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淋病奈瑟球菌四种检测法对比及应用

马希祥;马力

关键词:奈瑟球菌, 淋病, 聚合酶链反应, 培养, 涂片, 抗原检测
摘要:目的 比较4种淋病奈瑟球菌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情况,为临床的初筛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泌尿科患者尿液和妇科患者的宫颈分泌物及尿液,采集的标本中,已知泌尿系统淋病奈瑟球菌感染35例,疑诊淋病奈瑟球菌感染35例.分别采用培养法、直接涂片法、快速抗原检测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标本中淋病奈瑟球菌.结果已知泌尿系统淋病奈瑟球菌感染患者采用培养法和直接涂片法检测均无淋病奈瑟球菌假阳性出现,快速抗原检测法的假阳性率为5.71%(2/35),PCR法的假阳性率为2.86%(1/35).培养法、PCR法、直接涂片法及快速抗原检测法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98%、1.03%、1.45%及2.06%,灵敏度分别为68.81%、88.74%、86.28%及84.35%,培养法的变异系数及灵敏度分别与其余3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法的特异性好(100%),直接涂片法和PCR法次之(97.6%),快速抗原检测法低,为94.2%.疑诊淋病奈瑟球菌感染患者采用培养法检测淋病奈瑟球菌的阳性率与快速抗原检测法、PCR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淋病奈瑟球菌快速抗原检测法和涂片法可作为诊断淋病患者的筛查方法,培养法可用于需要进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的患者,PCR 检测法可作为慢性淋病检测的首选方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中,始终都有各种炎症细胞和大量炎症介质的参与,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磷脂酶A2超家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p-PL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事件的发生关系密切,测定血浆中Lp-PLA2的含量或活性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对降低高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并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新的潜在目标靶点,本报告就新的Lp-PLA2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舒洪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儿童常见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是根据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设计相应的荧光标记核酸探针,通过PCR反应对靶DNA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的技术[1],可根据样品的循环阈值,参照标准曲线准确计算出样本内核酸的起始浓度,实现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在PCR扩增的早期即可监测其反应动力学,既保持了PCR技术快速和灵敏的优点,又克服了传统PCR技术中存在的假阳性污染和不能进行准确定量的缺点.与现有基因检测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多病原同时检测、操作简便、仪器设备要求不高、经济等优势,可迅速应用于临床.

    作者:闫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改良加热沉淀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

    目的 评价改良加热沉淀法在本周蛋白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该院门诊、住院部申请检测尿本周蛋白患者的尿液标本50例,将被检尿液标本用磺基水杨酸进行蛋白定性检查,取蛋白定性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标本分别采用改良热沉淀反应法及免疫法检测尿本周蛋白与尿轻链.结果 50例尿标本采用改良热沉淀反应法检测本周蛋白,有3例标本显示为阳性,阳性率为6%;同时采用免疫法检测尿轻链,有19例标本显示为阳性,阳性率为38%.结论 改良加热沉淀法作为初筛试验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仍为有效的检测方法.

    作者:徐周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尿液肾功能指标监测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尿α1微球蛋白(Uα1-MG)、尿转铁蛋白(TRU)、尿免疫球蛋白(IGU)、尿微量清蛋白(UmAlb)水平在高血压、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住院患者,并将其分为高血压组(n=209)、糖尿病组(n=140)和肾病组(n=110).另选择体检健康者221例作为对照.留取以上4组受检者的晨尿,采用IMMAGE 800型特种蛋白分析仪,用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Uα1-MG、TRU、IGU、UmAlb.抽取空腹血分离血清,采用Hitachi 7600-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用肌氨酸氧化酶法、尿素酶法检测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结果高血压组、糖尿病组、肾病组患者的BUN、Scr、Uα1-MG、TRU、IGU、UmAl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Uα1-MG、IGU、TRU、UmAlb对肾功能早期损伤的检出率中,UmAlb高,IGU低;与Scr对肾功能早期损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肾功能早期损伤的检出率与Um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α1-MG、IGU、TRU、UmAlb是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检出率.

    作者:胡伟;胡孝彬;陈江;盛尚春;郭渝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上海市监狱总医院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共3 768份,分别进行PCR、纸片扩散抗菌试验、琼脂稀释法检测.结果采用一般细菌培养分离鉴定与荧光PCR检测均检出10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2.7%.采用纸片扩散抗菌试验检测,检出57株MRSA阳性;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检出58株MRSA阳性.采用荧光PCR检测,有58株MecA基因扩增呈阳性.结论 荧光PCR检测具有快速、简易、稳定、敏感性强、特异性高的特点,可用于MRSA的快速鉴定.

    作者:瞿伟华;陈碧英;郎立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单纯血清总胆汁酸升高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单纯血清总胆汁酸升高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该院单纯血清总胆汁酸升高的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170例总胆汁酸、ALT、总胆红素、ALP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按患者所在不同病区,对患者血清总胆汁酸、ALT、总胆红素、ALP水平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不同病区患者血清总胆汁酸、ALT、总胆红素及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84,P>0.05).腹部外科、肿瘤科、儿科、消化内科及妇产科两组患者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是同时反映肝脏分泌、合成、摄取及肝细胞损伤的血清学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都优于常规肝功能指标.

