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肩外侧入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武进华;冯志斌;段晓亮;露露;喻单根;吕飞;安晓辉;王凯;张建河

关键词:肩外侧入路, 锁定接骨板, 肱骨近端, 腋神经
摘要:目的 总结采用肩外侧入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08年12月到2014年10月治疗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22 ~ 76岁,平均43岁.Neer I型7例,Ⅱ型38例,Ⅲ型23例.手术方式均为切开复位锁定板内固定术,其中采用皮肤通长切口12例,皮肤分段切口56例,避开腋神经血管束用锁定接骨板完成对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结果 68例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腋神经及桡神经损伤,肩部外形饱满无肌肉萎缩,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满意.按Neer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结果,优52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为97%.结论 肩外侧入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选择用于治疗NeerⅡ型及部分Ⅲ型肱骨近端骨折可以收到良好疗效.熟悉该入路的解剖特点,掌握术中骨折复位、固定的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手术方式结合植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与支架外固定结合植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分别采用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与支架外固定(外固定组)结合植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病例共57例.其中内固定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5~ 78岁,平均46.8岁;左14例,右18例.按AO/OTA分型:C1型7例,C2型13例,C3型12例.外固定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5 ~ 76岁,平均49.9岁;左11例,右14例.按AO/OTA分型:C1型6例,C2型8例,C3型11例.比较两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功能指标,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12 ~ 24个月随访,平均15.8个月.内外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12周(平均7.8周)、7~13周(平均8.2周).两组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旋前、旋后及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90.6%、88.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3%和4.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钢板内固定或支架外固定结合植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都能达到理想疗效,术中充分植骨能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和再移位.钢板内固定术后影像学结果稍好,可早期功能锻炼,对手术技术熟练者而言,可作为治疗的优先选择;支架外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便、费用低、无需二次手术等特点.

    作者:朱成栋;朱乐银;乔高山;夏建忠;印文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单髁置换术前判断前交叉韧带功能完整的准确性研究

    目的 探讨各种术前检查判断符合单髁置换标准前交叉韧带功能完整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418例(529膝)拟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进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X线检查,405例膝关节行MRI检查,判断前交叉韧带是否符合单髁置换标准.观察各项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和似然比,采用Kruskal-Wallis法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术中检查前交叉韧带功能完整451膝,功能失完整78膝.Lachman试验准确性90.9%,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s,+LR) 30.54,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s,-LR)0.53;轴移试验准确性89.2%,+LR 17.92,-LR 0.62;X线检查准确性92.8%,+LR 14.04,-LR0.14;修正X线检查准确性97.4%,+LR 153.47,-LR 0.28;MRI检查准确性32.4%,+LR 1.23,-LR 0.16;修正MRI检查准确性82.5%,+LR4.13,-LR 0.60.经检验,各项检查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侧位X线检查是目前判断骨关节炎中ACL功能完整性准确的检查,而Lae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有较高的特异性,MRI有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马童;涂意辉;薛华明;文涛;蔡珉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症状体征与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CT影像学表现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6例在我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症状包括疼痛以及神经根症状.CT评估包括椎间盘突出类型、椎间孔累及程度、神经根压迫程度以及其他相关表现等.探讨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突出水平节段以及神经症状体征的相关性.CT影像学由我院两位资深影像学专家进行判读,采用Kappa分析对CT判读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症状体征与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采用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中央型膨出或突出压迫硬膜囊通常无明显症状,而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累及椎间孔则与皮节区域分布疼痛具有明显相关性.CT显示神经根受压时并非所有对应的患者均有神经功能障碍;但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明显时,则与影像学神经根受压密切相关.结论 旁中央型巨大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并累及椎间孔与临床症状体征密切相关.椎间盘膨出压迫硬膜囊,中央型突出或脱出未累及椎间孔通常无显著临床意义.CT椎间孔受累表现相对于椎间盘突出的类型(膨出,突出,脱出)更能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吻合.当出现多节段椎间盘受损并伴有椎间孔受累时,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作者:冯志学;罗少生;余裕珍;周惠武;陈韶艳;江广明;罗启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苦碟子加利伐沙班预防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TKA治疗的术后患者共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80)和观察组(n=80).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周内,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t0.0%,明显低于对照组22.5%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大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显著下降,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和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能够有效预防TKA术后下肢DVT发生,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白文斌;王凯;韩生寿;许晓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关节融合术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搜索关于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关节融合术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治疗效果的文献,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期达到为临床治疗服务的效果.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1-2015.5)、PubMed(1980.1-2015.5)、Embase(1990.1-2015.5)、Science(1990.1-2015.5)、CNKI(1994-2015)、万方数据库(1982-2015)等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关于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关节融合术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完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及临床对照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CCT)的文献,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通过RevMan 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分析结果.结果 共纳入11个对照研究,其中4个为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需二次手术矫形方面,两种方法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术后优良率方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要优于关节融合术,在内固定物是否取出方面关节融合术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论 在术后优良率方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要优于关节融合术,二次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内固定物是否取出方面关节融合术要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所以综合考虑患者术后功能方面影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术后优良率方面优势明显,关节融合术在内固定取出方面具有优势,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复杂,应首先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关节融合术可作为二期的补救措施.

