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细胞分析仪与床旁血气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比较与分析

周鹏;孙建芬

关键词:血红蛋白, 红细胞比容, 血细胞分析仪, 血气分析仪, 床旁即时检测
摘要:目的 利用经过校准的血细胞分析仪对比床旁血气分析仪所测定的血红蛋白(Hb)浓度和血细胞比容(HCT),探讨床旁即时检测(POCT)对比的必要性.方法 收集该院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等各科室134例采用美国雅培i-STAT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测定患者的血液,同时留取一份标本采用日本SYSMEX KX-21N型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将2台仪器所测得的Hb和HCT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日本SYSMEX KX-21N型血细胞分析仪所测得Hb和HCT高于美国雅培i-STAT血气分析仪的测定结果(P<0.05),二者所测得Hb的相关系数(r)为0.939,直线回归方程:Y=0.991 3X-3.909 1;二者所测得HCT的r为0.952,直线回归方程:Y=1.017 8X-1.815.2组数据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床旁血气分析仪测定Hb和HCT对常规血液分析仪的测定具有补充作用,在手术室、ICU等处具有良好的替代作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胶质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神经胶质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探讨其与胶质瘤发病的关系.方法 将86例神经胶质瘤患者作为胶质瘤组,5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胶质瘤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中CD3+CD4+、CD3+CD8+、CD4+/CD8+、CD3+HLA-DR+、CD3+T淋巴细胞,CD3-CD19+B淋巴细胞,CD3-CD16+56+自然杀伤细胞(NK)及CD4+CD25+Treg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胶质瘤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3+HLA-DR+及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与低级别组比较,高级别组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上述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胶质瘤患者外周血CD3-CD19+B淋巴细胞、CD3-CD16+56+NK的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D4+CD25+Treg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与低级别组比较,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外周血CD3-CD16+56+NK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D4+CD25+Treg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 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CD4+CD25+Treg水平的升高与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马学华;张萱;滕雷;关秀茹;崔兰英;韩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在人群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在人群防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对4 624例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进行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242(CA242)、CA199、CA125、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铁蛋白、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PSA、人生长激素(hGH)12种肿瘤相关抗原物检测.结果 4 624例体检人员中筛查出133例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其中18例经内窥镜、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早期或中期肿瘤,肿瘤检出率为0.39%.男、女受检者血清CEA、铁蛋白、β-hCG、fPSA、PSA、CA125的差异,<55岁年龄组、≥55岁年龄组受检者血清β-hCG、fPSA、PSA的差异以及肿瘤与非肿瘤受检者血清CA199、NSE、CA242、CEA、AFP、CA12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技术适用于人群的防癌普查.

    作者:匡红;孙晨;李静;贾淑芳;曾琳;周琳瑶;孙薏;钟国成;钟梁;呼永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三种检测方法对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比较与质控分析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60例HBV感染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2 h内采用ELISA、CLIA及FQ-PCR对HBV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采用成本-效果分析(CEA)进行检测符合率及成本的判定.结果 160例标本ELISA、CLIA 及FQ-PCR检测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6.9%(155/160)、93.8%(150/160)及94.4%(151/160),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检测1次的平均成本分别为425.9、126.3及625.6元.CLIA检测的成本-效果值低于ELISA及FQ-PCRA检测(P<0.05).结论 CLIA检测的应用效果优于ELISA及FQ-PCR.

    作者:冯丽珍;石安平;韩宏枫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RNA干扰技术在抗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病毒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控制这类疾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病毒感染或使用抗病毒药物来降低病毒的活性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抗病毒药物缺乏特异性,且其较强的不良反应会对机体造成损害,此外,长期应用会诱发耐药株的产生.因此,寻找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序列特异的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介导同源mRNA降解,使细胞表现出特定基因缺失表型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新的基因阻断技术,具有高效、特异、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传统基因敲除技术和反义技术所无法比拟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治疗及药物设计等领域,特别是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大量体外实验表明,应用RNAi技术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相关基因的表达,RNAi技术已成为抗病毒感染治疗的有力工具.

