出病原菌2748株.用API细菌鉴定板条鉴定菌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选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等55种常用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WHONET 5.3软件统计分析如下项目:各年度不同类型、不同标本来源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主要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情况,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变化情况. 结果 2748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879株占68.38%、革兰阳性球菌628株占22.85%、真菌241株占8.77%.创面分泌物标本病原菌检出率高(1022株占37.19%),其次是呼吸道(995株占36.21%)和血液(421株占15.32%),其他类型标本检出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共996株占36.24%,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依次为495株占18.01%、395株占14.37%.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呈逐年下降趋势,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稳定.检出的葡萄球菌中以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共484株占17.6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低于30.00%,鲍氏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仅为39.68%,除此之外,这2种细菌对其他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呈多药耐药,耐药率为57.91%~100.00%.2004-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鲍氏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奈替米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妥布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低于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米诺环素、夫西地酸和复方磺胺甲(晤)唑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82%、9.35%、2.21%和31.85%;该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四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真菌感染率很低,且对药物的耐药率不高;白色念珠菌对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5.00%,除对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略呈下降趋势外,对其他4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结论 近年引发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中,居前3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所有分离菌株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性尤为突出,鲍氏不动杆菌将可能取代铜绿假单胞菌成为烧伤感染死亡的主要致病菌.

    作者:彭代智;刘小玲;刘智勇;舒文婷;周新;刘敬;黄跃生;吴军;府伟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插入式E试验监测烧伤创面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高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抗生素治疗中的一大困扰.继国外学者报道在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分离出万古霉素中度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VISA)以及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 RSA)后,我国学者亦就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进行严密监测.2007年上海瑞金医院报道,烧伤创面MRSA的分离率已达85.1%[1].笔者应用插入式E试验(E test)试条,检测烧伤患者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前后创面MRSA分离株对该药物的敏感性是否发生了改变,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高灵宝;陈亚宝;沙鸭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为蒂的超长皮瓣修复手背缺损七例

    手背软组织缺损是手外科的常见创伤,多伴肌腱、骨与关节外露,需用皮瓣进行修复.采用传统的带蒂皮瓣、皮管以及各种岛状皮瓣虽可达到修复创面的目的,但功能与外形欠佳.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采用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为蒂的超长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取得预期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3~51岁,平均29.7岁.致伤原因:碾轧伤3例、撕脱伤2例、热压伤2例.缺损面积:6.0 cm×2.0 cm~12.5 cm×2.5 cm.

    作者:赵风景;姚建民;马亮;张兴群;张龙春;陈莹;杨伟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对体外培养人表皮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外源性NO对人表皮干细胞(ESC)脱黏附、增殖以及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分离、培养人ESC,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观察ESC标志物整合素β1和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对贴壁生长的ESC行划痕处理,用0(对照)、1、10、100、500 μmol/L NO供体S-亚硝基-N-乙酰-DL-青霉胺(SNAP)作用细胞12、24 h,检测细胞迁移率;Transwell实验检测SNAP(浓度同上)对ESC趋化能力的影响(计数转膜细胞).采用0、10、100、500 μmol/L SNAP作用细胞lh,黏附实验检测SNAP对ESC黏附功能的影响,计算黏附抑制率;于上述4种浓度SNAP作用0(即刻)、12、24、48 h,采用酶标仪检测ESC增殖水平,数据以吸光度值表示.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 t检验. 结果 (1)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培养5~9d形成小克隆;培养10~14 d,细胞增殖明显加快.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所分离的细胞均能表达CK19和整合素β1.由此鉴定该细胞为ESC.(2)与0 μmol/L SNAP作用12、24 h后细胞迁移率[(35.7±0.3)%、(45.7±5.0)%]比较,1~ 100 μmol/LSNAP均能促进ESC迁移,其中100 μmol/L SNAP作用后细胞迁移率达峰值[(48.8±2.7)%、(82.1±15.8)%,t值分别为8.34、5.10,P值均小于0.01].100 μmol/L SNAP作用后转膜细胞数显著多于0 μmol/L SNAP作用后(t =9.24,P=0.00).100、500 μmol/L SNAP作用后,ESC黏附能力明显低于0 μmol/L SNAP作用后(t值分别为4.30、4.67,P值均为0.00).100、500μmol/L SNAP作用24、48 h,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强于0μmol/L SNAP作用后(t值为2.84 ~8.17,P值均小于0.05). 结论 适宜浓度的外源性NO对体外培养人ESC的迁移功能有促进作用.外源性NO对体外培养人ESC具有脱黏附、促增殖作用.

