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智勇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癌围手术期的处理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60例老年人胃癌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43例恢复良好,17例发生各种并发症38例次.结论 重视老年人胃癌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手术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作者:黄正有;李致文;覃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食管次全切除并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于我科行食管次全切除,颈、纵隔、腹腔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的217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其中男170例,女47例,年龄36-78岁,平均(56.7±7.2)岁;上段食管癌55例,中段食管癌111例,下段食管癌51例;病变长度<3.0cm者52例,3.1-5.0cm者98例,5.0cm以上者67例;术后病理报告:鳞状细胞癌205例,鳞腺癌7例,腺癌5例.结果 202例(93.09%) 患者获根治性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62/217),但经及时处理均顺利恢复.本组病例中颈部、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13%、22.58%.食管切缘均无肿瘤残留.随访6个月至5年,死亡23例,其中26例已经存活5年.吻合口肿瘤复发3例.结论采用三野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是必要的、可行的,可提高肿瘤根治率,减少肿瘤复发,有利于转移淋巴结的清扫,特别适合食管中上段癌,颈部、上纵隔淋巴结有转移的病例.通过防治,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作者:柯孙葵;林若柏;段红兵;蔡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10-15mg/(kg*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5-10mg/d,均是每日1次,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对照组消失早(P<0.05).结论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佐治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口腔粘膜溃疡消失快、无毒副作用.
作者:储开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重度创伤患者在不同麻醉深度下气管插管时的咪达唑仑用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36例非颅脑损伤的重度创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8例.所有患者入室行脑电双频指数(BIS) 监测,以咪达唑仑1.5mg/min缓慢静注,当BIS达到预定值[A组(60±3),B组(45±3)]时立即给予芬太尼3ug/kg,琥珀胆碱1.5mg/kg,肌肉松弛后气管插管.分别记录入室时(T0)、BIS达预定值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T3)、3min(T4)的心率(HR)、收缩压(SBP)、BIS和咪达唑仑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入室时HR、SBP、B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A组各时点HR、S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HR、SBP在T2T3 、T4时点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HR、SBP在T3、T4时点与B组相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咪达唑仑的用量为(0.115±0.014)mg/kg .结论重度创伤患者使用小剂量咪达唑仑麻醉诱导既有利于创伤患者的循环稳定又可使患者处于一个合适的麻醉深度.
作者:邹伟伟;刘志群;戚志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电子结肠镜诊断回肠末段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和讨论1000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结果进入回肠末段约10-50cm不等,平均进入(25±3.5)cm;本组中初诊病例326例(326/1000,32.60%),复诊病例674例(674/1000,67.40%),发现回肠病理改变386例(386/1000,38.60%),其中初诊病例126例(126/386,32.64%),复诊病例260例(260/386,67.35%),复诊病例回肠末段病变阳性率38.57%(260/674),本组发现回肠末段慢性活动性炎症354例(其中确诊为克罗恩病58例,结核12例)、钩虫病20例、绦虫病2例、息肉8例、淋巴瘤2例;在发现回肠末段病灶同时合并结肠炎856例、结肠溃疡96例(其中克罗恩病18例、结肠溃疡性病变46例,溃疡性结肠炎32例)、息肉283例、结肠癌168例.诊疗结束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均能够忍受,经排气排便后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在完成全结肠检查的同时应常规进入回肠末段进行观察,以拓宽视野,尽可能避免遗漏,提高阳性率和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尤其对于病程长、有典型临床消化道症状、在胃肠镜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和/或结肠镜结果与临床不相符合情况下的患者,意义更加重大.
作者:伍庆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本研究比较硬膜外麻醉(EA)首次量一次性注药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包括急诊、择期剖宫产患者50例,双盲随机分组,E组EA 26例,试验量为2%利多卡因3 ml,5 min后无脊麻现象,首次量一次性给药9-12 ml;C组CSEA 24例,蛛网膜下隙注入0.75%布比卡因1.2-1.7 ml.麻醉过程监测循环及呼吸参数,同时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C组及E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C组4例、E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或择期的剖宫产麻醉时选择单次硬膜外注药法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式.
