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
下腰痛是骨科和疼痛科门诊中为常见的疾患.普遍认为椎间盘突出是间盘疾病导致下腰痛的先决条件.近研究表明,发生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下腰痛,它是由椎间盘自身结构病变所引起,称为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对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作者:梁新军;夏侃;夏仁云;刘延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院自2004年10月~2005年4月半年间,应用大剂量神经妥乐平(5支/次)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观察内容报告如下.
作者:张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对急性疼痛的定义为近期产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急性疼痛是影响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主诉之一,通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急性疼痛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应用种类较多,治疗范围较广,方法符合药代动力学给药原则,迎合了患者的心理.当前,急性疼痛治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在治疗中采用多模式和规范化管理仍是阻碍有效镇痛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急性疼痛治疗,需不断加强急性疼痛治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作者:佘守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呃逆是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膈肌痉挛所致的一种反射性活动.顽固性呃逆是以其呃逆频繁、症状顽固、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或对一般治疗无效为特点,致患者痛苦,病情加重,临床上十分常见.
作者:黄才耀;林玉霜;刘志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压力的与日俱增,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将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1].CFS病因病理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精神应激、睡眠障碍、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2].临床上尚没有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免疫调节药、各种维生素等各种药物治疗[3]等.为了观察点式直线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我们选用口服复合维生素作为对照组,与点式直线偏振光作为治疗组做了以下研究.
作者:吴思平;熊家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1)采用序贯法测定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镇痛作用的ED50值.(2)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鞘内氯诺昔康组IT组),对照组又分为鞘内生理盐水组(NS组)与肌注氯诺昔康组(IM组).NS组鞘内注射NS 20μl后10 min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IT组与IM组分别鞘内或肌注氯诺昔康120 μg(根据ED50值及95%CI确定)后10 min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完成处理后,记录缩腿、舔爪时间.结果:(1)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镇痛作用ED50值为114.6μg,95%CI为103.0~127.4 μg.(2)IT组第二相缩腿、舔爪累计时间显著短于NS组与IM组(P<0.001);IM组与NS组第一、第二相缩腿、舔爪累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预先鞘内给予小剂量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有镇痛作用.
作者:邓纯勇;杨邦祥;刘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妇科术后硬膜外罗哌卡因持续输注联合氯诺昔康PCA的镇痛效应及病人血浆IL-6、IL-10水平的变化.方法:60名妇科经腹子宫全切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氯诺昔康(L)组、吗啡(M)组与对照(C)组.L组与M组采用双泵行PCA治疗,C组采用病房传统的方式镇痛.评估术后五个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BCS舒适评分、病人对PCA总体满意度评分,观察并记录镇痛期间有关不良反应.每组(n=10)分别采集切皮前30min、切皮后2h以及术后4h、24h、48h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L-6、IL-10水平.结果:L组、M组病人在术后8h、12h、24h的VAS、BCS评分以及镇痛后总体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C组.三组病人在切皮后2小时IL-6水平都迅速增高,并在术后24h达峰值,M和C组峰值显著高于L组.C组病人血浆IL-10水平在切皮后2h达峰值,L组与M组则于术后4h达峰值,L和M组的血浆IL-10水平显著高于C组.结论: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与静脉氯诺昔康或吗啡PCA的联合镇痛效果好.静脉氯诺昔康PCA辅助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镇痛可使术后血浆IL-6水平下调,有利于机体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
作者:周弘峰;佘守章;许立新;谢晓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结扎大鼠脊髓神经元凋亡与痛敏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0只,采用坐骨神经中段结扎模型,于术前、术后6h、1、3、7及14d分别测定抬足和甩尾潜伏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象分析系统检测脊髓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采用TUNEL法观察脊髓神经元凋亡,同时用HE及尼氏染色法观察脊髓的病理改变.结果:坐骨神经结扎后6h可诱发出大鼠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TNF-α于结扎后6h开始表达,1d达高峰,并于术后14d恢复到基线水平;IL-6于结扎后1d开始表达,术后3d达峰值并持续到术后7d,而后慢慢降低;术后6h脊髓中开始有少量凋亡神经元出现,凋亡指数于术后1d开始迅速增加,术后3d达峰值.结论:结扎坐骨神经可诱发神经源性痛,并导致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过度表达有关.
作者:解小丽;周青山;刘先义;杜大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2004年10月11日是第一个国际镇痛日,主题为呼吁全球范围内重视对急性痛和慢性痛的控制,同时提出控制疼痛是事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项基本人权.今年,IASP又将10月17日定为国际儿童镇痛日,主题为控制儿童的疼痛.疼痛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可能成为成年后发生残疾的隐患.
作者:王锦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恶性肿瘤晚期骨转移常出现顽固性疼痛、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我们应用唑来磷酸治疗骨转移癌症痛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星霖;张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易致骨折的退行性病变.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痛.我院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博华;蔡世杰;陈平;辛广科;张成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方法:24例患者中,18例CT平扫呈低密度,16例行MRI扫描,15例显示肿瘤T1加权像呈低信号,1例为混杂信号,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CT和MRI均无强化;17例瘤体实质直接包绕三叉神经,7例瘤体在三叉神经前内方将三叉神经压向后下方,3例使神经移位的同时,对侧小脑上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结果:13例行肿瘤全切除,9例行肿瘤次全切除,遗留部分包膜未切,2例行大部切除.24例术后面部疼痛停止发作,随访1年以上疼痛未复发.结论: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CT和MRI扫描有特征性表现,应采取手术治疗,术中根据肿瘤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以确定是否全切,对于同时受微血管压迫的病例,除行肿瘤切除外,同时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多数预后良好.