    作者:詹日兴;孙薇;姚志慧;崔艳艳;杨思思;谭江琳;周俊峄;王颖;杨俊杰;张小容;胡晓红;吴军;罗高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缺氧血管内皮细胞Rho激酶信号通路活化与通透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缺氧时血管内皮细胞Rho激酶信号通路活化与通透性的关系. 方法 (1)将人血管内皮细胞株VE细胞接种于6孔板Transwell小室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未行缺氧处理)及缺氧1、2、3、6、12h组(分别缺氧处理相应时间),每组5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Rho激酶Ⅰ、Ⅱ及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靶亚单位1(MYPT1)、磷酸化MYPT1( p-MYPT1)、肌球蛋白轻链(MLC)、p-MLC的蛋白表达,计算p-MYPT1/MYPT1、p-MLC/MLC比值.(2)将VE细胞接种于24孔板Transwell小室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未行缺氧处理)与缺氧6h组(缺氧处理6h),每组5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单层细胞通透性.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Newman-Keuls法. 结果 (1)对照组及缺氧1、2、3、6、12h组细胞Rho激酶Ⅰ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63±0.14及0.36±0.08、1.25 ±0.21、1.98±0.16、1.49 ±0.38、0.79±0.24(F=36.52.P <0.01),其中缺氧2、3、6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各组细胞Rho激酶Ⅱ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17.84,P<0.01),其中缺氧2h组为1.33±0.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5±0.04(P<0.01).对照组及缺氧1、2、3、6、12h组细胞p-MYPT1/MYPT1比值分别为0.62±0.13及0.62±0.11、0.65 ±0.10、1.06±0.23、1.37 ±0.16、1.91±0.32(F=37.41,P<0.01),其中缺氧3、6、12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对照组及缺氧1、2、3、6、12h组细胞p-MLC/MLC比值分别为0.72 ±0.19及0.83 ±0.17、0.91±0.15、1.39 ±0.16、2.02±0.15、0.90±0.25(F=36.92,P<0.01),其中缺氧3、6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2)缺氧6h组单层细胞通透性为36.1±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2.1(t=7.30,P<0.01). 结论 Rho激酶信号通路活化可能参与了缺氧引起的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的发生.

    作者:刘琛;王裴;王凤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颅骨全层高压电烧伤并脑挫裂伤及颅内感染的治疗

    1 病历摘要患者男,28岁.在约8 m高处作业时双手不慎与10 kV高压电线接触,致身体多处烧伤并坠落,着地后昏迷约10 min.被送至当地医院治疗,CT检查示双侧枕部硬脑膜外血肿、左侧枕叶挫裂伤,给予抗休克、左上肢切开减张等治疗.伤后5d转入我院.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楚,精神差,诉头痛、视物模糊;创面分布于头颈项部、双手、左前臂及左肩部,枕部约有5 cm×4 cm头皮缺损,颅骨外露且部分炭化,周围见约10 em宽皮革样焦痂.入院诊断:(1)高压电烧伤,总面积为6%,其中深Ⅱ度1%、Ⅲ度1%、Ⅳ度4% TBSA (2)双侧枕部硬脑膜外血肿,左侧枕叶脑挫裂伤,部分硬脑膜缺损,部分颅骨全层坏死.见图1.伤后14 d头颅CT检查结果见图2.

    作者:陈旭;覃凤均;陈忠;张国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小儿烫伤合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二例

    例1 男,l岁半.2010年5月1 1日因热水烫伤双前臂、背部、臀部及左下肢,1h后入院.创面绝大部分红润,有较大水疱,左小腿部分创面红白相间.烫伤总面积10%,其中浅Ⅱ度8%、深Ⅱ度2% TBSA.入院后立即行补液抗休克、头孢他啶抗感染、创面外敷聚维酮碘乳膏等治疗.伤后5h患儿体温高达39.4℃,无寒战,使用安乃近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甲烷磺酸钠盐-水合物)滴鼻退热.血常规检查示红细胞计数4.47 ×1012/L,Hb 121 g/L.伤后17 h家属诉患儿创面出现间断性自发渗血,部分敷料湿透,揭去敷料见小部分创面渗血明显,追问家属得知患儿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病史.遂停用安乃近注射液,改为静脉推注地塞米松2 mg退热.伤后36 h患儿创面渗血基本停止.复查红细胞计数4.12×1012/L,Hb 111 g/L.查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为300 U/L(正常值大于1300U/L).其间患儿尿色清,无黄疸,尿常规及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常规处理创面,渗血停止,伤后10 d患儿浅Ⅱ度创面愈合,仅残留深Ⅱ度创面,基底有大量皮岛,边缘上皮化明显,自行出院.

