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静脉冷灌注下全胰切除术

杨占宇;刘祥德;卢倩;毕华强;唐腾骞;别平

关键词:胰腺肿瘤, 全胰切除术, 门静脉灌注
摘要:全胰切除术是胰腺恶性肿瘤累及后腹膜但无肝转移患者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联合部分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血管切除的全胰切除术需要进行门静脉血流阻断,若阻断时间过长,使术前已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在术后极易发生肝功能不全,甚至肝功能衰竭.我们应用门静脉冷灌注技术,为一例肠系膜上血管受侵犯的患者成功实施了全胰切除术,效果良好.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肝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全国7年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1版)将肿瘤直径>5 cm且≤10 cm的肝癌称为大肝癌,直径>10 cm的称为巨大肝癌.我院1999年至2003年收治6446例肝癌患者,肿瘤直径<3 cm的5年生存率达66.2%(524/792);直径为3~5 cm的5年生存率达58.2%(917/1575);>5 cm的5年生存率为27.5%(1122/4079).3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9.5%(313/792)、30.1%(474/1575)、21.6%(881/4079).

    作者:杨甲梅;谢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致反流性胆管炎一例

    患者女,72岁.因上腹部剧痛,伴呕吐,发热1 d于2005年7月14日入院.体格检查:急性痛苦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上腹部剑突下深在的中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区轻度叩击痛.

    作者:于树森;栾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早期食管癌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早期食管癌内镜及病理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西南医院收治的6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内镜和病理特点.结果 食管上段癌8例,中段癌42例,下段癌12例.内镜分型依次为表面扩散生长型30例,双向生长型11例,腔内生长型9例,壁内生长型7例,混合生长型5例.多数肿瘤直径为1.0~2.9 cm.行外科手术治疗38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23例、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1例.术后病理检查:原位癌13例,黏膜内癌22例,黏膜下癌27例,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22)和15%(4/27).病理分型:鳞癌57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肉瘤化癌、梭形细胞癌各1例.结论 早期食管癌好发于食管中段,以表面扩散生长型多见,以鳞癌为主,普通内镜联合卢戈液和美蓝检查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方法.

    作者:武育卫;彭贵勇;龙庆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LIGHT基因和干扰素-γ转染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脂质体介导LIGHT基因和IFN-γ转染诱导肝癌HepG2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方法 以脂质体介导LIGHT基因和IFN-γ转染肝癌HepG2细胞,设立转染组(单转、联合转染组)和对照组(未转染组).分别于转染后12、24、48 h检测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率、Bcl-2及Caspase-8的表达量,并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1)细胞凋亡率:单转组转染后12、24、48 h为18.8%±3.5%、25.7%±2.8%、36.4%±3.6%;联合转染组为23.8%±2.4%、31.1%±2.1%、42.5%±4.5%;对照组为8.7%±2.1%、9.3%±1.6%、10.9%±1.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9,53.33,48.28,P<0.01).(2)Bcl-2表达量:单转组在转染后12、24、48 h为16.4%±5.0%、13.4%±3.5%、8.6%±2.3%;联合转染组为14.7%±3.8%、9.1%±2.0%、4.6%±2.0%;对照组为25.3%±6.3%、19.8%±4.4%、10.1%±3.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9.12.29,5.81,P<0.05).(3)Caspase-8表达量:单转组在转染后12、24、48 h为19.3%±2.4%、27.2%±1.9%、33.7%±3.0%;联合转染组为22.7%±2.2%、30.9%±3.1%、38.2%±3.2%;对照组为1.2%±0.8%、1.8%±0.6%、3.2%±1.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4,112.78,101.61,P<0.01).结论 LIGHT基因转染肝癌HepG2细胞后通过调节Bcl-2及Caspase-8的表达来发挥促凋亡作用,IFN-γ能增强LIGHT基因诱导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

    作者:李金朋;吴力群;韩冰;卢云;吕振华;刘相萍;杨堃;隋爱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自1990年Jacobs和Fowler先后在腹腔镜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和乙状结肠切除术获得成功以来,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可行性和优点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我院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共3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郭渝明;霍芊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大肝癌和巨大肝癌手术切除20年回顾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新发HCC病例超过100万,其中约50%发生在中国内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裘法祖和吴孟超教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开始采用肝切除治疗HCC,开创了HCC外科手术治疗的先河.

