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中TPOAb和TgAb的升高对甲状腺疾病进展的影响

金宝生;樊卫;祁金友

关键词: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甲状腺功能
摘要:目的:研究健康人群血清中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或)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升高对甲状腺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从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48例健康人的甲状腺功能进行跟踪调查,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其促甲状腺激素(TSH)、TPOAb 和 TgAb 水平。结果48例中有4例终发展成甲亢,9例发展成为桥本甲状腺炎。结论血清中 TPOAb 和 TgAb 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甲状腺疾病的发展,需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痰标本涂片对痰培养的指导意义

    目的:对227例痰标本涂片镜检与培养结果进行对比,了解痰涂片对痰培养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27例痰标本,观察性状,涂片染色镜检,根据标准分为 A、B、C、D 4类,同时进行培养,分析涂片和培养的关系。结果227例标本中合格痰标本158例,占69.60%,不合格标本69例,占30.40%。227例痰标本128例检出潜在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56.39%,合格标本培养阳性率为70.39%,不合格标本培养阳性率为28.00%。合格痰标本涂片结果与培养结果的符合率为72.78%。合格痰标本中细胞吞噬菌的阳性率为11.72%,其中合格 A 类痰标本细胞吞噬菌14例,阳性率为16.67%,B 类痰标本细胞吞噬菌5例,阳性率为6.76%。结论痰标本涂片镜检能为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痰标本涂片对痰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顾玲莉;刘香;沈晓雯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Cys-C、尿Ⅳ-C、尿NAG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胱抑素 C(Cys-C)、尿Ⅳ型胶原(Ⅳ-C)、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生化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分析仪,分别测定49例早期糖尿病患者和28例健康人的 Cys-C、尿Ⅳ-C、尿NAG 和 mALB 数值,用 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ys-c、尿Ⅳ-C 和尿 NAG 的数值,Ⅱ组与Ⅰ组相比,Ⅱ组与健康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增高(P <0.01),Ⅰ组与正常组比较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组 Cys-C、尿Ⅳ-C 和尿 NAG 与 mALB 相关性分别为0.830、0.849、0.834。结论 Cys-c、尿Ⅳ-C、尿 NAG 可以分别测定肾脏不同部位的损伤,在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方面灵敏度高,且与 mALB 有同等诊断价值,有助于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损害。

    作者:王勇;李东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孕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与妊娠期高血压相关性的探讨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 C(CysC)的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为病例组,同期选取120例晚期孕妇(晚期孕妇组)和125例健康非妊娠女性(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血清 Hcy 和 CysC 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血清 Hcy、Cys-C 水平分别为(17.00±2.71)μmol/L、(1.85±0.25)mg/L,Hcy 水平和 CysC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晚期孕妇组,晚期孕妇组 Cys-C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晚期孕妇组血清 Hcy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与血清 Hcy 和 CysC 水平呈正相关,检测妊娠期血清 Hcy 和 CysC 水平对预测妊娠期高血压是有临床意义的,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指标。

    作者:薛峰;颜源;陈瑶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方法根据 IS015189的相关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从标本流程和采集技术两方面对临床标本的采集及运送进行多部门全环节管控,并分析改进措施前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改进措施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实施全环节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对有效提高标本质量从而提高检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佩玲;杜丕波;赵婉婷;郭勤华;庄岳鹏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指数平滑法在临床用血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在临床用血管理中,为了提高用血计划制订的科学性,探讨指数平滑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用血统计数据,利用 SPSS17.0中 Forecasting 功能模块筛选佳预测模型,采用平稳的 R 方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评价,计算优平滑系数并预测。结果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以及机采血小板3种血液成分平稳的 R 方分别为0.610、0.614与0.654,模型类型属于简单季节性,平滑系数α均为0.30。结论指数平滑法作为定量预测方法,提高了预测结果的精确性,为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建峰;张立川;王书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NT-proBNP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血清 N-末端脑尿钠肽原(NT-proBN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9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血浆 NT-proBNP 水平,分析术前血浆 NT-proBNP 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观察术后变化情况,比较死亡和有并发症患者及无并发症患者围手术期血浆 NT-proBNP 水平。结果术前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 NT-proBNP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分别为5.268、8.173,P <0.05),术前血清 BNP 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比(r=0.776,P <0.01),与患者的 LVEF 呈反比(r=-0.472,P <0.05);术后第1天血浆 NT-proBNP 水平达到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13,P <0.05)),术后第3、5、7天逐渐下降。死亡和有并发症患者术前血浆 NT-proBNP 水平及术后血浆 NT-proBNP 峰值水平均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血浆 NT-proBNP 浓度能够反映心功能情况,术后血浆 NT-proBNP 水平早期升高,然后逐渐下降,术前及术后血浆 NT-proBNP 浓度升高对预测患者的转归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石建设;刘光强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分析胱抑素C在肝衰竭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的变化

