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淑芬;余秀贞
目的 探讨高通量透析(HPD)治疗肾性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9例维持性血透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采用F60聚矾膜滤过器代替普通透析器进行血液透析12个月.结果 高通量透析(HPD)治疗肾性顽固性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结论 在基层医院无条件行血液透析滤过的肾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可选择高通量透析.
作者:张秋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妈富隆和妇康片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的临床效果,寻找一种能迅速止血、调整周期和简便、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妇科门诊收治并确诊的绝经过渡期功血患者73例随机分入妈富隆组(40例)和妇康片组(33例),对临床资料和止血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妈富隆组与妇康片组止血有效率分别为95%、93.9%,两组止血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妇康片组平均出血量多于妈富隆组[分别为(146±54.6)ml和(115±55.7)ml,P<0.05],妇康片组完全止血时间及阴道出血明显减少时间均长于妈富隆组[分别为(69.38±19.8)h:(49.86±19.68)h,(35.32±12.88)h:(24.23±11.18)h,P<0.05].结论 妇康片与妈富隆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在止血治疗方面均有效,而妈富隆组效果更优.
作者:黄春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Ic)在糖尿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的HbAlc及空腹血糖(FBG),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的HbAlc及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的HbAlc与空腹血糖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r=0.646).结论 HbAlc在糖尿病监测中的作用优于空腹血糖,为减少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应常规检测HbAlc.
作者:郑东旭;王希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评价银杏达莫注射液(杏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银杏达莫治疗组和复方丹参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内静滴,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常规治疗两组相同,治疗前后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总分显著下降,总有效率治疗组(84%)显著高于对照组(68%),治疗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且使用银杏达莫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药.
作者:张云赣;汤海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腹微创超小切口碎宫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优点及术后病人的护理.方法 选择经腹超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56例为研究组,随机选择此前经典子宫切除术5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及住院天数.结果 研究组病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排气及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腹微创超小切口碎宫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安全性高、创伤小,但手术者必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手术基本功及深度操作技巧,同时必须有高水平的哪护理相配合.
作者:徐艳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吗啡、芬太尼、曲马多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普胸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吗啡组(A组),芬太尼组(B组),曲马多组(C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全麻用药方案相同.术毕三组患者均安置镇痛泵.镇痛配方:A组为吗啡40 mg+恩丹西酮8 mg+生理盐水至100 ml;B组为芬太尼0.5 mg+恩丹西酮8 mg+生理盐水至100ml;C组为曲马多700 mg+恩丹西酮8 mg+生理盐水至100 ml.参数设置均为:背景剂量2 ml/h,PCA2.0ml,锁定时间为15 min.分别于病人苏醒拔管后4、12、24、48 h观察并记录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各时点的SpO2、每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数值.观察各组的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患者均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其中以A组镇痛效果佳,术后24 h时点SpO<,2>B组低于A组和C组(P<0.05),与术前比较,三组患者呼吸频率(RR,次/min)增快,Vt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B组较A组和C组变化明显(P<0.05).头晕发生率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嗜睡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皮肤瘙痒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吗啡、芬太尼、曲马多组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术后PCIA均能获得满意效果,尤以曲马多为佳.
作者:袁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法 在腹腔镜妇科不孕检查及治疗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级不孕拟在腹腔镜下行检查及治疗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人,分别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简称EA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简称GA组);连续硬膜外麻醉加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简称EGA组),观察比较三种麻醉方法 对患者呼吸,循环及麻醉效果的影响.诱导和插管1 min和3 min后的心率、血压(MAP)变化均作记录,同时记录术中SPO<,2>,体动、全麻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等.结果 三种麻醉方法 均可保证手术完成,各组患者用药诱导期血压均下降,程度相近(P>0.05).EA组术中MAP和HR持续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和EGA组.EA组术中因强化镇静镇痛可使SPO<,2>下降均需辅助供氧,方可维持正常,有8例发生体动,EGA组无一例发生(P<0.01).EGA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短于GA组.结论 连续硬膜外麻醉加静吸复合全身麻醉(EGA)可避免其它两种麻醉方式不足,各取长处,更适用于腹腔镜妇科不孕检查及治疗术麻醉.
作者:陈涛;罗雄英;李灵玲;王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护理标识在老年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将2008年3月至9月46名老年病人设为观察组,将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50名老年病人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口头健康教育中的同时使用护理标识,对照组给予口头健康教育.结果 两组病人在按时空腹抽血/检查和按时测血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8.029、6.376,P值均小于0.05.结论 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使用护理标识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严晓芬;陈妙虹;林静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1 病例介绍于2008年2月1日入院患者,女,7岁,缘于两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39℃,伴全身酸痛,间断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于2008年2月1日入院,在院外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后热退.
