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詹淑霞

关键词:高敏肌钙蛋白 t, 急性冠脉综合征, 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检测因胸痛就诊患者198例,其中急性心梗(AMI)患者10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93例,健康体检者83例,均检测了 hs-cTnT、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确诊为 AMI 患者的 hs-cTnT、CK、CK-MB 阳性率分别为88.6%、48.6%、71.4%,均高于 UA 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且 AMI 早期患者检测 hs-cTnT 阳性率高于 CK 和 CK-MB。结论hs-cTnT 与心肌酶谱中的 CK、CK-MB 相比,对心肌损伤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够减少 ACS 的误诊和漏诊,是 ACS 早期诊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TNF-α及其拮抗剂在血液病中的应用及新研究进展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α在体内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泌型的 TNF-α(S-TNF-α),现已证实 S-TNF-α参与全身炎症反应;另一种是跨模型 TNF-α(TM-TNF-α),是 S-TNF-α的前体,其作用广泛,不仅可以杀伤肿瘤细胞,还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靶点[1],现正成为研究热点。

    作者:张越铭(综述);鲍依稀(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自制凝血室内质控品的使用与评估

    目的:评价自制凝血质控血浆的质控效果。方法收集健康者的新鲜混合血浆保存于-70℃冰箱,每周用原装质控血浆(N 浆、P 浆)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进行定标校准1次,对自制质控血浆进行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观察。结果自制质控品 APTT、PT、TT、FIB 每月的变异系数百分比(CV%)变化均较小,均小于 CLIA′88规定的各项目的1/4总允许误差,室间质评成绩均为优秀。结论自制凝血质控血浆精密度、准确度均能满足临床要求,稳定期可达到12个月,是合格的室内质控品,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平竹仙;孙武;蒋红君;王凡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控界限设定的讨论

    目的:讨论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统计质量控制程序中质控图控制界限的设定问题。方法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血清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3个项目每月质控数据作正态性检验并与累积数作比较。结果30组数据中有18个正态性检验不符合,30组均数 t 检验有2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因此短期内计算出的均数和标准差不能直接应用为质控图的控制限。结论临床实验室定量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图控制限的设定应当按照 CLSI 的 C24-A3文件指导,使用稳定时期大量质控数据得到的标准差估计值或6个月累积值作为新批号的标准差,并定期评估。

    作者:冯志刚;刘肖瑛;林佩娜;黄明兰;徐名烤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腹股沟疝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及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关系分析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清楚,而患儿鞘状突未闭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发病原因之一[1]。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但是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手术给患儿带来较多的并发症,如阴囊血肿、输精管损伤、睾丸萎缩等,且术后约4%左右的患儿会出现疝复发[2]。所以寻找新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是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新方向。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能够诱导鞘状突闭合[3]。本研究通过检测腹股沟疝患儿疝囊CGRP 受体及 HGF 受体的密度,旨在探究 CGRP 和 HGF 对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玲;余宗林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血清胱抑素C与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C)与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的关系,探讨三者的检测在肾功能损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 CysC 同时进行 BUN、Cr 的检测。结果共检出600例血清 CysC 异常,血清 BUN和 Cr 异常分别为252例和172例,而且随着 CysC 水平的升高,BUN、Cr 异常者比例也明显升高。结论CysC 作为反映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有效指标,当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时,BUN、Cr 水平也容易出现异常,两者具有相关性,因此可将 CysC 与 BUN、Cr 联合检测,及早对患者肾功能作出判断。

    作者:卢海景;张红凤;饶华春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五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抗体、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A1酸性糖蛋白(AAG)和红细胞沉降率(ESR)五个检测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0例 RA 患者(RA 组)、110例非 RA 患者(非 RA 疾病组)和40例健康体检合格者(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抗 CCP 抗体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RF、hs-CRP 和 AAG 的浓度,用 Vesmatic 30全自动动态血沉仪检测 ESR。结果RA 组抗 CCP 与 RF 血清水平明显高于非 RA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A 组和非 RA 疾病组 hs-CRP、AAG、ESR 血清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 CCP 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86.6%,95.3%),五项检测指标联合检测特异度高,达到99.1%,阳性预测值达到97.5%,平行试验灵敏度显著提高到93.3%,阴性预测值为94.2%。结论抗 CCP 抗体在 RA 诊断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利于 RA 的早期诊断;五项检测指标系列联合检测可提高临床对 RA 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白海燕;梁贤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方法在人群筛查中的比较及应用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方法在人群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胶体金快速试验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检测 HCV-RNA 病毒载量。结果(1)539份样本中,其中266例抗体阴性,263例抗体阳性。(2)在67例 HCV-RNA 病毒载量小于103 IU/mL 组中,ELISA 法检测 HCV 抗体阳性有60例,胶体金快速试验法检测抗体阳性有30例。208例 HCV-RNA 病毒载量大于或等于103 IU/mL 组中,ELISA 法检测的抗体阳性有199例,胶体金快速法检测阳性的有181例,另外有6例两种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患者 RNA 病毒载量大于或等于103 IU/mL。(3)对208例 HCV-RNA 病毒载量大于或等于103 IU/mL 样本分成4个组。GGT、ALT 及 AST 在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ALB 及 S/CO 值在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人群筛查中为了减少漏诊率,尽早诊断丙型肝炎,要联合运用以上各实验室检测方法,综合分析。