    作者:刘开琴;刘海菊;范久波;李智山;陈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RNA干扰技术在抗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病毒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控制这类疾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病毒感染或使用抗病毒药物来降低病毒的活性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抗病毒药物缺乏特异性,且其较强的不良反应会对机体造成损害,此外,长期应用会诱发耐药株的产生.因此,寻找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序列特异的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介导同源mRNA降解,使细胞表现出特定基因缺失表型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新的基因阻断技术,具有高效、特异、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传统基因敲除技术和反义技术所无法比拟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治疗及药物设计等领域,特别是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大量体外实验表明,应用RNAi技术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相关基因的表达,RNAi技术已成为抗病毒感染治疗的有力工具.

    作者:付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细胞分析仪与床旁血气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比较与分析

    目的 利用经过校准的血细胞分析仪对比床旁血气分析仪所测定的血红蛋白(Hb)浓度和血细胞比容(HCT),探讨床旁即时检测(POCT)对比的必要性.方法 收集该院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等各科室134例采用美国雅培i-STAT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测定患者的血液,同时留取一份标本采用日本SYSMEX KX-21N型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将2台仪器所测得的Hb和HCT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日本SYSMEX KX-21N型血细胞分析仪所测得Hb和HCT高于美国雅培i-STAT血气分析仪的测定结果(P<0.05),二者所测得Hb的相关系数(r)为0.939,直线回归方程:Y=0.991 3X-3.909 1;二者所测得HCT的r为0.952,直线回归方程:Y=1.017 8X-1.815.2组数据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床旁血气分析仪测定Hb和HCT对常规血液分析仪的测定具有补充作用,在手术室、ICU等处具有良好的替代作用.

    作者:周鹏;孙建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表观遗传学在糖尿病中的调节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长,而关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近有报道认为表观遗传学在糖尿病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患者在出生前营养不良、遗传过程中的甲基化改变(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在各种功能紊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霞莲;武春梅;尹莉莉;李倩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耐碳青霉烯类药的革兰阴性菌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10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的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检测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来自同一患者不同部位的鲍氏不动杆菌的同源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Ⅰ类整合酶、整合子和NDM-1基因,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结果 6株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耐药,9株对美罗培南耐药,5株同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从患者1的脑脊液、引流管和脓液标本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PFGE结果显示有1~2个条带的差异;PCR检测显示Ⅰ类整合酶均呈阳性,而整合子和NDM-1均呈阴性.从患者2血液和痰液标本中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PFGE结果完全一致,当该患者出现鲍氏不动杆菌的血液感染后,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升至15.34 ng/mL,患者随后很快死亡.结论 耐碳青霉烯类药的鲍氏不动杆菌在呼吸道定植要引起高度重视,其随后的血液感染预后严重.

    作者:杨虹;李迎慧;白丽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1,3)-β-D葡聚糖检测对AIDS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16例AIDS患者的血液、脑脊液、深部咳出的痰液以及其他深部组织液进行真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快速鉴定(API)/ATB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真菌鉴定.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 116例AIDS患者中真菌培养检出78例真菌,分别是18例念珠菌,4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16例新型隐球菌;这78例真菌用(1,3)-β-D葡聚糖检测,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分别为12、33、9例.8例痰液培养出念珠菌,但是其(1,3)-β-D葡聚糖浓度均小于20.0 pg/mL.有8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结果依然.14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1,3)-β-D葡聚糖检测为阴性,真菌培养仍为阴性.真菌培养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标本及健康对照组标本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310.22±143.23)、(530.61±263.24)、(50.15±22.33)、(4.00±1.52)pg/mL,前三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26、65.38、18.65,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可以互为补充,(1,3)-β-D葡聚糖检测是诊断AIDS患者真菌感染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黄素钦;李圣聪;吴秋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在人群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在人群防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对4 624例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进行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242(CA242)、CA199、CA125、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铁蛋白、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PSA、人生长激素(hGH)12种肿瘤相关抗原物检测.结果 4 624例体检人员中筛查出133例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其中18例经内窥镜、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早期或中期肿瘤,肿瘤检出率为0.39%.男、女受检者血清CEA、铁蛋白、β-hCG、fPSA、PSA、CA125的差异,<55岁年龄组、≥55岁年龄组受检者血清β-hCG、fPSA、PSA的差异以及肿瘤与非肿瘤受检者血清CA199、NSE、CA242、CEA、AFP、CA12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技术适用于人群的防癌普查.