作者:李以贵;徐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r-IFN-2b)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探讨该病的更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 .方法 将113例0-2岁儿童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治疗对照组、干扰素治疗组,其中正常对照组为本院儿童保健体检健康儿童20名,余为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住院的93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并加用特布他林雾化液压缩雾化吸入;干扰素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α-2b干扰素压缩雾化吸入.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浆干扰素γ-IFN、白介素-4(IL-4),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γ-IFN、IL-4的水平变化.结果 在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上,干扰素组明显优于治疗对照组(P<0.0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IL-4水平在急性期即治疗前明显升高而γ-IFN水平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干扰素组血浆γ-IF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IL-4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较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对照组血浆γ-IFN水平较治疗前也升高,IL-4水平较治疗前也下降,但变化程度不如干扰素组明显;治疗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IL-4水平增高而γ-IFN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压缩雾化吸入α-2b干扰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好,且痛苦小、副作用少.
作者:徐小红;阮骆阳;谭梦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重度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住院的64例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AECOPD患者随机分为通气组和对照组各32例.通气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NIPPV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及神志转清率.结果 通气组患者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及神志转清率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对AECOPD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杨锦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我院血液感染的常见细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 常规方法 进行血细菌培养,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血液培养阳性率为5.4%,检出细菌共23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2株(53.0%),革兰阳性球菌92株(40.0%),真菌16株(7.0%).大肠埃希菌60株(26.1%)占首位,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48株(20.9%).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有较高敏感性.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庆大霉素有较高敏感性.结论 本院血液标本检出率一般,了解血液感染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状况,对减少院内感染,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东红;林贵良;黄玉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振动式排痰和纤支镜吸痰联合治疗肺部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164例有痰液阻塞的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治疗组(86例).两组均予吸痰、吸氧、抗感染、化痰、解痉平喘或人工通气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加予雾化吸入、振动式排痰、纤支镜吸痰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一周症状、体征及动脉血气分析、白细胞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气及血白细胞计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雾化吸入、振动式排痰和纤支镜吸痰联合治疗分泌物较多的肺部感染患者,有利于迅速解除他们的气道阻塞症状,改善血氧交换、促进肺部病灶的吸收,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及易被患者接受的技术,更适合在ICU推广使用.
作者:陈冬梅;何俊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脑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它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病人的临床表现为言语减少、情绪抑郁、睡眠障碍、兴趣缺乏、食欲缺乏、精力减退、主动性差、不配合康复治疗等.抑郁的长期存在会对患者的生活、社会功能等产生不利影响.认识脑卒中合并抑郁的特点,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脑卒中病人的心理护理;脑卒中病人的社会和家庭支持;脑卒中病人的娱乐疗法;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以避免或减少脑卒中后并发焦虑和抑郁的情况,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培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两种药物治疗方案对宫颈糜烂的经济学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 ,选择113例宫颈糜烂病例,分别给予保妇康栓(A组)、重组人干扰素a-2b凝胶(B组)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A、B组有效率分别为96.%、98.%,成本分别为288.0元、377.3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98.5、384.6.结论 A组方案较B组合理、经济.
作者:廖竹君;戴承国;欧阳艳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颈椎病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3年来临床X线资料较完整的颈椎病13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X线征象结合临床表现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结论 X线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不仅可以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还可以排除症状类似的其它病变,正位、侧位、斜位X光片可选择性使用,对平片诊断有困难者可选择CT及MRI扫描进一步检查.
作者:武罗成;陈义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对比研究腹腔镜手术和经腹膜后开放手术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腹腔镜和40例经腹膜后开放手术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痊愈率以及手术后复发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双侧病变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痊愈率均为100%,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比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杜新建;曾良玉;段广军;刘难平;丁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神经阻滞与单凭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需行上肢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神经阻滞;B组为单凭氯胺酮静脉麻醉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从麻醉前到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镇静程度,评价麻醉效果以及回访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B组的MAP和HR值明显高于A组(P<0.05),B组的SpO<,2>和RR值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永东;王白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前沿学科,内容抽象不直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基础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生物化学内容.
作者:张桂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肺功能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 180例COPD患者按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分成两组,其中C反应蛋白<1.61 mg/L组92例,C反应蛋白>1.61 ml/L组88例,随访五年,每年检测两次肺功能.结果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肺功能FEV1/FVC、FEV1%Pred呈负相关;5年随访的结果 显示:血清C反应蛋白>1.61mg/L组肺功能FEV1/FVC、FEV1%Pred下降大于C反应蛋白<1.61 mg/L组.结论 血清C反应蛋白的高水平表达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动能下降密切相关.
作者:袁涛;王可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