    作者:朱红艳;毕胜;杨曦;李峥;徐永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3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梅毒甲苯胺红试验(TRUST)法、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法、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在梅毒诊断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从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1118例疑似梅毒患者的标本分别进行 TRUST 法、TPPA 法和 ELISA 法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结果1118例疑似梅毒患者标本,TRUST 法检测筛出阳性标本166例,阳性检出率14.85%。TPPA 法检测筛出阳性标本252例,阳性检出率22.54%。ELISA 法检测筛出阳性标本263例,阳性检出率23.52%。结论3种血清学方法检测所得到的阳性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P-PA 法和 ELISA 法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 TRUST 法。

    作者:余晓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兰州地区 HBsAg、HBeAg、HBeAb、HBcAb 与 HBV DNA 的相关分析及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载量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HBsAg、HBeAg、HBeAb、HBcAb 的相关性。方法724例 HBV 感染者分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 HBV DNA 载量,运用双抗体夹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 HBsAg、HBeAg、HBeAb、HBcAb 水平。结果兰州地区慢性 HBV 感染者 HBsAg 水平与 HBV DNA 载量呈正相关关系(r=0.342,P <0.05),HBeAg 水平与 HBV DNA 载量呈正相关关系(r=0.463,P <0.05),HBeAb 水平与 HBV DNA 载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 =-0.227,P =0.001),HBcAb 水平与HBV DNA 载量变化无相关性(r=-0.062,P =0.366)。结论兰州地区慢性 HBV 感染者 HBV DNA 载量和 HBsAg、HBeAg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提示临床上应把 HBsAg、HBeAg 与 HBV DNA 结合起来观察,能更准确判断患者的传染性程度。

    作者:李彩东;吴斌;陈锡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西北地区524例不孕症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女性不孕症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西北地区524例不孕症女性的宫颈标本进行高危型 HPV、衣原体及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测,分析这3种病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在524例不孕症女性患者中,3种病原体的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支原体、高危型 HPV、衣原体。单纯支原体阳性、单纯衣原体阳性和支原体、衣原体双阳性患者中,高危型 HPV 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支原体、衣原体全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孕症女性患者中,高危型 HPV 感染与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有一定关系,建议临床上对于这类患者,在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除做好支原体、衣原体的实验室检测外,同时需进行高危型 HPV 的检测。

    作者:王晓昌;陈俊;侯铁塔;尹俊卿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ICU 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临床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从本院 ICU 患者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中分离出32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情况。结果从检测部位分析,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62.5%),其次为深静脉导管(12.5%)。药敏试验表明,32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天然耐药,但对米诺环素、氯霉素、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仍较敏感,可作为临床治疗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 ICU 患者中的耐药现象非常严重,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多重耐药引起的感染,临床应引起高度关注,及早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汨;廖学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血浆及胃黏膜 IL-6水平分析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患儿血浆及胃黏膜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探讨其与 H.pylori 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法),检测96例儿童血浆及胃黏膜 IL-6水平,其中 H .pylori 感染患儿52例,非 H . pylori 感染患儿44例。结果血浆 IL-6在 H .pylori 感染组和非 H .pylori 感染组的浓度分别是(173.36±143.15)pg/mL 和(168.55±99.67)p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黏膜 IL-6在 H .pylori 感染组和非 H .pylori 感染组的浓度分别是(210.54±53.68)pg/mL 和(140.59±73.43)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程度越严重,胃黏膜组织中 IL-6水平就越高,两者呈正相关(R 2=0.868)。结论H .pylori 感染患儿的血浆 IL-6水平不升高,但胃黏膜的 IL-6水平升高,其升高水平与感染程度相关,IL-6可能参与了 H .pylori 感染的病理损伤过程,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岳玉林;邱凤玲;徐静茹;郭敏;徐嘉昌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复发性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其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报价值。方法收集215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分为复发组126例,初发组8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 IL-18、MMP-9水平,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斑块分型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复发组血清 IL-18、MMP-9水平,颈动脉 IMT 及易损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18、MMP-9水平与 HbA1c 和易损斑块积分均呈正相关(P <0.05),IL-18与 MMP-9呈正相关(P <0.05)。Logistic 多元回归证实 IL-18、MMP-9及易损斑块积分是糖尿病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 IL-18、MMP-9高表达及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在糖尿病脑梗死复发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脑梗死二级预防的预报指标。

