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肝5项ELISA 水浴箱与快速孵育器使用结果的可比性

董旭才;史欢欢;程芳;王蔓;徐静;张惠中

关键词:乙肝, 水浴箱, 快速孵育器
摘要:目的:探讨及评价乙肝5项ELISA使用水浴箱与快速孵育器实验的结果比对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乙肝患者92例,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184例作为对照,采用水浴箱和快速孵育器用ELISA同时检测标本的乙肝5项。结果2组结果阳性符合率较高。水浴箱的标本OD值的平均值会比较高。但是快速孵育器的标本S/CO值平均值较高,与其CO值比水浴箱的标本高有关系。结论日常工作中可引进快速孵育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弱反应性”结果的标本,需要使用水浴箱复查,并做好记录。快速孵育器好只用于 HBsAg的反应,因其他四项的反应流程时间比较短,并且有部分结果不符合。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OADs)用于治疗以预混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OADs为降糖方案的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T2DM )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2例预混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OADs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停止正在使用的预混胰岛素,改用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治疗16周,比较受试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体质量指数(BMI)和胰岛素剂量,并记录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研究,经甘精胰岛素治疗16周后,受试者HbA1c、FBG、BM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甘精胰岛素使用剂量较入组时预混胰岛素剂量显著减少(P<0.01)。治疗期间有2例(6.2%)受试者发生低血糖事件2次,均为一般性低血糖。结论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能有效改善预混胰岛素加或不加OADs治疗失败的T2DM 患者的糖代谢,并且不增加体质量。

    作者:周春来;丘霞;何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联合测定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PS)测定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418例其他原因所致急腹症患者和78例健康对照组人员进行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结果5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AMY和LPS升高的敏感性分别为86.3%和92.2%。418例非急性胰腺炎的急腹症患者中,AMY、LPS升高和二者均升高的特异性分别为90.4%、91.7%和100%。结论联合测定血清AMY和LPS可提高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急性胰腺炎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耿生;王文武;张真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烧伤患者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 T )在烧伤患者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69例烧伤患者经血培养、分泌物和穿刺液培养等病原学检查确认细菌性感染96例,非细菌性感染73例,2组患者同时进行PCT、WB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查,比较这3项指标在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价值,并进一步研究PCT浓度水平与烧伤程度的关系。结果细菌性感染组烧伤患者血清PCT、WBC和hs‐CRP浓度水平明显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P<0.05)。PCT诊断细菌性感染敏感性为90.63%,特异性为89.04%,阳性预测值为91.58%,阴性预测值为87.84%,PC T 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其他两项炎症指标, PCT的浓度水平与烧伤患者的烧伤程度成正相关。结论细菌性感染的烧伤患者血清 PCT、WBC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 PCT作为诊断细菌性感染标志物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优于WBC和hs‐CRP两项炎症指标。

    作者:张立营;陈朴;沈伟;何灵波;高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降钙素原对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表达水平的改变,探讨其在预测SAP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48例被确诊的S A 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测定S A P患者住院不同时间段的存活组和死亡组的PCT水平,并同时对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临床特征比较,性别、体温、白细胞(WBC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C T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刚刚入院的PCT 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后面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存活组的 PCT 水平、APACHE Ⅱ评分都进行性下降,而死亡组的PCT 水平、APACHE Ⅱ评分则进行性升高。结论 PCT对SAP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景华;郭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应用ROC曲线评价不同方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荧光定量法和循环酶法检测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及健康对照组 Hcy的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曲线分析评价2种方法检测 Hcy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种方法均显示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血清 Hcy水平、高Hcy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单纯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之间血清Hcy水平及高 Hcy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循环酶法检测 Hcy的诊断灵敏度(67.5%)和特异性(85.3%)均较高,而荧光定量法灵敏度较低(40%),特异性好(97.1%);H cy与三酰甘油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94.1%,均高于 Hcy单指标诊断效能。结论 Hcy的升高与高血压相关,但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并非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循环酶法检测Hcy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诊断效能优于荧光定量法,Hcy与三酰甘油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

