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寅琛
目的 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用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方法将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按不同诊断标准,疑似VAP共83例患者进入研究.只要诊断考虑疑似VAP即联合应用广谱强力抗生素.痰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再改用窄谱、针对性强抗生素治疗.结果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组应用抗生素平均时间比对照组提早14.7h,结果28d死亡率分别为30.9%(13/42)、46.3%(19/41), 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抗生素应用天数分别为(8.0±4.9)d﹑(10.0±5.6)d,P=0.0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吸机治疗天数分别为(4.8±3.4)d﹑(8.5±6.2)d,P=0.017;ICU住院天数分别为(14.1±6.1)d﹑(17.0±7.3)d,P=0.029.结论 疑似VAP患者应尽早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争取早日让患者撤离呼吸机,控制VAP,降低死亡率.
作者:周承惇;任南征;李玩林;李浩;陶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在药物皮肤过敏试验过程中应用头皮针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注入剂量准确率,以期准确判断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门诊124例需做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患者,遵医嘱实施注射.将每日需做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患者按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62)例(单号)和对照组(62)组(双号).实验组应用头皮针进行注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注射,比较2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是否准确注入剂量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在首次穿刺成功、准确注入皮肤试验液剂量、标准皮丘、患者无痛感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皮针注射优于传统注射.
作者:陈佑碧;罗艳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特点和独立医源性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我院ICU 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间行机械通气的127例病例的临床资料, 按诊断标准分发生VAP组和未发生VAP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医源性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和预后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VAP发生率为33.1%;停留鼻胃管或鼻空肠管,洗胃机洗胃,禁食3d以上,应用制酸剂或H2受体拮抗剂,持续3d以上使用激素,应用第3代头孢是发病关系密切的医源性危险因素;分离出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部分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结论预防VAP首先应针对发生VAP的医源性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作者:吴桂深;袁园;梁宏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优势.方法 2003年3月至2007年5月采用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手术治疗髌骨骨折31例.结果 经过6-12个月随访,31例患者骨折均临床愈合,无骨不连或延迟愈合.结论 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牢靠,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时间短、组织相容性好,是治疗髌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何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早孕妇女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自愿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200例,按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各100例,观察组予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流产术.记录两组子宫收缩、术中出血、人流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丙泊酚镇痛效果好,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收缩及术中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孕妇女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好,减少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秦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固定剂量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6周末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的疾病严重程度(CGI-SI),并计算各自的减分值(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结果 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第1周末HAMD17总分减分值和CGI-SI总分减分值大于罗西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良好.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起效快且安全.
作者:杨旻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如何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管理.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管理:加强科室内部管理;人员管理与培训;树立新的急救理念;绿色通道的建立等等.结果 通过加强管理使中转型急诊科能更好地完成院前急救与院内中转站分流危重病人的任务.结论 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综合管理,使我院的急诊走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朱明辉;安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Ginsenodides, Gs)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Gs治疗组.每组36只,分别于术后6h、12h、1d、3d、7d、14d完整取大鼠T9脊髓段.斜板实验和BBB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TUNEL法标记脊髓组织凋亡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和Bcl伴随蛋白x(Bax)蛋白表达;RT-PCR方法检测半胱氨酸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结果损伤组和Gs组大鼠术后14d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Gs组恢复优于损伤组(P<0.05或P<0.01);损伤组大鼠脊髓TUNEL标记的阳性细胞数于术后3d达高峰,Gs组于相应各时间点均低于损伤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 Gs组大鼠脊髓Bcl-2蛋白表达高于损伤组(P<0.01),术后12h、1d、3d、7d、14d Gs组大鼠脊髓Bax蛋白表达均低于损伤组(P<0.05或P<0.01);术后各时间点Gs组大鼠脊髓Caspase-3 mRNA表达低于损伤组(P<0.01).结论通过提高Bcl-2/Bax比值并抑制Caspase-3 mRNA表达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是Gs对脊髓损伤后具有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宋永兴;金才益;曾忠友;王斌;张建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人格特征状况,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118名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进行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结果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人格特征在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吸毒方式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依据不同特征采取心理治疗,以提高患者依从性.
作者:吴敬志;贾伟;张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液净化对危重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危重病人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血液净化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生化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 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治疗后尿素氮、肌酐、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以及毒物的有效清除均得到较好控制,氧合也有一定的改善.治愈20例,病情改善4例,病情加重出院4例,死亡2例.结论 血液净化方式的选择对血流动力学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血液净化有利于患者肾功能及呼吸功能的改善;血液净化是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有效积极的手段.
作者:许建新;纪明锁;徐杰;刘晓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小儿隐匿性阴茎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Devine 术治疗小儿隐匿性阴茎18例.结果 本组病例经Devine 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经4个月-2 年随访,阴茎显露及外观满意,无阴茎水肿、皮肤缺血、血肿、勃起疼痛等并发症.结论 Devine 术治疗小儿隐匿性阴茎疗效确切.
作者:陈峰;赵永伟;聂卫星;王兴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影像学分析探讨慢性腰腿痛的致病原因.方法 抽取经临床诊断为慢性腰腿痛病人的X线平片及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占82%,椎小关节病占80%.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慢性腰腿痛的主要致病原因,但椎小关节病对慢性腰腿痛所产生的作用值得研究.
