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刘臣海;黄强;谢放;邵峰
随着影像学、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胆道外科领域的广泛运用,残余胆囊的临床诊断率也日趋增高[1-2].残余胆囊可伴有或不伴有结石残余,可出现类似胆囊炎的症状,更有部分患者继发癌变[3-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收治的48例残余胆囊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残余胆囊患者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43例在外院行手术治疗,5例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开腹胆囊切除术所致35例,LC所致13例;择期手术18例(其中12例为LC),急诊手术30例(其中25例为单纯胆囊切除术、5例为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48例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后14 d至3年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纳差及腰背部放射痛等,部分出现黄疸和发热,且均与饮食无因果联系.所有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必要时追加MRI、MRCP及ERCP检查.
作者:赵晓光;闫飞虎;王坚;郝立校;蔡珍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9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1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系统将CT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图像,测量肝脏体积、肿瘤体积、预切除肝脏体积、剩余肝脏体积,并在三维图像上制订预手术方案,模拟肿瘤切除,按照根治理念进行手术,术后比较实际手术方案与预手术方案的区别.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三维重建,测得平均肝脏体积为(1496±162) ml,肿瘤平均体积为(67±18) ml,预切除肝脏平均体积为(335±241)ml,剩余肝脏平均体积为(1140±197)ml.预切除肝脏体积的平均误差率为6.4%.本组患者按照根治性切除原则进行手术方案制订,左半肝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2例、局部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1例.模拟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9/10.实际行R0切除7例、R1切除1例、姑息性切除2例,其中l例行限制性门静脉动脉化.根据术中探查证实,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对重要血管、胆管及肿瘤的解剖学评估结果与术中所见大致相符.术前三维可视化对肿瘤分型诊断准确率为8/10.实际切除肝脏平均体积为(325±258) ml,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呈正相关(r=0.902,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苏昭杰;段朋;刘昌华;陈志强;王博亮;谷乐;陈福真;李文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低,预后差.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手术器械的改进、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优化,特别是手术技巧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使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及根治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仍然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重要的措施.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6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关键技术及相关预后.
作者:刘召波;卢实春;李宁;林栋栋;赖威;王孟龙;武聚山;郭庆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与左右二级肝管起始部之间的胆管癌,亦称Klatskin瘤.肝脏MRI及MRCP检查是目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42例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8例同时进行过MRI及MRCP检查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胆管癌按其大体病理特点基本可分为管壁浸润型、肿块型及腔内生长型3个类型,根据其术前影像学表现和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按Bismuth-Corlette进行术前和术后分型.术前术后分型一致者35例,分型诊断符合率为89.7% (35/39).同时术中及术后发现肝实质受侵犯19例(术前MRI检查发现16例),灵敏度为84.2%;血管受侵犯10例(术前MRI检查发现12例),灵敏度为83.3%;肝门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术前MRI检查发现4例),灵敏度为66.7%.MRI多技术多序列的联合应用,有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肿瘤的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沈浮;陆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一医疗组手术治疗的8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并根据黄疸程度及剩余肝脏体积进行术前辅助治疗,行PTCD 19例、门静脉栓塞4例.基本手术方式为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并常规放置支撑管引流6个月.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88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58例(含11例PTCD治疗者)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其中43例(含4例术前门静脉栓塞者)为R0切除,15例为姑息性切除;30例行内和(或)外引流术.联合肝切除22例(包括左半肝切除9例、扩大左半肝切除2例、左半肝联合尾状叶切除7例、右半肝切除4例),联合胰头十二指肠切除7例,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3例(重建2例),联合门静脉管壁部分切除2例.按改良Bismuth-Corlette分型,88例患者中Ⅰ型17例、Ⅱ型19例、Ⅲa型21例、Ⅲb型20例、Ⅳ型11例.58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患者中,19例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2例术后30 d内死亡.本组共73例患者获得随访,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5%、28.8%、11.0%.37例R0切除患者、14例姑息性切除患者及22例引流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94.6%、78.6%、18.2%;3年生存率分别为43.2%、35.7%、0;5年生存率分别为18.9%、7.1%、0.R0切除患者生存率高于姑息性切除患者(x2=4.77,P<0.05);姑息性切除患者生存率高于内和(或)外引流患者(x2=13.26,P<0.05).结论 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应力求R0切除,尽量避免单纯性胆汁引流;术前充分而高效的肝功能恢复与储备能确保手术的疗效.