    目的:分析胱抑素 C 在肝衰竭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接收的50例肝衰竭患者作为肝衰竭观察组,另选取25位经我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级和对照组内的研究对象于同日早上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观察组中有25例患者在治疗中接受人工肝血浆置换(PE),以观察胱抑素 C 在血浆置换后前后的变化,观察组内另25例患者作为与对照组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体内胱抑素 C、肌酐(Cr)、总胆红素(TB)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及观察组患者在 PE 治疗前后胱抑素 C 的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未进行 PE 治疗的患者,其胱抑素 C 及TB 水平比对照高,两组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内实行 PE 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患者的胱抑素C 及 TB 水平较治疗前有减少,组内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 Cr 及 PT 的对比上,对照组及观察组、PE 治疗前后的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胱抑素 C 的水平与 Cr 及 PT 的水平无相关性,与 Cr 的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胱抑素 C 水平不但可以作为肝脏炎症坏死程度的指标,而且可以作为反映肝肾综合征早期敏感指标,在血浆置换中,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会影响胱抑素 C 的水平。

    作者:吴江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湛江地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目的:通过对湛江市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诊断为骨质疏松患者的调查分析,为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均为久居本地区,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者,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医学检查、静脉血检测及骨密度检测。结果骨折组平均年龄大于非骨折组;非骨折组腰椎骨密度(LSBMD)和股骨颈骨密度(FNBMD)的 T、Z 值和血清钙水平大于骨折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内以性别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其中女性年龄大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 LSBMD 的 T 和 Z值和 FNBMD T 值大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按10岁为一年龄段分组,分析各年龄组中骨折与非骨折例数,>70~80岁组骨折患者多;分析各年龄组 LSBMD、FNBMD、血清钙和维生素 D 水平,非骨折组高于骨折组(P <0.05)。通过对骨折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明确年龄、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 T 值升高是骨折的危险因素,而维生素 D、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骨密度 T 值升高是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骨质疏松需及早预防,尤其在40岁以前进行,尽量提高骨密度峰值,防止日后出现骨质疏松症。

    作者:李广盛;陈广谋;郑锦畅;曾俏燕;牛艳茹;林颢;魏波;楚佳奇;曾荣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引起的肝毒性及相关风险因素研究

    目的:明确使用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肝毒性的发生率以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对102例接受 HAART 治疗的患者分析抗病毒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奈韦拉平(NVP)和依非韦伦(EFV)的肝毒性发生率,分析治疗后引起肝毒性的风险因素。结果102例患者中,73例接受含 NVP 治疗的肝毒性发生率为35.6%,29例接受含 EFV 治疗的肝毒性发生率为13.8%,2种药物肝毒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1,P =0.029)。合并丙肝病毒(HCV)感染、基线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为肝毒性出现的独立风险因素(P <0.05)。结论接受 NVP 治疗的患者比接受 EFV 治疗的患者更易出现肝毒性。合并感染 HCV、基线 ALT 升高为肝毒性出现的独立风险因素。