    作者:陈孝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癌手术治疗进展

    外科手术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30%~40%的肝癌患者可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或肝移植[1].近年来肝癌外科的发展已不再单纯重视外科技巧方面的改进,肝储备功能、肿瘤可切除性的精确评估、肿瘤生物学对外科治疗的影响、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干预等方面已成为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作者:樊嘉;史颖弘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异位胰腺合并胰管汇流异常致胰腺炎一例

    患者男,56岁,因反复中上腹胀痛不适入院.2003年曾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2008年6月在外院行ERCP发现胆总管下端乳头狭窄行EST,术后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08年6月3日入我院检查.体格检查: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郭丽萍;唐春;林珺;陈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高渗盐水增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增效RFA治疗肝癌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1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2例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共48个肿瘤结节,直径为1.2~7.5 cm,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或在开腹直视下将射频电极置于肿瘤内,同时置入20G的穿刺针,射频治疗过程中从穿刺针间断注入高渗盐水5~10 ml.随访3~79个月,术后定期行造影或CT检查动态监测RFA治疗效果.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AFP水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18例术前AFP阳性患者中有14例完全转为阴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03,P<0.05).术后超声造影或CT检查显示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4%(45/48),直径≤4.0 cm的肿瘤结节完全坏死.并发症发生率为5%(2/42),无手术死亡.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l%、85%、70%.结论 高渗盐水增效RFA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郭峰;徐泽宽;俞同福;胡建群;钱祝银;戴存才;叶新华;苗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及建立判别方程.方法 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2003年11月至2006年4月大坪医院收治的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67例良性肝病患者(肝病组)、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的12项肿瘤标志物,并在肝癌组与肝病组患者之间建立判别方程.采用方差分析和X2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组中87例患者肿瘤标志物呈阳性表达(89%),肝病组中有13例呈阳性表达(19%),对照组中有2例呈阳性表达(4%).3组中的AFP、CEA、铁蛋白、CA19-9和CA125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530,40.472,31.708,75.897,153.066,P<0.05).联合检测这5项指标,肝癌临床诊断符合率提高为89%,明显高于单项AFP检测的64%(X2=16.362,P<0.05).所建判别方程的判断准确率为90%.结论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优于单独AFP检测,可用于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李增鹏;聂志林;张沁宏;仲召阳;向德兵;金丰;王阎;王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进展,肿瘤的治疗已进入了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相对于手术、放疗、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手段,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选择性高、不易发生耐药且毒副作用小的优点,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陈敏山;张耀军;徐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门静脉冷灌注下全胰切除术

    全胰切除术是胰腺恶性肿瘤累及后腹膜但无肝转移患者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联合部分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血管切除的全胰切除术需要进行门静脉血流阻断,若阻断时间过长,使术前已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在术后极易发生肝功能不全,甚至肝功能衰竭.我们应用门静脉冷灌注技术,为一例肠系膜上血管受侵犯的患者成功实施了全胰切除术,效果良好.

    作者:杨占宇;刘祥德;卢倩;毕华强;唐腾骞;别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经肝动脉介入治疗(TAIT)在肝转移癌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7年1月至2000年6月收治的470例肝转移癌患者共行TAIT 1231例次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近期、远期疗效和毒副作用,评价TAIT对肝转移癌患者的疗效,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470例患者中有94例完全缓解,143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50.4%(237/470),中位生存时间为13.5个月,0.5、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4%、66.8%、35.6%、16.9%、7.3%,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原发肿瘤是否切除、肿瘤血供状况、肝转移癌是单发还是多发、有无门静脉栓塞、TAIT后是否行辅助化疗、原发肿瘤是否为乳腺癌、肿瘤是否累及多个肝叶、TAIT前是否伴有其他部位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8项因素(X2=17.322,12.593,8.721,8.573,8.492,7.838,5.623,5.463,P<0.05).结论 TAIT对不能手术的肝转移癌是一种有效姑息性治疗方法.原发肿瘤已切除、肿瘤血供丰富、孤立性肝转移癌、肿瘤仅累及单个肝叶、无门静脉栓塞、原发肿瘤为乳腺癌、TAIT后行辅助化疗、无其他部位转移的患者,TAIT疗效较好.

    作者:闫东;李槐;魏文强;刘德忠;曾辉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ERCP术后十二指肠穿孔合并出血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反复右中上腹胀痛2个月于2006年5月入院.该患者1988年因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Ⅱ式吻合;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

    作者:许志伟;王建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改良脂肪清除术对直肠癌患者直肠系膜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

    目的 运用改良脂肪清除术处理直肠癌标本,并探讨直肠癌标本直肠系膜内淋巴结的数量、分布及转移规律.方法 选取2003年至2008年就诊于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的60例未经过新辅助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设为研究组,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应用改良脂肪清除技术对标本进行处理.同期对照组50例患者于TME术后取直肠癌标本并采用福尔马林浸泡法固定24 h,常规手工检出系膜淋巴结.研究组直肠系膜被分割为前、后、左、右4个象限,每个象限被进一步分割为上、中、下3段.两组淋巴结检出率及淋巴结转移率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1)研究组共检出1436枚系膜淋巴结(平均23.9枚/例),对照组共检出525枚(平均10.5枚/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53,P