作者:蔡夏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产前诊断是对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是否患有某些遗传病或先天畸型作出准确的诊断.目前常用的产前诊断的方式有:绒毛活检、羊膜腔穿刺、脐带血穿刺、胎儿镜等,这些技术都属于侵入性技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胎儿丢失率,从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利用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FNRBC)进行产前诊断是近年研究较活跃,颇具潜力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之一,本文就这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沈寅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做好青光眼患者术后院外护理指导,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维护患者的视功能.方法培养患者的素质因素,做好心身护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用药.结果 70%患者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做好青光眼患者术后院外护理指导,维护患者的视功能,对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作者:郑瑞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克罗恩氏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慢性胃肠道炎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末端回肠和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分布[1] .病理改变主要为肠壁增厚,黏膜表面形成非干酪样肉芽肿结节,还可出现深浅不一的溃疡,深者可穿破肠壁.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作者:张萍;黄美娟;龙英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心肌酶的变化.方法比较轻度窒息与重度窒息新生儿心肌酶的变化.结果重度窒息组心肌酶活性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尤其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窒息尤其是重度窒息的新生儿要及早监测心功能并采取相应干预治疗措施,减轻心肌损害,从而减少心力衰竭、心肌坏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朱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血管迷走反射亦称血管抑制性(迷走性)晕厥或单纯性晕厥,其主要机制是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层中枢或下丘脑,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加,引起内脏及小血管强烈性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我科于2008年10月10日成功救治一位在拔除颈内静脉导管引起迷走反射的尿毒症患者.现将该个案介绍如下:
作者:霍红燕;黄仙霞;郭艳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cavity and sinuses inverted papilloma, NIP)是鼻腔及鼻窦较常见的良性肿瘤,需手术治疗.传统治疗方法为鼻侧切开肿瘤切除术.自1992年Kamel首次报道经鼻内窥镜治疗单侧局限性NIP成功后,由于鼻内窥镜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巨大优点,临床上迅速推广.我科于1999年1月至2007年2月采用鼻内窥镜下治疗NIP 19例,报道如下:
作者:朱汉平;孙文忠;李纪辉;邓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川崎病(KD)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其临床特点,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达20%-30%,治疗不及时可遗留冠状动脉损害,这成为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1].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川崎病15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邢孔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维生素K4联合依匹斯汀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方法 13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6例,对照组59例.两组均口服依匹斯汀雷尼替丁,治疗组同时加用维生素K4口服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1%,对照组有效率79.6%.结论 维生素K4联合依匹斯汀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高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选用.
作者:谢爱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讨论其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检测60例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中及20例正常孕妇胎盘组织中COX-2的表达.结果 COX-2 以胞浆表达为主.与正常孕妇胎盘组织相比,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中COX-2表达显著增强(P<0.05),中、重度妊高征组COX-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1),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1).结论 COX-2在妊高征胎盘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与妊高征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有关,胎盘缺氧可能是妊高征发病机制的一个诱因.
作者:左月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长期规律透析容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12例,按照随机单盲法进行常规透析和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每种透析模式观察2个月288人次透析.记录每次透析患者的血压、心率的变化和低血压发生情况,每个月查一次透析前后血生化情况.结果低温可调钠透析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升高(P<0.05),心律下降(P<0.05),血压发生率较常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模式透析前、后分别比较血钾、血钠、尿素氮、肌酐变化,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可以有效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并能达到预期透析效果.
作者:林春梅;曹伟红;萧燕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血液透析(HD)治疗蜂蛰伤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疗效.方法行血液灌流(HP)+血液透析(HD)为观察组(n=20)及行血液透析(HD)为对照组(n=18),两组同时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6次后血肌酐(Cr)的变化、透析次数和血肌酐(Cr)恢复正常的天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肌酐相比下降明显,且透析次数明显减少,Cr恢复正常的天数明显缩短.结论 HP+HD能使蜂蛰伤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尽早恢复肾功能.
作者:向玉忠;李婷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重度细菌感染患者血浆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60例重度细菌感染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血浆甲状腺激素含量.结果重度细菌感染患者血浆FT3FT4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有极显著差异;死亡组患者FT3FT4含量与存活组有显著差异.结论监测重度细菌感染患者血浆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作为反应病情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刘小莲;尹崇清;梁秋波;陆尚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200例进行微波治疗的不同程度宫颈糜烂患者的病情、结果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2100微波治疗仪对200例(轻度63例、中度102例、重度35例)宫颈糜烂患者行微波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微波治疗轻、中、重度宫颈糜烂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0%(63/63)、99.02%(101/102)、91.43%(32/35),总有效率为98.00%(196/200).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糜烂面直径与照射时间呈正比.结论 微波治疗宫颈糜烂临床效果显著,根据糜烂面积和不同组织声能量沉积的差异决定照射时间可提高治疗过程的可控性及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廖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人格特征状况,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118名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进行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结果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人格特征在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吸毒方式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依据不同特征采取心理治疗,以提高患者依从性.
作者:吴敬志;贾伟;张蕊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