    作者:韩峰;高志亮;胡志坚;冷耀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几种联合试验检验1例双克隆 IgG-2K 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体会

    M 蛋白是浆细胞或 B 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因其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MM)、巨球蛋白血症及恶性淋巴瘤,都是以 M 开头的疾病,故称为“M 蛋白”。本院1例直肠癌术后2年的住院患者,检验科实验室血清及尿液蛋白电泳检查出“M 蛋白”,经过进一步试验终确诊为1例双克隆IgG-2K 轻链,现将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杨辛;范君;吴颖稚;张庆五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联合测定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于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48例,记录患儿的 PCT、hs-CRP 及血培养等资料,并与同期48例非败血症新生儿的血清 PCT 和 hs-CRP 检测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败血症患儿血清PCT(93.75%)、hs-CRP(10.42%)明显高于非败血症患儿血清 PCT(79.17%)、hs-CRP(50%),两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CT 和 hs-CRP 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有显著改变,血清 PCT 和 hs-CRP 的联合测定可以作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指标,且 PCT 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 hs-CRP 高,两者的联合检测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快速的诊断依据。

    作者:段宝生;赵娜;梁超;王艳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多渠道网络教学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检验医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是应用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1]。当前,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诊断方法和仪器设备已经逐步替代了传统检验人员的手工方法。在临床血液学检验中出现的较先进的诊断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术、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大大地提高了血液疾病检测的准确率,但常见血液病的骨髓象和血象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仍在本门学科里占据主要地位,甚至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形态学检查仍然是本学科教学中为重要的内容。由于检验专业学生在本科教学中的课程设计问题,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面临着实验课学时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空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缺乏临床诊断能力。

    作者:张晓丽;潘静;司维柯;杨忠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IL-1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乳腺癌患者血清和T细胞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乳腺癌患者外周血 CD3+ CD4+ IL-17+ T 细胞百分数;ELISA 法测定血清 IL-17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 CA153和 CA125的水平,并分析 IL-17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 CD3+ CD4+ IL-17+ T 细胞百分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 IL-17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 IL-17水平与CD3+ CD4+ IL-17+ T 细胞百分数及 CA153水平均呈正相关;血清 IL-17水平与 CA125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IL-17水平与乳腺癌有关。

    作者:陈光辉;陈建安;陈慧;曾今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脓毒症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由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诱发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现已成为危重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人们发现与脓毒症有关的标志物达178种,其中多数的标志物是炎症过程的中间产物,部分标志物是导致脓毒症的促炎因子。虽然尚未发现一种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的适用于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其中许多标志物对脓毒症的预后判断却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以预测器官功能障碍的进展情况,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和评估治疗效果,而且有利于防止脓毒症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和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近几年来与脓毒症关系较为密切的部分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刘涛;陈洪卫;梁冬雨(综述);侯彦强(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AFP、AFP-L3、DKK1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3种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单独或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PHC 组、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 AFP 水平;采用亲和吸附层析法检测 AFP-L3水平,计算 AFP-L3在 AFP 中比例;采用 ELISA 试剂盒检测血清标本中 DKK1水平。结果单独检测 PHC 患者的3种肿瘤标志物,AFP、AFP-L3、DKK1灵敏度分别为60.9%、76.8%、69.6%,特异度分别为88.7%、91.5%、95.8%。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是91.3%,特异度是87.3%,与单项指标检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FP 、AFP-L3、DKK1的联合检测能提高 PHC 血清学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 PHC 诊断方面比目前大多数传统的组合方法更准确。

    作者:薄维波;秦继宝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检测因胸痛就诊患者198例,其中急性心梗(AMI)患者10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93例,健康体检者83例,均检测了 hs-cTnT、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确诊为 AMI 患者的 hs-cTnT、CK、CK-MB 阳性率分别为88.6%、48.6%、71.4%,均高于 UA 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且 AMI 早期患者检测 hs-cTnT 阳性率高于 CK 和 CK-MB。结论hs-cTnT 与心肌酶谱中的 CK、CK-MB 相比,对心肌损伤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够减少 ACS 的误诊和漏诊,是 ACS 早期诊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作者:詹淑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