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子结肠镜对回肠末段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伍庆国

关键词:电子结肠镜, 回肠末段病变, 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电子结肠镜诊断回肠末段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和讨论1000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结果进入回肠末段约10-50cm不等,平均进入(25±3.5)cm;本组中初诊病例326例(326/1000,32.60%),复诊病例674例(674/1000,67.40%),发现回肠病理改变386例(386/1000,38.60%),其中初诊病例126例(126/386,32.64%),复诊病例260例(260/386,67.35%),复诊病例回肠末段病变阳性率38.57%(260/674),本组发现回肠末段慢性活动性炎症354例(其中确诊为克罗恩病58例,结核12例)、钩虫病20例、绦虫病2例、息肉8例、淋巴瘤2例;在发现回肠末段病灶同时合并结肠炎856例、结肠溃疡96例(其中克罗恩病18例、结肠溃疡性病变46例,溃疡性结肠炎32例)、息肉283例、结肠癌168例.诊疗结束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均能够忍受,经排气排便后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在完成全结肠检查的同时应常规进入回肠末段进行观察,以拓宽视野,尽可能避免遗漏,提高阳性率和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尤其对于病程长、有典型临床消化道症状、在胃肠镜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和/或结肠镜结果与临床不相符合情况下的患者,意义更加重大.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胃癌60例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癌围手术期的处理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60例老年人胃癌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43例恢复良好,17例发生各种并发症38例次.结论 重视老年人胃癌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手术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作者:黄正有;李致文;覃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院外自我护理指导体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以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致病性自身抗体和病变累及全身多系统器官为特征.该病以青年女性多见,育龄妇女占90%-95%[1].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间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期.随着临床免疫学的发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已不再是难题,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有效的自我护理对该病的控制起着很大的作用.我科对 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的41例病人进行了院外自我护理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惠玲;曾秀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先天性乳糜胸的产前诊断和处理

    目的 探讨先天性乳糜胸的产前诊断和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8年2月5例先天性乳糜胸的产前超声检查、新生儿出生孕周、Apgar评分、新生儿胸水检查结果和预后.结果超声首次发现胎儿胸腔积液在孕22周至38周之间,3例合并羊水过多,2例双侧胸腔积液,其中1例合并睾丸鞘膜积液和腹水.胸水检查提示漏出液中淋巴细胞有80%-90%,4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乳糜胸出现的孕周、持续时间和程度是决定新生儿预后的主要因素,超声检查是主要的产前诊断方式.

    作者:祝菁;杨祖菁;孙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研究新进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占新生儿住院的首位;严重者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易导致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存活者三分之二留有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新生儿高胆的防治措施的研究,提出除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外,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也可对新生儿神经损害,致神经精神发育异常.陈骏田等研究结果显示高胆可导致新生儿听神经损伤.此外,有的学者研究得出高胆红素血症能够对新生儿心、肝、肾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光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效果好,副作用小,其中日光散光用于预防高胆有效,机理是胆红素分子能吸收可见光波长在 380-700 nm之间,而太阳光的波长为510 nm.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要早发现,早预防治疗,避免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危害.

    作者:孙长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单胎初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由专人于产后42 d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锻炼盆底肌,对照组10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于产后6个月随访,通过问卷调查、尿垫试验和盆底肌收缩力测定,评价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后6个月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高,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后电刺激 +生物反馈盆底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但应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及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作者:刘玉冰;谭鹰;曾彩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早期使用塞来昔布镇痛对膝关节松解术后功能锻炼效果的影响

    目的 研究早期使用塞来昔布于膝关节僵硬患者,行膝关节松解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时镇痛及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膝关节僵硬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硬腰联合麻醉下由同一组医生采用同一种方法施行膝关节松解术.在麻醉尚未消退时(一般为术后3h)即开始给予口服塞来昔布200mg,每天两次,对照组使用双氯芬酸钠栓肛塞,每天两次进行镇痛,连续使用7d.指导患者结合CPM机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在此基础上进行镇痛效果评估,观察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各时点可视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分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塞来昔布用于膝关节松解术后功能锻炼过程中镇痛,副作用小,镇痛效果满意,能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有利于术后康复.