    作者:朱绍般;边建民;黄运严;覃秋海;陈杰;李守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伤口护理理论与技术进展

    伤口指皮肤组织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常伴有机体物质的缺失.伤口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处置理念和处置手段都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伤口消毒到选择治疗性创面敷料,从传统的保持伤口干燥逐渐转变为维持局部微湿环境.本文以伤口愈合理论、伤口敷料以及伤口护理技术为例,综述当前研究进展.

    作者:王庆梅;唐艳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没药提取物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没药提取物对人皮肤Fb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 方法 从人正常包皮组织中分离并培养Fb,取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1)将Fb接种至96孔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10-4、1 ×10-3、1×10-2、1 ×10-1、1、10、1×102 g/L没药水提取物组以及上述7种浓度的没药醇提取物组.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0.25%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简称低浓度血清培养液)培养,各浓度没药水及没药醇提取物组分别用含相应终浓度2种没药提取物的低浓度血清培养液培养.培养48 h,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噻唑蓝法测定各组Fb增殖活性(以吸光度值表示).(2)将Fb分别接种于培养瓶和培养皿中,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1 g/L没药水提取物组,用含终浓度1 g/L没药水提取物的低浓度血清培养液培养;对照组,采用低浓度血清培养液培养.培养72 h,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b周期与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对数据进行LSD-t检验. 结果 (1)各组细胞均呈长梭形生长,1 g/L没药水提取物组细胞融合较对照组更显著.1×10-3、1×10-2、1×10-1、1、10 g/L没药水提取物组Fb吸光度值分别为0.378±0.032、0.402±0.007、0.390±0.038、0.453±0.036、0.390±0.037,均高于对照组的0.332±0.044,t值分别为2.24、2.93、2.69、5.73、2.71,P值均小于0.05.1×10-4、1×102 g/L没药水提取物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312±0.048、0.154±0.009,前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4,P>0.05);后者显著低于对照组(t =7.17,P<0.05).1×10-3、1 ×10-1、1、10、1×102 g/L没药醇提取物组Fb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为2.30~24.79,P值均小于0.05).(2)1 g/L没药水提取物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为(74.3±6.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2.2±7.9)%,t=6.77,P<0.05;S期及G2/M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6.6±3.4)%、(9.1±1.6)%,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3.3±2.3)%、(4.5±0.8)%,t值分别为7.53、6.34,P值均小于0.051 g/L没药水提取物组Fb中Ⅰ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0.89±0.08)与对照组(1.00±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7,P>0.05);Ⅲ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1.38±0.12)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05,t=3.81,P<0.01). 结论 没药水提取物能显著促进Fb增殖,加快Fb细胞周期进程,上调Fb中Ⅲ型胶原mRNA表达,可能与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相关.

    作者:白晓智;胡大海;白丽;刘洋;苏映军;汤朝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气管内反流物冲吸装置制作与应用

