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化血红蛋白与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杨建军;雷芳

关键词:2型糖尿病, 消化性溃疡, 糖化血红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控制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糖化血红蛋白 A1c (HbA1c)水平,将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Ⅰ组(HbA1c<7.0%)、Ⅱ组(HbA1c≥7.0%)。单纯消化性溃疡患者纳入Ⅲ组。比较各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及胃镜检查病变特点。结果 HbA1c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存在明显的线性依存关系。Ⅱ组患者 Hp感染率及胃溃疡、复合性溃疡、直径1.0~2.0cm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于Ⅰ、Ⅲ组,但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低于Ⅰ、Ⅲ组(P<0.05)。结论血糖控制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具有相关性。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EMPs)水平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HD患者38例,分为心肌梗死(MI)组1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13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12例,以1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 EMPs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特种蛋白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IL‐6和CRP水平。结果 MI组、UA组 EMPs水平高于SA 组和对照组(P<0.05)。CHD患者体内EMPs水平与IL‐6、CRP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50,P<0.05)。结论 EMPs可作为监测和评估CHD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EM Ps可能通过增强炎性反应性血管损伤而在C HD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郑力辉;郭菲;韩笑;黄立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LC-M S/M S法快速定量人血浆中氟西汀的浓度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氟西汀的浓度。方法选用Agilent XDB‐C18色谱柱,以乙腈‐1 mmol/L甲酸铵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进行分离,标本经乙腈沉淀后进样,选用3200QTRAP型质谱仪的多重反应监测(M RM )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氟西汀线性范围为0.30~50.0 ng/mL ,定量下限0.30 ng/mL。准确度与精密度结果显示方法日间、日内变异均小于15%,相对偏差为-2.80%~2.09%,低、中、高3个浓度提取回收率平均值均大于98%,基质效应小,稳定性好。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专属性强、重现性高,可用于人体氟西汀血药浓度的监测及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李鹏飞;马萍;安卓玲;吴诚;雷宁;于伟越;刘丽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IC U )送检标本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和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分离自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IC U患者临床标本的52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占90.4%。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2.0%和25.2%;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8.1%和74.9%;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86.0%。结论分离自IC U送检标本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邓健康;郭晓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总结与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输血科2010~2014年参加卫计委(原卫生部)临检中心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EQ A )结果,以提高检测质量保证输血安全。方法按要求进行EQA质控品检测,对影响检测质量的标本、检测方法、试剂、操作过程及结果上报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4年,多数EQ A项目质评成绩合格率为100.00%,仅2012年第一批次质控品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成绩相对较差。结论输血科通过参加输血相容性检测EQA ,可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助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

    作者:郑兆丽;潘艳;刘艺军;吴晓燕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目的: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冷凝集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水浴加热法和血浆置换法处理2例冷凝集标本,在处理前后采用X E‐40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指标检测,并进行涂片染色观察。结果血浆置换法能够较好地保证冷凝集标本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有可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检测结果偏低。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冷凝集标本的发现及处理,从而保证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郭学霖;赵嘉宁;王茂繁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宫颈病变 PCNA 、Ki-67表达检测及其与 HPV 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宫颈病变患者140例,其中宫颈癌36例,CIN74例,以慢性宫颈炎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 PCNA、Ki‐67表达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宫颈组织 HPV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癌组、CIN组PCNA、Ki‐67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宫颈癌组、CINⅡ~Ⅲ组PCNA、Ki‐67阳性率高于CINⅠ组(P<0.05)。宫颈癌组、CIN组PCNA、Ki‐67过表达检出率高于对照组,CINⅡ~Ⅲ组PCNA、Ki‐67过表达检出率高于CINⅠ组(P<0.05)。PCNA表达强度与 HPV感染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6,P<0.05),Ki‐67表达强度与 HPV感染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5,P<0.05)。结论早期宫颈癌及不同CIN分期病变组织 PCNA、Ki‐67表达水平差异较大,不同CIN分期病变组织HPV感染率亦存在较大差异,可联合检测HPV、PCNA、Ki‐67等指标对早期宫颈癌、CIN进行辅助诊断。

