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伴听力损伤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庄严;李贵南;周勇;胡月圆;李军;占彩霞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 重度, 听力损害, 危险因素, 预后, 随访, 婴儿, 新生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损伤预后情况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检测,对异常者分别于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岁时复查BAEP,直至BAEP恢复正常或年龄至1岁.按照随访时BAEP能否恢复正常分为随访正常组和随访异常组.对随访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967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BAEP异常168例,其中150例按时进行随访的患儿纳入本研究.至随访结束,94.2%的轻度听力损伤者、85.5%的中度听力损伤者和19.2%的重度听力损伤者恢复正常.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酸中毒、B/A比值、黄疸持续时间、BAEP异常程度、胆红素脑病临床表现是随访异常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EP重度异常(OR=9.291)和胆红素脑病临床表现(OR=9.176)是听力损伤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访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伴轻中度BAEP异常者1年内大多可恢复正常,但当存在BAEP重度异常和胆红素脑病临床表现时,1年内听力持续异常的可能性大,需要给予更加积极的神经康复治疗.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类型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先心病患儿为病例组,无先心病的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亲生父母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对所有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先心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本院新生儿科共收治3682例患儿,病例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39例.139例先心病患儿以室间隔缺损为主(34.5%),其次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14.4%)、房间隔缺损(10.8%)和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0.1%).母亲孕前及孕早期糖尿病(OR=7.321)、孕早期服用抗生素(OR=6.996)、孕早期被动吸烟(OR =4.948)、先心病家族史(OR=3.252)和孕早期上呼吸道感染(OR=3.461)均是先心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应加强孕期健康教育,提高产前产后诊断水平,以早期防治先心病,从而有效降低先心病的发病率.

    作者:郭明;石静云;易彬;刘东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早期监测的研究进展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临床问题,虽然目前对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但由于部分地区及人群对新生儿黄疸没有足够的认识,就医时间晚,或由于部分患儿同时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致使胆红素水平严重升高,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仍很高.2012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对全国28家三级甲等医院348例胆红素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认为胆红素脑病在中国并不少见[1].在北美及欧洲等国家,胆红素脑病发病率为1∶50000至1∶100 000[2],而加拿大研究显示其发病率更高[3].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患儿病史及临床表现,缺乏客观的实验室检查标准,治疗常滞后.由于对预后判定缺少客观依据,家长容易放弃积极的救治.但是对于某些单纯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又可能存在过度治疗.因此,临床上对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早期监测尤为重要.本文对目前胆红素脑病的主要早期监测指标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作者:王晓娇;姜敏;王亚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部B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腹部B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临床可疑NEC早产儿,患儿在诊断可疑NEC后常规行腹部正侧位X线片及腹部B超检查,并在12 h后复查X线片和腹部B超,以出现肠壁增厚、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之中的任何一项判定为阳性结果,均未出现判为阴性结果.采用诊断性检验方法,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ROC曲线评估腹部B超诊断NEC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93例可疑NEC早产儿,男49例,女44例;胎龄(31.4±2.1)周;体重(1825±236)g.第1次检查腹部B超阳性61例,X线平片阳性52例,腹部B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54.9%,准确度66.6%,ROC曲线下面积(AUC)=0.727(95% CI 0.622 ~0.831).12 h后复查腹部B超阳性69例,X线平片阳性53例,腹部B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和45.0%,准确度74.2%,AUC =0.668(95% CI0.554 ~0.783).结论 腹部B超结合临床表现可能优于Bell法在NE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悦;高红霞;易彬;毛宝红;陈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变化及其与脑血流的关系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与脑血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胎龄28 ~ 33周的单胎早产儿100例,根据是否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根据出血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生后第3天、第10天采血应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β和IL-6的浓度,同期进行头颅彩超检测收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值)和阻力指数(RI).结果 纳入的100例早产儿中77例发生PIVH,其中轻度组65例,重度组12例,未发生PIVH对照组23例.胎龄28 ~31周早产儿PIVH发生率与32~33周早产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PIVH比例高于32 ~ 33周早产儿(27.6%比8.3%,P<0.05).出生体重≤1500 g和1501~2000 g早产儿PIVH发生率高于>2000 g早产儿(90.0%、88.5%比46.4%,P<0.05),重度PIVH比例高于>2000 g早产儿(33.3%、4.3%比15.4%,P<0.05).生后第3天重度组患儿血清IL-1β (μg/L)、IL-6 (μg/L)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IL-1β:(90.1±7.4)比(42.7±4.0)、(16.5±4.7),IL-6:(102.5±8.2)比(55.3±7.2)、(20.2±4.4),S/D:(6.65±1.32)比(4.12±0.11)、(2.89±0.13),RI:(0.85±0.12)比(0.72±0.08)、(0.66±0.05),P<0.05];第10天,轻度组患儿血清IL-1β、IL-6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重度组患儿仍高于轻度组及对照组(P<0.05);轻度组及重度组生后第10天血清IL-1β、IL-6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与第3天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PIVH患儿血清IL-1β、IL-6水平与S/D值、RI水平均呈正相关(r>0.5,P均<0.05).结论 血清IL-1β、IL-6水平与颅内出血病情及脑血流有关,动态监测血清IL-1β、IL-6水平有利于判断病情,指导临床诊治.