    作者:黄虞;翟素莲;杜冀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G抗原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G抗原(sHLA‐G)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同期230例宫颈癌患者、12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患者及30例健康自愿者的血清sHLA‐G水平及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清中宫颈癌相关抗原(T A‐4)和SCC‐Ag水平,分析其在各组间的差异及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血清中sHLA‐Ag、TA‐4及鳞形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水平的比较:血清sHLA‐G浓度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宫颈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IN各组(P=0.000,P=0.000,P=0.002,P=0.006);CIN Ⅲ级组明显高于CINⅠ级组和对照组( P=0.001,P=0.021)。各组间血清 T A‐4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宫颈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 Ⅰ级组和CIN Ⅱ级组(P=0.003,P=0.008,P=0.018);CIN Ⅲ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与CIN Ⅰ级组(P=0.023,P=0.031)。各组间血清SCC‐Ag浓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宫颈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 Ⅰ级组与CIN Ⅱ级组(P=0.000, P=0.001,P=0.007);CIN Ⅲ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IN Ⅰ级组(P=0.013,P=0.021)。(2)血清sHLA‐G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宫颈癌患者血浆中sHLA‐G水平与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08,P=0.031),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宫颈癌FIGO分期Ⅲ、Ⅳ期患者的血清sHLA‐G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U=7.125,P=0.008),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浆sHLA‐G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U=4.651,P=0.031)。结论血清sHLA‐G水平检测有助于宫颈癌及CIN Ⅲ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指标。但其与发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特异性分析仍有待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作者:田玫玲;卢庆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检测网织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S‐500i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的网织血小板(RP )及其在血小板(PL T )减少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5例和健康体检者60例,利用XS‐500i分析仪对其血样(RP、PL T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健康对照组RP (7.16±1.99)%低于ITP患者的RP%为(23.61 ± 7.26)%(P<0.01);高于AA患者的RP为(4.12±1.81)%、(P<0.05),ITP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RP%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和AA两者绝对值都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检测RP对诊断和鉴别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及监测AA等血液病化疗后骨髓增生情况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邰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分析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情况,便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预防和临床用药。方法从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间该院因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76例分离获得肺炎链球菌菌株,行荚膜肿胀试验确定其血清型。结果76株菌株中,2株呈阴性,其余74株分属于19F、19A、14、9v、7F等8个血清型,以19F和19A为常见,而血清型8为少见;同时,PCV7覆盖率仅为68.4%,而对于PCV13的覆盖率达94.7%。结论肺炎链球菌血清分型检测有助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预防,PCV13应作为疫苗接种的首选,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

    作者:陆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 HBV DNA 和 HBV-M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前S1抗原(Pre‐S1Ag)与 HBV DNA、HBV‐M 及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905例 HBV 感染者(HBV 感染组)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 Pre‐S1Ag、HBV‐M、HBV DNA和肝功能检测。结果905例标本中,Pre‐S1Ag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8.51%(620/905)和67.96%(615/9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064,P>0.05);570例 HBeAg阳性组中,HBV Pre‐S1阳性率为85.08%(485/570),显著高于 HBeAg阴性组的 Pre‐SAg1阳性率40.30%(135/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81,P<0.01)。Pre‐S1 Ag阳性组与阴性组ALT、AST异常率分别为53.22%、25.96%和51.29%、3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ALT =53.148,P< 0.001,χ2AST =66.635,P<0.001)。结论 Pre‐S1Ag是乙肝病毒感染与复制的可靠指标,与HBV‐DNA阳性相关度高,是对 HBeAg的重要补充和加强,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及时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李彩东;吴斌;陈锡莲;段正军;田鹏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江门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2011~2013年江门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情况,从中了解不同试剂的阳性率和不同年龄段的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本站2011~2013年无偿献血者的标本分别用新创和万泰两种试剂进行初筛,初筛阳性的标本送市皮肤医院用TPPA法进行确认。但经TPPA确证后阳性率为77%以上,国内对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数据的报道几乎都是 ELISA筛查数据[1‐4]。结果两种试剂初筛阳性的标本与年龄有一定的关联性,36~45岁的男性感染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但是女性献血者的梅毒平均感染率要高于男性。而且两种试剂的阳性率也有所不同,新创试剂的真阳性率要高于万泰试剂。结论为了更好地选择初筛试剂,招募低危献血者,节约血液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医据。

    作者:廖惠容;翁远桥;陈日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 12水平的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及维生素B12(VitB12)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 Hcy、FA及VitB12水平,并与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23.16±8.17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8.09±2.45μmol/L ,P<0.01),血清FA水平(6.12±2.19 ng/mL)和VitB12水平(323.92±133.79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0.57±5.70 ng/mL ,530.85±168.56μmol/L ,P<0.01)。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与FA及VitB12水平均呈负相关(r1=-0.444,r2=-0.535,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FA和VitB12水平下降有关。

    作者:李顺君;吴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恒温扩增技术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感染性疾病是重要的公共健康卫生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300万以上的人群死于感染性疾病[1]。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和病毒引起,其次是真菌和寄生虫。某些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临床症状相似,但致病机制、发病进程完全不同,需要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早期及时确定感染原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使严重感染的生存率下降5倍[2]。因此,对于发病率和病死率非常高的感染性疾病,早期明确诊断十分重要,不仅指导临床有效用药,还阻止耐药病原体蔓延,所以建立快速、准确、敏感且低廉的病原体诊断方法颇为重要。

    作者:罗茗月(综述);熊礼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联合检测血清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血清铁蛋白(SF)、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冠心病(CH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该院随机抽取的100例CHD患者和90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SF、LDL、CRP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HD组中的SF、LDL、CRP血清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中的SF、LDL、CRP单一检测以及3项联检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HD组中,SF、LDL、CRP 3项联检的阳性率均大于单一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F、LDL、CR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CHD的诊断率。

