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及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分析

王书华

关键词:手术, 输血前, 感染性, 标志物, 输血相关性传染病, 输入新鲜血液, 住院患者, 治疗疾病, 医疗纠纷, 特殊手段, 临床输血, 技术规范, 卫生部, 艾滋病, 乙肝, 危险, 生命, 梅毒, 检测, 丙肝
摘要:输血是临床治疗疾病的特殊手段,通过输入新鲜血液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同时也存在着输血相关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1].而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因此按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本院就诊和住院患者手术前或输血前进行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检测,报道如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绝对浓度法与比例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的探讨

    目的 将比例法与绝对浓度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比较.方法 分别用比例法与绝对浓度法检测128株结核分枝杆菌对4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链霉素(SM)、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的敏感性.结果 以比例法为标准,绝对浓度法检测4种药物的灵敏度分别为81.3%、90.9%、100.0%、30.4%,特异度分别为96.8%、95.0%、94.1%、97.1%.对SM敏感性的检测,绝对浓度法和比例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INH、RFP和EMB的检测,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开展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

    作者:刘峰;闫晓芳;许文雅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50例多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献血者多次机采血小板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5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大于或等于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大于或等于1个月),分成2批,每批抽取清晨空腹全血5 mL,肝素钠抗凝,检测全血切变率200、全血切变率30、全血切变率5、全血切变率1、血浆切变率100、纤维蛋白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名献血者多次机采血小板后,其全血切变率200、全血切变率30、全血切变率5、全血切变率1、血浆切变率100、纤维蛋白原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全血切变率200、全血切变率1、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参考值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切变率30、全血切变率5、血浆切变率100与正常参考值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量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大于或等于1个月),并未引起献血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明显改变,对献血者身体健康并未造成明显不利的影响.

    作者:胥琳琳;赵宏祥;任素玲;黄红亮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被动明胶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中肺炎支原体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该院2011年肺炎支原体(MP)检测情况.方法 采用被动明胶颗粒凝集法对2011年该院疑为MP感染的患者进行血清MP抗体检测,并将结果根据季节、性别、年龄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年检出MP阳性者631例,阳性率15.99%.春季MP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共检出MP阳性者291例,阳性率19.36%,男性共检出MP阳性者340例,阳性率1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少年组(7~17岁)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感染的发病与季节、性别、年龄有密切关系,成年人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应考虑将MP检测列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

    作者:张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对比试验分析凝血四项检测的影响因素

    目的 通过对比试验分析探讨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方法 对本院检验科进行凝血四项检测的标本采集和处理、血凝仪及试剂、操作人员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标本放置时间(1、2、4 h)、离心时间(5、10、15 min)及是否溶血(溶血和未溶血)随机抽取各100份抗凝血分别就标本存放时间、离心时间和是否溶血等方面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以使凝血酶时间(TT)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标本以3 000 r/min速度离心5 min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APTT明显缩短,与离心10 min作对照有统计学差异;溶血标本PT、APTT结果缩短,TT延长.结论 凝血四项检测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试验时应规范操作,才能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陈国;梁荣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UF-1000i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显微镜复检规则探讨

    目的 探讨UF-1000i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简称UF-1000if分析仪)显微镜复检规则.方法 随机选取1 500例患者新鲜尿液标本,分别用UF-1000i分析仪、尿沉渣计数盘对进行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用N-600尿干化学分析仪进行尿液干化学分析,并对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UF-1000i分析仪主要指标的检测结果均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结论 UF-1000i分析仪对有形成分的检测仅为过筛试验,有必要建立显微镜复检规则,从而保证尿液常规检测的质量.

    作者:孙世忠;翁亚贤;王玉琴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伴有不同并发症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差异,为ACI临床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测定并比较115例ACI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 单纯ACI患者及ACI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或)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健康者(P<0.05);ACI合并高血压患者与ACI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ACI合并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CI合并糖尿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合并糖尿病患者与ACI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ACI合并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与ACI合并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且损害程度与多种并发症有关.

    作者:符布清;于顾然;彭丽晨;季明德;王佳;黄惠;罗君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献血者HBsAg ELISA检测与HBV DNA检测的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血清学HBsAg检测与核酸检测乙型肝炎在血液筛选中的作用.方法 用这两种方法对30 561份血液标本同时进行血清学HBsAg检测与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鉴别,鉴别结果为HBV DNA单独阳性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学乙型肝炎五项指标.结果 ELISA检测阳性标本共62份,检出率为0.20%,其中ELISA单试剂阳性为36份,占0.12%,ELISA双试剂阳性为26份占0.08%.核酸检测阳性标本共检出44份,检出率为0.14%.ELISA双试剂阳性、核酸阴性的标本共检出6份.ELISA双试剂阴性、核酸阳性的标本共检出21份,经鉴别17份HBV阳性,3份阴性,1份因血清量不足未作鉴别.ELISA、核酸均阳性的标本共检出23份,其中ELISA单试剂阳性、核酸阳性的标本共检出3份,ELISA双试剂阳性、核酸阳性的标本共检出20份.结论 核酸检测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ELISA的漏检情况,降低输血相关乙型肝炎的传染,且两种方法存在一定程度上互补.