    作者:杨宁;王新刚;杨娜;孟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乳糜胸7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乳糜胸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乳糜胸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儿病史、临床表现、相关检查、治疗方法、疗程、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7例新生儿乳糜胸患儿,生后40 min至13天起病,其中1例于产前超声即提示有胸腔积液.患儿均有气促、发绀、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患侧胸廓饱满及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5例有肺部湿啰音.经胸部X线、胸部CT或胸部超声证实胸腔积液,左侧4例,右侧2例,双侧1例.胸水白细胞(150 ~72 000)×106/L,乳糜实验均阳性,血总蛋白、白蛋白均明显降低.7例均予胸腔闭式引流,部分患儿予奥曲肽、红霉素、沙培林治疗,疗程7~48天.5例患儿完全吸收出院;1例好转出院,3个月后随访完全吸收;1例因败血症、肺炎死亡.结论 新生儿乳糜胸应早期予以胸腔闭式引流,并联合使用红霉素针胸腔注射和奥曲肽针静脉滴注.难治性乳糜胸经家属同意后可用沙培林治疗.

    作者:杨祖钦;曹小敏;黄玉梅;林振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腹膜后寄生胎一例

    患儿男,生后15 min,因“产前B超提示腹腔占位”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38周,因可疑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3660 g,生后无窒息,羊水Ⅰ o污染,量约800 ml,脐带绕颈2周.母孕3个月时B超发现胎儿腹腔偏左占位,可疑寄生胎,未予特殊处理.入院查体:T 36.9℃,P 120次/min,R 32次/min,成熟儿貌,反应好,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膨隆,左下腹可扪及一个6 cm×4 cm包块,质中,边界清,活动度欠佳,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未见明显异常,甲胎蛋白54 186.4 ng/ml,腹部X线片及B超均提示左侧腹腔占位,内见骨骼钙化影,寄生胎可能(图1).

    作者:汪瑜;石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伴听力损伤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损伤预后情况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检测,对异常者分别于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岁时复查BAEP,直至BAEP恢复正常或年龄至1岁.按照随访时BAEP能否恢复正常分为随访正常组和随访异常组.对随访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967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BAEP异常168例,其中150例按时进行随访的患儿纳入本研究.至随访结束,94.2%的轻度听力损伤者、85.5%的中度听力损伤者和19.2%的重度听力损伤者恢复正常.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酸中毒、B/A比值、黄疸持续时间、BAEP异常程度、胆红素脑病临床表现是随访异常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EP重度异常(OR=9.291)和胆红素脑病临床表现(OR=9.176)是听力损伤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访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伴轻中度BAEP异常者1年内大多可恢复正常,但当存在BAEP重度异常和胆红素脑病临床表现时,1年内听力持续异常的可能性大,需要给予更加积极的神经康复治疗.

    作者:庄严;李贵南;周勇;胡月圆;李军;占彩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后脑积水7例临床体会

    目的 总结超声引导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经验.方法 选择2011-2013年本科收治的因颅内出血后脑积水接受超声引导侧脑室穿刺引流的早产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过程、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7例患儿经侧脑室穿刺引流,其中5例治疗有效,2例治疗无效.2例患儿在引流过程中出现呼吸暂停,另有1例并发颅内感染.结论 超声波引导下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后脑积水具有简单易行、损伤小、并发症少、短期效果显著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朱兴旺;张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脐带结扎方式对早产儿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脐带结扎方式对早产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本院产科顺产出生的早产儿,分别按挤压脐带、延迟脐带结扎及常规脐带结扎三种方法结扎脐带,每组各纳入100例,对3组早产儿出生12 ~24 h的Hb、Hct和部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延迟脐带结扎组Hb(g/L)高于挤压脐带组和常规脐带结扎组[(204 ±25)比(196±16)、(185±12)],挤压脐带组高于常规脐带结扎组;延迟脐带结扎组Hct(%)高于常规脐带结扎组[(67.5±3.0)比(65.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挤压脐带组和延迟脐带结扎组发生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贫血的比例均少于常规脐带结扎组(败血症:11%、13%比24%,NEC:6%、5%比15%,贫血:21%、12%比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挤压脐带组和延迟脐带结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发生RDS、颅内出血、呼吸暂停、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挤压脐带组和延迟脐带结扎组住院时间(天)和住院费用(万元)均低于常规脐带结扎组[住院时间:(28.7±1.5)比(32.4±1.3)、(36.2±1.4),住院费用:(3.1±0.2)比(3.2±0.4)、(3.9±0.3)],挤压脐带组低于延迟脐带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挤压脐带和延迟脐带结扎可减少早产儿部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住院时间和费用,易于临床开展,有利于改善早产儿预后.

