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042例城乡居民4项生化指标的回顾性分析

王卫金;吴茅;沈金娣;李继英;邓雪英;胡正方;金玉富

关键词:血糖, 血脂, 健康体检, 城乡居民
摘要:目的:了解该辖区城乡居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等的异常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使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2年运河街道4042例居民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及年龄段 ALT、TG、TC、GLU 4项指标水平及异常率。结果4042例体检者中,男性 ALT 异常率高于女性,女性 TG、TC 异常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 ALT、TG、TC、GLU 异常率高分别出现在20~<40岁、40~<60岁、60~<80岁、≥80岁年龄段。女性 ALT、TG、TC、GLU 异常率高分别出现在0~<20岁、60~<80岁、≥80岁、≥80岁。结论该辖区内城乡居民健康不容乐观,应加强社区干预、健康指导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利用 Excel 电子表格绘制单值多点质控图

    目的:探讨利用 Excel电子表格制作单值多点质控图的方法。方法利用 Excel 软件的图表制作与函数计算功能,设计制作出包括失控点在内的单值多点的定量质控图。结果将质控数据输入数据表中,失控点与纠正后的在控点区别明显,单值不同批次的质控曲线在一张质控图上显示分明。结论利用 Excel 软件制作的质控图美观、规范、快捷,对于没有 LiS 系统的基层实验室判别质控的失控及处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贺岩;罗梅;张迎久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住院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结果的跟踪调查

    目的:了解粪便隐血试验(FOBT)阳性结果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以引起临床医生对 FOBT 阳性结果的重视。方法跟踪调查2069例 FOBT 阳性的住院患者,记录临床医生对这些患者的处理方法和检查以发现引起消化道出血各种原因。再随机抽取50例初次确诊为消化道肿瘤的患者,追踪过去3年内在该院住院期间 FOBT 记录。结果2069例患者中,149例在该次试验前已经有了引起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明确诊断。1920例未明确诊断的 FOBT 阳性结果患者的临床处理分为3种,没做任何处理838例(40.5%),用止血药物362例(17.5%),进一步检查查找病因720例(34.8%)。720例查找病因者中250例 FOBT复查阴性而没有其他检查,占12.1%;消化道肿瘤55例占2.6%;消化道息肉、炎症、溃疡占219例,占10.6%;静脉曲张出血23例,占1.1%;其他原因115例占5.5%;原因不明58例占2.8%。50例初次确诊为消化道肿瘤的患者 FOBT 记录追踪结果显示,45例没有曾经住院的历史,2例曾经住院但没有 FOBT 的记录,1例 FOBT 阳性,2例阴性。结论FOBT 筛查能帮助患者发现许多消化道疾病,阳性结果不被医生重视会导致漏诊,临床医生应该对 FOBT 阳性结果加以重视,有助于更早地发现消化道肿瘤。

    作者:许洁玲;谢翠嫦;王妙;郑晓如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系统性硬化病血脂异常及与炎症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的血脂异常情况及其与炎症的关系。方法2012~2014年58例 SSc 患者纳入 SSc组,58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 a[LP(a)]、C 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同时检测 SSc 患者的抗核抗体(ANA)和抗 Scl-70抗体。采用 t 检验比较 SSc 组和对照组血脂水平,比较不同 ANA 和抗 Scl-70抗体检测结果患者的血脂水平,采用 Spearman相关分析血脂与炎症的关系。结果 SSc 患者以雷诺现象、全身皮肤多处硬黑、消化道受累为主,58例患者中发生率依次为91.4%、87.9%、75.9%。SSc 患者中 TG 升高、HDL-c 降低患者所占百分率分别为29.3%、89.7%。与对照组相比,SSc 患者 TG升高、HDL-c 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1、0.033)。ANA 和抗 Scl-70抗体阳性与阴性 SSc 患者间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 分析显示 HDL-c 与 CRP (r=-0.285,P =0.039)、ESR (r =-0.271,P =0.043)呈负相关。结论SSc患者常见血脂异常,以 TC 升高、HDL-c 降低为主,且与炎症部分相关。