    作者:赵桂红;陈晓欢;邓雪莲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 筛选有价值的互补性强的肿瘤标志物,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率.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对13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肝癌、结肠癌、胰腺癌、胃癌、胆管癌)确诊患者和54例健康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724、CA242进行检测.结果 AFP对肝癌较敏感,CA199和CA242对胰腺癌和胆管癌较敏感,CA724对胃癌较敏感(P<0.05).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诊断灵敏度、有效性较低,联合检测对部分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灵敏度和有效性有所提高(P<0.05),但部分项目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有所下降.CEA+CA199+CA242是诊断结肠癌、胰腺癌和胆管癌的首选标志物,CEA+CA199+CA724是诊断胃癌的首选标志物、CEA+AFP是诊断肝癌的首选标志物.结肠癌、胰腺癌术后5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有所下降,术后6周CEA、CA199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选择有价值的互补性强的肿瘤标志物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作者:李湘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B细胞淋巴瘤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表达水平研究

    目的 了解B细胞淋巴瘤淋巴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组织MHCⅡ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类分子荧光强度.结果 B细胞淋巴瘤组织MHCⅡ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1±0.16和2.38±0.24,低于正常淋巴组织的7.68±0.48和17.31±1.08(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类分子平均荧光强度也由对照组的438.00±46.00下降为235.00±23.00(P<0.05).结论 B细胞淋巴瘤组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下降,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类分子检测可辅助早期诊断B细胞淋巴瘤.

    作者:李向东;邹雄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尿液细菌及白细胞计数对儿童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尿液细菌及白细胞计数对儿童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某院2011年3~11月所有疑似尿路感染患儿清晨中段尿液,利用sysmex-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尿液中细菌(BACT)及白细胞(WBC)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尿液细菌培养.以尿培养结果作为尿路感染金标准,判断BACT、WBC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242例尿培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19.8%.ROC曲线分析BACT佳截值为99.0/μ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88.1%,曲线下面积为0.943(95%CI 0.908~0.978);WBC佳截值为37.7/μ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6%、81.4%,曲线下面积为0.909(95%CI 0.867~0.951).结论 以尿液BACT及 WBC计数作为尿路感染初筛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作者:黄守林;张林;胡彬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 mR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RT-PCR)检测56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表达情况,以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者各20例作为对照.结果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表达阳性率为46.4%(26/56),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者表达阳性率均为0.0%(0/20,P<0.05);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表达阳性率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但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可作为乳腺癌微转移的判断指标,对乳腺癌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忠;陈聆;孟凡祥;杜鸿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胃癌组织GST-π基因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3例胃癌组织标本和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GST-π基因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GST-π基因相对表达值为0.56±0.27,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0.18±0.13)(t=5.30,P<0.05);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GST-π基因表达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结论 GST-π基因高表达可能导致胃癌产生多药耐药性,GST-π检测对制订化疗方案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胡秀学;刘跃;杜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江苏地区男性与女性NG、CT及UU感染情况比较

    目的 探讨江苏地区男、女性泌尿生殖道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脲原体(UU)感染特点及差异.方法 对7 064例疑似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41)岁男性NG、CT单独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小于51岁的女性UU单独感染率高于男性(P<0.05).各年龄段男、女性混合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男、女性不同病原体感染情况存在差异,应重视婚前、老年人群检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多病原体检测.

    作者:毛源;王晶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Sysmex SE-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

    目的 评价Sysmex SE-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简称SE-9000仪)性能,以掌握其检测效果.方法 对SE-9000仪进行精密度、总重复性、稳定性、线性、携带污染率测定,同时用SE-9000 仪与Bayer ADVIA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简称ADVIA120仪)进行对比检测30例临床标本.结果 SE-9000仪测定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主要参数的批内CV为0.15%~2.14%,批间CV为0.15%~2.13%,总重复性TCV为0.44%~1.65%,相关性分析r为0.996~0.999,标本4 ℃和室温24 h稳定性实验误差绝对值分别为0.15%~4.52%和0.33%~4.92%、0%~4.11%和0%~4.05%、0%~4.03%和0%~4.96%、0%~12.00%和0%~10.80%,携带污染率为0.58%~0.86%,对比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9000仪测定主要参数的精密度、总重复性、稳定性、线性、携带污染率、准确性等符合要求,检测结果可用于临床诊治相关疾病.