    作者:郭芳;朱进秋;罗维真;汤红芳;张霞;李佳;普玲;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型Bartter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第2胎第2产,胎龄29周,因“母亲瘢痕子宫、早产临产”行剖宫产分娩,出生体重1620 g.生后无窒息,羊水量10000 ml.生后30 min因“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收入院.患儿母亲妊娠26周时发现羊水过多.患儿有一胞姐2岁,体健.入院体格检查:血压61/32 mmHg,心率130次/min,体重1620 g(P50),身长40 cm(P50).前囟平软,双肺呼吸音减弱,心、腹无异常,肌张力稍低下.阴囊色素正常,双侧睾丸未下降.入院后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生后3天顺利撤离呼吸机.

    作者:吴文燊;叶秀桢;王艳丽;梁润强;陈运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基因与新生儿感染的研究进展

    先天免疫系统是新生儿防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先天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缺陷和(或)发育不成熟使得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易患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又称甘露聚糖结合蛋白(mannose-binding protein,MBP),是C型凝集素超级家族中的一员.近年来,关于血浆MBL水平与新生儿感染相关的研究较多,现就MBL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新生儿感染诊断和治疗中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俊;封志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早产儿与足月儿静息态功能磁共振默认网络的研究

    目的 探讨早产儿与足月儿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脑默认网络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2-2013年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进行RS-fMRI扫描筛查.通过采用低频振幅(ALFF)算法观察和比较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不同大脑区域ALFF的增强及减弱.结果 研究期间共招募85例新生儿,排除39例脑损伤显著和图像预处理不符合标准者,共46例新生儿的结果纳入后续研究分析.17例早产儿与29例足月儿的RS-fMRI结果显示,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额下回、眶额度层、壳核、前颞叶、中间颞叶、前扣带回、后扣带回、中扣带回、苍白球、旁海马皮质脑区ALFF减弱,楔前叶、距状裂皮质ALFF增强.结论 静息状态下,早产儿在额叶和颞叶等脑区功能活动显著减低,但部分集中在视觉区域的功能活动增强,提示早产儿脑内可能存在补偿效应.

    作者:冯帅;蔡月;祝甜;胡章雪;荔蕊;吴秀双;史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乳糜性淋巴管异常

    胎儿及新生儿的淋巴液量约为成人的5倍,2/3源自肝脏和小肠.淋巴循环受损或者中心静脉压增高均会引起空腔器官或体腔的淋巴漏,进而导致循环中的淋巴细胞、抗体、补体及凝血因子大量丢失,影响免疫及凝血功能,引流量过大终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脱水.一、常见淋巴系统异常1.淋巴管瘤:局部毛细淋巴管扩张和增生形成,常见单纯型、海绵状型、囊状型3种类型,可引起纵隔、心包或者腹膜腔部位渗出.

    作者:Bengtsson BOS;张雯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断为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nBiPAP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分析两组早产儿呼吸暂停缓解率、治疗失败后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共纳入8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观察者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后观察组呼吸暂停缓解率高于对照组(55.0%比32.5%),治疗失败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12.5%比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4度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3~4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PAP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安全,且效果优于nCPAP.

    作者:李芬;彭华保;朱文军;龚晓琴;李莉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乳糖酶缺乏,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乳糖是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一种双糖,母乳中乳糖含量为7.2 g/100 ml,牛乳中乳糖含量为4.7 g/100 ml.乳制品是新生儿主要的能量来源,乳糖为新生儿提供约20%的能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乳糖不仅在能量供给方面起重要作用,亦参与大脑的发育进程.乳糖主要在空肠及回肠吸收,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所分泌的乳糖酶(1 actose)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通过细胞的主动转运而吸收.

    作者:姜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腹腔囊性肿块108例病理与临床结果

    目的 分析新生儿期腹腔囊性肿块患儿的病因、病理、预后及转归.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3年7月我院新生儿外科术前诊断腹腔囊性肿块的病例,分析其性别、入院日龄、病因、治疗效果、病理及随访,总结预后及转归.结果 10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40∶ 68;入院日龄3h至28天,平均12天;住院日8~23天,平均11.2天;105例为足月儿,3例为早产儿.产前检查发现腹腔肿块42例(36例择期剖宫产),新生儿期发现66例(27例剖宫产分娩).91例患儿在新生儿期完成手术,15例患儿在生后1~3个月实施手术,均痊愈出院,另2例未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胆总管囊肿51例,卵巢囊肿25例,肠源性囊肿16例,肠系膜淋巴管瘤6例,其他8例.2例开腹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患儿术后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行肠粘连松解术,恢复良好,其余手术患儿均健康成长.结论 新生儿腹腔囊性肿块以女性稍多见,胆总管囊肿和卵巢囊肿占大部分,肠源性囊肿和肠系膜淋巴管瘤也是常见原因.新生儿腹腔囊性肿块患儿绝大多数预后良好,转归满意.