    作者:田鹏鹏;杨亚梦;田甜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呼吸道嗜血杆菌属的生物学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该院临床分离嗜血杆菌属的季节分布、生物学分型及耐药性。方法收集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和咽拭子,采用手工法、MicSCAN4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HNID 鉴定板对分离培养的221株嗜血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生物学分型。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临床分离流感嗜血杆菌96株(占1.6%),生物Ⅰ型10株(10.4%),生物Ⅱ型31株(32.3%),生物Ⅲ型40株(41.7%),其他生物型15株(15.6%)。副流感嗜血杆菌125株(占2.1%),生物Ⅰ型15株(12.0%),生物Ⅱ型23株(18.4%),生物Ⅲ型69株(55.2%),生物Ⅳ型18株(14.4%),未检出其他生物型。冬季感染率高。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为40.6%%和44.8%,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51.0%和66.4%。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株产酶率分别为40.6%和44.8%,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美罗培南、氯霉素的敏感率都在90.0%以上。结论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好发于冬季,感染的生物型均以生物Ⅱ型、Ⅲ型为主,对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已不宜用于嗜血杆菌引起感染的经验治疗。对该菌所致呼吸道感染可选用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美罗培南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江秀爱;赵自云;姜蓓;乔显森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是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基础上标记各种可测量的标记物,是目前在微量检测领域独具优势的免疫分析技术。20世纪60年代初期,Yallow 和 Berson 创立了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RIA),因其具有极好的微量分析性能而迅速被应用于临床诊断和医学科学研究,但因其放射性危害、试剂昂贵且保存期短等劣势被限制了进一步发展。此后酶标记免疫分析技术(EI)、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荧光免疫分析技术(F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等非 RIA 相继问世,其中TRFIA 在检测灵敏性方面超过 RIA 2~3个数量级,被认为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本文就TRFIA 的研究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史咏梅;何晖;冯子力;谭华;伍碧梅;朱海;涂承宁;柯明剑;叶立青;唐明慧;杨泽(综述);汪海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北京某院2014年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该院2014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对临床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使用 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该院2014年1~12月共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226株,该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分别为23.0%和30.1%,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50.0%。不同科室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同,其中以 ICU 分离株耐药率高。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别达到了71.2%、19.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应加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监测,隔离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防止医院内传播。

    作者:邢献国;杜新;孟岩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肝素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感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脓毒症是病死率较高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尽早诊断及治疗对提高脓毒症疗效及预后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在临床面临的大挑战是如何尽早对脓毒症患者明确诊断。近年来肝素结合蛋白(HBP)被证实可以作为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之一[1],本文现对HBP 作一简要的综述。

    作者:张扬;张慧(综述);马慧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尿微量清蛋白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早期 DN 患者35例(DN组)、单纯2型糖尿病(DM)患者32例(DM 组)及健康体检者36例(对照组),对比3组人群的尿微量清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结果DN 组的尿微量清蛋白水平高于 DM 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略高于 DM 组和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DM 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微量清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尿微量清蛋白可以作为 DN 早期的诊断指标,对 DN 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灵敏度。

    作者:龚艳晖;严跃红;刘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肺部感染患者呼吸道病原体 IgM 抗体检测与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8项呼吸道病原体 IgM抗体在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检出情况及各季度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因肺部感染在本院呼吸科住院的384例患者血清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定性检测8种呼吸道病原体 IgM 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呼吸道病原体 IgM 抗体检测总阳性率为13.54%(52/384),其中以甲型流感 A 和乙型流感 B 为多见,阳性率均为4.43%(17/384)。8项呼吸道病原体在一季度感染率高,其中又以甲型流感病毒 A 和乙型流感病毒 B 感染为多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 IgM 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肺部感染患者,在一季度和四季度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季度。结论8项呼吸道病原体 IgM 抗体检测对于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在呼吸道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流行的时段应做好预防工作。