作者:冀亮;孙备;姜洪池;陈华;白雪巍;李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microRNA-21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EMT)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术切除的41例胆管癌标本及10例行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癌旁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icroRNA-21以及EMT相关标志蛋白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microRNA-21与EMT的关系以及microRNA-21的表达对临床预后评估的价值.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胆管癌组织中microRNA-21的阳性表达率为63%,高于癌旁组织的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324,P<0.05);microRNA-21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神经和(或)脉管浸润密切相关(x2=6.365,0.552,11.896,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x2=0.322,0.588,0.510,0.256,P>0.05).E-cadherin与N-cadherin的表达分别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神经和(或)脉管浸润相关(x2=4.630,5.512;6.600,7.152,P <0.05),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x2=0.266,0.013,0.067,0.666,0.003;1.036,0.997,1.808,2.997,0.812,P>0.05).同一批胆管癌组织中microRNA-21表达与EMT相关标志蛋白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373,0.614,P<0.05).术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icroRNA-21低表达者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高于microRNA-21高表达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9,4.376,P<0.05).结论 microRNA-21在胆管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高表达,可能通过诱导EMT的发生来促进胆管癌的浸润和转移;microRNA-21可以反映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磊;刘臣海;黄强;谢放;邵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建立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评估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2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07例接受肝癌切除术的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衰竭,将患者分为无肝功能衰竭组(98例)和肝功能衰竭组(9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肝功能衰竭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并建立肝功能衰竭的风险预测模型.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筛选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中105例行肝癌切除+胆总管切开取栓术,2例行肝癌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术;手术时间为2.0~5.5 h;术中出血量为200 ~ 3500 ml.无肝功能衰竭组患者中,胸、腹腔积液5例,胆道出血3例,切口感染2例,胆道感染、胆汁漏、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胸椎硬膜外血肿各1例.胸椎硬膜外血肿患者经胸椎减压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但遗留截瘫;其余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肝功能衰竭组患者中,2例因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7例因术后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排除因肿瘤复发或药物因素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TBil、Alb、Pre-Alb、白球比值(A/G),癌栓分布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与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相关(OR=3.017,0.191,0.248,2.681,9.048,4.759,13.71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Bil> 256.5 μmol./L、术前A/G≤1.3和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50%是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5.537,11.107,172.450,P<0.05).术后肝功能衰竭风险预测模型为Z=1.711 ×(术前TBil)+2.408×(术前A/G)+5.150×(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17.288,Z值越大,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预期风险越高;Z值>0时,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预期风险>50%.结论 术前TBil>256.5 μmol/L、术前A/G≤1.3、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50%是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肝功能衰竭风险预测模型对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进行有效的筛选,可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作者:谭蔚锋;罗祥基;张蜀豫;邱智泉;聂凯;徐畅;姜小清;吴孟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有效的手段,切除范围不足是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趋于实施扩大的根治性切除,能够提高远期生存率,但大范围肝叶切除的主要风险是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本文报道一种既保证足够的肝内外胆管切除范围、又大限度地减少肝组织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式.该术式的切除范围包括肝Ⅳb段、右肝蒂前部分肝Ⅴ段的肝组织,左右肝管、分叉部、肝外胆管及尾状叶(肝Ⅰ段),同时行肝门区血管骨髂化及至少包括第2站淋巴结的清扫.因所切除组织整体上形似哑铃状,我们称之为“哑铃”式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手术指征:(1) Bisn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以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2)无门静脉分叉部或左右支受侵;(3)第3站淋巴结无转移;(4)无肝内或远处组织器官转移.本研究23例患者完成该术式,术前多数患者TBil> 300 μmol/L,均未行PTCD或胆管内支架引流.平均手术时间为35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0 ml.患者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7%(22/23)和7/15.其结果表明:该术式适宜于我国目前条件下Bism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型或Ⅲb型的患者.
