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沟通的体会

诸孙桥;周文辉

关键词:检验医学, 临床应用, 检验科, 医学检验, 法的更新, 实验室, 工作者, 方法学, 不和谐, 数据, 检测
摘要:过去从事医学检验的工作者主要埋头于实验室做方法学的研究与应用,旨在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数据.但检测方法的更新、项目的增多与临床应用的复杂性,使检验科与临床的关系越发不和谐,因此,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Kappa统计量对不同梅毒抗体检测方法一致性的评估

    目的 评价不同方法、不同试剂对样本梅毒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方法 将18份5个批号已知不同梅毒浓度的质控样本发放至黄石地区二级及以上级18家医疗单位的检验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90份血液样本中梅毒抗体的含量,统计回报的检测结果,采用能力比对检验(PT)评分方案和Kappa统计量评价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 ELISA和RPR法比较,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547,检测结果只有40%的一致性,PT评价为不合格.不同实验室用同种检测方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932和0.864,符合率高,PT评价全部合格.结论 采用Kappa统计量评价不同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具有准确、直观的特点;ELISA可用于临床梅毒的批量检测,RPR多用于粗筛.

    作者:向环英;李仲娟;马增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硅化-促凝同步釆血管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硅化-促凝同步釆血管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将实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硅化-促凝同步釆血管收集血液,对照组采用美国BD公司分离胶管,将釆集的健康体检者的6 mL血液分别加入实验组与对照组,观察凝血时间、试管内壁是否有血凝块附着、是否溶血,静置30 min,离心5 min,后采用拜耳ADVIA 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血清铁的测定采用干化学法.结果两组血液的凝固时间为4~6 min,血液凝固后均无血块附着管壁,无溶血发生.5次血清铁的测定值分别为13.9、10.4、17.0、8.0及11.0 μmol/L,均在正常范围.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液中生化指标测定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硅化-促凝同步釆血管具有较好的血液促凝性和血块剥离性.

    作者:薛邦禄;杜广有;王永安;徐维家;吉本秋雄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在人群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在人群防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对4 624例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进行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242(CA242)、CA199、CA125、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铁蛋白、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PSA、人生长激素(hGH)12种肿瘤相关抗原物检测.结果 4 624例体检人员中筛查出133例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其中18例经内窥镜、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早期或中期肿瘤,肿瘤检出率为0.39%.男、女受检者血清CEA、铁蛋白、β-hCG、fPSA、PSA、CA125的差异,<55岁年龄组、≥55岁年龄组受检者血清β-hCG、fPSA、PSA的差异以及肿瘤与非肿瘤受检者血清CA199、NSE、CA242、CEA、AFP、CA12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技术适用于人群的防癌普查.

    作者:匡红;孙晨;李静;贾淑芳;曾琳;周琳瑶;孙薏;钟国成;钟梁;呼永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CHF).方法 选择144例不同心功能级别的CHF患者作为CHF组,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并分离上述患者血清,用NEPHSTAR PLUS三通道特定蛋白分析仪及hsCRP试剂盒检测hsCRP浓度,ADVIA12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LDL-C浓度;患者在入院24~72 h内用Philips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患者血清LDL-C和hsCRP均高于对照组,LEVF值明显下降(P<0.05).而在CHF各亚组中,LDL-C和hsCRP浓度均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而升高,LEVF值降低,且这种差异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而加大(P<0.05).CHF患者血清LDL-C浓度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hsCRP的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LDL-C和hsCRP的定量检测有助于CHF患者的危险分级.

    作者:崔红美;黄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住院患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及其耐药性的分析

    目的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分离非发酵菌1 431株,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72株(12.0%).2009、2010、2011年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当年检出非发酵菌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3.2%(47/357)、8.6%(45/521)及14.5%(80/55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自痰液,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及呼吸科,占分离总数的90.1%(155/17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黄胺甲噁唑、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敏感性较好,耐药率均小于25%;而对检测的其他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氨曲南等,耐药率则较高,均大于50%.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以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和呼吸科患儿为主,且耐药性较严重.

    作者:王运中;陶云珍;吾金彪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骨髓培养分离马耳他布鲁菌1例的报道

    布鲁菌引起的布鲁菌病也称波状热,为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人、畜共患疾病.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细菌培养时间长、检出率低等特点,给该疾病的诊疗带来一定困难,极易造成延误诊疗.本院于2012年2月收治1例发热4个多月的患者,经血、骨髓培养分离出1株马尔他布鲁菌,确诊为布鲁菌病.