    作者:池飞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2014年荆州某院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荆州市中医医院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正确诊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1~12月953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病原菌344株,检出率36.0%。344株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中,菌群分布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分离率高,占55.5%。居第二位的是肠球菌属,占21.8%。其他病原菌如鲍曼不动杆菌(10.2%)、肺炎克雷伯菌(1.7%)、奇异变形杆菌(0.6%)、铜绿假单胞菌(0.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6%)、金黄色葡萄球菌(0.3%)、真菌(6.4%)均有检出。大肠埃希菌对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已超过70.0%,对一些酶抑制剂药物敏感性超过80.0%,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为0.0%。肠球菌属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有一定的耐药性,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的耐药率几乎为0.0%。结论荆州地区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是肠球菌属,病原菌耐药性高,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比例。

    作者:祝艳;易金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婴幼儿无乳链球菌的感染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婴幼儿无乳链球菌(GBS)的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3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和鉴定,对所分离的 GBS 以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分析耐药情况,同时用双纸片法(D 试验)检测其大环内酯类耐药表型。用Whonet5.6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出93株 GBS,其中分离自7 d 以内的新生儿42株,分离自7 d 至小于3月的婴儿44株,分离自3月至3岁的幼儿7株,按照标本来源分布不同,其中50株来源于血标本,14株来源于脑脊液,11株来源于新生儿胃液,6株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其余分别来自中段尿(6株)、尿道外阴分泌物(4株)及伤口创面分泌物(2株)。对检出的93株 GBS 药敏结果显示,对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对氧氟沙星中度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82.8%、74.2%、55.9%、44.1%。D 试验阳性率(即诱导型耐药)为2.6%。结论临床医生重视婴幼儿 GBS 的检测可有效预防其危害性,实验室准确报告其药敏结果,对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钟华敏;关小珊;谢永强;黄莲芬;黄钰君;刘海英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维、汉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汉族和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精神分裂症患者间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分析跨文化对维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137例维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137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清甲状腺素(T4)水平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维、汉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 T3、T4、TSH 水平及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维、汉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间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其水平是否异常不受跨文化影响。

    作者:孙丽婷;艾克拜·买买提依明;陈慧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儿童脑脊液检出大量新型隐球菌纠正诊断1例

    本院检验科从1例首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儿童患者脑脊液中检出了大量新型隐球菌,及时纠正了临床的首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伟;张建英;管卫;崔晓鸣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孕妇感染 B 群链球菌耐药性分析及其新生儿感染情况研究

    目的:对该院孕妇感染的 B群链球菌(GBS)进行耐药性分析,并对其新生儿感染情况进行研究。方法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来该院就诊的104例 GBS 感染孕妇分离的 GBS 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并对其分娩的新生儿感染情况进行研究。采用触酶、CAMP 试验及上海复兴百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BIOFOSUN)进行菌株鉴定,采用天津金章生物制剂有限公司生产的链球菌小抑菌浓度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采用 Whonet5.6软件对药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04株 GBS 对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的耐药率为19.23%~58.65%,对氯霉素的耐药率为2.88%,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0%;104例 GBS 阳性的孕妇中有94例在该院分娩,对其新生儿进行咽拭子、外耳道拭子和脐带血标本培养,有3例新生儿3种标本中均检出 GBS,1例新生儿3种标本中均检出草绿色链球菌,1例仅脐带血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结论对该院 GBS 感染孕妇应首选青霉素治疗,若青霉素过敏,应参照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对 GBS 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应密切观察,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作者:姚冬梅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疱疹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情况?

    目的:调查人群中人疱疹病毒(HHV),包括人巨细胞病毒(HCMV)、EB病毒(EBV)、HHV-6和 HHV-7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55例南京市无偿献血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全血DNA,巢氏PCR扩增 HCMV、EBV、HHV-6和 HHV-7特异性序列,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55例献血者中 EBV、HCMV、HHV-6和 HHV-7的阳性感染率分别为50.9%、5.5%、49.1%和21.8%,并且存在多种病毒混合感染。结论 HHV筛查对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李明月;沈曦月;周帅;罗笛;巢嘉婧;冯纯;姚堃;冯东举;周锋;李凌云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的价值

