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山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在逐年增加.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深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斑块破裂激发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血管闭塞,进而导致心肌坏死.尽早开通梗塞冠脉,迅速而持久地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前向血流,对于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防止梗塞面积的扩大、保护心肌的泵血功能、提高早期存活和降低死亡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AMI时早期施行再灌注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它包括溶栓治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作者:陆士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纳洛酮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90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3例应用纳洛酮0.8mg静脉注射和疏血通6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天各1次,对照1组29例应用纳洛酮2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对照2组28例应用疏血通6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3组均连续用药14天,用药14天后进行疗效及功能缺损评定.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81.82%,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1组显效率为68.97%,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2组显效率为67.86%,总有效率为89.29%.治疗组与2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银屑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对人体生活影响较大,探讨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本作者于2003年-2005年对我科门诊180例银屑病患者分别采用窄频中波紫外线(NB-UVB)、NB-UVB+还原型谷胱苷肽静脉点滴、外用尤卓尔+0.025%维甲酸软膏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较为常见,致死率约为40%,幸存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也很高.脑血管痉挛(CVS)是SAH常见并发症,SAH后CVS的发生率达16%-66%,一般多发生于SAH后2-3 d,7-10 d达高峰,以后逐渐缓解[1].CVS发生后,临床上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加重,同时还常有不同程度的局灶性体征出现或加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病人持续发热,周围血象白细胞持续增高.CVS是SAH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2].近年来,经病理、病理生理、生化等多方面研究,对CVS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方法也有新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银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普米克令舒加舒喘灵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方法 将93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米克令舒(布地奈德混悬液)及舒喘灵(0.5%沙丁胺醇溶液)联合溶液氧驱动雾化吸入.观察两组咳嗽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喘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并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89.6%,对照组显效率为71.1%,差异有显著性.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加舒喘灵能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的治愈率,缩短病程及住院时间.
作者:鲍志强;陈惠辉;李金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GC)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来收治的10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应用GC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GC对SAP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积分及疗效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皮质激素使用后SIRS积分下降明显,痊愈或病情缓解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说明GC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减轻SAP患者的SIRS,对于SAP的治疗有一定的价值.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早期较大剂量应用GC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
作者:王琼;杨晓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在幼儿髁状突骨折中,以纵行骨折居多,这类骨折往往移位明显,咬合关系较差,传统疗法多采用颌间牵引固定、颅颌牵引固定保守治疗,但疗效欠佳.我科自2000年起开始采用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幼儿髁状突纵行骨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少波;廖天安;郑长泰;王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成年女性人群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的QD4500A双能X线骨密度仪同时测量504例成年女性人群腰椎(L2~L4前后位)、非优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BMD值,按5岁一个年龄组分13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佛山地区成年女性腰椎及股骨大转子区域骨峰含量出现在30~岁组,而股骨颈骨峰含量出现在25~岁组,Ward's三角部位骨峰含量出现在20~岁组,达到峰值骨量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成年女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结论 成年女性体BMD值随年龄而变化,不同部位的骨骼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峰值水平也不同.各部位BMD值出现下降的年龄不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不同,对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女性人群,预防、诊断骨质疏松应以测量不同部位的BMD值作为评价手段.
作者:黎慧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B细胞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浆B细胞刺激因子(Blys)水平,探讨Blys的血浆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B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B-NHL)的关系,分析Blys在MM、B-NH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MM(12例)、B-NHL(31例)患者外周血浆Blys水平,以健康献血员(30例)作为对照,并对B-NHL不同分型及化疗前、后患者血浆Blys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MM、Ⅰ~Ⅱ期和Ⅲ-Ⅳ期B-NHL化疗前血浆Bly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Ⅰ~Ⅱ期、Ⅲ~Ⅳ期B-NHL化疗前均显著高于化疗后(P<0.01),Ⅲ~Ⅳ期B-NHL化疗前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且B-NHL的不同组织类型化疗前血浆BlyS水平各不相同,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显著高于化疗后(P<0.01);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显著高于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P<0.01).结论 外周血浆Blys水平在MM、B-NHL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且在B-NHL中与组织类型、分期和治疗有关,提示Blys可能参与B细胞恶性肿瘤发病过程,有望成为B细胞恶性肿瘤诊断、判断分期和评价疗效的新指标.
作者:季美华;胡忠圣;张桂华;陆德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肝炎患者肝纤酶高认为是肝纤维化的标志,而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阻断及逆转肝纤维化是防治肝硬化乃至减少肝癌发生的关键.方法 华蟾素10-20ml.红花注射液10-20ml,分别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滴,1次/日,4-8周一疗程,治疗前后观察肝纤酶指标,以及症状、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结果 26例观察病人治疗后肝纤酶:HA、LN、Ⅳ.C、P.CⅢ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显著差异(P<0.05).其它观察指标如症状、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华蟾素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肝炎肝纤维化有效,可作为抗肝纤维化治疗的一种选择.