    作者:付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31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分析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血清学检测,了解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病率.方法 收集本院2009年4月至2012年9月送检的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液310份,这些患儿均存在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为O型,婴儿为A型或B型).采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HDN诊断的3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及抗体释放试验).结果在31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中,3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及抗体释放试验)全部为阴性170例(54.8%);3项试验中有1项为阳性的判定为阳性结果,共140例(45.2%).根据血清学确诊标准,可以确诊HDN的A型血患儿60例,占送检例数的19.35%;B型血患儿48例,占送检例数的15.48%.结论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及时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及抗体释放试验,有利于HDN的早期诊断.

    作者:王杰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胶体金测定低浓度HBsAg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分别采用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ECL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免疫胶体金技术检测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效果.方法 利用ECLIA法筛选70例HBV DNA检测阳性的标本,将50例HBsAg临界值指数(COI)为1~50的临床标本作为观察组,20例HBsAg COI<1的临床标本作为阴性对照组.将70例临床标本分别再次用ELISA及免疫胶体金技术进行检测,将CO控制品作为质控标准.结果 HBSAg≥0.08 ng/mL时,ECLIA结果显示阳性(COI>1);HBsAg≥0.7 ng/mL时,ELISA法结果显示阳性(OD/CO>2.1);HBsAg≥1.00 ng/mL时,免疫胶体金法结果显示阳性.低浓度HBsAg的ECLIA、ELISA及免疫胶体金技术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46.00%及32.00%,自备临床HBsAg血清和标准质控品批内变异系数(CV)为1.7%~6.1%,批间CV为2.4%~9.3%,符合ECLIA检测的精密度要求.结论 检测低浓度HBsAg时,ECLIA法是降低假阳性率的理想方法.

    作者:吕学琴;马雅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在Graves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抗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在Graves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甲状腺疾病患者根据其临床诊断将其分为Graves病组(n=105)、桥本病组(n=66)、甲亢型亚甲炎组(n=29);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59).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TRAb和 TPOAb 水平,并对其中46例Graves病患者血清TRAb和 TPOAb进行动态监测.结果与桥本病组比较,Graves病组患者血清TRAb水平及阳性率较高(P<0.05),而其TPOAb水平及阳性率较低(P<0.05).治疗有效的Graves病患者,血清TRAb水平随症状的缓解而逐渐下降.血清TPOAb水平与治疗有效与否关系不大.结论 TRAb和 TPOAb检测在Graves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TRAb的动态监测有助于临床疗效的判断.

    作者:左向华;金欣;于农;尹秀云;宋世平;张伟;田曙光;孙士欣;曾利军;陈建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沟通的体会

    过去从事医学检验的工作者主要埋头于实验室做方法学的研究与应用,旨在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数据.但检测方法的更新、项目的增多与临床应用的复杂性,使检验科与临床的关系越发不和谐,因此,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作者:诸孙桥;周文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白细胞及红细胞的检测价值

    目的 探讨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红、白细胞计数的检测价值.方法 采用抗凝管采集204例胸腔积液及腹水标本,在2 h内分别用手工法和仪器法检测胸腔积液及腹水标本中的红、白细胞数.手工法检测采用标准改良牛鲍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仪器法采用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根据红、白细胞的高、低浓度值,计算仪器的携带污染率.结果 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9.9%及0.0%,均在规定范围内.采用仪器法和手工法在高浓度、较高浓度、较低浓度及低浓度4个浓度区间计数红、白细胞.仪器法与手工法比较,红细胞计数在较高浓度、高浓度区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较低、低浓度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在4个浓度区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性标本的检测准确性较好,但对非血性标本的检测能力较差,此时应结合手工法进行检测.

