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菁;杨祖菁;孙琦
目的 探讨电子结肠镜诊断回肠末段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和讨论1000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结果进入回肠末段约10-50cm不等,平均进入(25±3.5)cm;本组中初诊病例326例(326/1000,32.60%),复诊病例674例(674/1000,67.40%),发现回肠病理改变386例(386/1000,38.60%),其中初诊病例126例(126/386,32.64%),复诊病例260例(260/386,67.35%),复诊病例回肠末段病变阳性率38.57%(260/674),本组发现回肠末段慢性活动性炎症354例(其中确诊为克罗恩病58例,结核12例)、钩虫病20例、绦虫病2例、息肉8例、淋巴瘤2例;在发现回肠末段病灶同时合并结肠炎856例、结肠溃疡96例(其中克罗恩病18例、结肠溃疡性病变46例,溃疡性结肠炎32例)、息肉283例、结肠癌168例.诊疗结束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均能够忍受,经排气排便后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在完成全结肠检查的同时应常规进入回肠末段进行观察,以拓宽视野,尽可能避免遗漏,提高阳性率和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尤其对于病程长、有典型临床消化道症状、在胃肠镜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和/或结肠镜结果与临床不相符合情况下的患者,意义更加重大.
作者:伍庆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川崎病(KD)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其临床特点,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达20%-30%,治疗不及时可遗留冠状动脉损害,这成为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1].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川崎病15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邢孔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晚期胃癌腹腔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 56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 28例(对照组),化疗联合腹腔热灌注(CHPP)并射频透热(RF)组28例(热灌组).结果 热灌组有效率(65.8%)高于对照组(42.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铂腹腔热灌注并射频热疗联合静脉化疗可明显改善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居来提·阿布都克力木;关军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医院的物资供应是医院后勤管理中的物流管理,它涉及医院医疗设备、医用物质、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等物质的采购及供应.因此,如何科学地管理和控制以上物质的采购过程和环节,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核算和资本经营,也是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作者:崔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本研究比较硬膜外麻醉(EA)首次量一次性注药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包括急诊、择期剖宫产患者50例,双盲随机分组,E组EA 26例,试验量为2%利多卡因3 ml,5 min后无脊麻现象,首次量一次性给药9-12 ml;C组CSEA 24例,蛛网膜下隙注入0.75%布比卡因1.2-1.7 ml.麻醉过程监测循环及呼吸参数,同时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C组及E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C组4例、E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或择期的剖宫产麻醉时选择单次硬膜外注药法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式.
作者:蔡夏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单胎初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由专人于产后42 d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锻炼盆底肌,对照组10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于产后6个月随访,通过问卷调查、尿垫试验和盆底肌收缩力测定,评价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后6个月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高,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后电刺激 +生物反馈盆底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但应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及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作者:刘玉冰;谭鹰;曾彩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脑血管病逐年升高.脑出血是临床的常见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尤其是重症病人30 d内死亡率高达30%-40% ,预后极差,病残率高.现将近年来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潘均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维生素K4联合依匹斯汀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方法 13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6例,对照组59例.两组均口服依匹斯汀雷尼替丁,治疗组同时加用维生素K4口服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1%,对照组有效率79.6%.结论 维生素K4联合依匹斯汀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高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选用.
作者:谢爱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岗前培训实习生护理记录的书写,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方法 进入临床实习前先进行护理记录书写规范培训.结果 培训后实习生进入临床能顺利进行护理记录书写.结论 岗前培训有助于实习生提前掌握护理记录的书写规范,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要领,少走弯路.
作者:王俊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在临床上遇到的取器困难的病例中(包括IUD嵌顿、断裂、残留等)使用取环器是否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由基层技术站应用钩取法取器失败转入我站的患者102例,其中IUD嵌顿52例、断裂43例、残留7例.均应用取环器取环.取环器(由天津和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长21 cm,直径0.5 cm,支点距顶端4 cm,适用于不同大小、曲度的宫腔,钳子进入宫腔后能充分张开,灵活使用.结果 102例患者应用取环器取器均一次成功.结论 取环器钳夹法取器在困难取器手术中成功率高,效果满意,较传统的钩取法有效.