    目的:比较 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IIF)法诊断自身免疫疾病的价值。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33例,非SLE 自身免疫疾病组59例,非自身免疫疾病组43例,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2种方法检测4组研究对象的抗核抗体(ANA),并进行分析。结果ELISA 法检测 SLE 组、非 SLE 自身免疫疾病组中高效价的 ANA 分别为(2.621±1.700)、(2.248±1.781),IIF 法分别为(2.715±0.730)、(2.544±0.59),但前者测出非自身免疫疾病中的 ANA (1.034±1.050)低于后者 ANA 的效价(2.253±0.691)。结论ELISA 检测可提高 ANA 的检测效果。

    作者:王广杰;陈洁;李士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干血斑标本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并优化干血斑标本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和流程,以适用于临床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基因诊断,并对干血斑打孔标本间可能的交叉污染和保存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150份血液标本制备干血斑后,采用打孔仪打孔,用洗脱裂解液对血斑进行洗脱,并对洗脱方法进行优化,采用磁珠法提取血斑 DNA,再进行地贫基因检测,判断干血斑和全血的地贫基因检测结果是否相符。干血斑采用2种地贫基因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以验证其是否适用于多种方法。地贫阳性标本间打空白孔,对空白孔进行地贫基因检测确定打孔是否存在交叉污染。将干血斑常温干燥保存6、9个月后进行地贫基因检测,以判断其稳定性。结果采用5个3 mm 直径的干血斑在55℃振荡洗脱1 h,可以获得 DNA 浓度10~20 ng/μL(50μL DNA 溶解液),DNA 质量好。干血斑和全血的地贫基因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干血斑的2种地贫基因检测方法的结果也完全一致。打孔仪连续对干血斑打孔,地贫基因未检测出交叉污染。干血斑标本存放6、9个月后依然能够稳定地进行地贫基因检测。结论干血斑标本可以准确、方便、稳定地进行地贫基因检测,是地贫基因检测标本转诊的理想方式。

    作者:骆明勇;胡听听;王继成;袁腾龙;张艳霞;王奕霞;杜丽;梁驹卿;尹爱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带状疱疹患者淋巴母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的稳定性分析?

    目的:评价 EB病毒转化的淋巴母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的稳定性。方法采用 EB病毒感染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中的 B 淋巴细胞,形成的淋巴母细胞(LCL)经过6个月的传代培养,通过核型分析比较淋巴母细胞染色体在培养前后是否存在差异。结果4株染色体正常的 LCL 培养6个月后染色体无明显差异,1株染色体异常的 LCL 在传代培养过程中退化死亡,1株 LCL 培养6个月后染色体出现了亚二倍体和超二倍体。结论核型正常的 LCL 在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选择核型正常的 LCL 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细胞系。

    作者:莫小辉;杨连娟;潘会君;胡专;余茜;胡婷婷;吴飞;谭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贵阳某院2011~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流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调查。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临床标本中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时间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642株,其中57.0%来源于痰液标本,27.9%来源于伤口分泌物。感染病区以骨外科、ICU、老年病科及呼吸内科为常见,分别占22.9%、20.1%、18.8%和15.9%。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为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头孢唑林100.0%耐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于9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及术后伤口感染,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宋晓钰;胡昭宇;赵德军;曹雁;武静;胡鑫;邹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高原低氧环境对驻训人员外周血血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原低氧环境驻训人员外周血血细胞的变化,分析高原低氧环境对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驻训人员在平原(平原组)、进驻高原(高原组)6个月后及久居高原人员的血细胞,分析高原低氧环境对血细胞的影响。结果进驻高原6个月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都明显高于平原组和久居高原组(P <0.05),而平均红细胞容积明显低于平原组和久居高原组(P <0.05);高原组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绝对值也明显高于平原组(P <0.05),与久居高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原组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也明显高于平原组(P <0.05)。结论高原低氧环境驻训人员血细胞指标明显升高,且血细胞变化与进驻高原海拔高度及进驻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王艳艳;吴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