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敏C反应蛋白与细胞因子检测对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感染关系的探讨

王丽琼

关键词:2型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感染, 高敏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感染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细胞因子检测对病情判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DKA合并感染患者5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健康体检人群30例,入选后分别检测2组对象的hs-CRP、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hs-CRP及WB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hs-CRP及WB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IL-6、TNF-α、1L-8、IFN-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IL-6、IL-8、IFN-γ及TNF-α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IL-6、IL-8、IFN-γ及TNF-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与IL-6、IL-8、IFN-γ及TNF-α呈正相关(P<0.05);WBC与IL-6、IL-8呈正相关(P<0.05),但与IFN-γ及TNF-α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Hs-CRP与IL-6、IL-8、IFN-γ及TNF-α有较好的相关性,有助于对DKA合并感染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酶联免疫吸附法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方法学的比较和性能评估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与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法在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方法学差异,并评估性能差异.方法 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于1987年定义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依据,筛选1 50例患者.同时选取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两种方法学进行检测,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 15.0进行对比分析.计算检测结果的阴性符合率、阳性符合率、总符合率及Kappa值.取高、低浓度标本验证GICA法重复性.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阴性符合率、阳性符合率、总符合率和Kappa值分别为100.0%、99.33%、99.67%和0.96;GICA法高浓度标本结果阳性数为10次,阳性率100%;低浓度标本结果阳性数为6次,阳性率为60%.结论 ELISA法和GICA法检测抗-CCP抗体结果一致性良好,而且GICA法操作简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整个实验过程仅需10 min,较为适合大批量的初筛检查.

    作者:瞿国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在机体创伤时的变化

    目的 探索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在机体受到创伤时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因外伤住院的患者154例为研究组,年龄在25~45岁之间,平均35岁.并同时在门诊选择同一年龄段6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Hcy和CRP,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Hcy与CRP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根据创伤轻重分为轻伤、中伤和重伤3组,3组间Hcy和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Hcy与CRP对于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志尊;郝建宗;段艳梅;王广丽;李亚茹;刁恒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临床生化室间质评工作10年回顾与分析

    我国临床化学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开展已30多年[1],盐城属苏北欠发达地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市部分卫生院开展生化室间质评工作,距今也达20余年,本院是本市首批参加市级室间质评活动的单位.参加室间质评,对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责任感和工作质量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对比,了解参评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2],找出平时不易被自己的实验室所发现的误差.现就对本院2003~2012年10年40批号404个生化室间质评测试结果作一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朱德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10~2012年烧伤科住院患者感染细菌耐药监测分析

    目的 掌握近3年医院烧伤科病房细菌分布特征与耐药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烧伤科住院患者的伤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VITEK2自动分析仪,部分药敏试验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结果 3年烧伤科共收标本2 714份,分离出1 325株致病菌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75株(占50.9%),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52株,β-溶血链球菌41株,肠球菌91株;革兰阴性杆菌619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2株,铜绿假单胞菌113株,肺炎克雷伯菌87株,大肠埃希菌79株,变形菌属138株;真菌3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率为23.6%;非发酵菌对大多数药物耐药率大于40.0%;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大于40.0%,对喹诺酮类耐药率大于60.0%.结论 医生送检标本依从性低,标本总量不高;伤口定植菌分离率较高,标本留取是关键;临床分离菌株耐药现象严重且仍呈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作者:陈娟;姜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美沙酮替代疗法治疗海洛因依赖者的不同病毒感染状况体及其液免疫的研究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者经美沙酮替代疗法后有无病毒感染与不同病毒感染状况下体液免疫功能变化的状况,以期指导临床治疗追踪.方法 将200例美沙酮替代疗法患者设为实验组,10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治疗周期大于半年)有无病毒感染与不同病毒感染状况下,其体液免疫各指标(IgG、IgA、IgM、C3、C4)的差异;同时比较实验组不同病毒感染与对照组体液免疫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美沙酮替代疗法治疗后有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IgG、IgA、IgM均明显升高(P<0.01),C4升高(P<0.05),C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IgG、IgA、IgM均明显升高(P<0.01),IgM、C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CV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IgG、IgA、IgM、C4均明显升高(P<0.01),C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IV和梅毒感染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IgG、IgM、C4均明显升高(P<0.01),IgA、C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美沙酮替代疗法治疗的患者进行体液免疫指标的定期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韦桂兰;黄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极低体质量新生儿血型错误交叉配血1例