    作者:曹博;曲家富;王洪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伤椎置钉与不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比较

    目的 比较伤椎置钉与传统伤椎不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共7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伤椎是否置钉将患者分为置钉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上下椎体,联合伤椎置钉,33例)和不置钉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上下椎体,而伤椎不置钉,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4个月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24个月ODI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及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伤椎置钉与伤椎不置钉,临床疗效相似,但是伤椎置钉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矫正丢失,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适宜选择.

    作者:熊俭;宋志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间在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1例,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46~71岁,患者术前均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所有病例行肩关节镜下清理和肩峰成形术,患者术前及术后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评价其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 ~12个月,平均7个月.观察术后肩关节功能,术前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44.61±5.05)分,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是(78.33±6.44)分(t=22.70,P<0.01).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肩关节清理和肩峰下成形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可取得良好的早期手术效果,同时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李丹;赵其纯;尚希福;贺瑞;干子阳;吴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品管圈在提高下肢骨牵引患者有效牵引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骨科住院患者下肢骨牵引有效牵引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选定出“提高骨牵引有效牵引率”为活动主题,通过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按照80/20原则选定造成无效骨牵引的3项主要原因为:患者骨牵引知识缺乏、护士督查指导不到位、害怕疼痛.针对主要原因,再次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对策如:多次重复向患者宣教骨牵引知识、制定有效骨牵引规范、建立无痛病房、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等.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无效牵引率从31.8%下降到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仅显著提高了骨牵引患者有效牵引率,还培养了圈护士的团队凝聚力和专业知识能力.

    作者:陶素珍;张凤;余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失败翻修策略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和翻修策略.方法 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对86例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失败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其中男33例,女53例;平均年龄64.3岁(45 ~ 81岁).距初次置换术时间为1 ~16年,平均8.6年.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54例,复发性脱位6例,假体周围骨折8例,感染17例,假体断裂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检查和Harris评分、影像学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8 ~59个月,平均38.9个月,无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2分(30~ 5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9分(73 ~ 97分),其中优51例,良29例,可6例,优良率93.02%;影像学评价: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术后X线片显示无假体移位下沉,假体周围无透亮带.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原因很多,手术技巧和假体的选择是全髋关节翻修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宋伟;张育民;姚建锋;马涛;王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节镜结合全层缝合法治疗外踝腓骨肌腱鞘巨细胞瘤1例

    患者,男,40岁,2013年不慎扭伤左踝,随后出现足踝外侧疼痛、肿胀,疼痛呈持续性,经休息及外用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一直肿胀,长距离行走后疼痛,1年后觉左踝外侧肿块逐渐增大,来我院就诊,行MRI检查后,考虑“左外踝腓骨肌腱鞘巨细胞瘤”,2014年1月收住院手术.患者无低热盗汗,消瘦乏力.全身一般情况良好.查:左外踝部可见约8 cm×6 cm椭圆形包块,隆起约2 cm,质硬,边缘不清,活动度差、压痛、未触及波动感,踝关节跖屈、背伸略受限,踝外翻稍力弱,足外缘感觉稍减退,足趾血运好,感觉、运动正常.