    作者:周德鹏;梁凌云;李放;徐华;吴丽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食物不耐受检测在婴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本地区婴儿食物不耐受的主要致敏源,为婴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采用 ELISA 法检测106例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患儿和46例健康婴儿血清食物不耐受 IgG 抗体。结果106例患儿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 IgG 检测阳性者89例,占84%。46例健康婴儿食物过敏原特异性 IgG 检测阳性者28例,占60.87%。结论牛奶、鸡蛋、小麦是本地区婴儿食物不耐受的主要致敏源,通过食物不耐受特异性 IgG 抗体检测,对婴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鄂建飞;刘利洪;孙家祥;徐开渝;曾燕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胞外体在微RNA转运过程中的作用

    胞外体来源于多种真核细胞的多泡体(MVBs)内部的小囊泡,在电镜下呈典型的杯状,由脂质双层膜包绕的扁平半球体,直径约40~100 nm。MVBs 可能通过内出芽的方式形成小囊泡,而一些蛋白、脂质和核酸就分选进入这些小囊泡中,被释放到细胞间隙成为胞外体[1]。胞外体的实质是细胞内产生的小囊泡,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携带参与细胞生命过程的各种蛋白、脂质以及核酸。微 RNA(MicroRNA)是由21~25个核苷酸构成的非编码小分子 RNA,曾经被视为无功能的分子[2]。近年来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参与了细胞内多种基因的表达调控[3]。已经证实 microRNA 存在于胞外体中,胞外体如同“特洛伊木马”参与 microRNA 在细胞间的转运而影响靶细胞功能。

    作者:陈胜;王伟;王亮(综述);张颖;贾战生(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2009~2013年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2009~2013年5年来血培养感染患者中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特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应用 VITEK-32系统鉴定细菌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该院5年中血培养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药敏结果。结果连续5年共14006例血培养分离阳性菌2301株,阳性率为16.4%。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303株(占56.6%);革兰阴性杆菌954株(占41.5%);真菌44株(占1.9%)。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等。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及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5.8%和18.4%。血培养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严重。结论血培养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复杂,敏感性各不相同,及时了解血培养的结果,对临床调整治疗方案、及时发现耐药菌株、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沈菊英;肖启纹;夏嵘;尧荣凤;李智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后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12月该院确诊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阿立哌唑进行治疗,测定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血尿素(Urea)、血肌酐(SCr)、血尿酸(SUA)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 Urea、SCr 无明显变化,而 SUA 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1)。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的肾功能有不良影响。

    作者:刘亚平;李继江;肖文焕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血清钙与CRP联合检查对AP严重程度的早期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 C 反应蛋白(CRP)与血清钙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85例 AP 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0例,重症胰腺炎(SAP)45例,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自动化分析仪测定3组血清钙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测定3组 CRP 水平。结果入院当天,SAP 组及 MAP 组血清钙水平均偏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 MAP 组则高于 S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MAP 组及 SAP 组 CRP 水平则高于对照组,且 SAP 组则高于 M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AP、SAP 组入院第3天后血清钙水平较入院当天显著提高,而 CRP 水平则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上较多检测 CRP 检测,但是实验表明如果检测 CRP 的同时检测血清钙使的临床判断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钙与 CRP 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预测指标,两者一起检查可提高检测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作者:张琦;夏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肾上腺髓质素对评价小儿急性心力衰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对评价小儿急性心力衰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58例不同病因的急性心力衰竭(AHF)患儿和40例肺炎患儿、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以及50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所有受试组儿童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MD)和内皮素(ET-1)水平,并分析AMD、ET-1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组血浆AMD、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先天性心脏病组和肺炎组(P<0.05),先天性心脏病组和肺炎组血浆AMD、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心衰期血浆 AMD、ET-1水平显著高于心衰早期和恢复期(P<0.05),心衰早期血浆AMD、ET-1水平亦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心衰期AMD、EF-1水平与AHF患儿CI、LVEF呈明显负相关(r=-0.614,-0.793,-0.618,-0.547,P<0.05);心衰期各时段AHF患儿AMD变异率显著高于EF-1,各时段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ADM水平与AHF患儿心功能密切相关;通过测定血浆ADM水平,可以评估AHF患儿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马小风;高海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血常规红细胞参数干扰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严重干扰红细胞参数的原因及纠正方法。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血常规结果红细胞参数明显异常的患者30例,根据分析其干扰因素分为四组:冷凝集组7例、严重溶血组13例、脂血组8例、高白细胞组2例,分别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进行处理,纠正前后红细胞参数比较采用 t 检验。高白细胞组例数太少,未作比较。结果分析严重干扰红细胞参数的原因并加以适当纠正措施,可以使红细胞参数更加接近真实结果。结论应重视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各组标本采取纠正措施前后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作者:王文婷;史沛芹;谢佳辰;汪海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2种型号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评价 Coulter LH750与 coulter ACT-5diff 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方法以重复性试验比对室内质控品检测结果,评价仪器精密度和稳定性,以比对试验评价主要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PLT)的相关性。结果2台仪器的精密度和稳定性均较好,变异系数(CV)均小于4%,在仪器测定的理想范围内;仪器间各测试项目相关系数(r2)大于0.95,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2台仪器的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可以用于临床标本的复查、测定。