    作者:袁红英;刘智勇;府伟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分析

    目的 探讨通过血细胞比容(HCT)变化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患者的身高,体质量,术中、术后出血量,异体输血量,术后HCT及血红蛋白,应用Gross方程计算红细胞的容量,并进一步计算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结果患者平均身高1.63 m;平均体质量60.54 kg;术中出血量为45~100 mL,平均63.83 mL;术中无一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术后第1~4天36例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下降(<80 g/L)而接受输血,平均输血量200 mL.189例患者术前平均HCT为36.66,术后为28.67,变化值为7.99;术前血红蛋白为102.53 g/L,术后86.35 g/L,变化值为16.18 g/L.男、女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CT及血红蛋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量为325~516 mL,平均(435.00±3.74)mL.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较大,且男、女隐性失血量相似,术后治疗应重视隐性失血量.

    作者:陆燕;蔡攀;汤明荣;戴隽;王燕;王秀会;付备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表观遗传学在糖尿病中的调节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长,而关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近有报道认为表观遗传学在糖尿病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患者在出生前营养不良、遗传过程中的甲基化改变(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在各种功能紊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霞莲;武春梅;尹莉莉;李倩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单纯血清总胆汁酸升高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单纯血清总胆汁酸升高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该院单纯血清总胆汁酸升高的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170例总胆汁酸、ALT、总胆红素、ALP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按患者所在不同病区,对患者血清总胆汁酸、ALT、总胆红素、ALP水平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不同病区患者血清总胆汁酸、ALT、总胆红素及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84,P>0.05).腹部外科、肿瘤科、儿科、消化内科及妇产科两组患者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是同时反映肝脏分泌、合成、摄取及肝细胞损伤的血清学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都优于常规肝功能指标.

    作者:刘开琴;刘海菊;范久波;李智山;陈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TK1、AFP、CEA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甲胎蛋白(AFP)与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良性肝脏疾病患者分别作为原发性肝癌组(n=50)、良性肝病组(n=50),另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上述患者或健康者血清TK1、AFP、CEA进行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TK1、AFP、CEA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与对照组(P<0.01),TK1与AFP、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无TK1的检测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TK1、AFP、CEA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强;谢跃文;夏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RNA干扰技术在抗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病毒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控制这类疾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病毒感染或使用抗病毒药物来降低病毒的活性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抗病毒药物缺乏特异性,且其较强的不良反应会对机体造成损害,此外,长期应用会诱发耐药株的产生.因此,寻找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序列特异的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介导同源mRNA降解,使细胞表现出特定基因缺失表型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新的基因阻断技术,具有高效、特异、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传统基因敲除技术和反义技术所无法比拟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治疗及药物设计等领域,特别是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大量体外实验表明,应用RNAi技术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相关基因的表达,RNAi技术已成为抗病毒感染治疗的有力工具.

    作者:付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C-erbB-2基因在消化道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C-erbB-2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癌基因之一,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家族成员,其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185 000的跨膜糖蛋白与EGFR相似,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与配体结合后激活蛋白激酶活性,促进细胞的分裂、增殖[1].C-erbB-2作为一种细胞来源的原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处于非激活状态,当受到体内、外某些因素作用时被激活,其结构改变、扩增或过表达会促进细胞有丝分裂、DNA合成增加,使某些不正常细胞的独立生长能力失控,加快细胞增殖,导致细胞生长异常,从而转化为肿瘤细胞[2].研究表明,肿瘤患者C-erbB-2基因扩增或过度表达与肿瘤转移、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预后相关.本文就C-erbB-2基因在消化道肿瘤研究中的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侯振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1766例抗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检测的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黄石地区婴幼儿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黄石市中心医院1 766例患儿手指末梢血,利用免疫层析技术采用捕获法检测抗EV71-IgM抗体.结果共检出抗EV71-IgM抗体364例(20.61%),手足口病、皮疹、扁桃体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疱疹性咽炎、支气管炎患儿的抗EV71-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5.18%、33.70%、15.56%、15.38%、14.08%、13.94%、2.5%、2.44%.阳性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手足口病和发热为主.结论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对疑诊EV71感染的患儿进行抗EV71-IgM抗体检测.

    作者:林传俊;左芳;汪宏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VITET2Compact AST-GP67药敏卡检测葡萄球菌耐药的应用评价

    目的 了解VITEK 2 Compact AST-GP67药敏卡检测葡萄球菌耐药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130株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情况,双纸片扩散法(K-B)检测葡萄球菌中红霉素诱导的克林霉素耐药(即D试验)情况,将其结果与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的检测结果(仪器法)进行比对,同时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130株葡萄球菌进行多种抗菌药的耐药性检测.结果仪器法、纸片法检测对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70.89%和69.62%,对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86.27%和86.27%.仪器法、K-B法对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检出率分别为15.38%和16.1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EK 2 Compact AST-GP67药敏卡能准确、快速检测多种抗菌药耐药性的方法,对MRS,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判定结果准确可靠,适应大中型医院的临床需求.