作者:林孟良;邢臻嵘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以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致病性自身抗体和病变累及全身多系统器官为特征.该病以青年女性多见,育龄妇女占90%-95%[1].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间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期.随着临床免疫学的发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已不再是难题,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有效的自我护理对该病的控制起着很大的作用.我科对 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的41例病人进行了院外自我护理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惠玲;曾秀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加小剂量芬太尼用于肩关节手法复位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5-42岁,于我院门诊行肩关节手法复位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A组使用丙泊酚+1ug/kg芬太尼,B组单纯使用丙泊酚;观察两组术前(T1)、诱导后(T2)、复位时(T3)、术后1min(T4)、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以及SpO2以及病人诱导入睡需时和苏醒需时;对复位时出现体动的病例进行计数;用VSS对两组病人苏醒后30min的疼痛和术后恶心呕吐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了肩关节的手法复位;A组呼吸抑制比B组明显(P<0.05);B组在手术复位时心率、血压改变明显(P<0.05),而A组不明显;A组苏醒时间比B组长(P<0.05);A组苏醒后的疼痛评分比B组低(P<0.05),而恶心呕吐的评分两组之间无差别.结论丙泊酚加小剂量芬太尼用于肩关节手法复位手术安全可行.
作者:曾宾;张治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检测,为TIA提供独到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TCD对126例TIA患者行颅内动脉检测,观察、分析颅内动脉的血流信息.结果 87.5%血管流速异常.其中51%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异常,23.9%的患者颈内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流速均有异常;15.8%为单纯颈内动脉系统流速异常,12.5%为血管流速正常.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为动态、实时观察―基底动脉TIA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临床诊断、观察病情、指导用药、早期预防提供了较好的非创伤性检测手段.
作者:张春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后使用肠外营养支持(TPN)与肠内营养支持(EN)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观察我院胃肠外科病区经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评价为重度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116例,随机分成TPN组与EN组,在行胃癌根治术后第2d分别应用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治疗7d.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结合珠蛋白(HPT)、转铁蛋白(TRF)、血红素结合蛋白(HPX).结果应用营养支持前两组P>0.05;应用营养支持后两组治疗后血清水平:PRE、HPT、TRF、HPX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在血清蛋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在条件许可时尽可能使用肠内营养支持.
作者:梁桂珍;朱刚;梁婉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电子结肠镜诊断回肠末段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和讨论1000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结果进入回肠末段约10-50cm不等,平均进入(25±3.5)cm;本组中初诊病例326例(326/1000,32.60%),复诊病例674例(674/1000,67.40%),发现回肠病理改变386例(386/1000,38.60%),其中初诊病例126例(126/386,32.64%),复诊病例260例(260/386,67.35%),复诊病例回肠末段病变阳性率38.57%(260/674),本组发现回肠末段慢性活动性炎症354例(其中确诊为克罗恩病58例,结核12例)、钩虫病20例、绦虫病2例、息肉8例、淋巴瘤2例;在发现回肠末段病灶同时合并结肠炎856例、结肠溃疡96例(其中克罗恩病18例、结肠溃疡性病变46例,溃疡性结肠炎32例)、息肉283例、结肠癌168例.诊疗结束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均能够忍受,经排气排便后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在完成全结肠检查的同时应常规进入回肠末段进行观察,以拓宽视野,尽可能避免遗漏,提高阳性率和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尤其对于病程长、有典型临床消化道症状、在胃肠镜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和/或结肠镜结果与临床不相符合情况下的患者,意义更加重大.
作者:伍庆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卡孕栓(通用名:卡前列甲酯栓,商品名:卡孕栓)肛门用药减少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足月妊娠阴道分娩产妇50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卡孕栓组(观察组)和催产素组(对照组)各250例,观察指标为产后2 h内的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产后2 h内平均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卡孕栓塞肛是一种有效、简便减少产后出血的方法.
作者:叶巧梅;黎秋妹;刘群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纳洛酮(NAL)、山莨菪碱对休克失代偿期血管收缩反应性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两者休克治疗的机制.方法 (1)改良Wigger法建立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测定休克失代偿期;(2)休克模型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6)、NAL组(B组,n=6)和山莨菪碱组(C组,n=6);在失代偿期前10min,B组静注NAL(1mg/kg)、C组静注山莨菪碱(2mg/kg)预处理,A组静注等容的0.9%氯化钠注射液;(3)记录休克前、休克30、60、90、120、150、180min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A)后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值;检测相应时点血清NO浓度.结果 (1)Wigger模型在休克60min后进入休克的失代偿期;(2)B组休克60、90、120min的MAP升高幅度大于A组(P<0.05);(3)C组休克60min的MAP升高幅度大于A组(P<0.05);(4)B组休克60、120min的NO浓度低于休克前(P<0.05),休克60、120、180min的NO浓度低于A组(P<0.05);(5)C组NO浓度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NAL提高失血性休克失代偿期血管收缩反应性,可能与NAL通过降低血清NO浓度有关;(2)山莨菪碱不提高失血性休克失代偿期血管收缩反应性,但延缓了失代偿期的出现.
作者:黎阳;彭丹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1例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1例患者大多无前驱因素,均为缓慢起病、对称性肢体乏力、感觉障碍、少数有颅神经损害及自主神经损害,单次腰穿20例脑脊液异常,其中15例可见蛋白-细胞分离,正常1例,肌电图可见神经性损害,均出现脱髓鞘损害,或伴有轴索损害.4例神经活检有3例脱髓鞘改变,21例均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2例并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起病隐匿,病程长,易被误诊,临床表现、脑脊液、肌电图等是主要诊断依据,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为较好治疗方法.
作者:林盛;何小燕;陈俊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