    作者:董永学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12~2013年成都某院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2012~2013年该院临床分离细菌的耐药性。方法2年共接收39732份标本,对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ATB Express半自动鉴定系统鉴定及药敏实验并辅以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2年版标准进行判读,数据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2、2013年全院临床分离的菌株中,革兰阳性菌分别占27.7%、37.4%,革兰阴性菌分别占72.3%、62.6%。分离率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6.3%、20.3%),肺炎克雷伯菌(14.7%、12.0%),铜绿假单胞菌(11.5%、11.7%),金黄色葡萄球菌(11.3%、11.4%),鲍曼不动杆菌(10.6%、9.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41.0%、32.2%和21.0%、10.8%;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有所下降。2012、2013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的检出率分别为56.2%、47.7%。未检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该院2012~2013年分离率居前5位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除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稍有升高趋势外,其余4种常见病原菌耐药率均有所下降;应重点关注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MRSA及其他多重耐药菌。

    作者:尹亚非;胡春晓;史梦;周勇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MCV与G6PD活性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确诊的地贫患者180例和体检健康者180进行MCV、G69D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地贫患者MCV水平低于健康者,G6PD水平高于健康者(P<0.05)。在不同类型地贫患者中,α地贫、β地贫、α合并β地贫患者间MCV、G6P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V、G6PD联合检测的特异度高,达96.2%,MCV单独检测的灵敏度高,为99.2%。结论 MCV和G6PD对地贫筛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CV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MCV和G6PD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适合作为辅助指标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丕绩;谢意文;蔡巧青;蒋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冷凝集致血常规检测结果异常1例

    冷凝集易导致血常规检测结果异常,报道较多的是对红细胞(RBC)及其相关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而对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 )检测结果影响不大[1‐3]。本例患者与其他文献报道有所不同,WBC、PLT、Hb检测结果均假性减少,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无明显变化。

    作者:李戬;王李洁;周运恒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粪便隐血试验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和应用

    目的:探讨邻联甲苯胺法和匹拉米洞半定量法在粪便隐血试验(FOBT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例上消化道出血确诊患者和200例健康者,同时采用邻联甲苯胺法和匹拉米洞半定量法进行FOBT检测,分析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邻联甲苯胺法灵敏度高(97.5%),但假阳性率也高(16.0%)。与邻联甲苯胺法相比,匹拉米洞半定量法灵敏度略低(80.5%),但假阳性率也有所降低(1.5%)。结论邻联甲苯胺法易受到多种因素干扰,易出现假阳性结果,但灵敏度较高。匹拉米洞半定量法灵敏度较低,但假阳性率也相对较低。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及检测结果准确性。

    作者:文永;徐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烧伤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烧伤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烧伤创面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及纯化培养,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454例烧伤创面分泌物标本中检出非重复病原菌281株中,检出率居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4.44%。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大于85.00%;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的敏感率高,为92.1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达100.00%。结论引起烧伤创面感染的病原菌不同,首选治疗药物也有所不同,应根据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治疗药物。

    作者:杨晓波;刘鲜莉;周璐坤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链抗原724(CA724)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细胞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肿瘤标志物对291例恶性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临界值,以135例良性胸腹腔积液为对照,研究肿瘤标志物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结果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EA、CA724诊断恶性胸腹腔积液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超过0.7,具有较高诊断价值。CEA、CA724、NSE、CA125单独检测时,以CEA灵敏度(81.7%)、约登指数(0.64)、阴性预测值(67.7%)、阳性预测值(90.8%)较高,特异度则以NSE(82.9%)较高。联合检测的诊断灵敏度、约登指数、阴性预测值较单独检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CEA对恶性胸腹腔积液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灵敏度、约登指数、阴性预测值。

    作者:张惠琴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对该院2014年非重复分离的414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14株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CRE 18株,占4.3%,以大肠埃希菌(11株,61.1%)为主。CRE菌株和非CRE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E对多数常用抗菌药敏感率低。应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作者:何秀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赤峰地区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旋杆菌(H P )感染情况,分析H P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于2013年1月4日至2013年5月31日对3282例体检者进行H P抗体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82例体检者,H P总感染率为20.9%(687/3282),男、女性体检者感染率分别为23.1%(457/1975)、17.6%(230/1307),≤20岁、>20~35岁、>35~60岁、>60岁体检者感染率分别为2.9%、15.1%、23.4%、26.8%,各年龄段男性体检者感染率分别为3.1%、18.1%、25.1%、30.4%,女性体检者感染率分别为2.5%、10.1%、20.8%、21.9%。结论赤峰地区健康体检者H P感染率较低,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相同年龄段男性体检者 HP感染率高于女性。