    作者:姚云峰;王林;刘毅强;杜长征;顾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银杏苦内酯B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目的 通过银杏苦内酯B(BN52021)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拮抗作用,探讨BN52021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 Wistar大鼠1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只)、SAP组(60只)、BN52021组(60只),每组按不同时相点(1、2、3、6、12、24 h)分为6小组,分别监测血清淀粉酶的变化,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监测胰腺组织PAF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对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血清淀粉酶和病理学结果显示SAP制模成功,BN52021组血清淀粉酶在3、6、24 h[(4185 ±148)U/L,(3785 ±124)U/L,(1360 ±161)U/L]较SAP组[(4799 ±107)U/L,(4920±140)U/L,(2283±127)U/L]显著降低,病理学评分在3、6、12 h(5.95 ±0.19,5.55 ±0.36,6.72 ±0.30)较SAP组(8.85±0.39,9.15±0.55,10.10±0.65)显著降低;PAF受体mRNA及蛋白检测结果显示,SAP组和BN52021组早期逐渐上升(0.49±0.09~0.71±0.14,0.43±0.06~1.69±0.06),在3 h达到高峰,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8.6.24,P<0.05).结论 PAF受体在SAP大鼠胰腺组织中表达是动态变化的,PAF受体参与了SAP病情的发生、发展;BN52021可降低SAP血清淀粉酶和改善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胰腺组织PAF受体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作者:赵平;夏时海;赵志伶;夏国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大鼠肝星状细胞和库普弗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 应用改良的方法同步分离、培养和鉴定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和库普弗细胞(KC).方法 采用Ⅳ型胶原酶肝脏灌注消化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体外同步分离、纯化及培养HSC和KC,并用光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子显微镜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每只大鼠HSC和KC的细胞获得率分别为(1.8~2.9)×107和(0.8~1.4)×107,平均纯度分别为94.7%±1.7%和95.2%±1.5%,活力分别为95.5%±1.3%和96.4%±2.4%.结论 Ⅳ型胶原酶肝脏灌注消化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体外同步分离培养HSC和KC方法简单,细胞获得率、活力和纯度高.

    作者:张志奇;邱江锋;赵刚;陈炜;兰斓;吴志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Pringle法导致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癌肝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PrinCe法肝门阻断所致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影响肝癌肝切除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西南医院收治的315例行肝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进行肝切除时采用Pringle法肝门阻断的分为缺血再灌注组(194例);肝切除时采用CUSA刀、Tissuelink电刀而没有进行肝门阻断的分为非缺血组(121例).采用:检验、X2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和预后情况.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中位年龄为49岁,较非缺血组中位年龄59岁明显年轻(X2=4.12,P<0.05).缺血再灌注组肿瘤直径5 cm者占55.7%(108/194),非缺血组5 cm者占68.6%(83/1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P<0.05).缺血再灌注组术后第3、7天AST分别为255 U/L和112 U/L,明显高于非缺血组的128 U/L和35 U/L(X2=4.57,5.89,P<0.05);缺血再灌注组术后第3天Tbil为56 U/L,高于非缺血组的39 U/L(X2=4.79,P<0.05);缺血再灌注组的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非缺血组(X2=5.93,8.32,P<0.05).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是否行肝门阻断和有无门静脉侵犯是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采用Pringle法肝门阻断导致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明显降低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

    作者:夏锋;王曙光;别平;马宽生;李晓武;郑树国;冯晓彬;董家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与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肽对人肝癌细胞株体外侵袭表型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与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肽(AWYPLPP肽)对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体外侵袭表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侵袭实验探讨AWYPLPP肽对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株体外侵袭表型的影响;利用迁移实验、黏附实验和明胶酶谱实验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在AWYPLPP肽浓度为0.10~100.00 μmol/L时,其能显著促进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HCCLM3的侵袭能力,呈剂量效应关系;在浓度为100.00μmoL/L时,其能促进其他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MHCC97、MHCC97H和HCCL,M6的侵袭能力(F=4.84,8.19,25.42,P<0.05),对低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MHCC97L、PLC/PRE/5和Hep3B的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迁移实验和黏附实验表明,AWYPLPP肽对HCCLM3的迁移和黏附能力无影响;明胶酶谱实验发现,AWYPLPP肽作用后HCCLM3细胞分泌活性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明显增加.结论 AWYPLPP肽能促进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体外侵袭能力,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活性型MMP-9分泌增加有关.

    作者:王伟;荚卫东;孙惠川;许戈良;周海军;李建生;汤钊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治疗理念与策略的转变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病死率很高的常见恶性肿瘤.半个世纪以来,新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地应用于HCC的治疗,形成了包括手术治疗(肝切除术和肝移植)、经皮肿瘤消融治疗(PEI、RFA和MA)、经肝动脉治疗(栓塞、灌注化疗和栓塞化疗)、体外能理源治疗(放疗和HIFU)、全身化疗(生物靶向药物、细胞毒药物和激素)等多元化治疗的格局[1].

    作者:董家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