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青
半月板是膝关节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有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外还有吸收震荡、增加关节接触面、润滑关节以及传导载荷、维持关节稳定、本体感觉等功能.在这些功能当中传导载荷对保护关节软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包呼日查;朱东;黄旭;冬冬;马韧石;张宇;谷贵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3年3月至2009年2月使用单边外固定架终末治疗胫腓骨骨折72例,70例获随访.男61例,女9例;年龄19~65岁,平均32岁.新鲜骨折68例,陈旧骨折2例;骨不连1例;开放骨折52例,闭合骨折18例.多发伤5例,多发骨折15例;合并内科疾病5例.结果 本组70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愈合69例.优64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6%.骨折愈合短2.5个月,长13个月,平均5个月.并发症:钉道感染9例(19孔),螺钉松动6例(8枚),骨不连1例,骨折成角畸形2例,关节僵硬4例,足趾背伸障碍1例.结论 单边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创伤小、固定稳固、并发症少、符合生物力学固定、骨折愈合率高,尤其适合软组织条件差及多发伤患者.
作者:张文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脊柱侧凸术后暂时夹闭引流管对伤口引流量的影响,旨在进一步了解该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后路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椎板小关节处植骨,而未进行截骨矫形治疗7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引流管暂时夹闭组(实验组)38例,术后持续引流组(对照组)36例,观察其术后伤口引流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在术后伤口引流量及输血量方面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脊柱侧凸术后暂时夹闭引流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术后引流量,减少临床用血,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彭军;谭荣;马华松;王蒙;刘涛;石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地区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我院于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股骨髁上骨折23例,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手术内固定.男14例,女9例;年龄20~72岁,平均38.7岁.结果 本组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本组仅2例发生伸膝装置黏连仅2例,治疗满意.结论 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可靠,并发症相对较少,方便有效.
作者:董俊成;刘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分配:试验组行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包括吗啡、布比卡因、复方倍他米松、肾上腺素)注射,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做对照.所有患者术后48h均接受吗啡自控式静脉镇痛泵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麻醉剂使用情况、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屈曲到90°时间、活动度以及并发症.结果 采用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后,可以显著减少术后0~36 h各时间段和总的麻醉剂使用量,并推迟术后第一次使用麻醉剂的时间.在术后视觉模拟评分的比较上,静息痛在术后第6、10、24、36 h关节内试验组疼痛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活动痛在术后24、36 h试验组疼痛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在可以行主动直腿抬高的时间、髋关节主动活动达90°时间以及术后15d髋关节活动度的比较上,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在术后伤口愈合、感染发生率、血压、心率、皮疹、呼吸抑制和尿潴留的监测上,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发生率试验组小于对照组.结论 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有助于减少术后麻醉镇痛剂使用量,减轻术后早期疼痛,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作者:刘伟;吴宇黎;吴海山;李晓华;符培亮;丛锐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内置封闭负压吸引(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并原位缝合法治疗四肢皮肤撕脱伤的效果.方法 我科于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对23例四肢皮肤撕脱伤一期手术清创后皮下创面内置封闭负压吸引并原位缝合,术后吸引3~7d,待皮肤一期成活后去除VSD.结果 23例患者经3~7d内置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后,除1例术后8h观察有活动出血而行再次手术探查、1例撕脱皮肤大部坏死行延期二次手术植皮外,余21例患者撕脱皮肤一期原位成活,创面愈合良好,无一例感染,全部避免了再次修复手术.结论 一期手术内置封闭负压吸引并原位缝合法通过充分接触、高效引流、封闭清洁环境、刺激毛细血管增生、改善血运,为撕脱皮肤一期成活、创面早期愈合提供了良好条件,且操作简单,是适于基层医院开展使用的修复四肢皮肤撕脱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蔺楚;朱涛;王朝亮;康颂科;申立林;张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前路减压结合锁定式颈椎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应用颈椎前路减压加锁定式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6个月后椎体间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并发症出现,脊髓功能状态评分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优良率分别达66.67%、85.71%.结论 应用颈椎前路减压结合锁定式颈椎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
作者:范磊;何斌;邵增务;王云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分析在CT引导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选择在螺旋CT监视下行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79例,93个椎体.术后观察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D变化以及椎体高度恢复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2~26个月,平均13个月.79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每个椎体手术时间为46 min.骨水泥外溢共5例,其中椎体前沿少许4例,椎管腔侧隐窝1例.2例4个月后邻近椎体再发生骨折.患者VAS由手术前平均(7.65±0.60)分降至术后(2.59±0.28)分,P<0.01;ODI由术前平均(62.3±2.18)分降至术后(27.91±1.32)分,P<0.01.患者穿针处无一例感染,术后骨折处疼痛症状大部分解除,数小时后可下床活动.术后复查X线片,椎体高度均有不同程度恢复,CT断层片见成形术后的椎体被骨水泥填充、固化满意,外溢椎管腔侧隐窝患者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变.结论 在CT监视引导下行PK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中能够控制穿刺针的理想位置和骨水泥推入的方向及骨水泥的用量,资料证明该方法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作者:李程;张怀成;陈国斌;朱亮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在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12例按AO分类为A型的桡骨远端骨折患儿,应用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级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9±5.8)个月,按改良Me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0例,良2例,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无愈合畸形等并发症.结论 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符合小儿桡骨远端背侧解剖结构,是治疗小儿桡骨远端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袁峰;汪洋;葛保健;冯虎;陈宏亮;周冰;郭开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PVP治疗2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其中胸椎8例,腰椎18例.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射10例,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射16例.单个椎体注射骨水泥量为3~4.5 mL(平均3.5 ml).通过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6例患者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2.6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8.0±1.2)分降至(2.2±1.3)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体前缘高度术前、术后分别为(58.6±18.4)%和(69.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术后分别为(20.2±2.3)°和(17.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缓解疼痛效果明显.