    作者:凌晓午;邓波;庞冲敏;杨眉;夏世勤;黄盛文;安邦权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马来酸罗格列酮造成肌酐苦味酸法检测结果假性增高

    目的 探讨马来酸罗格列酮(RM)对肌酐(Cr)苦味酸法测定的干扰及其机制.方法 将不同饱和度RM溶液加入Cr标准溶液中,采用苦味酸法对混合液进行Cr浓度检测;绘制RM溶液及其与苦味酸的反应产物吸收曲线,分析其干扰Cr检测的可能机制.结果 RM可导致Cr检测结果假性增高,干扰程度与RM浓度呈正相关(r2=0.996);RM溶液在苦味酸法Cr检测采用的510 nm波长附近无吸收峰,但RM与苦味酸的反应产物在480 nm处有吸收峰.结论 RM以造成肌酐检测结果假性增高,并呈良效依赖关系;应避免在患者服用RM后立即进行Cr检测,以减少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作者:李金密;高飞;陈开春;邓少丽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CCP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谱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F)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胶体金层析法和线性免疫分析法对420例类风湿因子(RF)阳性患者进行抗CCP抗体和抗ENA抗体检测.结果 420例RF阳性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抗ENA抗体阴性者占52.4%(220/420),抗CCP抗体和抗ENA抗体(抗SS-A抗体)均为阳性者占0.4%(2/420),抗CCP抗体和抗ENA抗体均阴性者占21.4%(90/420).在抗CCP抗体阴性、抗ENA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抗 Sm抗体阳性14例,包括皮肌炎7例、系统性硬化病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抗U1RNP抗体阳性3例,均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抗SS-A抗体阳性68例,均为干燥综合征患者;抗SS-B抗体阳性25例,均为干燥综合征患者.结论 抗CCP抗体对RA具有较强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抗E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F仅可用于RA患者的初筛诊断.

    作者:杨辛;吴颖稚;张庆五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小儿大便轮状病毒阳性与镜检脂肪球的关系

    轮状病毒(HRV)是小儿秋季腹泻的重要的病毒病原,占所有肠道感染病因的50%以上,也是医院内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1-3].现将本院2009~2011年9~12月门诊及住院患儿的大便标本共3 310份进行检测分析,镜检发现常见脂肪球性腹泻常伴有HRV的出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从瑶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法定量测定血红蛋白A2快速筛查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应用评价

    目的 对全自动毛细管电泳(CE)分析仪定量检测血红蛋白A2(HbA2)用于筛查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地贫)基因携带者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 随机选择82对夫妇及150对地贫高危夫妇,采用全自动CE分析仪检测HbA2,计算批内、批间变异系数,评价精密度和稳定性;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比较;以基因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E检测地贫的准确性.结果 CE检测批内、批间精密度较好;与HPLC检测HbA2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47;CE检测当地健康者HbA2的95%频数分布范围为2.2%~3.4%;CE诊断β地贫杂合子的HbA2临界值为4.05%;在基因诊断确诊的65例β地贫杂合子、10例αβ复合地贫、3例HbE病中,CE仅漏诊1例,无误诊.结论 全自动CE分析是一种快速直观、分辨率高、稳定性和精密度好的HbA2测定方法,适用于β地贫杂合子筛查.

    作者:阮丽明;周艳洁;朱茂灵;丁进龙;梁萧;何桂琼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尿标本冷藏12h后尿常规检测结果比对分析

    目的 探讨标本冷藏保存对尿常规主要检测项目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Miditron Junior Ⅱ半自动尿常规检测.结果 主要检测项目精密度较好.亚硝酸盐、葡萄糖、酮体检测结果受标本冷藏保存影响较小,白细胞和蛋白检测受影响程度不确定,冷藏保存可导致红细胞检测阳性率降低.结论 标本冷藏保存对尿常规检测的影响程度因检测项目不同而不同.冷藏标本可用于葡萄糖、亚硝酸盐、酮体复检,不适用于红、白细胞及蛋白的复检.

    作者:王璇;孙卫红;蔡志勇;高原小雪;伍娟;陈永德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急性白血病形态学与免疫分型分析

    目的 探讨形态学结合免疫分型对急性白血病(AL)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A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基于染色技术的形态学和基于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检测,比较不同分型结果.结果 形态学与免疫分型符合率为89.74%(70/78);分化程度较低、形态不典型及抗原系列交叉表达的AL形态学相对不易分型.急性髓细胞系白血病主要表达cMPO(96.72%)、CD13 (78.68%)、CD117(70.49%)、CD33(67.21%);急性淋巴细胞系白血病主要表达CD19(82.35%)、cCD79a(70.58%)、CD7(17.64%)、cCD3(17.64%).结论 AL诊断应结合形态学及免疫分型,二者不相符时,应进行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测;免疫分型有助于B、T细胞系及形态学难以分型的特殊类型AL的诊断.

    作者:周萍;唐吉斌;章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