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琴;刘海菊;范久波;李智山;陈斌
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8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行CGMS监测;另选择行常规血糖检测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2周后两组患者均行CGMS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MBG),高、低血糖持续时间,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糖化清蛋白(GA),餐后2 h血糖(2hP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MS用于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优于常规血糖检测的患者.
作者:胡玉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卵巢癌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隐匿,常在广泛转移时被发现,此时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患者5年生存率一般小于30%[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Ⅰ、Ⅱ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远高于Ⅲ、Ⅳ期,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gene protein 4,HE4)被认为是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后动态监测极具潜力的新型肿瘤标志物.本文拟对HE4的结构、表达、功能及其在卵巢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杨佳锦;黄猛;杨静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并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对2009~2011年于该院住院的78 372 例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并对其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0、2011年住院患者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5.73%(1 476/25 780)、7.30%(1 891/25 920)及6.63%(1 769/26 672),合计6.55%(5 136/78 372).不同年份间患者HBs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46,P<0.05).HBsAg阳性患者年龄主要在40~60岁之间.不同年龄段间患者HBs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591.463,P<0.05);不同性别间患者HBs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817.872,P<0.05).2009~2011年,内、外科检出HBsAg阳性患者分别为3 389(7.15%)和1 747例(5.6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04,P<0.05).结论 加强乙肝防控宣传力度,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肝流行.
作者:苏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作为检验医学的主干专业课,除了强调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外,临床实际应用能力更是本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1].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补充,是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实验教学受到固定模式的束缚,实验课被视为理论课的补充,其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教学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问题,学生有很强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基本的临床应用能力.本教研室在综合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临床能力,为其能够胜任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工作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总结了本教研室在该课程实验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作者:张晓丽;潘静;司维柯;杨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常见肠杆菌的耐药性以及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耐药率.方法 收集高原地区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93株肠杆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1年标准进行判读,质控菌为ATCC25922大肠埃希菌,ESBL阳性株为ATCC700603肺炎克雷伯菌.结果 293株肠杆菌中有137株产ESBL,其中,大肠埃希菌76株,肺炎克雷伯菌21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高于肺炎克雷伯菌,二者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复方黄胺甲噁唑耐药率的差异明显,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强力霉素的耐药率无显著差异.ESBL菌株对头孢他啶的体外敏感率为14.90%.结论 肠杆菌产ESBL菌株以大肠埃希菌多见,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作者:代金宴;冯东方;石泉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初次发病的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分型特点.方法 选择初次发病的8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B超引导下采用美国巴德活检枪经皮肾穿刺,取肾下极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检查.对患者发病年龄、起病情况、病理、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88例患者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73例(82.95%),膜性肾病17例(19.32%),微小病变15例(17.0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4例(15.91%),IgA肾病14例(15.9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8例(9.09%),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4例(4.55%),新月体肾炎1例(1.14%),狼疮肾炎4例(4.55%),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2例(2.27%),糖尿病肾病4例(4.55%),肾淀粉样变性2例(2.27%),多发性骨髓瘤1例(1.14%),过敏性紫癜肾小球肾炎2例(2.27%).88例肾病综合征按临床表现分单纯型40例(45.45%),血尿型20例(22.73%),高血压型18例(20.46%)和肾功能衰竭型10例(11.36%).经皮肾穿刺后,镜下血尿88例,肉眼血尿2例;血尿持续长时间为3 d,应用止血药物可控制.肾周血肿3例;腰痛20例,多见于术后 1~3 d,可自行缓解.结论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能与病理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贾慧;李缨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CHF).方法 选择144例不同心功能级别的CHF患者作为CHF组,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并分离上述患者血清,用NEPHSTAR PLUS三通道特定蛋白分析仪及hsCRP试剂盒检测hsCRP浓度,ADVIA12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LDL-C浓度;患者在入院24~72 h内用Philips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患者血清LDL-C和hsCRP均高于对照组,LEVF值明显下降(P<0.05).而在CHF各亚组中,LDL-C和hsCRP浓度均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而升高,LEVF值降低,且这种差异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而加大(P<0.05).CHF患者血清LDL-C浓度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hsCRP的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LDL-C和hsCRP的定量检测有助于CHF患者的危险分级.
