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6例体会

张春霞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摘要: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检测,为TIA提供独到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TCD对126例TIA患者行颅内动脉检测,观察、分析颅内动脉的血流信息.结果 87.5%血管流速异常.其中51%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异常,23.9%的患者颈内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流速均有异常;15.8%为单纯颈内动脉系统流速异常,12.5%为血管流速正常.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为动态、实时观察―基底动脉TIA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临床诊断、观察病情、指导用药、早期预防提供了较好的非创伤性检测手段.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 讨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形态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选择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患者,复习其病理形态学并应用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4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直肠),神经鞘瘤1例(胃).镜下观察:瘤细胞呈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呈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波形蛋白均为阳性,其中4例表达CD117,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表达形式有弥漫胞膜/胞质强阳性、散在阳性、胞质点状着色等.1例表达CD3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影;员永生;王甜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窒息新生儿127例心肌酶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心肌酶的变化.方法比较轻度窒息与重度窒息新生儿心肌酶的变化.结果重度窒息组心肌酶活性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尤其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窒息尤其是重度窒息的新生儿要及早监测心功能并采取相应干预治疗措施,减轻心肌损害,从而减少心力衰竭、心肌坏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朱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固定剂量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6周末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的疾病严重程度(CGI-SI),并计算各自的减分值(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结果 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第1周末HAMD17总分减分值和CGI-SI总分减分值大于罗西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良好.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起效快且安全.

    作者:杨旻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取环器在102例困难取器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观察在临床上遇到的取器困难的病例中(包括IUD嵌顿、断裂、残留等)使用取环器是否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由基层技术站应用钩取法取器失败转入我站的患者102例,其中IUD嵌顿52例、断裂43例、残留7例.均应用取环器取环.取环器(由天津和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长21 cm,直径0.5 cm,支点距顶端4 cm,适用于不同大小、曲度的宫腔,钳子进入宫腔后能充分张开,灵活使用.结果 102例患者应用取环器取器均一次成功.结论 取环器钳夹法取器在困难取器手术中成功率高,效果满意,较传统的钩取法有效.

    作者:张淑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隐匿性乳腺癌5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 1992年2月至2008年3月我院5例隐匿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病人中3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辅以放疗、化疗; 2例行辅助化疗后,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并继续使用有效同方案辅助化疗、放疗,术后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隐匿性乳腺癌 5年存活率与淋巴结转移数目有关,行保留乳房的治疗,不影响复发与生存.

    作者:邹智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全麻高频喷射通气辅助下取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33例

    目的 探讨全麻下高频喷射通气取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至2008年6月期间采用全麻下高频喷射通气取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患儿均成功取出异物,术后予以抗感染、对症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操作与麻醉、有效通气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红梅;顾庆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5例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困难表现为频率增快或减慢、节律不整、甚至呼吸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排除了肺部严重的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行头颅CT已明确诊断,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22例患儿治愈,3例死亡.结论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容易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疾病,导致病情恶化,延误治疗,应注意进行鉴别诊断.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和避免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

    作者:彭雪梅;郑碧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预防血液透析病人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体会

    目的 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血透病人的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从而减少患者的住院日及治疗费用.方法 对63例深静脉置管的病人采用本中心制定的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三级质控管理.结果 63例深静脉置管感染率为0%.结论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控制血液透析病人深静脉置管的感染.

    作者:胡毅敏;李杰;李辉文;杜艺;李宓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慢性腰腿痛500例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影像学分析探讨慢性腰腿痛的致病原因.方法 抽取经临床诊断为慢性腰腿痛病人的X线平片及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占82%,椎小关节病占80%.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慢性腰腿痛的主要致病原因,但椎小关节病对慢性腰腿痛所产生的作用值得研究.

    作者:林孟良;邢臻嵘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罗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纤维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纤维化及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NAFLD患者48例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8);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组.治疗前分别测定NAFLD组及健康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静脉肝纤维谱包括血清透明质酸酶(HA)、血清III前胶原(P-III-P)及IV型胶原(IVC).治疗组予罗格列酮4 mg/d口服,连续6个月;对照组予低脂饮食,治疗后6个月测定上述各指标.结果 NAFLD患者TG、leptin、FBG、FINS、HOMA-IR、HA、P-III-P、IVC均明显升高,adiponectin则明显减少(P<0.05).口服罗格列酮治疗后,leptin、FBG、FINS、HOMA-IR、HA、P-III-P及IVC均明显下降,adiponectin则明显升高(P<0.05). 对照组各指标则无变化(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有效改善NAFLD患者肝纤维化及胰岛素抵抗.

