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莉;俞菁;谭美玉;侯雅萍;李海川;胡荷宇;龚波
目的:探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在终末消毒效果监测中的应用,为及时干预消毒效果提供依据。方法用ATP荧光检测仪随机对全院各临床科室消毒后的治疗室操作台面、患者床头柜台面共144个物体表面进行涂抹采样检测,现场读取ATP荧光检测值,以ATP荧光检测值0~250 RLU判断为合格,>250 RLU判断为不合格。检测不合格物表,现场干预,再次终末消毒,并进行前后比较。结果全院各临床科室治疗室操作台面和患者床头柜消毒前检测均不合格,ATP检测值分别为(780±10.34) RLU和(853±13.29) RLU ;首次消毒后操作台面检测合格率为61.97%,患者床头柜台面检测合格率为79.45%。对消毒不合格的位点进行现场干预后重新检测,干预前 ATP检测值为(431.02 ± 0.53) RLU ,干预后 ATP检测值为(1.43 ± 0.59) RLU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TP生物荧光法对终末消毒效果的评价快捷、简便、省时,能及时判断消毒效果的有效性,为现场消毒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执行力。
作者:江婷;蒋颖;甘露;吴昊;张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3项指标在2种生化分析系统间检验结果的可比性,为实验室2种生化分析系统检验结果互认和实验室认可提供依据。方法取2个不同浓度的质控品分别在2种生化分析仪进行批内和批间精密度检测,并以厂商注明和该实验室设定的精密度要求为评估标准,再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EP9‐A2文件,分别测定100例患者血清CK、AST、LDH的含量,计算2种方法的相对偏倚(SE%)。然后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总误差范围的1/2为临床可接受判断标准,评估两种生化分析系统对CK、AST、LDH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种生化分析系统对CK、AST、LDH检测的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厂商注明和该实验室设定的精密度要求,且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实验结果比对可靠。除LDH在低医学决定水平处的SE%超过了临床可接受判断标准,其余项目均低于可接受限,2种生化分析系统结果一致。结论当有2个检测系统对同一检验项目进行检测时,应进行比对分析和偏倚评估,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作者:彭琪彦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调查广东省佛山市育龄人群中生育严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儿的高风险夫妇检出率及严重地贫导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方法采集佛山市17522对待孕育龄夫妇的外周静脉血,以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小于80fL为血液学表型初筛阳性指标,对检出双方表型阳性的348对夫妇进行α和β‐珠蛋白基因型分析,根据夫妇双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育龄人群中生育HbBart′s水肿胎、血红蛋白H病、重型β‐地贫患儿的高风险夫妇检出率分别为0.36%、0.47%和0.20%,合计为1.03%;上述3种严重地贫所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9.0/万、11.8/万和5.0/万,合计为25.8/万。结论本研究阐明了佛山市育龄人群中严重地贫导致出生缺陷的危害程度,为该地区开展优生工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作者:张海英;刘国先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验证北京市房山区健康体检人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清蛋白(ALB)、球蛋白(GLB)、清蛋白/球蛋白比值(A/G)的参考区间是否符合行业标准参考区间。方法按照卫生部2012年12月发布的行业标准WS/T 404‐2012《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中第1部分和第2部分相关指标的参考人群筛选标准,从北京房山区第一医院体检中心2013年1~12月筛选18~84岁健康体检者5798例,其中男3046例,女2752例,使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统计该研究人群的参考区间,与行标参考区间进行比较。结果北京市房山区健康体检人群ALT、AST、TP、ALB、GLB、A/G得到的参考区间,与行业标准比较,基本一致。结论国家新的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行业标准,适用于北京市房山区成年人群。
作者:窦会东;李国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依据行业标准Y Y/T 0654‐200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我国自主设计开发的800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康M S‐880进行性能评价。方法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对杂散光、吸光度线性范围等仪器性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杂散光结果:6.47;吸光度线性范围:340 nm不小于2.346,505 nm不小于2.77;吸光度准确度在0.5吸光度误差不超过0.0069,在1.0吸光度误差不超过-0.0144;吸光度的稳定性在340 nm波动不大于0.0021,在700 nm波动不大于0.0012;吸光度的重复性变异系数(CV )为0.3%;温度准确度-0.022,波动度0.01℃;样品携带污染率为0.001%;加样准确度误差不超过±5%,重复性 CV≤2%;临床项目的批内精密度满足要求。结论 M S‐8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指标符合行业标准Y Y/T 0654‐200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要求,性能稳定可靠。