作者:崔红美;黄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NPM1和FLT3基因同时突变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完全缓解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关于NPM1和FLT3基因突变对AML预后影响的中文文献,以完全缓解率为评价指标,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96例受试对象.NPM1+/FLT3-ITD+与NPM1-/FLT3-ITD-比较的Meta分析显示,两组AML患者完全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9,95%CI(0.19~1.25),P=0.13].结论 目前的证据尚不足以说明NPM1和FLT3基因同时突变对AML患者完全缓解率有影响.
作者:吴皓;陈洁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adeABC基因的表达及其对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的作用.方法 采用E-test法对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deABC基因的表达.结果鲍氏不动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如下:哌拉西林97.6%,头孢吡肟60.8%,头孢噻肟75.2%,头孢他啶75.2%,环丙沙星80.0%,左氧氟沙星79.2%,阿米卡星60.8%,庆大霉素50.4%,亚胺培南35.2%,多黏菌素B 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8.8%.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adeB基因携带率为95.0%,调控基因adeR、adeS携带率分别为90%、90%;敏感株的adeB基因携带率为58.1%,调控基因adeR、adeS携带率分别为49.5%、50.4%.结论 adeABC基因表达增强是鲍氏不动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
作者:王玮玮;王厚照;张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医院内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检出的441株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细菌编码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测试板进行鉴定与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在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4种细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在尿液、腹腔引流液及血液标本中分离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痰液标本中的分离率较高.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百分比为60.7%,显著高于肺炎克雷伯菌(19.0%).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加强对临床分离的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有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缓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作者:陈芳;李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对坠积性肺炎高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82例坠积性肺炎高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每3~4 d灌洗1次,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痰培养阳性率及致病菌的清除率分别为95.24%、88.10%、86.4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2.5%、40.00%、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老年坠积性肺炎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陈涛;郭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近些年伴随着新发病原体的不断涌现、多重耐药菌比例的增加以及院内感染流行的出现,微生物检验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1-2].微生物检验人员不仅担负着快速、准确发现并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工作,还要满足临床对鉴定及药敏结果解释的需求.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由于微生物检验耗时长,鉴定结果复杂以及体内、外药物作用不一致等现象,导致临床医师与检验医师之间存在隔阂,这需要检验工作者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对检验结果加以合理科学的解释.作为微生物检验人员,笔者有几点具体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曹慧玲;史恒芳;李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3个常见变异位点rs1926723、rs699和rs4762与肺血栓栓塞症(PT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将确诊的95例PTE患者作为PTE病例组,均来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人群;16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上述人员空腹静脉血0.5 mL,用BioChain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挑选AGT基因中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0.05的3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926723、rs699和rs4762),经聚合酶链反应(PCR)-Sanger法测序验证,比较两组人员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通过Haploview 4.2软件分析其连锁不平衡性及单倍型与PTE的相关性.结果 AGT基因rs1926723(C/T)及rs699(A/G)位点在PTE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s1926723中TT基因型及rs699中GG基因型与PTE的发生呈负关联,OR(95%CI)分别为0.484(0.289~0.810)和0.463(0.263~0.816);调整年龄、性别混杂前后,rs4762(G/A)位点在PTE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TE病例组和对照组中T-G-G单倍型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OR(95%CI):0.493(0.342~0.710)].结论 AGT基因rs1926723及rs699位点的变异与PTE相关,rs1926723中TT基因型携带、rs699中GG基因型携带及单倍型T-G-G携带可预示较低的PTE发病风险.
作者:陈旭;孙亮;肖飞;许小毛;方保民;郭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4种不同抗凝管的抗凝效果.方法 采集83例无止、凝血功能异常的健康体检者静脉血,及时、准确注入不同抗凝管抗凝后,采用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液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除抗凝管C的TT明显高于其他抗凝管(P<0.05),其余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所验证的市售商品抗凝管基本可取代常规抗凝管.