    1 临床资料李某,男,18 d,极低体质量儿,临床医生2010年11月27日12:50时申请1单位A型悬浮红细胞,因小包装的红细胞悬液用量少,无库存,中班工作人员临时在网上订1单位A型悬浮红细胞,下午血库的检验员用凝聚胺法和盐水法同时交叉配血后发出血制品,护士取走血制品在准备输血核对时发现该患儿的病历中检验单的血型为B型,马上电话通知血库工作人员,血库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要求把血制品送回血库,重新复查血型,重新交叉配血.

    作者:张慧莲;王中兴;肖海军;高水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月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目的 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不同月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肠道4种主要细菌含量,评价患儿肠道菌群的改变,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道细菌的16S rRNA,检测不同月龄健康婴儿和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与肠球菌的含量.结果 轮状病毒腹泻组婴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性腹泻组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在不同月龄阶段都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仅在3月龄阶段低于健康对照组婴儿(P<0.05).结论 轮状病毒性腹泻对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较大,不同月龄患儿腹泻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也不同.

    作者:叶萍;贺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采用半巢式PCR技术从临床标本中克隆人类博卡病毒的全基因

    目的 为了对广东地区流行的人类博卡病毒生物学特性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克隆得到人类博卡病毒全基因,并与国际流行株进行比对.方法 采用半巢式PCR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从临床呼吸道标本筛查确认人类博卡病毒感染阳性标本中,结合博卡病毒的全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点,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可配对成5对,通过3轮半巢式PCR方法特异性扩增人类博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再将其定向连接到克隆载体中后进行测序,然后向GenBank提交克隆的人类博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后并对人类博卡病毒全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成功克隆并向GenBank提交了3株人类博卡病毒全基因序列,登录号分别为GQ926981、GQ926982和GQ926983.3株人类博卡病毒全基因序列与GenBank里的序列比对,高度同源性达98%以上,均属于人类博卡病毒HBoV1型.结论 广东地区流行的人类博卡病毒基因与国际流行株基因比对无大的变异,可为人类博卡病毒相关蛋白的表达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何涛君;王琼;何英;黄烈;张银辉;林广裕;陆学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性激素失平衡与男性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性激素失平衡与男性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男性冠心病患者229例和健康者164例,检测其血清雌二醇(E2)、睾酮(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芳香化酶(Aromatase)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血清E2水平与血清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T/E2比值显著升高(P<0.05);冠心病组血清TG、LDL-C、APOB、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01),而HDL C、APOA1水平则明显降低(P<0.001);同时冠心病组血清SHBG、Aromatase水平亦明显降低.结论 男性冠心病患者体内雌雄激素失平衡,可引起性激素结合蛋白及相关酶水平下调,进一步引起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终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郑红云;李艳;马楠;戴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分析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1-2]是指以实验室科学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借助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实验室各种信息进行高效管理,从而整体上提高实验室综合效能的人机系统.便捷的LIS系统可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减少检验出错率,实现了检验信息化、自动化、条码化的管理流程,强化了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鉴于三甲医院的发展及其实验室ISO15189对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改造的新要求[3],实验室信息系统模块同时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更新,部分大医院已经意识到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分析后质量控制的应用来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提出利用模块的提醒功能实现检验后的质量保证[4].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系统在检验后的质量保证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结果审核提示功能、未检测结果提示功能、危机值的三级播报、与电子病历对接、检验报告自助打印平台、标本后处理功能等功能的实现是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作者:梁映亮;徐灼均;莫和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IL-17和IL-2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IL-17和IL-22含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83例RA患者血清IL-17和IL-22含量,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F值,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RA患者血清IL-17含量[(33.10士0.86)pg/mL]和IL-22含量[(59.89±1.84) 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期RA患者血清IL-17含量[(35.47±1.07) pg/mL]显著高于非活动期RA患者[(30.29±1.25)pg/mL](P<0.05),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期RA患者和非活动期RA患者血清IL-2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活动期RA患者IL-22含量[(61.60±2.36)pg/mL]和非活动期患者IL-22含量[(58.44±2.74) 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F值阳性患者IL-17含量[(35.02±1.04) pg/mL]显著高于RF值阴性患者IL-17含量[(29.87±1.32)pg/mL](t=3.039,P=0.003);患者IL-22含量与RF值大小无关.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血清IL-17含量与RF值大小呈正相关,患者血清IL-22含量与RF值大小无相关性.活动期患者血清IL-17含量与IL-22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IL-17较IL-22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志华;黄石;齐青松;张志安;张晓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清GPC3与AFP-L3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及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用于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亲和吸附法检测53例PHC患者(PHC组)、36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GPC3水平以及AFP-L3占总AFP的比例.结果 GPC3用于诊断PHC的佳临界值为283.5 ng/L,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0.881,95%置信区间0.815~0.947;诊断灵敏度56.6%,特异度89.4%;AFP-L3用于诊断PHC的佳界值为11.25%,ROC曲线下面积0.901,95%置信区间0.840~0.962;诊断灵敏度62.3%,特异度87.9%.PHC组血清GPC3以及AFP-L3的含量明显高于肝硬化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GPC3、AFP-L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患者GPC3与AFP-L3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r=0.613 3,P<0.01).与GPC3、AFP-L3单项检测相比,二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PHC诊断的灵敏度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单项检测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C患者血清GPC3以及AFP-L3含量明显增高,二者联合检测对PHC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周助权;张民军;宋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57例不同Wagner分级糖尿病足患者溃疡面病原菌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目的 明确不同Wagner分级糖尿病足患者溃疡面病原菌特点并进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方法 选择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257例,根据病情分为Wagner 1、2、3级.选取无糖尿病的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溃疡面细菌培养并检查上述4组人群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Wagner 1级患者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2级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占49.4%,3级患者革兰阴性菌感染占优势.l级患者内皮素(E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脂素、抵抗素、瘦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患者E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VEGF、内脂素、抵抗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患者ET、IGF-l、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1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水平较2级患者低(P<0.05),内脂素、抵抗素、瘦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Wagner分级的进展,溃疡面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且伴随着脂质代谢及内皮功能相关细胞因子紊乱的加重.