作者:王远;严荣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该院2011~2013年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1~2013年门诊、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统计和耐药分析。结果分离率高前四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的分离率3年分别为52.17%、57.9%和55.52%。结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LBLs)的大肠埃希氏菌有增高的趋势,第三代头孢以及氨曲南的耐药率也呈上升趋势,碳青霉烯类仍然是肠杆菌科细菌活性高的药物;糖肽类、利奈唑胺、利福平及莫西沙星等对M RS A始终保持高活性;非发酵菌耐药率较高,需关注多药耐药菌的出现,建议临床在药敏结果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素。
作者:刘杨;陈丹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CD147作为一种跨膜糖蛋白,在体内多种细胞表面均有表达。CD147在不同的种属中有不同的命名:大鼠中被称作OX47、CE9,小鼠中被称作 gp42、basigin ,人体内为 Basigin、M6、HAb18G。Biswas早在人体中发现其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周围的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酶,被命名为肿瘤细胞来源的胶原酶促进因子;因其能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后来又被称作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第6届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协作组会议统一将其命名为CD147。研究发现CD147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食管癌、结直肠癌、宫颈癌、肺癌、卵巢癌及肺癌等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均增加[1],其与肿瘤发展的关系是目前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另外,CD147在调节细胞代谢、多药抗性、阿尔茨海默病、人外周血白血病 T 细胞的趋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牙齿发育等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D147的结构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杰;潘玉琴(综述);王书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制备长期使用且稳定性好的HBsAg室内弱阳性质控血清。方法以小牛血清磷酸盐缓冲液按不同稀释倍数1∶2、1∶4、1∶8、1∶16、1∶32等比例梯度稀释 HBsAg阳性血清;以2种厂家提供不同批号的检测试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 HBsAg阳性质控血清进行连续6个月检测,以此对 HBsAg阳性质控血清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以吸光度值/临界值(S/CO )1.0~3.0为参考标准,确定该实验室 HBsAg阳性质控血清的佳稀释度为1∶8[其 S/CO值为2.42,变异系数(CV)为4.72];且该质控血清在不同试剂使用稳定性较好(其S/CO范围为2.41~2.82,CV范围为4.24%~8.68%);HBsAg阳性质控血清连续6个月检测结果 CV范围为8.71%~9.86%(CV<10%)。结论自制 HBsAg质控血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精密度,可作为临床常规HBsAg检测中的室内质控血清。
作者:刘云;高玲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价自制血清肌钙蛋白I(cTnI)质控物均匀性和稳定性。方法按实验设计收集混合血清,分装-20℃贮存。参照CNAS‐GL03《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对质控物的均匀性进行评价;运用恒温加速试验研究稳定性。结果质控物均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恒温加速试验显示,血清cTnI降解随时间变化符合化学动力学一级反应,根据Arrhenius方程推测4℃贮存7 d ,-20℃贮存有效期为19个月;监测质控物9个月,与恒温加速试验结果一致。结论自制血清cT nI质控物均匀性、稳定性良好,可用于临床室内质量控制。
作者:施英娟;王建新;王超;施秀英;王惠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建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情况。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双侧股骨、胫骨骨髓,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培养出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11周雌性SD大鼠60只,卵巢切除术(OVX)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后,均做双侧骨折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OVX骨折不处理组)、生理盐水组(OVX骨折+生理盐水组)和细胞治疗组(OVX骨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术后于第3天、第4、8周分别进行X‐光扫描。结果全骨髓贴壁法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出来的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一致。X‐光结果表明,细胞治疗组相比于其它组能加快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结论体外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鹏;黄成硕;高翔;陈广谋;刘志军;曾荣;楚佳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手足口病(HFMD)患儿心肌损伤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H FM D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病情将患儿分成两个亚组:普通型 H FM D 71例,重症HFMD29例;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儿童的血常规检查,心电图异常率、肌钙蛋白(cTnI)和h‐FABP异常率。