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霞;张莉芸;段锐峰
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特别是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是严重的骨与关节损伤,临床比较常见,如处理不当则会严重影响功能,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自1998~2007年收治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18 例,本文就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诊治进行讨论分析.
作者:季明华;许刚;郭树章;张鹏;王鑫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分析应用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对12 例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治疗,全部病例获得8~14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结果 按Lazzcano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优10 例,良2 例,无再脱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应用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
作者:赵顶云;杨雷;温宏;廖维;王志强;辜兆昆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严重的多发性骨折的并发症,起病急、发展快、早期诊断困难是脂肪栓塞综合征治疗不及时的主要原因,死亡率达6%~35%[1].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只以嗜睡、昏迷为其主要表现,特异性不高,容易误诊.我院自1997~2007年共收治多发性骨折后并发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14 例,经积极有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勇;刘兴炎;田乃宜;黄光海;靳西勇;李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疗效和MRI T2脊髓高信号(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IS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132 例因OPLL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其中前路手术46 例,后路手术59 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7 例.统计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分析不同术式的疗效及MRI T2脊髓高信号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三组病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路组改善率为(74.95±9.83)%,后路组改善率为(69.90±9.56)%,前后路联合组改善率为(76.61±10.19)%,前路组和前后路联合组的改善率均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有ISI组改善率为(67.04±7.91)%,无ISI组改善率为(77.8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三种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改善率优于后路手术;b)术前无MRI T2脊髓高信号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武刚;申勇;杨大龙;智新力;李志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174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患者的MRI资料.结果 本组174 例,男102 例,女72 例;年龄28~81 岁,平均46.8 岁.距初次手术时间7 d~6年.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行MRI检查,其中61 例同时行Gd增强扫描.结论 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的原因大多能很好的做出诊断,但对椎弓根螺钉位置不当引起的神经根刺激却不如CT.
作者:贺宝荣;郝定均;吴起宁;宋宗让;刘团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18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受压节段两端行部分椎板切除,中央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3 例患者接受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作为对照组(B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改善率、减压程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随访,并比较评估.结果 41 例全部获得随访,JOA评分恢复率A组为(62.0±26.4)%,B组为(6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后MRI均显示椎管减压充分,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A组为(2.75±2.68)%,B组为(5.23±2.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A组为(7.21±4.07)°,B组为(13.16±6.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者A组为22.2%,B组为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获得了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与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相比,在对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作者:许春雷;李正维;周伟;郑连杰;李靖年;南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脊椎后正中入路椎管减压后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23 例.结果 经6~16个月随访,椎体压缩高度由术前的前缘32%和后缘75%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2%和后缘98%;Cobb角由术前平均22°,恢复为术后平均3°.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除1 例好转,其余12 例均获得良好效果.结论 钉棒系统是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脊柱骨折内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
作者:安彦军;赵连河;王世东;郑明;徐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单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腰椎活动节段(L4~5)的数学力学模型.结果 a)在前屈和后伸状态下,各实验切除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在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小关节切除1/2以上的各组均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a)单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节段的前屈、后伸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b)当腰椎小关节切除范围超过1/2,对腰椎节段侧弯运动有显著性影响,尤其以向对侧侧屈为甚;c)当一侧小关节切除超过1/2后,由于失去了小关节和关节囊的限制,导致腰椎活动节段轴向旋转范围增加显著.
作者:赵勇;李玉茂;李平生;谢晓勇;方国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X线和CT三维重建观察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患者的椎体后部形态,探讨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的结构与分型.方法 对89 例先天性椎体形成障碍患者进行脊柱正侧位X线和CT三维重建检查,观察椎体、椎弓根、椎板、关节突、横突和棘突的形态结构.结果 89 例患者共有184个椎体形成障碍畸形,其中104个半椎体畸形表现为脊柱侧后凸畸形,有单侧椎弓根、单侧关节突、单侧横突、单侧或者双侧椎板,并且与临近椎板完全分节或者融合.47个楔形椎体表现为脊柱侧后凸畸形,有双侧不对称的椎弓根、关节突和完全分节的椎板.33个蝶形椎体表现为脊柱后凸畸形,有双侧对称的椎弓根、关节突和独立的椎板.结论 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畸形的分型和治疗应该同时考虑椎体后部形态结构.