    作者:匡红;孙晨;李静;贾淑芳;曾琳;周琳瑶;孙薏;钟国成;钟梁;呼永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胶体金测定低浓度HBsAg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分别采用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ECL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免疫胶体金技术检测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效果.方法 利用ECLIA法筛选70例HBV DNA检测阳性的标本,将50例HBsAg临界值指数(COI)为1~50的临床标本作为观察组,20例HBsAg COI<1的临床标本作为阴性对照组.将70例临床标本分别再次用ELISA及免疫胶体金技术进行检测,将CO控制品作为质控标准.结果 HBSAg≥0.08 ng/mL时,ECLIA结果显示阳性(COI>1);HBsAg≥0.7 ng/mL时,ELISA法结果显示阳性(OD/CO>2.1);HBsAg≥1.00 ng/mL时,免疫胶体金法结果显示阳性.低浓度HBsAg的ECLIA、ELISA及免疫胶体金技术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46.00%及32.00%,自备临床HBsAg血清和标准质控品批内变异系数(CV)为1.7%~6.1%,批间CV为2.4%~9.3%,符合ECLIA检测的精密度要求.结论 检测低浓度HBsAg时,ECLIA法是降低假阳性率的理想方法.

    作者:吕学琴;马雅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在Graves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抗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在Graves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甲状腺疾病患者根据其临床诊断将其分为Graves病组(n=105)、桥本病组(n=66)、甲亢型亚甲炎组(n=29);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59).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TRAb和 TPOAb 水平,并对其中46例Graves病患者血清TRAb和 TPOAb进行动态监测.结果与桥本病组比较,Graves病组患者血清TRAb水平及阳性率较高(P<0.05),而其TPOAb水平及阳性率较低(P<0.05).治疗有效的Graves病患者,血清TRAb水平随症状的缓解而逐渐下降.血清TPOAb水平与治疗有效与否关系不大.结论 TRAb和 TPOAb检测在Graves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TRAb的动态监测有助于临床疗效的判断.

    作者:左向华;金欣;于农;尹秀云;宋世平;张伟;田曙光;孙士欣;曾利军;陈建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重症监护病房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的耐药性分析.方法 收集ICU收治的120例CAUTI患者,患者留置导尿管后第3、7、14、21天在无菌操作下,采用密闭式引流袋收集尿液标本,从上述患者的尿液标本中分离获得144株病原菌,按病原菌常规检查方法,对细菌、真菌进行培养并计数菌落,采用纸片扩散抗菌试验,用Micro Scan Walk Away 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病原菌进行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14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51株(35.42%),革兰阳性菌37株(25.69%),真菌56株(38.89%).病原菌培养7 d内,以真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培养14 d以上则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鹑鸡肠球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和庆大霉素的完全耐药性高达100.00%,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超过85%.发生CAUTI的患者多为女性、意识障碍、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时间超过2周以上及导尿管留置时间超过2周以上的患者,其中,以导尿管留置时间较长为重要感染因素.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能降低CAUTI的发生.

    作者:邓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青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于唐山市第九医院就诊的青年高血压患者200例,将其中120例测定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8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选择50例健康体检的青年人作为对照组.采集上述人员空腹血,分离血浆,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检测试剂盒进行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及Hcy水平检测,测量患者血压.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高[(23.70±3.27)μmol/L],其次为高血压组患者[(19.07±2.31)μmol/L],对照组患者低,为(10.69±3.25)μmol/L.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Hcy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酰甘油及血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Hcy是青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作者:么桂兰;王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教学中临床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作为检验医学的主干专业课,除了强调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外,临床实际应用能力更是本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1].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补充,是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实验教学受到固定模式的束缚,实验课被视为理论课的补充,其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教学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问题,学生有很强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基本的临床应用能力.本教研室在综合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临床能力,为其能够胜任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工作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总结了本教研室在该课程实验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作者:张晓丽;潘静;司维柯;杨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4种凝血机制抗凝管抗凝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4种不同抗凝管的抗凝效果.方法 采集83例无止、凝血功能异常的健康体检者静脉血,及时、准确注入不同抗凝管抗凝后,采用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液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除抗凝管C的TT明显高于其他抗凝管(P<0.05),其余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所验证的市售商品抗凝管基本可取代常规抗凝管.

    作者:蒋义;郁施青;安邦权;杨眉;张宇杰;黄凌;周湘红;杨家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TK1、AFP、CEA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甲胎蛋白(AFP)与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良性肝脏疾病患者分别作为原发性肝癌组(n=50)、良性肝病组(n=50),另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上述患者或健康者血清TK1、AFP、CEA进行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TK1、AFP、CEA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与对照组(P<0.01),TK1与AFP、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无TK1的检测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TK1、AFP、CEA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强;谢跃文;夏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07~2012年血站实验室ELISA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了解该血站2007~2012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3项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总体控制水平.方法 对该血站2007~2012年各年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体和抗-HIV抗体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7~2012年各年份采用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体和抗-HIV抗体的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变异系数(CV)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目初、复检CV值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年间CV值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2007~2012年采用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体和抗-HIV抗体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总体水平处于稳定良好状态.

    作者:黄守民;刘宜仲;杨珊;彭佛喜;胡海春;廖国友;张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