    口咽部分泌物与消化道反流物(统称为反流物)误吸是烧伤后肺部感染原因之一,因其难以统计而在临床工作中被忽视.笔者的临床观察提示,随着气管切开时间延长、患者意识改变和胃肠功能紊乱,反流物进入气管并潴留在气囊中的发生率及积聚量均增加,反流入肺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鉴于此,笔者研制了气管内反流物冲吸装置(专利号:201020264953.6)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童亚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不同方式修复猪Ⅲ度烧伤阴囊对生精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方式修复猪Ⅲ度烧伤阴囊对睾丸生精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0只雄性贵州小型香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自然愈合组、皮瓣修复组、植皮修复组,每组为5只.正常对照组不致伤,将后3组猪阴囊制成Ⅲ度烧伤.自然愈合组创面不行特殊处理,任其自行愈合;皮瓣修复组取腹股沟皮瓣修复创面;植皮修复组取下腹部全厚皮修复创面.观察后3组猪伤后即刻及伤(术)后3个月阴囊外观;伤(术)后3个月,取后3组猪双侧睾丸标本,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同法观察或检测正常对照组猪以上指标.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结果 (1)正常对照组猪阴囊皮肤有皱褶,具备收缩功能.其余3组猪阴囊烧伤后即刻呈皮革样改变,质硬.伤(术)后3个月,自然愈合组创面呈瘢痕愈合,睾丸被挤入腹股沟区;皮瓣修复组重建阴囊皮肤较厚,睾丸位于皮瓣内;植皮修复组重建阴囊皮肤薄,睾丸位于阴囊内.(2)正常对照组各级生精细胞排列规则,少量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凋亡;自然愈合组、皮瓣修复组、植皮修复组生精上皮变薄,大部分生精细胞凋亡,以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为主.自然愈合组、皮瓣修复组、植皮修复组、正常对照组生精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46.3±3.3)%、(40.9±3.5)%、(20.6±2.3)%、(7.5±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5.65,P<0.01).前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3)自然愈合组、皮瓣修复组、植皮修复组、正常对照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52±5)%、(53±4)%、(64±5)%、(7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63,P<0.01).自然愈合组与皮瓣修复组该指标水平相近(P=0.66),均显著低于植皮修复组(P值均小于0.01). 结论 无论瘢痕化愈合还是用皮瓣移植或者植皮方式修复猪阴囊Ⅲ度烧伤创面,对生精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植皮修复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作者:唐修俊;魏在荣;孙广峰;黄朝晖;朱晶晶;邓呈亮;王达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高压氧在深Ⅱ度烧伤创面削痂术后的临床应用

    1 临床资料2010年5月-2011年7月,选择在笔者单位急诊入院的深Ⅱ度烧伤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1)高压氧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4 ~ 63岁,平均36岁.烧伤总面积5.0% ~ 43.0% TBSA,创面分布于躯干8例、双上肢12例、双下肢20例,平均手术创面面积18.5% TBSA.(2)对照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6~ 68岁,平均38岁.烧伤总面积4.0% ~41.0% TBSA,创面分布于躯干9例、双上肢11例、双下肢20例,平均手术面积17.2% TBSA.2组患者年龄相差3岁,体质指数小于或等于3,创面部位基本相同,无基础疾病.

    作者:孙凯;贺立新;李冬海;曹玉珏;郑介飞;王娟;赵鹏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烧伤创面常用外用药对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内菌的影响

    目的 观察烧伤创面常用外用药对鲍氏不动杆菌(AB)游离菌及生物膜内菌的抗菌活性,以及协同应用氨溴索对AB生物膜内菌的影响. 方法 11株AB均分离自2005年8月-2007年4月笔者单位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呼吸道和血液标本.(1)稀释法测定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和醋酸氯己定溶液对AB游离菌(敏感株、标准株、耐药株)的MIC和低杀菌浓度(MBC).(2)以LB或TSB培养液培养AB 12、24、48 h形成生物膜,采用MBC的上述2种外用药分别处理30 min(磺胺米隆组和氯己定组),以不加外用药处理的生物膜作为对照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生物膜厚度,计算生物膜内活菌比例.将每个外用药组生物膜混匀并接种于LB培养皿,观察有无细菌生长.(3)另以LB培养液培养AB 48 h形成生物膜,采用MBC的上述2种外用药单独(磺胺米隆组和氯己定组)及分别联合终浓度3.75 mg/mL氨溴索溶液(氨溴索+磺胺米隆组和氨溴索+氯己定组)处理30 min,以不加任何药物处理的生物膜作为对照组,噻唑蓝法检测生物膜内菌增殖情况(数据以吸光度值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1)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和醋酸氯己定溶液对AB游离菌的MIC分别为25.00、0.03 mg/mL,且每种药物的MIC和MBC相同.(2)各组耐药株生物膜厚度于多数时相点大于敏感株.与对照组比较,2个外用药组各时相点下3种菌株生物膜厚度及膜内活菌比例均有所降低.各外用药组生物膜培养均可见大量细菌生长.(3)对照组耐药株吸光度值为0.776±0.071,磺胺米隆组和氯己定组耐药株吸光度值分别为0.625±0.063、0.420±0.068;氨溴索+磺胺米隆组、氨溴索+氯己定组耐药株吸光度值分别为0.174±0.089、0.178±0.044,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823、16.009,P值均为0.000)和对应的单独用药组(t值分别为9.248、6.681,P值均小于0.01). 结论 耐药AB易形成生物膜,并可阻碍创面外用药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创面外用药能起到协同灭菌作用.