    作者:薛金方;王小波;邓海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106例肾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探讨

    目的:探讨106例肾性贫血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变化来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肾性贫血的患者使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分别以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和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确认铁缺乏指标指导补铁,2组间的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在补铁治疗前后CHr、MCH、MCV、RDW、MCHC检测结果的变化。结果(1)2组CHr与SF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使用的铁剂剂量小于后者(527.34±37.67比583.54±30.84,P<0.05);(2)CHr在补铁治疗第7天后出现显著治疗效果(P<0.01)。结论CHr作为铁缺乏指标,在肾性贫血患者的补铁剂量具有更安全、稳定、简便的优点。

    作者:陈寿云;曹金如;蒲育栋;袁博华;杨嘉兴;肖永杰;邓汉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全自动红细胞沉降率分析仪 M onitor-100测定结果的评价

    目的:评价全自动血沉仪Monitor‐100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住院和门诊患者146例,采用自动ESR分析仪Monitor‐100的30 min和1 h及魏氏法测定 ESR ,并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并进行重复性检测。结果(1)仪器法30 min、仪器法1 h、魏氏法检测ESR值分别为37.8±34.1、38.1±33.7和36.4±32.9,两两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仪器法30 min、仪器法1 h、魏氏法的阳性结果检出率依次为43.2%、44.5%和45.2%,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3)仪器法30 min、仪器法1 h、仪器法30 min与魏氏法、仪器法1 h与魏氏法之间比较,Kapper值依次为0.944、0.875、0.903。(4)重复性检测 CV值均较小,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全自动ESR分析仪Monitor‐100与魏氏法相比,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较低,且一致性、重复性极好,方便快速且安全,应在临床上大量推广。

    作者:田鹏鹏;魏运梅;周名;田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试剂盒抗干扰性能评价

    目的: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的抗干扰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参考CLSI EP7‐A2文件,对SOD试剂盒进行干扰性能评价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样本中维生素C(Vc)浓度≤0.3 g/L时对SOD测定无干扰;血红蛋白(Hb)对SOD测定呈现非线性干扰趋势,根据其非线性拟合方程,计算得出当样品中 Hb浓度≤12 g/L时,对SOD结果测定无干扰;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FB)对SOD测定均呈现出线性干扰趋势,根据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计算得出当样品中CB浓度≤0.049 g/L ,FB浓度≤0.075 g/L时,对SOD结果测定无干扰。结论 SOD试剂盒对Vc及Hb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CB及FB的抗干扰性则有一定的限制。

    作者:马骥;陆慧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方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和多重PCR技术用于检测和筛查食源性致病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设计靶细胞引物序列,采用生物素标记反向引物5′端,氨基基团标记寡核苷酸探针5′端。将探针在固相载体上点样,制备基因芯片,PCR产物与芯片点制探针区域进行杂交,并对PCR杂交反应的体系进行优化。结果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志贺氏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布鲁氏菌、奇异变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菌等多种病原菌,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细菌纯培养物灵敏度为5.0×102CFU/mL,DNA检测灵敏度为0.1pg,检测分离菌株符合率为100%。利用引物建立和优化了PCR检测体系,分别确定了Mg2+浓度和退火温度Tm值为1.5mmol/L和56℃,检测灵敏度达到10pg,此灵敏度下可以扩增出全部特异性引物条带。结论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和多重PCR技术可以有效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为高通量筛查检测病原菌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在食品安全领域推广应用。

    作者:罗宇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直接药敏试验与常规药敏试验在血培养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评价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新会中医院280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对上述280份标本分别予以直接药物敏感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研究2种检测结果的细菌鉴定结果以及药敏结果在2种不同方法中的相关性。结果直接细菌鉴定法与常规细菌鉴定法的一致性为92.5%,2种检测方式的敏感度、药物耐药及中度敏感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直接药敏试验可以缩短血培养阳性标本的报告时间,有效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梁剑宁;苏群志;李洁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实时荧光定量 PC R检测75例疑似甲型流感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75例疑似甲型流感检测结果,了解本市流感患者分布情况,为疾病早期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75疑似甲型流感患者的鼻、咽拭子标本中病毒感染情况。结果75例疑似患者标本中,共检出甲型流感病毒13例,其中 H1N1亚型9例,平均年龄大于50岁。时间分布为2013年3月份3例、4月份1例,2014年1月份7例、2月份2例;未检测出 H7N9亚型。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快速、准确率高的特点,冬季为流感高发季节,老年患者为流感病毒易感人群,应及时加强监测,早期治疗。

    作者:吴敏;张立;王冰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微生物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其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学生要学好微生物检验这门课,除了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熟练各种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1]。微生物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其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微生物检验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不断实践,我们得出“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结合病例教学法”在微生物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中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秀平;李争鸣;张荔茗;桂芳;周秀萍;费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