    作者:张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PCT定量检测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不同类型细菌感染的关系及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按照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危症监护医学学会(ACCP/SCCM)关于脓毒症的相关定义,将感染性疾病患者分为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法(ELFA)测定患者血浆PCT水平,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之间的差异,不同类型细菌感染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以PCT>2 ng/mL为脓毒症阳性的判定标准,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血浆PCT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PCT>0.1 ng/mL为阳性标准,PCT阳性率为86%(109/127),而不同类型细菌感染组间PC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死亡组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对脓毒症的临床诊断灵敏度为70%(47/67),特异度为87%(52/60).结论 血浆PCT检测是鉴别细菌感染及脓毒症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能用于判断是何种细菌感染;目前脓毒症是重症监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加强PCT的检测和细菌培养的相互补充和动态跟踪,提高临床对感染诊断和治疗的及时性、准确性;PCT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体内细菌感染程度,PCT检测对细菌感染的诊断及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卯建;赵滢;苏艳丹;段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该院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对药物敏感的情况,为今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54例SAP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对分离菌群分布、感染部位、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54例患者累计感染部位78个,检出时间短6d,长28 d,总的平均感染时间为(15.8±6.5)d,患者年龄分布:≥60岁者为主,占70.4%;感染发生率排前5位的部位依次为肺部(74.1%)、腹腔(51.9%)、胰腺或胰周(44.4%)、胸腔(42.6%)和血液系统(33.3%).共分离116珠真菌菌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多,占65.5%,其他依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9.0%)、克柔假丝酵母菌(7.7%)、光滑假丝酵母菌(4.3%)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4%).分离得到的菌株总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率分别为97.4%,95.7%,86.2%,77.6%和57.0%.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真菌感染主要致病真菌菌群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感染人群以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肺部为第一感染灶,明确感染菌群及部位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张力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定量分析可报告范围评估方案的优化探讨