作者:陈迎春;罗崇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近代研究表明,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会议(ATPⅢ)依据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将患者分为冠心病极高危、高危、中等高危、中等危险和低危人群.其中,极高危患者是指已知冠心病且存在多重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或严重的控制不利的危险因素;高危患者是指已知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两个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10年冠心病危险性大于20%);中度危险患者是指有两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10年内冠心病危险性10%~20%).
作者:马建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环磷腺苷与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联合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环磷腺苷40-60 mg与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1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静滴,7-10天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两药合用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有明显疗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徐言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998年至2002年,在我院7706例胃镜检查中共检出消化性溃疡1386例,其中复合性溃疡117例,占同期消化性溃疡总数的8.4%,现就其临床表现及内镜诊断进行分析.
作者:吴素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致病因素,尤其是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已确诊的101例住院肝硬化患者均进行胃镜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同时进行HP检查,分析PHG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硬化病因、HP感染的关系.结果 PHG的发生率为37.6%,PHG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有关,在肝功能Child-PughA、B、C级之间,不同病因肝硬化之间,是否感染HP之间,PHG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硬化病人的慢性活动性胃炎与HP阳性有关(P<0.01),而与门静脉高压关系不大.结论 PHG的发生与肝硬化的病因、肝功能分级和HP感染关系不明显,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有关.肝硬化病人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能与HP感染有关.
作者:王新谷;欧莲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teral nutrition EN组)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组),EN组27例,PN组24例.EN组术后24h开始经鼻胃管予以肠内营养液能全力,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共7d.两组病人分别术前和术后第1d、第8d检测免疫指标C3、C4、IgA、IgM、IgG和CD3+、CD4+、CD8+及CD4+/CD8+,并观察有无严重并发症,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感染率变化.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病人IgG、IgM、IgA、C3、CD3+、CD4+、CD4+/CD8+比值均较术前有所下降,而术后第8天早期EN组IgG、IgM、IgA、C3、CD3+、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迅速恢复,与P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早期EN组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P<0.01),早期EN组感染率(12%)较PN组低.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恢复和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并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病人术后感染率.
作者:宋涛;罗光辉;苏兴桂;何军强;余启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提高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行肾移植过程中发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并复习文献.结果 行移植肾切除,病理证实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总结HAR的发生机理、危险因素、鉴别诊断及预防.结论 HAR的发生与受者体内的预存抗体有关,反复输血、多次妊娠、再次移植是HAR的诱发因素,术前系统、准确的配型有助于减少HAR的发生.
作者:黎雄;白志明;刘振湘;黄义;梁发;张冲;吴万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快速动态血沉仪与魏氏法测定血沉结果的相关性、准确性.方法 每天采用20例患者静脉血,分别用北京中勤世帝血沉仪法(筒称仪器法)和魏氏法测定其血沉值,并作对比分析,共作180例.结果 仪器法1小时、半小时、魏氏法三者相互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F值=0.454<F(0.05)=3.05,P>0.05;仪器法1小时、半小时、魏氏法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良好,r值均在0.956以上.同时将三种方法测定的血沉结果分为低、中、高三段分析,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快速动态血沉仪检测通道多、检测时间短、时间可以准确控制,温度自动补偿修正,结果与魏氏法相关性良好,准确可靠,适合于临床大批量使用.
作者:李良琼;乔正蓉;王长本;熊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慢性肥厚性鼻炎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结果 肥厚性鼻炎中药治疗,无副作用、起效慢,双下鼻甲微波治疗创面小、操作简单、费用低,适合门诊治疗,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手术疗效好、费用高、创面大,适合经过门诊治疗效果欠佳患者.结论 科学合理地对慢性肥厚性鼻炎进行治疗.
作者:容庆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和机制.方法 60例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常温组28例,观察亚低温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电地形图(BEAM)、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变化及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ICP、CPP、BEAM及预后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亚低温治疗组血清NSE由治疗前的(125.3±21.4) ng/L降至伤后7d的(70.5±20.8) ng/L;TCD示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由治疗前的(65.1±4.9) cm/s降至伤后7d的(52.7±4.3) cm/s(P<0.05),同时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明显下降,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低温治疗组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症状、BEAM及预后,在降低ICP、升高CPP的同时,降低急性期血NSE,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董家军;伍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 115例伴有阵发性房颤的中等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胺碘酮+非洛地平组(Ⅰ组)、胺碘酮+非洛地平+阿托伐他汀组(Ⅱ组)、胺碘酮+厄贝沙坦组(Ⅲ组),治疗随访1年,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PR)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后,Ⅰ组和Ⅱ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Ⅲ组(P<0.05),而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和Ⅲ组CPR水平高于Ⅱ组(P<0.05),Ⅰ组高于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低于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托汀他汀及厄贝沙坦均能减少高血压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厄贝沙坦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而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的水平.
作者:周友根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