作者:张淑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同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急性毒性反应、安全性和近期损伤情况.方法 70例Ⅲ、Ⅳ期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按照GP方案接受了同期放疗加辅助化疗的治疗,其急性与近期毒性反应采用美国放射治疗协作组织(RTOG)的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70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2%和43.2%.无5级毒性反应发生,34级急性毒性反应主要为造血系统29例,占41.4%;咽部粘膜反应28例,占 40.0%;放疗区皮肤损伤4例,占5.7%,完成放疗同期放化疗和全部化疗者分别为78.7%和48.3%.结论与常规放射治疗相比, GP同期放化疗方案有助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疗效的提高,其急性毒性反应有所增加,多数患者可耐受,晚期损伤基本相同.
作者:罗在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cavity and sinuses inverted papilloma, NIP)是鼻腔及鼻窦较常见的良性肿瘤,需手术治疗.传统治疗方法为鼻侧切开肿瘤切除术.自1992年Kamel首次报道经鼻内窥镜治疗单侧局限性NIP成功后,由于鼻内窥镜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巨大优点,临床上迅速推广.我科于1999年1月至2007年2月采用鼻内窥镜下治疗NIP 19例,报道如下:
作者:朱汉平;孙文忠;李纪辉;邓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如何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管理.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管理:加强科室内部管理;人员管理与培训;树立新的急救理念;绿色通道的建立等等.结果 通过加强管理使中转型急诊科能更好地完成院前急救与院内中转站分流危重病人的任务.结论 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综合管理,使我院的急诊走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朱明辉;安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008年在我院住院的77例患儿的护理措施.结果 77例患儿无出现并发症,均在住院3-10d后痊愈出院.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除了通过常规治疗和针对性加强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外,消毒隔离和保持大便通畅是护理的关健.
作者:柳炎珍;邓向红;赖文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输卵管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如不及时诊断、处理,可危及生命.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的优点,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其适应证也不断的发生变化[1-2].随着我院广泛开展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我们对其术前术后的护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体会.
作者:徐艳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六味地黄丸对绝经后骨折疏松症(PMOP)患者骨折好发部位(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骨密度(BMD)的干预作用,探讨该方用于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将纳入对象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六味地黄丸和钙尔奇D,以双能骨密度(DEXA)仪为检测手段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及服药6个月后上述部位的BMD值和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服药6个月后,中药组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BMD值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上述部位BMD值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可以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BMD值并改善临床症状,提示该方用于PMOP患者对预防并发骨折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关俭;唐洁凤;郭荣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优势.方法 2003年3月至2007年5月采用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手术治疗髌骨骨折31例.结果 经过6-12个月随访,31例患者骨折均临床愈合,无骨不连或延迟愈合.结论 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牢靠,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时间短、组织相容性好,是治疗髌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何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一种因严重高血糖、高血钠、高渗透压所致的脱水但无酮的综合征,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可达40%-70%[1].
作者:谭金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检测,为TIA提供独到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TCD对126例TIA患者行颅内动脉检测,观察、分析颅内动脉的血流信息.结果 87.5%血管流速异常.其中51%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异常,23.9%的患者颈内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流速均有异常;15.8%为单纯颈内动脉系统流速异常,12.5%为血管流速正常.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为动态、实时观察―基底动脉TIA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临床诊断、观察病情、指导用药、早期预防提供了较好的非创伤性检测手段.
作者:张春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护理效果.方法对3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探讨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眩晕、呕吐、面神经麻痹、口唇疱疹、耳鸣、听力下降、嗅味觉消失、臂丛神经损伤.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均好转.结论术后针对患者可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可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作者:黄群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