作者:刘猛;刘玉光;王宏伟;张良文;朱树干;吴承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氟吡汀(Flupirtine)是一种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物.1970年由Bebenburg等人合成成功,商品名为科达得龙(Katadolon).氟吡汀是嘧啶类衍生物,2、3、6位由不同的基团取代(2-氨基-3-乙酸氨基-6-(p-氟苯氨基)-吡啶马来酸).分子式为:C19H21O6N4F,分子量为:420.21.氟吡汀的分子式不同于任何目前上市的镇痛药物.
作者:王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以麻醉为基础的镇痛服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西方国家,初主要用于控制术后疼痛,后来被应用到各种类型急性疼痛的控制中,因此统称为急性疼痛服务(Acute Pain Service,简称APS)[1].尽管高效的镇痛药物和高科技的镇痛技术不断问世并应用于临床,但仍然有50%~75%[2]的病人术后承受着中度到重度的疼痛.Rawal等[3]认为,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服务组织,而不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因此,国外许多专业组织如AHCPR(全美保健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IASP(国际疼痛学会)、ASA(美国麻醉协会)等提出,所有的医院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APS组织.目前在欧美国家的医院已经成立各种APS组织,据此,本文主要对APS组织产生的背景、组织形式、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等内容进行介绍,以期对国内开展APS组织有指导作用.
作者:刘爱霞;吴丽军;何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作者采用CT引导下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伯卿;杨海滨;邓宏;周立志;田建英;张燕;钟高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1995~2005年期间急性疼痛服务(APS)管理十年来的临床工作情况,探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APS小组采用麻醉医师指导的护士定时巡视、值班医师负责处理紧急情况的模式.对全部急性疼痛均应用病人自控镇痛治疗.结果:接受APS治疗的患者共计13,500例,静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和神经阻滞四种镇痛途径的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2.6±3.7、1.2±3.1、0.5±0.8和2.2±2.6;病人满意度分别为88.4%、96.1%、97.7%和76.3%.总体镇痛满意率为96.3%;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恶心呕吐为6.7%~24.6%,瘙痒为0.2%~3.8%,呼吸抑制为0~0.18%.结论:采用麻醉医师指导的护士定时巡视和值班医师负责处理紧急情况的APS规范化管理是可行的,且有利于改善急性疼痛治疗的效果.
作者:阮祥才;佘守章;许立新;许学兵;刘继云;谢晓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有一定家族性的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等多重因素.近10年来的研究发现,偏头痛与离子通道基因、5-HT代谢基因、多巴胺代谢基因、血管病危险因子基因、炎性因子基因、性激素受体基因等有关,但这类研究尚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应用连锁和全基因组扫描方法,发现了许多偏头痛遗传易感位点,但目前还没有发现一般性偏头痛的单一致病基因.
作者:刘艳;于生元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腰骶背神经后支的行径特点,并测量神经行径的骨纤维管道的位置.方法:解剖8具16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测量神经走行经过的骨纤维管道位置.结果:腰神经后外侧支在行径中经过下位椎体横突背面的骨纤维管道,该点至后正中线的距离从L1至L5椎体依次为24.9±1.2,25.7±1.4,30.2±1.7,32.5±1.3,32.2±1.5 mm;所汇成的臀上皮神经分2~3束跨髂嵴入臀,内侧的入臀点骨纤维管道至后正中线距离为68.4±11.8mm.后内侧支恒定地向后下沿下位椎体横突基部的骨纤维管.臀中皮神经主要由L5~S3的后外侧支组成,经过骶髂长韧带深面的纤维管道,管道内上口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平均为32.4±6.2 mm;外下口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平均为36.8±5.6 mm;髂后上棘至骶骨外侧角的距离平均为67.2±9.3 mm.结论:腰骶神经后支行经的几个骨纤维管道位置基本恒定.这些骨纤维管道是神经卡压的解剖基础,在疼痛诊断和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斌;易南;马虹;杨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消化内镜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和疼痛、不适反应,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选择性干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连续收集1527例行消化内镜检查患者的资料,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的焦虑和疼痛、不适程度进行评估,并记录其围检查期的血压、脉搏.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既往检查史、焦虑程度、内镜医师的操作经验及检查项目进行分组研究.结果:内镜检查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疼痛和不适.SAS总粗分平均31.50±8.47分,高于国内常模(29.78±10.07分),女性比男性焦虑程度高(P<0.0001),高中文化程度的焦虑程度高(P=0.026).胃镜检查以不适为主,尤以插镜时为甚;肠镜检查则既有疼痛又有不适,尤以检查时为甚.女性比男性疼痛、不适程度高(P<0.01,P<0.05);年龄越小不适程度越高(P<0.01);焦虑程度高的患者疼痛、不适程度高(P<0.01,P<0.05);检查医师操作经验越少的患者疼痛、不适程度越高(P<0.01,P<0.01);肠镜检查比胃镜检查的疼痛、不适程度高(P<0.01,P<0.01).结论:胃镜和肠镜检查中患者焦虑和疼痛、不适反应及心血管反应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对于特殊患者或特殊检查应针对性实施麻醉干预.
作者:李雪;冯艺;刘玉兰;杨拔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已在国内广泛应用,在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仍有部分医生常遇到疗效不满意的病例.疗效不佳的原因除了包括适应征选择、操作方面的问题、围术期管理以及术后康复管理等大家熟知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原因就是对椎间盘源性炎症的治疗重视不足.
作者:倪家骧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