    作者:阚秉辉;孙丽红;吴春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静脉采血真空管使用顺序对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真空静脉采血管使用顺序对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门诊患者,按实验设计要求,一次穿刺采集多管静脉血标本。采血管使用顺序为:生化项目专用真空管(A管)→生化项目专用真空管(B管)→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的真空管→生化项目专用真空管(D管)。对A、B、D管标本钾、钠、氯检测结果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A、B、D管间钾、钠、氯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规范操作进行一针多管法静脉血标本采集时,电解质检测结果不受采血管使用顺序的影响,含抗凝剂真空管不会导致抗凝剂携带污染。

    作者:黄汝英;罗玉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淮安地区婴幼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淮安地区人巨细胞病毒(HCM V )感染婴幼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确诊的HCMV感染患儿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尿 HCMV DNA检测结果,以及合并症及临床指标分布特征。结果72例患儿尿HCMV DNA检测阳性率为90.3%(65/72);72例患儿中,合并肺炎60例(83.3%),合并肝炎34例(47.2%),合并血液系统损伤14例(19.4%),合并神经系统损伤3例(4.2%),合并两种及其以上并发症28例(38.9%)。结论 FQ‐PCR是检测HCM V感染的良好方法。HCM V感染患儿易出现肺炎、肝炎、血液系统损伤等临床表现。采用FQ‐PCR对疑似HCMV感染患儿进行 HCMV DNA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治。

    作者:李芬;张振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CD47分子胞外区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制备和鉴定抗人CD47分子胞外区蛋白单克隆抗体。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CD47胞外区基因序列,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CD47胞外区蛋白。用纯化的CD47胞外区蛋白免疫小鼠,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胞融合,经克隆化培养后,筛选能够特异性分泌鼠抗人CD47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Western blot和流式技术检测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结果成功构建人CD47原核表达载体,在BL21(DE3)中获得表达,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鉴定后,采用层析柱法获得纯化的CD47胞外区蛋白。以纯化蛋白为免疫原,成功制备具有较强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结论成功制备了针对CD47分子胞外区蛋白的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CD47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梁栋伟;刘集鸿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8-羟基-2-脱氧鸟苷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氧化损伤标志物有许多种,多数是为脂质过氧化作用而设定的,如丙二醛(MD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MDA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L D L )、F2‐异前列烷、共轭二烯烃等。通过检测新生成的羰基、酪氨酸和氧化的组氨酸可证实蛋白质的氧化。然而,D N A氧化标志物很少,其中即包括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1]。DNA氧化损伤与老化相关退行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2]。尿液标本易获取,因此临床通常以尿8‐OHdG水平评价DNA氧化损伤程度。

    作者:陈春(综述);于嘉屏(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品管圈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是指工作性质相似的人,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共同组织的一个团体。所有参与品管圈的人运用各种改善手法,启动个人潜能,通过团队力量和群体智慧,群策群力,持续地致力于各种问题的改善。品管圈能使每位成员有参与感、满足感、成就感,并能加深对工作目的和意义的理解。目前,品管圈作为一种加强管理的手段,广泛用于医院管理的诸多方面[1]。为加强管理,本院检验科于2014年12月成立了“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品管圈小组,现将品管圈工作机制及应用效果分析如下。

    作者:李全亭;何秀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北京市昌平区42日龄婴儿血常规指标参考值范围的建立

    目的:建立北京市昌平区42日龄婴儿血常规指标参考值范围。方法采集400例体检健康的42日龄婴儿末梢血标本,采用XS‐800i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常规项目检测,并计算参考值范围。结果除血小板压积外,该地区男、女性42日龄婴儿其他血常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及煤炭总医院3月龄婴儿参考值范围相比,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偏高。与北京儿童医院1~3岁儿童参考值范围相比,血小板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偏低,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北京市昌平区42日龄婴儿血常规指标参考值范围,填补了本地区的空白。

    作者:张霆;韩旭春;赵燕芬;李全亭 刊期: 2015年第21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