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娟;周洪贵;石琪;曹鸿敏;黄锦
笔者在临床用药中,发现头孢唑肟钠与奥硝唑注射液连续用药过程中,发生奥硝唑组液体变色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011-01-20我科护士用配置头孢唑肟钠的注射器继续配置同一患者的奥硝唑组液,放置约10 min后,奥硝唑组液变为淡粉色,发现后立刻为此患者重新配置奥硝唑组液.
作者:张若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他汀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的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但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而且还可以抑制该途径中其他诸如多萜醇、泛醌、法尼醇等代谢,除有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再灌注心肌损伤、抗氧化应激、 影响神经内分泌等作用[1].他汀类药物主要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美伐他汀和阿伐他汀等,是一类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药物,但仍可引起肌肉毒性反应、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临床上,因西立伐他汀与贝特类降脂药合用可造成横纹肌溶解,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频频发生,故已于2001年撤市.为促进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本文对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及防治进行分析.
作者:张力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ICU 2005-11-2010-03所收治的58例ARDS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适当选用NIPPV及有创通气的方法,并适当限制液体入量的治疗原则,改善患者的愈合,降低死亡率.结果 58例患者中,存活39例(67.2%),死亡12例(20.7%),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7例(12.1%).结论 ARDS患者应早期使用机械通气治疗,及时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减轻肺水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营养支持、控制感染等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刘燕;王磊;周少华;李万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关节腔注射曲安奈德、透明质酸钠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OA)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膝OA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关节腔注射每周1次,共5周,首次注射曲安奈德1 ml+透明质酸钠2 ml,后4次每次注射2 ml透明质酸钠.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功能锻炼.观察两组疗效和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B组优良率显著高于A组,而关节功能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关节腔注射曲安奈德、透明质酸钠联合功能锻炼是治疗膝OA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甲亢性肌病)主要指甲状腺功能亢进伴发肌肉病变,是甲亢的并发症之一.甲亢性肌病一般分为五型[1,2]:(1)甲亢伴周期性麻痹(TPP);(2)甲亢伴重症肌无力(TMG);(3)慢性甲亢性肌病(CTM);(4)甲亢突眼性眼肌麻痹;(5)急性甲亢性肌病(ATM).现分别就甲亢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病理、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曹忠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口腔真菌感染是血液病患者大剂量化疗中常见的口腔感染之一.由于化疗药物的刺激,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极易造成口腔真菌感染,若治疗不及时,还可引起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深部组织器官[1].我科于2009-01-2010-03采用局部外涂制酶菌素加麻油治疗大剂量化疗后引起口腔真菌感染20例,疗效明显,介绍如下.
作者:吴金凤;李碧香;周丽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34例重叠综合征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的改善情况.结果 除10例患者改用有创机械通气外,余24例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均有明显好转.结论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重叠综合征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杨永丰;贾芳;彭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狼疮性肾炎合并败血症并不少见,但合并重症利斯特菌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后治愈病例者尚未检索到有关报道.现将狼疮性肾炎合并利斯特菌败血症治愈1例分析如下.
作者:陈媛;程博娅;李岩峰;王晶洁;李莉莉;孙天宇;杨广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对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误诊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如下.1 病历摘要女,32岁.以反复四肢肌肉抽搐5 a为主诉入院.患者平素性急、易怒,经常情绪烦躁,焦虑不安,5 a前至今,每于外界因素刺激或情绪激动情况下出现四肢肌肉抽搐,手足肌肉呈强直性收缩,拇指内收,其他手指并紧,指间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呈助产士式,感觉异常,口唇、手指、脚趾末端麻木,发作时偶伴意识不清及口吐白沫,但无口角歪斜,亦无二便失禁,曾于当地卫生所及县级医院就诊,均考虑癔症可能性大,予服用抗焦虑药物、镇静药物及针灸治疗,症状可略缓解,但仍时有发作.
作者:刘若实;杜立阳;刘艳;刘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终末期肾病(ESRD)并发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即使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也常见,为ESRD患者重要死亡原因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并发症的治愈率,总结分析本院近6 a来32例规律血液透析并发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作者:余咏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1 病历摘要女,15岁.因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2 d入院.血常规检查示:WBC 17.5×109/L,N 0.82,腹腔彩超:盆腔少量积液.查体:腹平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尤以右下腹为重,肠鸣音稍弱.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炎症不明显,子宫附件未见病变,盆腔少量血性液体,子宫直肠陷凹稍突起,腹膜呈浅蓝色.术中请妇科会诊,再次询问病史,患者未来月经,50 d余前有过类似症状,当地医院考虑阑尾炎,给予消炎治疗后好转.