作者:毛克亚;王岩;张永刚;刘郑生;肖嵩华;刘保卫;朱守荣;王征;张西峰;陆宁;张雪松;崔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的相关护理.方法 对30 例不同类型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行VSD/VAC治疗,术前术后规范细致的护理.结果 28 例患者创面干燥、清洁,为二期植皮手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 例Ⅲ度褥疮患者分别经2~3次VSD治疗,创面达完全愈合.结论 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预防感染,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尤其是对VSD进行局部观察和正确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结果.方法 结合5 例临床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患者病史、术中发现、病理结果及治疗经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5 例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患者在临床表现及术中所见均与典型周围神经嵌压患者不同,积极手术干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周围神经的螺旋样结构及其滋养血管的炎症表现是导致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两个重要原因.
作者:王德华;王增涛;朱小雷;刘志波;胡勇;孙文海;朱磊;许庆家;吴昊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随着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者的增加,在青年人群中,因腰椎弓崩裂引发症状性下腰痛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在年青运动员中达到15%~47%[1,2].对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患者需手术治疗,脊柱跨节段融合、固定是传统的有效手术方式.
作者:樊健;俞光荣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使用Bold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腕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采用Bold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9 例新鲜腕舟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根据Herbert分型分为B2型骨折16 例,B4型骨折3 例.结果 19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22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用改良Mayo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优12 例,良5 例,可2 例,优良率为89.5%.结论 对于不稳定的新鲜腕舟骨骨折(Herbert分型B型),采用Bold螺钉内固定治疗可减少骨折不愈合率,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作者:莫建强;杨惠林;朱晓宇;陈康武;陈晓庆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使用显微内镜椎间盘手术系统从后路对19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的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结果 19 例平均随访36个月,优13 例,良4 例,可2 例.结论 使用椎间盘镜治疗原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方法有诸多优点,不经原切口,不直接剥离硬膜表面的瘢痕组织,减少损伤硬脊膜、神经根的风险,并且大限度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罗绍坚;钟诚凡;张琛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应用人工韧带重建膝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 应用LARS人工韧带对16 例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重建,术后予以早期康复锻练,对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55~96 min,平均65 min.16 例均随访3~3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按照IKDC评分标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结论 LARS人工韧带的应用能避免取材部位的并发症,操作简便,可早期康复锻炼,极好的恢复关节屈伸度,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徐友高;李百川;胡居正;王勇;朱成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两种不同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创伤大小的比较.方法 对50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5 例行前路小创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R组),25 例行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S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起床活动时间、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近期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创伤大小的观察,R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起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好于S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平均12个月(6~24个月)随访,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小创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获得与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同样的效果,但该手术方法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手术创伤小.
作者:吴国保;郑德福;吴蔚华;李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67 例70 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42 例)或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5 例),观察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周恢复行走能力,经过3~26个月(9.5±0.5)的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23 例,良38 例,可4 例,差2 例,优良率91%.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早期重建髋关节功能,术后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韦良臣;谢笑宸;叶海明;辛凤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西藏高原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56 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结果 56 例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0.8个月.保守治疗35 例,手术治疗21 例.Hoh1法膝关节功能分析结果优良率达75%,其中术后感染1 例,创伤性关节炎9 例,关节僵直2 例.结论 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并发症相对较多,手术解剖复位、恰当内固定、适当的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作者:董俊成;刘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儿童肘关节脱位合并神经损伤临床少见,容易误诊和漏诊.自2005年7月至2008年8月以来我们诊治了2 例儿童肘关节脱位并神经损伤患者,结合有关文献和临床实践,就其损伤机制和治疗方法探讨如下.
作者:胡泽元;黄祖霞;杨永林;胡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2002~2008年采用逆行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38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 料本组38 例,男性26 例,女性12 例;年龄20~68 岁,平均40 岁.新鲜骨折32 例,陈旧性骨折及骨不连6 例.
作者:李春青;洪云峰;杨荣华;解永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