    作者:陈阿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3595例孕中期妇女产前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孕中期孕母血清甲胎蛋白(AFP)、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非偶联雌三醇(uE3)水平,探讨产前筛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3595例孕中期孕妇进行血清 AFP、β-HCG、uE3定量检测,结合孕妇年龄、孕周、体质量等因素,计算风险值。随后对高风险孕妇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 B 超检查。结果3595例孕妇唐氏综合征(DS)、爱德华综合征(ES)、先天性神经管缺陷(NTD)筛查阳性率分别为3.70%(133/3595)、0.11%(4/3595)和1.44%(52/3595)。产前筛查189例为高风险孕妇,其中87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超声影像等产前诊断,确诊6例,其中 DS 3例、NTD 2例、ES 1例。结论产前筛查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测手段,对避免 DS、ES、NTD 患儿出生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曹锋;陈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胃癌手术前后血循环miR-2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前后外周血循环 miR-21表达对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42例原发胃癌手术当日及术后1周抽取外周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以 U6为内参照基因,检测血浆 miR-21相对表达。结果患者胃癌术后血浆 miR-21表达与术前相比明显下调(P <0.01),总体相对表达量平均下降了28.2倍;并且发现,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术后 miR-21表达上调,而无家族史的胃癌患者术后比术前血浆 miR-21表达平均下降22倍(P <0.05);实验结果还发现,随着患者分化程度由高向低的变化,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逐步上升,同时术后平均 miR-21表达由低向高转变,表现出 miR-21相对表达倍数在高、中、中低和低4个分化区上的分布,分别与淋巴结转移率在4个分化区上的分布呈相关性。结论循环外周血 miR-21检测对胃癌早期辅助诊断及术后恶性程度判断有临床意义。

    作者:顾荣民;朱明;文旭;陈森清;李金田;马国建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太仓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耐药突变和基因型分布研究

    目的:研究太仓地区慢性乙肝患者耐药突变和基因型分布情况,及 HBV 基因型与耐药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太仓地区3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前,检测患者耐药突变及基因型情况,分析患者耐药突变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350例慢性乙肝患者,HBV 基因型分布:B 基因型172例,占49.14%;C 基因型164例,占46.85%;其中 D基因型9例,占2.57%;B、C 混合型基因型有5例,占1.42%;未发现其他基因型。本研究共检出58例耐药突变患者,其中 B 基因型22例,C 基因型35例,D 基因型1例,B、C 混合基因型患者未发现耐药突变。耐药突变位点:与拉米夫定相关的耐药突变36例(10.28%),与阿德福韦相关的耐药突变16例(4.57%),与恩替卡韦相关的耐药突变6例(1.71%)。结论太仓地区慢性乙肝患者 HBV 基因型以 B、C 型为主,2种基因型占90%以上,两种基因型比例相似。C 基因型患者发生耐药突变的比例较 B 基因型高,拉米夫定相关的耐药突变比例高。建议对用药史不明确、复发再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前进行耐药检测,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案。

    作者:沈逸辛;张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