    作者:夏仁鹏;李碧香;周崇高;王海阳;许光;邹婵娟;王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及多种高危因素与听力损失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NICU的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期按约1∶1的比例选取普通新生儿病房的足月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为双耳瞬态耳声发射(TEOAE)初筛未通过者.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不同胎龄新生儿进行听力测试,以单耳Ⅴ波反应阈> 65 dBpeSPL (30 dBHL)为听力损失的参考指标,对多种高危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对听力损失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本文共检测123例早产儿和100例足月儿,早产儿听力损失总发生率为66.7%(164/246耳),其中各胎龄组异常率分别为<30周100%(12/12耳),30~34周75.0%(87/116耳),35~ 36周55.1%(65/118耳),足月儿总异常率为39.5%(79/200耳).早产儿各胎龄组异常率均高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组之间早产儿BA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胎龄越小,Ⅰ、Ⅲ、Ⅴ波峰潜伏期越延长,而Ⅲ-Ⅴ、Ⅰ-Ⅴ峰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胎龄(F =6.254)、高胆红素血症(F =6.925)、宫内感染(F =8.846)、ABO溶血(F=8.000)是早产儿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的76例听力损失早产儿中,42例恢复正常(55.3%),随访的34例听力损失足月儿中,28例恢复正常(82.4%).结论 BAEP是一种比较客观评价早产儿听力损失及脑干功能的可行检测技术.造成NICU早产儿听力损失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胎龄、高胆红素血症、宫内感染和ABO溶血.

    作者:宋建敏;宋卉;刘芳;程锐;蒋芸菲;李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期起病的亚历山大病一例

    患儿女,生后12天,因“重度窒息复苏后反应差12天”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35周,因宫内窘迫于当地医院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2800 g,Apgar评分1 min 3分,羊水量少,Ⅲ度污染,脐带、胎盘未见异常.生后立即予气管插管、气管内胎粪吸引,吸出约1ml粘稠胎便,其后给予气管插管正压通气,1∶10000肾上腺素气管内滴入等抢救,Apgar评分5 min 5分、10 min 6分,入当地医院NICU治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6天.患儿生后24h内出现下颌持续抖动、口角抽搐,颅脑B超提示脑水肿,予苯巴比妥、限液及利尿治疗,生后4天颅脑B超提示脑水肿较前好转.患儿生后12天仍反应低下、吸吮力弱,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其母孕期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父母非近亲婚配.

    作者:茹喜芳;王颖;叶文倩;吴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预防策略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医院感染能增加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儿的患病率、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本文阐述了关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管理策略.一、手卫生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有效的方法.以下情况应遵守手卫生:接触患儿前后;从患儿污染的部位到清洁部位;进行侵袭性操作之前;接触患儿体液、排泄物、破损的皮肤、伤口敷料之后;直接接触患儿周围环镜后;摘除无菌或被污染的手套后.手上有可见的污染物、手被患儿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以及上完卫生间后必须用流动水肥皂洗手;如果手没有明显污染可用速干酒精类手消毒液消毒.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

    作者:Polin RA;Denson S;Brady MT;卜祥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早产儿血糖代谢特点及其与胰岛素、C肽和皮质醇水平变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糖代谢特点及其与胰岛素、C肽和皮质醇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在本院出生的早产儿为观察组,按胎龄分为<32周组、32 ~ 33周组、34 ~ 36周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科的足月儿为对照组.各组患儿分别于生后24 h、3天、7天进行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和皮质醇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纳入研究的早产儿69例,足月儿52例.早产儿组发生血糖紊乱30例(43.5%),其中低血糖21例(30.4%),高血糖9例(13.0%);足月儿组发生血糖紊乱3例(5.7%),其中低血糖2例(3.8%),高血糖1例(1.9%),早产儿血糖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2~33周、34~ 36周组早产儿生后24h皮质醇水平低于足月儿,胎龄<32周早产儿生后24h及生后3天皮质醇水平高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与足月儿胰岛素、C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血糖代谢紊乱发生率高,早期皮质醇水平可能是影响血糖变化的高危因素,加强早产儿血糖监测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血糖紊乱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

    作者:梅国花;胡建邦;甘景立;黄春香;周建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