    作者:叶久敏;卿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取环器在102例困难取器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观察在临床上遇到的取器困难的病例中(包括IUD嵌顿、断裂、残留等)使用取环器是否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由基层技术站应用钩取法取器失败转入我站的患者102例,其中IUD嵌顿52例、断裂43例、残留7例.均应用取环器取环.取环器(由天津和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长21 cm,直径0.5 cm,支点距顶端4 cm,适用于不同大小、曲度的宫腔,钳子进入宫腔后能充分张开,灵活使用.结果 102例患者应用取环器取器均一次成功.结论 取环器钳夹法取器在困难取器手术中成功率高,效果满意,较传统的钩取法有效.

    作者:张淑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理地区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大理地区伤寒、副伤寒杆菌的感染状况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3年来,本院分离出的96株伤寒、副伤寒杆菌的标本来源、菌型分布、耐药状况.结果 96株感染菌株中,有84株来自于血液培养标本,12株来自粪便培养标本.菌型分布以甲型副伤寒杆菌为主,占85.42%;其次为伤寒杆菌和乙型副伤寒杆菌,分别占11.45%和3.12%;未检出丙型副伤寒杆菌.分离出的96例感染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零;对所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抗菌素的耐药率均小于15%;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为39.58%.结论大理地区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菌型以甲型副伤寒杆菌为主.除氨苄西林外,感染菌株对其它所选抗菌素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较低.为防止耐药菌株增加,建议临床医生依据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正确诊断及使用敏感抗菌素.

    作者:陈体仙;张群智;忽胜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骨髓腔内输液及护理在小儿急救中的应用

    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在小儿急救中非常重要.但由于危重疾病常合并周围循环衰竭,末梢静脉塌陷,常无法建立输液通道而延误抢救时机.且小儿血管细小,在大量快速输液时易引起渗漏,影响给药速度和效果而降低急救成功率.传统上对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患儿即采用静脉切开或中心静脉穿刺,但存在技术难度高、速度慢和费用贵等缺点.自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我科应用经骨髓腔输液抢救危重患儿2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会凤;谭进会;程兴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在危重病人应用肠外营养支持中的意义

    目的 评价血清前白蛋白(PRE)、转铁蛋白(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测定在ICU危重病人应用肠外营养支持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38例ICU危重病人应用肠外营养支持前后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水平.结果 ICU危重病人应用肠外营养支持后,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均呈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明显(P<0.01),血清转铁蛋白升高次之(P<0.05).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可敏感地反映危重病人应用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

    作者:郑雪莲;李玉珍;朱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蜂蛰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血液透析(HD)治疗蜂蛰伤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疗效.方法行血液灌流(HP)+血液透析(HD)为观察组(n=20)及行血液透析(HD)为对照组(n=18),两组同时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6次后血肌酐(Cr)的变化、透析次数和血肌酐(Cr)恢复正常的天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肌酐相比下降明显,且透析次数明显减少,Cr恢复正常的天数明显缩短.结论 HP+HD能使蜂蛰伤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尽早恢复肾功能.

    作者:向玉忠;李婷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合并糖尿病的普外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普外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1995年至2006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54例合并糖尿病的普外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54例病人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择期手术33例,限期手术3例,应用胰岛素将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6.5-10.1 mmol/L;急诊手术18例,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8.5-13.5 mmol/L,术中血糖控制在8.5-13.5 mmol/L,术后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下.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无酮症酸中毒及死亡病例.结论 严格控制血糖,尽量减少手术时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有利于合并糖尿病的普外手术病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陈殿远;庄彦章;张伟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术前单次大剂量ATG诱导治疗在PRA阳性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术前单次大剂量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治疗用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肾移植受者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6例PRA阳性肾移植受者组成PRA阳性组(PRA≥10%),该组患者于肾移植手术之前2h开始接受单次大剂量ATG诱导治疗(Fresenius, 9mg/kg).另外选取同时期接受肾移植手术的PRA阴性受者组成阴性对照组(PRA<10%, n=30),该组患者仅于术前6h口服骁悉1g作为诱导治疗.两组患者的维持免疫抑制剂方案均采用标准的三联方案(钙调蛋白抑制剂+骁悉+强的松).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12个月的随访,对排异反应事件、感染事件和肾功能变化进行记录.结果在术后12个月中,PRA阳性组有4例患者(15.4%)出现急性排异发应(AR),阴性对照组内有6例患者(20.0%)出现AR(P=0.737).PRA阳性组内6例患者(23.1%)共发生10次感染事件(1.7次/例),阴性对照组内有8例患者(26.7%)共发生11次感染事件(1.4次/例)(P=0.757和P=0.890).PRA阳性组内的患者接受术前单次大剂量ATG诱导治疗后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A阳性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2±3.1)d和(16.7±3.3)d (P=0.563).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两组患者的1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结论术前单次大剂量ATG诱导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明显降低PRA阳性患者的AR和DGF的发生率,改善移植肾的预后.