作者:蒋义;郁施青;安邦权;杨眉;张宇杰;黄凌;周湘红;杨家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4种淋病奈瑟球菌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情况,为临床的初筛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泌尿科患者尿液和妇科患者的宫颈分泌物及尿液,采集的标本中,已知泌尿系统淋病奈瑟球菌感染35例,疑诊淋病奈瑟球菌感染35例.分别采用培养法、直接涂片法、快速抗原检测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标本中淋病奈瑟球菌.结果已知泌尿系统淋病奈瑟球菌感染患者采用培养法和直接涂片法检测均无淋病奈瑟球菌假阳性出现,快速抗原检测法的假阳性率为5.71%(2/35),PCR法的假阳性率为2.86%(1/35).培养法、PCR法、直接涂片法及快速抗原检测法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98%、1.03%、1.45%及2.06%,灵敏度分别为68.81%、88.74%、86.28%及84.35%,培养法的变异系数及灵敏度分别与其余3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法的特异性好(100%),直接涂片法和PCR法次之(97.6%),快速抗原检测法低,为94.2%.疑诊淋病奈瑟球菌感染患者采用培养法检测淋病奈瑟球菌的阳性率与快速抗原检测法、PCR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淋病奈瑟球菌快速抗原检测法和涂片法可作为诊断淋病患者的筛查方法,培养法可用于需要进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的患者,PCR 检测法可作为慢性淋病检测的首选方法.
作者:马希祥;马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分析2011年1~12月该院临床尿液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离情况,并分析大肠埃希菌的科室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共检出1 138株泌尿系统感染菌株,其中大肠埃希菌352株(30.9%),居首位,其次为肠球菌、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等.352株大肠埃希菌中门诊患者分离菌株77株(21.9%),其余均为住院患者.住院患者中以泌尿科分离率高.上述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7%、12.8%、13.4%和13.6%;对其他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均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结论 该院泌尿系统感染菌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常规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
作者:沈萍;周万青;张之烽;张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两台不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方法比对,验证其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方法 分别在经过校正的两台血细胞仪上检测新鲜乙二胺四乙酸(EDTA)-K2抗凝血标本的WBC、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细胞比容(HCT),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2种仪器检测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相对偏差(SE%),以1988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A′88)允许总误差(TEa)的1/2,即1/2CLIA′88TEa为标准,判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采用两台不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RBC、Hb、PLT及HCT的结果相关性较好,r2<0.950,数据具有可比性.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SE%,都小于1/2CLIA′88TEa,提示两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良好,可互用.结论 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作者:张洪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通过血细胞比容(HCT)变化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患者的身高,体质量,术中、术后出血量,异体输血量,术后HCT及血红蛋白,应用Gross方程计算红细胞的容量,并进一步计算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结果患者平均身高1.63 m;平均体质量60.54 kg;术中出血量为45~100 mL,平均63.83 mL;术中无一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术后第1~4天36例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下降(<80 g/L)而接受输血,平均输血量200 mL.189例患者术前平均HCT为36.66,术后为28.67,变化值为7.99;术前血红蛋白为102.53 g/L,术后86.35 g/L,变化值为16.18 g/L.男、女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CT及血红蛋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量为325~516 mL,平均(435.00±3.74)mL.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较大,且男、女隐性失血量相似,术后治疗应重视隐性失血量.
作者:陆燕;蔡攀;汤明荣;戴隽;王燕;王秀会;付备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VITEK 2 Compact AST-GP67药敏卡检测葡萄球菌耐药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130株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情况,双纸片扩散法(K-B)检测葡萄球菌中红霉素诱导的克林霉素耐药(即D试验)情况,将其结果与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的检测结果(仪器法)进行比对,同时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130株葡萄球菌进行多种抗菌药的耐药性检测.结果仪器法、纸片法检测对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70.89%和69.62%,对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86.27%和86.27%.仪器法、K-B法对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检出率分别为15.38%和16.1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EK 2 Compact AST-GP67药敏卡能准确、快速检测多种抗菌药耐药性的方法,对MRS,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判定结果准确可靠,适应大中型医院的临床需求.
作者:林晓晖;陈慧谊;郭仲辉;陈冬雅;黎毓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16例AIDS患者的血液、脑脊液、深部咳出的痰液以及其他深部组织液进行真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快速鉴定(API)/ATB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真菌鉴定.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 116例AIDS患者中真菌培养检出78例真菌,分别是18例念珠菌,4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16例新型隐球菌;这78例真菌用(1,3)-β-D葡聚糖检测,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分别为12、33、9例.8例痰液培养出念珠菌,但是其(1,3)-β-D葡聚糖浓度均小于20.0 pg/mL.有8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结果依然.14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1,3)-β-D葡聚糖检测为阴性,真菌培养仍为阴性.真菌培养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标本及健康对照组标本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310.22±143.23)、(530.61±263.24)、(50.15±22.33)、(4.00±1.52)pg/mL,前三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26、65.38、18.65,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可以互为补充,(1,3)-β-D葡聚糖检测是诊断AIDS患者真菌感染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黄素钦;李圣聪;吴秋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