    作者:王铭;刘会欣;李海滨;杨学桥;李丽;刘跃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

    目前膝关节置换中单髁置换开始受到国内医生的重视,对于单间室的骨关节炎,单髁置换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不需要输血、术后恢复快、更接近正常膝关节功能的优点,患者在术后膝关节屈曲范围更大,并且步态更加接近于正常,特别是像上下楼梯这一类活动.此外,单髁置换相对于全膝置换有着更短的住院时间,这使其成为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在目前使用的单髁假体中,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简称牛津膝)采用独特的活动平台设计,具有鲜明的特点.

    作者:丁佳楠;崔维顶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解剖型锁定钛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52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DHS治疗182例,LCP治疗201例,PFNA治疗7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3例.结果 DHS、LCP、PFNA、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DHS、LCP、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卧床时间DHS、LCP组明显长于PFNA、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DHS组明显低于LCP、PFNA、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适用于75岁以上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并且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患者.

    作者:沈宁江;林坚平;王广积;黎早敏;陈剑飞;林庆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 plate,PF-L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9年10月至2014年1月对10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PF-LCP(48例)和PFNA(54例)进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102例患者均获得12 ~ 16个月随访,平均(14.2±1.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髋关节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优于PF-LCP组;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LCP和PFNA都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PFNA疗效优于PF-LCP,临床上值得优先考虑.

    作者:王臻;张斌;韩镔;涂柯涵;胡轩;欧阳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O'Brien Ⅱ型、Ⅲ型儿童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目的 探讨微创切开复位弹性髓内钉髓内固定及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髓内钉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4 ~13岁,平均8岁.克氏针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4~ 12岁,平均7岁.对髓内钉组及克氏针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肘关节功能评分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平均随访6个月.两组患儿在手术时间、C型臂X线透视次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肘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切开复位弹性髓内钉髓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俊涛;王小勇;王畅;李文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只.A组(模型组):于大鼠右胫骨中段制造横断骨折愈合模型;B组(茶多酚干预组):造模后给予茶多酚(1.0 g/kg)治疗;C组(茶多酚防治组):造模前后均给予茶多酚.每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第7、14天随机处死10只,测量其血液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并取右胫骨骨折端骨痂制成切片,测量其厚度.结果 造模后第7天,B组、C组与A组比较,血液中丙二醛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升高,骨痂厚度升高,且以C组变化更显著;造模后第14天,三组血液中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相近,B组、C组骨痂厚度较A组升高.结论 茶多酚在大鼠骨折愈合早期有一定促进作用,其机制与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密切相关.

    作者:庄林波;王立胜;余非;韩士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原位超薄皮瓣及皮片回植结合VSD治疗手背皮肤逆行撕脱伤

    目的 探讨原位带蒂超薄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及皮片回植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修复手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我们采用逆行撕脱皮肤修薄后成带蒂超薄皮瓣及皮片联合体原位回植,结合VSD技术一期修复手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17~50岁.创面范围2 cm×4cm~7 cm×12 cm.结果 本组23例撕脱皮肤全部一期成活,4例撕脱皮肤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3例创面愈合,1例点状植皮愈合.术后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6个月,外形、质地良好,感觉恢复理想.据潘达德等手指功能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2.6%.结论 采用原位超薄皮瓣及皮片回植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有效Ⅰ期闭合创面,充分引流,提高回植皮瓣联合体成活率,操作简单、安全,是治疗皮肤撕脱伤理想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荣涛;李萍;焦涛;夏范蕾;段崇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选择不同方式治疗西藏高原胸腰椎结核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的方式治疗西藏高原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62例藏族胸腰椎结核患者,4例采用单纯抗结核化疗;8例单纯病灶清除+椎板植骨融合术;16例胸椎结核采用经胸腔病灶清除+椎体次全切除或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5例T1o~ L1结核采用经胸腔、腹膜后病灶清除+椎体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或髂骨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24例经腹膜外前路病灶清除+椎体次全或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其中9例行对侧腰大肌脓肿清除;5例L5~S2结核采用经后路椎板切除+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术,其中2例二次行经腹腔病灶清除术+椎体植骨融合术.结果 本组病例进行随访15 ~ 36个月,随访1年时,患者无症状,体温正常.CT:病灶融合,无明显死骨、脓肿.单纯化疗者,治疗费用低,后凸畸形存在;单纯病灶清除+椎板植骨病例,无需输血,治疗费用较低,后凸畸形存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病例,治疗费用较高,术中需要输血.除了11例腰椎和骶椎结核病例,因存在对侧腰大肌脓肿,骶椎前方脓肿,而行二次手术,胸椎和大部分腰椎结核病例能一次完成手术,住院时间短,畸形矫正完全.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效果较好,但对于经济条件差、无供血、患者不同意手术、器械不配套的情况下并不适合.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式.