    作者:邓庆文;罗亮;冯健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单胎初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由专人于产后42 d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锻炼盆底肌,对照组10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于产后6个月随访,通过问卷调查、尿垫试验和盆底肌收缩力测定,评价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后6个月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高,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后电刺激 +生物反馈盆底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但应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及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作者:刘玉冰;谭鹰;曾彩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情凶险,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师实行肺保护性策略(压力、容量限制性通气、佳PEEP、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俯卧位通气和侧卧位通气).并加强气道管理、液体平衡的管理、生命体征监护、心理疏导、营养支持、基础护理等综合治疗及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赵静月;蒋芳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预防手术后压疮的循证护理

    目的 运用循证医学的思想,探讨手术后患者压疮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本地区124名手术后患者分试验组(n=62)和对照组(n=62)进行循证护理实践.结果 对照绗1名病人发生了压疮;试验组62名手术病人均无压疮发生.结论 运用循证护理能减少术后压疮的发生率.

    作者:张玉玲;刘兴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经鼻气管内吸痰方法的探讨

    目的 对传统经鼻气管内插管吸痰的方法进行改进,提高经鼻气管内吸痰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 将70例需采用经鼻气管内吸痰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痰方法,观察组在传统吸痰方法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作了改进:患者体位、充分润滑、插管方法、适时吸引等.对两组方法的吸痰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吸痰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显著轻于常规组(P<0.01).结论 新的吸痰方法可提高吸痰效果,减轻呼吸道损伤.

    作者:倪乐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消化道出血及息肉35例疗效观察

    目的 检验内镜止血夹对消化道出血及息肉治疗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我科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消化道出血及息肉病例35例,其中溃疡活动性出血21例,其他如胃肠息肉病变等14例.采用止血夹放置器和止血夹治疗,术中及术后观察出血情况.结果 35例病例治疗成功率为100%,疗效确切,未见并发症.结论内镜止血夹为消化道出血及息肉治疗等提供了一种损伤小、止血及预防再出血成功率和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杰;陈基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脑出血的治疗进展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脑血管病逐年升高.脑出血是临床的常见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尤其是重症病人30 d内死亡率高达30%-40% ,预后极差,病残率高.现将近年来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潘均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32P-胶体磷酸铬(Cr32PO4)治疗癌性胸水的护理

    目的 探讨32P-胶体磷酸铬介入治疗晚期癌性胸水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我科近年来使用32P-胶体磷酸铬介入治疗25例癌性胸水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人不同病情及放射治疗的特殊性,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正确处理放射性污物及病人排泄物的收集和处理.结果 25例患者胸闷、气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改善,胸水减少,生成速度减慢19例(86.05%).其它6例胸闷、气促、咳嗽、呼吸困难等也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32P-胶体磷酸铬腔内介入治疗疗效好,操作简便、副作用少.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是达到治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作者:刘小梅;李秀琼;甘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特征及医源性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特点和独立医源性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我院ICU 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间行机械通气的127例病例的临床资料, 按诊断标准分发生VAP组和未发生VAP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医源性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和预后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VAP发生率为33.1%;停留鼻胃管或鼻空肠管,洗胃机洗胃,禁食3d以上,应用制酸剂或H2受体拮抗剂,持续3d以上使用激素,应用第3代头孢是发病关系密切的医源性危险因素;分离出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部分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结论预防VAP首先应针对发生VAP的医源性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作者:吴桂深;袁园;梁宏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电子结肠镜对回肠末段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电子结肠镜诊断回肠末段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和讨论1000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结果进入回肠末段约10-50cm不等,平均进入(25±3.5)cm;本组中初诊病例326例(326/1000,32.60%),复诊病例674例(674/1000,67.40%),发现回肠病理改变386例(386/1000,38.60%),其中初诊病例126例(126/386,32.64%),复诊病例260例(260/386,67.35%),复诊病例回肠末段病变阳性率38.57%(260/674),本组发现回肠末段慢性活动性炎症354例(其中确诊为克罗恩病58例,结核12例)、钩虫病20例、绦虫病2例、息肉8例、淋巴瘤2例;在发现回肠末段病灶同时合并结肠炎856例、结肠溃疡96例(其中克罗恩病18例、结肠溃疡性病变46例,溃疡性结肠炎32例)、息肉283例、结肠癌168例.诊疗结束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均能够忍受,经排气排便后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在完成全结肠检查的同时应常规进入回肠末段进行观察,以拓宽视野,尽可能避免遗漏,提高阳性率和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尤其对于病程长、有典型临床消化道症状、在胃肠镜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和/或结肠镜结果与临床不相符合情况下的患者,意义更加重大.

    作者:伍庆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毒蛇咬伤致急性呼吸衰竭58例急救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毒蛇咬伤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以提高抢救护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58例毒蛇咬伤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急救护理方法.结果 58例患者中,除1例放弃救治外其余5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毒蛇咬伤致急性呼吸衰竭的轻重与毒蛇种类、就诊时间相关,以神经毒素为主的毒蛇咬伤引起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咬伤后的处理是否正确、及时,护理是否得当,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金梅;杨欢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