    目的 在极限浓度值样本来源困难的条件下,优化现有实验方案,以获得实验室定量项目的可报告范围.方法 采用IRC法对谷丙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淀粉酶(AMY)的分析测量范围进行评估,根据相对稀释浓度、分析测量范围、预期稀释相对浓度进行预期稀释结果的计算,比较稀释结果和预期结果,后根据校准曲线参数和分析测量范围、大稀释倍数得到可报告范围.结果 ALT、DBIL、AMY的分析测量范围分别为6.5~553.5 U/L、1.7~117.1 μmol/L、27.0~1 260.5 U/L,ALT和DBIL的大稀释倍数分别为11倍和2倍,ALT、DBIL、AMY的可报告范围分别为:4.0~6 600.0 U/L、1.0~257.6μmol/L、13.5~1 386.5 U/L.结论 优化的线性评估、稀释验证、校准验证、极限测试的联合使用对于实验室定量项目可报告范围的制订是非常关键的.

    作者:陶然;王家健;鲁勇;冯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采血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采血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该院160例血常规检测患者,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末梢血)和观察组(静脉血),每组各80例,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RBC、Hb、Hct、MCV、MCHC、PLT水平均明显升高,WB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较准确,建议应用静脉采血.

    作者:张彩华;王开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在医学检验本科开设《临床输血学检验》的教学探讨

    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大手术数量上的增加以及在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上的进步使血制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如何安全输血和合理使用血液资源,已经成为临床输血的重要内容[1].为适应医学教育新的需求,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临床血液学教研室于2010年起针对检验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新的特色课程——《临床输血学检验》,本课程的开展将进一步完善检验专业同学输血检验方面的知识.

    作者:王晶;张伶;陈婷梅;冯文莉;黄峥兰;蔡晓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狼疮性肾炎的尿液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变累及到肾脏而引发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是SLE普遍、也是严重的脏器损害之一[1-2],并且肾脏的受累情况直接影响了SLE患者的预后.因此,早期诊断出狼疮患者是否有肾脏病变,尤其是了解LN是否处于活动期及其活动程度,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肾穿刺活检术仍是LN的病理诊断及分型的金标准.但LN的病程是一个活动与缓解反复交替的临床过程,而肾活检作为一个有创性检测手段,重复多次操作具有一定风险,所以难以通过肾活检对病情进行连续监测.因此,如何从临床表现及临床检测指标的细微变化来及时了解肾组织的急性改变,已成为了LN研究的热点.

    作者:李海英;左灿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广东中山地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现状调查

    目的 对广东中山地区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现状进行调查.方法 以Bio-Rad VARIANTⅡTURBO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作为比对系统,以通过NGSP认证的Bio-Rad D-1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作为参比系统,用20份不同浓度的新鲜全血进行比对;再以通过比对系统对两份新鲜全血进行赋值,两份赋值的新鲜全血与另外3个定值的Bio-Rad全球室间糖化血红蛋白调查物作为调查品派发给参与调查的17家实验室,对回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比对系统与参比系统具有可比性;17家实验室使用12套检测系统,分析方法包括3种,分别是离子交换高效液相层析法、免疫比浊法和微粒色谱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百分偏倚范围和变异系数(CV)范围分别为0.00%~32.29% 、2.30%~14.59%,其中离子交换高效液相层析法的平均百分偏倚和CV均小,新鲜全血和室间调查物的平均百分偏倚和CV分别为1.79% 、2.30%和4.35%、6.28%.结论 Bio-Rad VARIANTⅡTURBO和Bio-Rad D1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中山地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使用多个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不同检测系统、检测方法间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一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徐全中;温冬梅;张秀明;索明环;吴剑杨;李曼;萧金丽;阚丽娟;庞嘉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