    作者:彭超;刘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Discover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治疗的48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8例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置换组),男8例,女10例,年龄31 ~58岁,平均44.2岁;3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5 ~ 68岁,平均49.8岁.测量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 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7Cobb角).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末次随访置换节段屈伸活动度置换组较术前稍增加,左右侧屈活动度无明显变化,而融合组屈伸及左右侧屈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融合组屈伸及左右侧屈活动度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FSU置换组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置换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椎曲度置换组较术前稍增加,而融合组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融合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对颈椎整体曲度及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影响小,与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相比,可以较好发挥其对颈椎的保护作用.

    作者:顾叶;彭育沁;薛峰;盛晓文;徐怡良;陆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及相关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3年内发生再次骨折、骨质溶解、各种原因引起的骨质代谢等疾病的发生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在本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98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是否吸烟、BMI体重指数、是否饮酒、合并症情况、是否口服皮质醇类药物以及口服维生素D情况,以及相应的术后相关骨质疾病发生情况;收集118例在围手术期口服维生素D患者的具体口服时间,并对其进行随访,主要观察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中位生存时间等,并在不同水平对比口服维生素D对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198例患者基本资料分析结果提示能显著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病情复发的影响因素包括吸烟、合并并发症情况以及是否口服维生素D,其中口服维生素D情况能极为显著影响患者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P<0.01);对口服维生素D的患者依据其术后相关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组分析(持续大于6个月、持续大于12个月、持续大于24个月和累计超过90 d、超过180d、超过360d)(两组率的比较采用多组率比较的x2检验),x2=16.005,P=0.001(持续时间组),x2=6.39,P=0.041(累计时间组),提示口服维生素D超过一定时间后能显著降低髋关节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但两组均无进一步的时间依赖性;对于口服维生素持续时间组生存时间进行分析,三组(持续大于6个月、持续大于12个月、持续大于24个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及相应可信区间分别为(12个月、95% CI 10.76~13.24;20个月、95%CI 17.93 ~22.06;24个月、95% CI 19.36~28.63),对于口服维生素累计时间组生存时间进行分析,三组(累计超过90 d、超过180d、超过360d)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及相应可信区间分别为(13.5个月、95% CI10.76 ~ 15.24;18个月、95% CI16.65 ~20.10;20个月、95% CI 18.06 ~ 22.30),持续时间组与累计时间组生存时间分析提示口服维生素D能提高术后生存时间(x2=10.742,P<0.001、x2=8.252,P<0.001).结论 吸烟、合并并发症情况以及是否口服维生素D能显著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中术后6个月后口服维生素D超过一定时间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存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刚;袁东堂;于广洋;刘卫东;郝跃东;赵则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肩外侧入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 总结采用肩外侧入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08年12月到2014年10月治疗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22 ~ 76岁,平均43岁.Neer I型7例,Ⅱ型38例,Ⅲ型23例.手术方式均为切开复位锁定板内固定术,其中采用皮肤通长切口12例,皮肤分段切口56例,避开腋神经血管束用锁定接骨板完成对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结果 68例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腋神经及桡神经损伤,肩部外形饱满无肌肉萎缩,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满意.按Neer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结果,优52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为97%.结论 肩外侧入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选择用于治疗NeerⅡ型及部分Ⅲ型肱骨近端骨折可以收到良好疗效.熟悉该入路的解剖特点,掌握术中骨折复位、固定的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武进华;冯志斌;段晓亮;露露;喻单根;吕飞;安晓辉;王凯;张建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