    作者:谭璇;陈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不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比对及其检测结果的验证

    目的 通过对两台不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方法比对,验证其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方法 分别在经过校正的两台血细胞仪上检测新鲜乙二胺四乙酸(EDTA)-K2抗凝血标本的WBC、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细胞比容(HCT),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2种仪器检测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相对偏差(SE%),以1988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A′88)允许总误差(TEa)的1/2,即1/2CLIA′88TEa为标准,判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采用两台不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RBC、Hb、PLT及HCT的结果相关性较好,r2<0.950,数据具有可比性.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SE%,都小于1/2CLIA′88TEa,提示两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良好,可互用.结论 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作者:张洪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lpha1-antitrypsin deficiency,AATD)是一种严重的基因紊乱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编码α1抗胰蛋白酶(alpha1-antitrypsin,AAT)的基因突变引起血浆中蛋白酶抑制剂AAT 的缺乏,从而使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与蛋白酶抑制剂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组蛋白酶不断积累并降解肺组织的弹性蛋白,损伤肺泡的弹性纤维,破坏肺泡间隔,从而导致肺气肿[1].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主要引起肺气肿、肝硬化,极少引起致死性脂膜炎和继发性脉管炎.

    作者:秦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缺血修饰清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60例ACS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6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6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34例;另选择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钴结合清蛋白(ACB)试验检测血浆IMA浓度,采用日立7600-11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C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血浆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血浆ACB、CK、CK-MB、cTnI、MYO及hsCRP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STEMI及NSTEMI患者血浆ACB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6.92%(63/65)、80.32%(49/61)及76.47%(26/34).STEMI患者血浆ACB浓度为(52.62±10.31)U/mL,显著低于UA患者[(62.22±12.31) U/mL]及NSTEMI患者[(66.22±14.31) U/mL](P<0.05).结论 IMA作为一种新的生化标志物对ACS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欣;左向华;于农;宋世平;尹秀云;黄媛;张伟;田曙光;王淼;曾利军;陈建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快速检测土壤中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土壤中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B.pseudomallei)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用于该菌疫源地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克隆并表达B.pseudomallei的特异性鞭毛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针对特异性B.pseudomallei鞭毛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全菌体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结果成功建立双抗夹心ELISA法,采用该法对土壤中细菌进行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5/15)和97.5%(40/41);对广西地区154个土壤样品进行检测,12个土壤样品为阳性.结论 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土壤中B.pseu-domallei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可用于类鼻疽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马广强;江闰德;王倩;朱金华;叶荷平;袁志明;万红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C-erbB-2基因在消化道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C-erbB-2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癌基因之一,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家族成员,其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185 000的跨膜糖蛋白与EGFR相似,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与配体结合后激活蛋白激酶活性,促进细胞的分裂、增殖[1].C-erbB-2作为一种细胞来源的原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处于非激活状态,当受到体内、外某些因素作用时被激活,其结构改变、扩增或过表达会促进细胞有丝分裂、DNA合成增加,使某些不正常细胞的独立生长能力失控,加快细胞增殖,导致细胞生长异常,从而转化为肿瘤细胞[2].研究表明,肿瘤患者C-erbB-2基因扩增或过度表达与肿瘤转移、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预后相关.本文就C-erbB-2基因在消化道肿瘤研究中的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侯振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88例成人肾病综合征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初次发病的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分型特点.方法 选择初次发病的8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B超引导下采用美国巴德活检枪经皮肾穿刺,取肾下极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检查.对患者发病年龄、起病情况、病理、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88例患者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73例(82.95%),膜性肾病17例(19.32%),微小病变15例(17.0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4例(15.91%),IgA肾病14例(15.9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8例(9.09%),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4例(4.55%),新月体肾炎1例(1.14%),狼疮肾炎4例(4.55%),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2例(2.27%),糖尿病肾病4例(4.55%),肾淀粉样变性2例(2.27%),多发性骨髓瘤1例(1.14%),过敏性紫癜肾小球肾炎2例(2.27%).88例肾病综合征按临床表现分单纯型40例(45.45%),血尿型20例(22.73%),高血压型18例(20.46%)和肾功能衰竭型10例(11.36%).经皮肾穿刺后,镜下血尿88例,肉眼血尿2例;血尿持续长时间为3 d,应用止血药物可控制.肾周血肿3例;腰痛20例,多见于术后 1~3 d,可自行缓解.结论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能与病理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贾慧;李缨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住院患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及其耐药性的分析