作者:王曙光;李智华;何宇;李大江;杨占宇;别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术前彻底减轻黄疸对肝门部胆管癌半肝切除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8例行半肝切除术前彻底减轻黄疸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24例半肝切除术前未行减轻黄疸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未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减轻黄疸治疗后,患者的平均TBil、DBil、ALT分别为(27±5)μmol/L、(22±6)μmol/L、(52±42) U/L,分别与治疗前的(287±120)μmol/L、(212 ± 86) μmol/L、(267±180) 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3,6.61,4.19,P<0.05).减轻黄疸组患者行左半肝切除术14例、右半肝切除术4例,R0切除率为16/18.未减轻黄疸组患者行左半肝切除术11例、右半肝切除术13例,R0切除率为83.3% (20/24).两组患者R0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9,P>0.05).减轻黄疸组和未减轻黄疸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5.0±0.8)h和(6.3±1.5)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62±207) ml和(815±463) ml,术中输血量分别为(430±317) ml和(750±146)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7,7.80,4.65,P<0.05).减轻黄疸组和未减轻黄疸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8和75.0% (18/24),其中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和33.3% (8/24),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18和33.3% (8/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14,7.58,7.58,P <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半肝切除术前有效减轻黄疸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朱峰;王敏;彭丰;温松奇;俞亚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TACE是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但肿瘤难根治,不易处理肝外转移灶,且多次治疗加重肝损伤,远期疗效较差.索拉非尼可以控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本文报道2009年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对1例中国肝癌分期Ⅱb期的原发性肝癌初诊患者进行TACE联合索拉非尼和抗病毒治疗,患者肝内病灶无活性,肺内转移灶达部分缓解.随访至2012年5月,患者生存39个月,肝功能正常,HBV DNA转为阴性,无介入并发症,卡氏评分100分.
作者:郑琳;郭晨阳;黎海亮;程洪涛;余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和左、右肝管的胆管黏膜上皮癌.由于肝门部特殊的解剖学位置及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特性,其极易早期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结组织及邻近肝组织,因此,手术难度大,患者预后差.在现代影像学指导下的扩大肝切除术可能给这个凶险的疾病予以希望.但国内外学者就扩大肝切除术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因此,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亟待规范化,以提高其根治性切除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手术切除是目前肝门部胆管癌获得治愈和患者长期生存的惟一希望.肝叶切除、肝外胆管切除、区域性淋巴结清扫以及胆道重建是目前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手术方式.由于肿瘤本身具有侵袭性以及缺乏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即使是在精准外科治疗时代,肝胆外科医师依然面临挑战.在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和分期、术前胆道引流和门静脉栓塞、肝切除的范围、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联合肝动脉切除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存有诸多争议.本文聚焦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对策.
作者:荚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医学及相关领域学科的持续发展推动着传统外科向以精确决策和精准操作为特征的精准外科转化.大化清除病灶、小创伤侵袭和大程度脏器保护是精准外科的追求目标.由于特殊的解剖学位置和生物学特性,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极具挑战性.为了达到精准外科的要求,术前需对肝门部解剖结构、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肝脏功能储备情况等予以充分了解,同时对于术前预处理、肝切除技术和血管、胆管重建技术应予充分掌握.
作者:董家鸿;项灿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根治性切除比其他治疗方法更能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的完善使得手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总结了精确的术前评估、精良的术前处理、精密的手术规划为核心的精准外科治疗策略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的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分型、术前处理、手术方案精细化和标准化,可进一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仇毓东;毛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NO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血管收缩反应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特别是NO与RhoA/ROCK通路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测定正常大鼠(正常对照组,5只)、CCl4诱导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实验对照组,6只)和经L-NAME处理的门静脉高压症大鼠(L-NAME处理组,6只)外周血和肠系膜动脉NO含量;利用血管灌流系统测定上述3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Westernblot分别检测3组大鼠肠系膜动脉NO-cGMP-PKG通路和RhoA/ROCK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肠系膜微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性的变化通过量-效曲线表示,运用非线性回归法,计算出EC50值.结果 (1)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L-NAME处理组大鼠平均门静脉压力分别为(6.2±0.9)mm Hg(1mm Hg =0.133 kPa)、(13.9±1.7)mm Hg和(16.6±1.3)mm Hg,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4,P<0.05).(2)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L-NAME处理组大鼠平均血清NO浓度分别为(43±5)μmol/L、(82±16) μmol/L和(45±9)μmol/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4.77,P<0.05);L-NAME处理组大鼠平均NO浓度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3)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L-NAME处理组大鼠肠系膜动脉平均NO含量分别为(236±41) μmol/g、(407±82) μmol/g和(216 ±42) μmol/g,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0.29,P<0.05);L-NAME处理组大鼠肠系膜动脉平均NO含量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4)与实验对照组大鼠比较,L-NAME处理组大鼠的离体肠系膜微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反应曲线左移,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大鼠反应曲线水平,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L-NAME处理组大鼠EC50分别为6.458×10-7 mol、9.546×10-7 mol和7.494×10-7 mol,L-NAME处理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6,3.112,P<0.05).(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对照组大鼠肠系膜动脉eNOS蛋白和p-VAS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但L-NAME处理组eNOS和p-VAS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组大鼠肠系膜动脉PKG-1、ROCK-1和p-moesin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6)去甲肾上腺素刺激后,正常对照组和L-NAME处理组大鼠肠系膜动脉ROCK-1的活性显著上升,而实验对照组无变化.结论 CCl4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肠系膜动脉NO含量增高,影响缩血管物质诱导ROCK激活;L-NAME降低肠系膜动脉壁内NO的含量,改善了RhoA/ROCK信号通路传递障碍,促使缩血管物质诱导ROCK激活,但不影响ROCK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作者:罗蒙;陈炜;秦骏;刘德军;刘建夏;秦磊;钱海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被认为是一位成熟消化外科医师应该掌握的复杂和具挑战性的手术.基于对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的精细评估,我们倡用一种称为G路径的新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程式.G路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以标准化手术步骤、简化手术流程、节约手术时间,按照精细的术前规划达到R0切除,避免了传统手术操作中的反复探查和分离,降低了医源性肿瘤转移的风险.本文以1例胰头癌并梗阻性黄疸患者为例,介绍G路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讨论其关键技术.