    作者:吴晨光;郭君其;吴卫真;杨顺良;谭建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概况

    急性脊髓损伤多是因车祸、坠落伤等造成脊柱脱位、骨折等导致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水肿、出血、挫伤或断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严重创伤.脊柱骨折中14%合并脊髓损伤,绝大多数为单节段伤,高位完全截瘫者死亡率高达49%-68.8%[1].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包括多种方法联合治疗.现复习文献,对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邓忠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实习生岗前培训护理记录书写之探索

    目的 通过岗前培训实习生护理记录的书写,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方法 进入临床实习前先进行护理记录书写规范培训.结果 培训后实习生进入临床能顺利进行护理记录书写.结论 岗前培训有助于实习生提前掌握护理记录的书写规范,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要领,少走弯路.

    作者:王俊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三联疗法治疗尖锐湿疣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的佳治疗方案.方法 治疗组61例CA采用CO2激光、膦甲酸钠静脉点滴、干扰素肌肉注射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行单纯CO2激光治疗,定期随诊,观察痊愈时间.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0.16%,对照组64.86%;有效病例中治疗组痊愈时间为(3.28±1.21)个月,对照组为(4.97±2.27)个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O2激光、膦甲酸钠静脉点滴、干扰素肌肉注射联合治疗CA疗效显著,是激光去除疣体后较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仵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进行性指掌角皮症90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治疗进行性指掌角皮症的有效措施.方法 将确诊的18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对照组使用曲安奈德注射液,两组均加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配成体积比为1:1的混合液,于双尺泽穴注射,每侧注入0.5-1 ml,每2周注射1次,连续4次.结果 治疗组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65.56%和97.78%,高于对照组的41.11%及87.78%,痊愈率与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9%(批<0.05).结论 与曲安奈德相比,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进行性指掌角皮症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苏汉清;韦昌延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胎儿有核红细胞在无创性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产前诊断是对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是否患有某些遗传病或先天畸型作出准确的诊断.目前常用的产前诊断的方式有:绒毛活检、羊膜腔穿刺、脐带血穿刺、胎儿镜等,这些技术都属于侵入性技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胎儿丢失率,从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利用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FNRBC)进行产前诊断是近年研究较活跃,颇具潜力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之一,本文就这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沈寅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甘露醇、地塞米松联合止血药治疗挫伤性前房出血74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20%甘露醇、地塞米松联合止血药治疗前房出血的疗效.方法甘露醇、地塞米松组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1次/d,连续1-3 d(儿童按1.5g/kg体重剂量),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儿童按0.2mg/kg体重剂量),1次/d,连续1-3d或以上,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抗生素按常规剂量给药;止血剂组常规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抗生素治疗.结果Ⅰ级前房出血,甘露醇、地塞米松组经治疗后的全部吸收时间平均为27.7h,止血剂组前房出血全部吸收时间平均为54.20h,两组比较,t=-14.265,P﹤0.01,两组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级前房出血,甘露醇、地塞米松组45例,治疗后完全吸收时间平均为69.16h,止血剂组25例,治疗后前房出血完全吸收时间平均为97.16h,两组比较,t=-11.246,P﹤0.01,两组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Ⅲ级前房出血,甘露醇、地塞米松组9例,治疗后全部吸收时间平均为121.33h,止血剂组5例,治疗后前房出血全部吸收时间平均为159.20h,两组比较,t﹦-5.915,P<0.01,两组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露醇、地塞米松联合止血药作为治疗前房出血的常规用药,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止血剂治疗.

    作者:许生敏;邢美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晚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黎明现象65例分析

    目的 探讨晚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黎明现象的价值.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同时出现黎明现象者,并根据试验前空腹血糖(FBG)水平的不同分为三组:一组7.0 mmol/L10.0 mmol/L.晚睡前口服二甲双胍0.5-0.85g,观察患者试验后FBG水平的变化,FBG≤7.0mmol/L为达标,FBG>7.0mmol/L为未达标,记录患者病程、年龄、身高、体重.结果①一组、二组、三组达标率分别为62.5%、45.5%、21.1%.试验后不论那一组血糖水平都有所下降,但FBG水平越低,疗效越佳,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病程对疗效有明显的影响,而年龄及体重指数对疗效没有影响.结论晚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黎明现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小雨;栾晓军;梁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