    目的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分离非发酵菌1 431株,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72株(12.0%).2009、2010、2011年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当年检出非发酵菌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3.2%(47/357)、8.6%(45/521)及14.5%(80/55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自痰液,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及呼吸科,占分离总数的90.1%(155/17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黄胺甲噁唑、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敏感性较好,耐药率均小于25%;而对检测的其他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氨曲南等,耐药率则较高,均大于50%.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以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和呼吸科患儿为主,且耐药性较严重.

    作者:王运中;陶云珍;吾金彪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CHF).方法 选择144例不同心功能级别的CHF患者作为CHF组,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并分离上述患者血清,用NEPHSTAR PLUS三通道特定蛋白分析仪及hsCRP试剂盒检测hsCRP浓度,ADVIA12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LDL-C浓度;患者在入院24~72 h内用Philips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患者血清LDL-C和hsCRP均高于对照组,LEVF值明显下降(P<0.05).而在CHF各亚组中,LDL-C和hsCRP浓度均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而升高,LEVF值降低,且这种差异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而加大(P<0.05).CHF患者血清LDL-C浓度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hsCRP的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LDL-C和hsCRP的定量检测有助于CHF患者的危险分级.

    作者:崔红美;黄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Kappa统计量对不同梅毒抗体检测方法一致性的评估

    目的 评价不同方法、不同试剂对样本梅毒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方法 将18份5个批号已知不同梅毒浓度的质控样本发放至黄石地区二级及以上级18家医疗单位的检验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90份血液样本中梅毒抗体的含量,统计回报的检测结果,采用能力比对检验(PT)评分方案和Kappa统计量评价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 ELISA和RPR法比较,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547,检测结果只有40%的一致性,PT评价为不合格.不同实验室用同种检测方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932和0.864,符合率高,PT评价全部合格.结论 采用Kappa统计量评价不同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具有准确、直观的特点;ELISA可用于临床梅毒的批量检测,RPR多用于粗筛.

    作者:向环英;李仲娟;马增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1,3)-β-D葡聚糖检测对AIDS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16例AIDS患者的血液、脑脊液、深部咳出的痰液以及其他深部组织液进行真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快速鉴定(API)/ATB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真菌鉴定.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 116例AIDS患者中真菌培养检出78例真菌,分别是18例念珠菌,4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16例新型隐球菌;这78例真菌用(1,3)-β-D葡聚糖检测,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分别为12、33、9例.8例痰液培养出念珠菌,但是其(1,3)-β-D葡聚糖浓度均小于20.0 pg/mL.有8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结果依然.14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1,3)-β-D葡聚糖检测为阴性,真菌培养仍为阴性.真菌培养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标本及健康对照组标本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310.22±143.23)、(530.61±263.24)、(50.15±22.33)、(4.00±1.52)pg/mL,前三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26、65.38、18.65,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可以互为补充,(1,3)-β-D葡聚糖检测是诊断AIDS患者真菌感染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黄素钦;李圣聪;吴秋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骨髓培养分离马耳他布鲁菌1例的报道

    布鲁菌引起的布鲁菌病也称波状热,为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人、畜共患疾病.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细菌培养时间长、检出率低等特点,给该疾病的诊疗带来一定困难,极易造成延误诊疗.本院于2012年2月收治1例发热4个多月的患者,经血、骨髓培养分离出1株马尔他布鲁菌,确诊为布鲁菌病.

    作者:袁红英;刘智勇;府伟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