作者:罗亚平;常小波;王勤业;冯夏莺;徐忠良;汤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钢丝空心钉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断裂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5-2010年间利用钢丝加空心钉固定半腱肌移植修补术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断裂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30~45岁,平均36岁.结果 4例患者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1例膝关节伸直约缺失5°,1例8个月后钢丝断裂,进行Lysholm评分,术后1年平均分达到80分以上,4例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均满意.结论 钢丝空心钉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断裂手术效果肯定、简单易行,是一种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断裂的实用新方法.
作者:郭长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膝前小切口治疗同侧股骨胫骨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15例平均年龄35岁的同侧股骨及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膝前小切口(4 cm)显露股骨髁间窝及胫骨平台前方斜坡,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先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后胫骨顺行交锁髓内钉同定骨折.结果 本组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骨不连病例,1例女性患者因惧怕疼痛拒绝配合进行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后膝关节仅能屈曲60°,另3例屈曲至90°,其余均恢复正常.结论 膝前小切口治疗同侧股骨胫腓骨骨折创伤小,对骨折端血运破坏小,骨折端无需植骨、操作方便、骨折固定可靠,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功能恢复快.
作者:倪善军;田守进;王创利;吴耀刚;宋景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按机制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而继发性损伤则是一个可逆且可控制的过程[1].在继发性损伤的早期,存在一个重要的炎症反应过程,它能够触发其后发生的一系列针对受损脊髓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反应.脊髓损伤区常有各种免疫炎症细胞激活、浸润和炎症介质生成,脊髓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脊髓水肿为特征的急性炎症的发生,进一步加重神经元的损伤.近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具有免疫炎症调节作用[2],移植到宿主体内后可以减轻SCI处的免疫炎症反应.
作者:康健;徐皓;陈建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4例,全部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Kuderna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4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50 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100~600 mL,平均卧床15.4d.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全部患者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手术后6~18个月Kuderna评分优24例,良17例,可3例,优良率达93.2%.结论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操作简便,创伤少,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周本根;李松;罗筱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或合并脱位的特点和外科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累及颈椎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或脱位13例,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术前A级2例,B级6例,C级3例,D级2例.手术方式采用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结果 应用前路3例,后路4例,前后联合入路6例.术后神经功能除2例A级随访无改善外,其余11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平均随访3.7年,术后平均3.5个月植骨获得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为食管瘘,无远期并发症.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颈椎时颈椎发生骨折和脱位的可能性较大,多数为不稳定型损伤,骨折可损伤食管引起食管瘘.早期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有效解除脊髓压迫是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或脱位的合理治疗方式.
作者:左春光;张军;王新虎;刘继军;王建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RI在胫骨平台隐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经MR1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20例胫骨平台隐性骨折的MRI表现,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例患者中X线仪检出2例可疑骨折,而MRI检出全部骨折;所有骨折均无明显分离或错位,矢状位T1加权像、脂肪抑制序列和快速梯度同波T2加权像序列是显示隐性骨折的佳序列.结论 MRI能明确诊断胫骨平台隐性骨折,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马晓伟;何斌;王云华;成伟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研究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6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分析手术疗效、并发症、适应证评价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本院1999年3月至2010年4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1年,平均18个月;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JOA评分及Nurick分级,采用配对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别对JOA评分及Nurick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 患者JOA评分由术前(6.7±1.1)分提高到术后(15.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α=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1.5±5.6)%.Nurick分级从术前的(2.8±1.2)级提高到术后的(0.7±0.5)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α=0.05).术后神经根麻痹者4例,内固定物松动者1例,临近节段退变加重者3例,无脊髓或神经根永久性损伤、内固定物失败、颈椎后凸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使脊髓彻底减压,纠正颈椎后凸畸形,维持颈椎稳定性,降低术中损伤脊髓的风险,减少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可获得理想手术疗效,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作者:李永军;唐小穗;申勇;于俊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股方肌肌骨瓣移植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8例有明显移位的青壮年股骨颈移位骨折行股方肌肌骨瓣移植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均获1.5~5年随访,平均3.5年.骨折愈合率96.6%,坏死率7%.结论 股方肌肌骨瓣移植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操作简单、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俊柏;黄朝明;崇汉卿;徐国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经椎弓根植骨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2例,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后,取自体髂骨剪成碎沫状,经伤椎椎弓根植入伤椎椎体内.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胸腰椎X线片,测量伤椎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对测量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伤椎中央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得到明显恢复,未发生内置物断裂和螺钉松动现象,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丢失.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是一种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的有效方法.
作者:孟祥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 Ⅳ、Ⅴ、Ⅵ型)的手术方法,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4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切口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缺损者予以植骨.结果 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综合评分,优25例,良9例,可4例,差3例.结论 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是根据骨折类型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胫骨平台进行解剖复位、适量植骨并予以坚强内固定,同时处理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以及术后合理的康复锻炼.
作者:苏琦;陈芒;帅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