作者:姚江波;邵海萍;崔夕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时相蛋白与小儿脓毒症肝损伤的关系.方法 脓毒症组50例,普通感染组30例,健康小儿组30例.入选病例入院后立即检测血清TF、PA、AB、ALT.结果 血清TF、PA与ALT相关系数分别为:r=-0.506,r=-0.613(P<0.05),回归方程为:PA=187.457-1.393 ALT;TF=2.941-0.021 ALT.结论 血清TF、PA与小儿脓毒症肝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刘大鹏;王群思;熊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合并胸腹联合伤的治疗.方法 先行抗休克治疗,稳定收缩血压在68 mm Hg,根据伤情决定手术方式.若为脏器破裂大出血,则采取边抗休克边手术方式进行.若颅脑损伤与胸腹伤均危及患者生命,则需多科协作实行手术治疗.结果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判定,死亡27例,良好49例,中残7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颅脑损伤合并胸腹联合伤患者,应早期诊断,积极抢救.经过正确及时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茂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对重症胰腺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31岁.既往身体健康,突发晕厥倒于路边被120于11:30送至急诊科,自述胸闷伴全身不适,近2 d未进食,入院时查体:T 36 ℃,HR 53次/min,R 18次/min,BP 102/86 mm Hg,自主体位,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神志淡漠,查体不合作,少气懒言,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软,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剑突下轻压痛,肝脾未及,四肢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症未引出.
作者:马跃;李功妍;王永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对食管癌切除、全胃代食管;食管癌切除、管胃代食管术后心肺功能改变的对比研究.方法 按照统计原则对比两种术式术后心功能、肺功能指标的变化而进行分析.结果 管胃组术后对心电、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数值的改变比全胃组术后的改变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切除管胃代食管术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弱于食管癌切除全胃代食管术.
作者:何宇杰;闫凤杰;王海英;高秀梅;王春艳;于大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与同期本地区三级医院急诊医务人员复苏操作质量对照,评价规范化急救技能训练对泰安地区全运会医疗志愿者心肺复苏操作质量的作用.方法 随机检测本地区连续参加规范化心肺复苏技术培训3个月56名医疗志愿者(规范化培训组)的心肺复苏操作质量,并与同期泰安市三级医院急诊科近1 a内未参加规范化心肺复苏培训62名医务人员(对照组)的复苏操作质量进行对照.结果 志愿者完成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总合格率分别为83.2%和33.1%,志愿者按压幅度、按压频率、按压间释放压力合格率高于对照组(87.65%、89.3%、94.6% vs 41.9%、48.4%、67.7%,P<0.01);整个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3±18.2) s vs (116.1±5.1) s,P>0.05];单组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48±1.2) vs (7.49±1.5),P<0.01];每分钟实际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3±3.6) vs (77.8±2.1),P>0.05);按压/通气时间比分别为(2.6∶1 vs 2.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肺复苏操作质量与按压手法、按压姿势及反复规范化培训明显相关,分别为[OR 13.46,95%CI (2.32~71.3); OR 31.81,95%CI (3.60~263.4);OR 4.17,95%CI (1.17~14.2)].结论 经反复规范培训的医疗志愿者心肺复苏操作质量明显优于未经培训的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有助于提高CPR操作质量.
作者:孟凡山;赵玉兰;王永清;戴冬梅;刘永强;李延鹏;李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漏诊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35岁.因发热、尿频、尿急伴全身皮疹5 d余至我院就诊,患者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伴有体温上升,无咳嗽、咳痰,无腰痛、腹泻等,自服感冒药后体温稍有下降,并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全身多处出现皮疹、风团.
作者:瞿金龙;林兆奋;李文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焦作第四人民医院2007-06-2009-05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 3 a内1 863份归档病历及门诊处方,针对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抗真菌药物使用病例为1 683例.其中,诊断不确定使用为39.6%,治疗性使用为60.4%.结论 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虽然要求依据敏感性试验,但仍存在无指征滥用抗菌药物、无指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及细菌敏感性试验较低等问题.
作者:王西良;魏培翰;曹其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治疗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治疗方案.方法 将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106例患者随机分为聚焦超声单次治疗组(53例)与多次治疗组(53例).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观察病变部位的症状及体征,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多次治疗组治愈率(62.26%)显著高于单次治疗组(33.96%)(P<0.01),其中多次治疗组苔癣型治愈率(80%)显著高于单次治疗组(36.36%)(P<0.01),多次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93%)显著低于单次治疗组(30%)(P<0.01).结论 聚焦超声多次治疗较单次治疗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更有效、更安全.
作者:刘玉娟;周洪贵;石琪;曹鸿敏;黄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定性检测185例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血清中的肺炎衣原体(Cpn)抗体和肺炎支原体(MP)抗体,同时进行痰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 18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以单纯细菌性感染为主占56.2%,其次为肺炎衣原体感染占15.1%,肺炎支原体感染占13%,混合感染占15.7%.结论 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增高,混合感染较为普遍.因此,对老年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及时检测血清中的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栗晓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