比较普通型HFMD亚组和重症HFMD亚组不同时刻的cTnI和h‐FABP。结果各组儿童的RBC、WBC和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LT 无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型 HFMD亚组心电图异常率19.72%(14/71),cTnI异常率4.23%(3/71),h‐FABP异常率16.39%(10/71);重型 HFMD亚组心电图异常率72.41%(21/29),cTnI异常率82.76%(23/29), h‐FABP异常率82.96%(23/29);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1.00%(1/100),cTnI异常率2.00%(2/100),h‐FABP异常率0.00%(0/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HFMD亚组和重症HFMD亚组不同时刻的cTnI和h‐FAB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以反应 HFMD患儿早期的心肌损伤。
作者:徐传彬;黄华;杨小星;陈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2012年11月25日至26日,我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负责人会议在遵义医学院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21个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负责人和专家代表。这是一次关于医学检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会议,经过参会专家深入细致的讨论并达成多项共识,会议共识(纪要)由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报教育主管部门。遗憾的是,学界对这次会议共识知之甚少,并且其上报给什么部门、上报后有无反馈等问题至今还是不得而知,可见这次重要的会议共识受到了冷遇。
作者:林发全;罗佐杰;刘成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中医院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及病原谱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的住院治疗脑卒中患者共计82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病原菌培养及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结果按CLSI2013版标准进行判读。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约14.39%,感染部位主要见于下呼吸道感染,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分别为:23.3%、17.3%、14.3%、11.3%和10.5%,革兰阴性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素耐药率相对偏低。结论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康复治疗对于医院感染发生率、细菌耐药率有一定的遏制、延缓效果,但也必须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重视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率监测,对于医院感染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李泽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价结核感染 T 细胞试验(T‐SPOT .TB)在涂阴肺结核病诊断上的价值。方法利用 T‐SPOT .TB、TB‐DNA、TB‐DOT 3种结核病诊断方法对112例确诊涂阴肺结核病患者和60例非结核病对照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T‐SPOT . TB试验检测灵敏度为88.3%,TB‐DNA、TB‐DOT的灵敏度依次为25.9%、58.9%,与T‐SPOT .TB试验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5;χ2=23.3,P<0.05);T‐SPOT .TB试验特异度为96.7%,显著高于 TB‐DOT (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P<0.05)。结论 T‐SPOT .TB对涂阴肺结核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作为涂阴肺结核病早期诊断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具快速准确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丽美;林健雄;彭东东;刘晓燕;郭苏珊;李耿聪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红细胞百分比例(% MicroR)、低色素细胞百分比例(% Hypo‐He)联合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缺铁性贫血(IDA)与α、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这3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用System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检测已确诊IDA患者30例、α‐地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72例,β‐地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36例及160例健康人的% MicroR、% Hypo‐He和RDW的值,并计算得到% MicroR‐% Hypo‐He‐RDW(M‐H‐RDW)值。结果3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 MicroR、% Hypo‐He、RDW、M‐H‐RDW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croR、% Hypo‐He联合的RDW对IDA与α、β‐地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鉴别有诊断价值。