作者:董家鸿;冷建军;张文智;史宪杰;王彦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联合精准半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及术前精准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联合精准半肝切除术治疗3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分别行B超、CT、MRCP、CT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5例行PTCD、2例行ENBD.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式.分析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和t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38例患者术前均行B超、CT、MRCP检查,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5.8% (25/38)、71.1% (27/38)、89.5% (34/38),5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者均为阳性表现.全组患者行联合左半肝切除28例,联合右半肝切除10例,其中联合尾状叶切除22例、联合门静脉部分切除并重建4例(肝左静脉补片修补1例)、联合肝动脉切除12例(肝动脉重建3例).R0切除32例、R1切除4例、R2切除2例.全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P、GGT、ALT及AST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99,8.445,5.697,6.633,4.469,4.140,P<0.05).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5.3% (2/38);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胆汁漏和肝功能不全,其发生率分别为28.9% (11/38)和21.1% (8/38).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浸润型腺癌31例、结节性腺癌5例、黏液腺癌1例、腺鳞癌1例.联合半肝切除术后患者第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37%、21%,半数生存时间为22.0个月,R0切除与R1/R2切除,N0期与N1/N2期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16,10.39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癌细胞残留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结论 联合精准半肝切除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和疗效.术前全面的影像学和肝功能检查精确评估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术前选择性减轻黄疸治疗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王林;耿智敏;宋晓刚;赵亚玲;吕毅;姚英民;刘昌;刘青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微创是当今外科学发展的潮流.腹腔镜手术具有局部创伤小,患者全身反应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为推进我国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开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组织全国60位肝脏外科专家,共同讨论形成了《腹腔镜肝切除专家共识与手术操作指南(2013版)》.其中,专家共识部分包括腹腔镜肝切除术的类型、手术方式、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准备与麻醉方式、手术设备与器械,体位、气腹压力、操作孔位置,术中入肝及出肝血流的处理,中转开腹手术的指征.手术操作指南包括腹腔镜肝切除技术及肝脏断面处理和各种腹腔镜肝切除术式.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急性胆道感染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对于危重症患者,急诊外科治疗病死率高.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新理念,我院自2005年9月至2012年1月遵循DCS原则对62例重症患者先采取超声介入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gallbladder drainage,PTGD)或PTCD的方法,使急性炎症得到有效缓解,取得良好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22 ~91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80岁以上者7例.非结石性胆囊炎21例,其中合并严重外伤或相关手术后5例、心脑血管病3例、MODS 13例;结石性胆囊炎18例,其中合并有糖尿病代谢紊乱6例、心肺脑等内科疾病10例、重症胰腺炎1例、肝外伤手术史1例;胆管炎23例,其中有胆肠吻合手术史7例、恶性肿瘤伴黄疸2例、胆总管远端结石11例、肝内外胆管结石3例(1例有胆肠吻合手术史和2例结石患者并发血小板减少).所有患者符合我国制订的重症急性胆道感染诊断标准1项或2项以上[1]:出现腹痛、寒战、高热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示WBC计数显著升高和肝功能损害,经超声和(或)CT检查而明确诊断;伴有低血压、意识障碍、氧合指数<300、国际标准化比值>1.5及少尿.
作者:陈新;杨德瑞;宣之东;张秋学;戴巍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绕肝提拉法早由Belghiti提出,在行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时采用止血钳插入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建立肝后隧道并留悬吊带提拉肝脏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难点是建立肝后隧道,其严重并发症是损伤血管引起出血.本文对肝后隧道建立的解剖学基础、手术技巧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医师在肝切除、肝移植及肝外伤等肝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绕肝提拉法提供参考,旨在降低采用该方法行手术治疗的并发症,提高其应用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作者:张好春;杨占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