    作者:黄晓琴;向军;宋菲;郇京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介绍一种自制翻身床床栏

    目前烧伤病房使用的翻身床无床栏.为降低患者坠床的风险,常使用床档,实行专人看护[1].笔者单位1999年开始将自制护架应用于翻身床,并由初的木制护架改良为插入式不锈钢床栏,发挥了有效的防护作用,现介绍如下.1 翻身床床栏的制作一套床栏由2只组成,安装于翻身床左右两侧.每只床栏由床栏主体、安装脚、床栏架座抱箍以及固定插槽构成.(1)床栏主体:由空心不锈钢条焊接而成,总长180 cm,其中床栏头部长25 cm、空档部分长60 cm、床栏脚部长95 cm,床栏高出翻身床床面30 cm.床栏脚部可呈扇形向外展开20 cm,床栏安装脚高30 cm.(2)床栏架座抱箍和固定插槽:架座抱箍焊接于翻身床床脚,固定插槽为一盲端空心管,可插入床栏安装脚.见图1.

    作者:金伟英;孙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阴道Ⅲ度硫酸烧伤一例

    患者女,23岁,于2010年12月18日被人强行将硫酸灌入阴道致阴道黏膜、会阴部及双侧大腿严重烧伤,1h后入院.查体见双侧大腿内侧、右大腿外侧及右臀部棕黄色皮革样改变;大、小阴唇及尿道外口与阴道内壁色泽苍白,质韧;其余为散在分布点状创面.见图1a.入院后诊断:(1)阴道Ⅲ度硫酸烧伤.(2)会阴部、双侧大腿及臀部Ⅲ度硫酸烧伤,面积5% TBSA.

    作者:邵腾;王震;满中亚;邵明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烧伤患者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表型及同源性分析

    目的 了解烧伤感染患者肺炎克雷伯菌( KPN)的耐药表型及同源性.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1年6月由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简称本研究所)住院患者创面、血液、痰液、静脉导管、大便、口腔等分离的KPN共54株,经鉴定后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氨苄西林、替卡西林等18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根据菌株耐药性筛选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KPN,PCR法检测其耐药基因SHV、TEM、CTX-M阳性率,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及聚类分析法分析菌株同源性,另对各年检出的产ESBL的KPN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1)54株KPN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敏感率依次为96.30%、92.59%、81.48%,对头孢替坦、头孢西丁的敏感率为70.37%和64.81%,对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为57.41%,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低于40.00%.(2)共筛选出26株产ESBL的KPN,其SHV、TEM、CTX-M阳性率分别为96.15%( 25/26)、76.92%( 20/26)、57.69% (15/26).同时携带前述3种基因的菌株检出率为42.31% (11/26),SHV和TEM双阳性菌株检出率为34.62%( 9/26),仅携带单一基因的菌株检出率均小于10.00%.(3)产ESBL的KPN共分为9种基因型,A、B、C、D、E型分别占30.77%(8/26)、19.23%(5/26)、15.38% (4/26)、11.54%(3/26)和7.69%( 2/26),F、G、H和Ⅰ型均分别占3.85% (1/26).(4)2007、2010年产ESBL的KPN基因型均以A型为主,分别占2/3和1/2;2008年C、E、F型各l株;2009年以B型为主,占1/2;2011年A、D、H、Ⅰ型各l株. 结论 本研究所烧伤感染患者KPN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高,可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产ESBL的KPN大部分同时携带2种或者3种耐药基因,基因型以A型为主.

    作者:刘小玲;彭代智;薛亮;舒文婷;周新;刘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量表在烧伤患者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烧伤救治水平的提高,使重度烧伤患者的康复质量逐渐成为关注热点[1]并受到临床重视.康复治疗离不开检测评定,但目前有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选取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Barthel指数和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对本单位的住院患者进行评定,并将结果进行比较.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1年6-8月,选取伤后住院时间超过1个月并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为15~72岁,平均37岁.按照年龄段划分,15 ~ 17岁5例占10%,23 ~ 40岁20例占40%,41~ 56岁22例占44%,63~ 72岁3例占6%.烧伤总面积10%~95%,平均53% TBSA;均为深Ⅱ度以上烧伤且累及四肢.

    作者:曹蕾;陈建;付青青;黄玲;陈南;周亚琴;吴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会纪要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于2011年11月在西安成立.由60名委员组成.经过全委会选举产生21名常务委员.其中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胡大海教授为候任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张国安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韩春茂教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吴军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黄晓元教授为副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夏照帆教授于2011年12月6日赴北京接受中华医学会对新任主任委员的培训.并参加就职仪式.

    作者:唐洪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