作者:贺端明;蓝惠森 刊期: 2015年第14期
SYSM EX XT‐1800i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在本院至今已使用5年多,其操作简便,结果准确,而且保养维护方便,故障率极低,该仪器主要由采样单元、白细胞(WBC )检测单元、红细胞(RBC)检测单元、压力单元、水路单元等组成。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能提供24个参数报告,采用半导体激光器,通过鞘液机制包裹细胞,以流式细胞原理分析细胞使细胞计数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核酸荧光染色对有核细胞进行染色分类,有效地对疑问细胞进行提示;采用经典的小孔阻抗计数法分析红细胞和血小板,分析血红蛋白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LS)血红蛋白检测法,此方法汇集了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和氧合血红蛋白法两种方法的优点[1]。现针对仪器各系统出现的故障具体介绍如下。
作者:苏大林;明道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采集199例肺炎患者的血清和咽拭子,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和DNA。结果199例肺炎患者按照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61例确诊为支原体肺炎,ELISA法和PCR法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6.9%和96.7%,特异性分别为78.3%和97.1%。结论PCR法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ELISA法。
作者:李海平;杜昆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帕罗西汀治疗原发性早泄后血浆5‐HT浓度的变化以及此种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筛选本院门诊原发性早泄患者81例,根据患者近3次性生活阴道内射精潜伏期(intra‐vaginal ejaculation latency time , IELT )的平均值将入选样本分为两组:A组(IELT≤30 s),B组(30 s<IELT≤60 s)。同时对每一个患者予以提取血浆冻存。两组患者均口服帕罗西汀20 mg/d ,连用8周。治疗8周后再次予以同样的方法记录IELT ,提取患者血浆。采用5‐HT ELISA试剂盒测定所收集的血浆样本。运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结果研究初始,研究终点时,共计125例患者获得了可靠随访数据及血样信息,其中 A 组41例,B组40例。研究发现,研究初始时,A 组患者血浆5‐H T 浓度显著低于B组( P<0.001),治疗后,血浆5‐HT浓度及IELT均显著增加(P<0.001),A组IELT 均值的增加以及5‐HT 浓度的增加均显著高于B组,(P<0.001)。结论原发性早泄患者血浆5‐HT浓度越低的患者表现出了越严重的早泄症状。原发性早泄患者在通过帕罗西汀治疗后5‐HT浓度显著增高且治疗前5‐HT浓度越低的患者治疗后其5‐HT浓度增高越明显,且其临床症状改善越明显,5‐HT浓度的提高与患者早泄症状的改善之间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作者:罗兵;龙家才;李炜;朱科;刘三荣;张超;李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SSI)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该院210例SSI患者的切口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共分离16种20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31株(64.22%)、革兰阳性菌68株(33.33%)、真菌5株(2.45%);以大肠埃希菌(22.55%)、金黄色葡萄球菌(16.67%)、肺炎克雷伯菌(14.71%)、铜绿假单胞菌(10.78%)为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除对亚胺培南、厄它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其中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20株(43.48%) ,肺炎克雷伯菌18株(60.00%);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青霉素类药物显示高度耐药,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11株(32.35%)。结论应严格控制外科切口感染,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
作者:姚金元;顾蓓青;吴毓丽;祝慧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广东清远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基因芯片分型技术对就诊者进行 HPV 23种基因亚型的分型检测。利用实时荧光 PCR对 HPV阳性者进行CT 检测。结果23983例标本中, HPV阳性为5372例,有836例CT检测阳性。感染率前五位的HPV基因亚型合并CT感染例数由高到低依次为HPV‐16(310/1444,CT阳性/HPV阳性)、52(182/1069)、56(101/643)、HPV‐11(27/540)、66(83/446)。单一 HPV亚型感染为的3966例,其中438例合并CT感染;双重HPV亚型感染为1061例,合并CT感染206例;三重感染为为223例,合并CT感染105例;四重以上感染为为122例,合并CT感染87例。随宫颈疾病及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高危型 HPV合并CT 感染率均显著上升,CINⅡ、CINⅢ和浸润癌均超过80%。结论本地区宫颈炎患者的 HPV合并CT感染率较高,宫颈病变程度与 HPV合并CT 感染密切相关,长期持续高危型 HPV合并CT感染可能导致宫颈癌。对 HPV合并CT感染者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对于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振勇;李介华;刘艳枚;吴爱娟;胡庆兰;岑欢;周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