    作者:林晓晖;陈慧谊;郭仲辉;陈冬雅;黎毓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1,3)-β-D葡聚糖检测对AIDS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16例AIDS患者的血液、脑脊液、深部咳出的痰液以及其他深部组织液进行真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快速鉴定(API)/ATB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真菌鉴定.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 116例AIDS患者中真菌培养检出78例真菌,分别是18例念珠菌,4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16例新型隐球菌;这78例真菌用(1,3)-β-D葡聚糖检测,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分别为12、33、9例.8例痰液培养出念珠菌,但是其(1,3)-β-D葡聚糖浓度均小于20.0 pg/mL.有8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结果依然.14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1,3)-β-D葡聚糖检测为阴性,真菌培养仍为阴性.真菌培养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标本及健康对照组标本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310.22±143.23)、(530.61±263.24)、(50.15±22.33)、(4.00±1.52)pg/mL,前三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26、65.38、18.65,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可以互为补充,(1,3)-β-D葡聚糖检测是诊断AIDS患者真菌感染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黄素钦;李圣聪;吴秋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快速检测土壤中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土壤中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B.pseudomallei)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用于该菌疫源地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克隆并表达B.pseudomallei的特异性鞭毛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针对特异性B.pseudomallei鞭毛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全菌体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结果成功建立双抗夹心ELISA法,采用该法对土壤中细菌进行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5/15)和97.5%(40/41);对广西地区154个土壤样品进行检测,12个土壤样品为阳性.结论 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土壤中B.pseu-domallei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可用于类鼻疽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马广强;江闰德;王倩;朱金华;叶荷平;袁志明;万红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教学中临床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作为检验医学的主干专业课,除了强调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外,临床实际应用能力更是本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1].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补充,是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实验教学受到固定模式的束缚,实验课被视为理论课的补充,其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教学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问题,学生有很强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基本的临床应用能力.本教研室在综合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临床能力,为其能够胜任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工作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总结了本教研室在该课程实验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作者:张晓丽;潘静;司维柯;杨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4种凝血机制抗凝管抗凝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4种不同抗凝管的抗凝效果.方法 采集83例无止、凝血功能异常的健康体检者静脉血,及时、准确注入不同抗凝管抗凝后,采用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液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除抗凝管C的TT明显高于其他抗凝管(P<0.05),其余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所验证的市售商品抗凝管基本可取代常规抗凝管.

    作者:蒋义;郁施青;安邦权;杨眉;张宇杰;黄凌;周湘红;杨家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胶体金测定低浓度HBsAg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分别采用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ECL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免疫胶体金技术检测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效果.方法 利用ECLIA法筛选70例HBV DNA检测阳性的标本,将50例HBsAg临界值指数(COI)为1~50的临床标本作为观察组,20例HBsAg COI<1的临床标本作为阴性对照组.将70例临床标本分别再次用ELISA及免疫胶体金技术进行检测,将CO控制品作为质控标准.结果 HBSAg≥0.08 ng/mL时,ECLIA结果显示阳性(COI>1);HBsAg≥0.7 ng/mL时,ELISA法结果显示阳性(OD/CO>2.1);HBsAg≥1.00 ng/mL时,免疫胶体金法结果显示阳性.低浓度HBsAg的ECLIA、ELISA及免疫胶体金技术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46.00%及32.00%,自备临床HBsAg血清和标准质控品批内变异系数(CV)为1.7%~6.1%,批间CV为2.4%~9.3%,符合ECLIA检测的精密度要求.结论 检测低浓度HBsAg时,ECLIA法是降低假阳性率的理想方法.

    作者:吕学琴;马雅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白细胞及红细胞的检测价值

    目的 探讨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红、白细胞计数的检测价值.方法 采用抗凝管采集204例胸腔积液及腹水标本,在2 h内分别用手工法和仪器法检测胸腔积液及腹水标本中的红、白细胞数.手工法检测采用标准改良牛鲍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仪器法采用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根据红、白细胞的高、低浓度值,计算仪器的携带污染率.结果 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9.9%及0.0%,均在规定范围内.采用仪器法和手工法在高浓度、较高浓度、较低浓度及低浓度4个浓度区间计数红、白细胞.仪器法与手工法比较,红细胞计数在较高浓度、高浓度区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较低、低浓度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在4个浓度区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性标本的检测准确性较好,但对非血性标本的检测能力较差,此时应结合手工法进行检测.

    作者:谭璇;陈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