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gM型抗-cE联合抗体致配血困难1例

侯治兵;张艳;陈海涛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M,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抗体
摘要: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有输血史.临床诊断:左叶肺癌晚期.血红蛋白含量:39 g/L,属重度贫血.临床要求输血支持治疗,医院输血科做抗筛阳性、交叉配血困难,遂将患者血样标本送本室检测,检出罕见的IgM型抗-cE联合抗体,经过献血者筛选,在数名无偿献血者血液中找到2袋相配合的血液供其输注,取得了良好效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gM型抗-cE联合抗体致配血困难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有输血史.临床诊断:左叶肺癌晚期.血红蛋白含量:39 g/L,属重度贫血.临床要求输血支持治疗,医院输血科做抗筛阳性、交叉配血困难,遂将患者血样标本送本室检测,检出罕见的IgM型抗-cE联合抗体,经过献血者筛选,在数名无偿献血者血液中找到2袋相配合的血液供其输注,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侯治兵;张艳;陈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3种检测方法在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价值

    目的 通过对抗核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及抗核抗体谱3检测方法 的分析比较,探讨有益于临床诊断的检测组合.方法 采用人喉癌上皮细胞及猴肝作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应用欧蒙斑点法检测可提取性核抗原中的如下抗原:nRNP/Sm、Sm、SSA、SSB、Scl-70、Jo-1;以绿蝇短膜虫为基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通过欧蒙印迹法检测15种自身抗体.结果 将3种稀释度(1:10、1:80、1:100)抗核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进行比较,1:10及1:80稀释的血清抗核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2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核点型、胞浆颗粒型及均质型等多种核型的检测中抗核抗体谱3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NA谱;在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中间接免疫荧光法的阳性检出率略高于欧蒙印迹法.结论 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抗核抗体检测中,使用1:80的稀释度更有利于提高检出率,而且涵盖15种抗原的抗核抗体谱3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作者:马作新;廉娜;郑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假性高钾血症1例分析

    白血病并发假性高血钾症现象,临床上偶有报道[1-2].现发现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血清钾浓度异常增高,但临床上无高血钾的症状及体征,心电图检查也无异常.现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检查.报道如下.

    作者:朱武军;邵燕丽;乐维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该病常起病于青少年时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WD基因的成熟mRNA编码1个含1 41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即一种P型铜转运ATP酶(ATP7B),参与铜的跨膜转运.所有WD患者都有ATP7B基因突变.目前国际上已被检测的有300多种突变.WD 临床表现的复杂性给临床诊断带来较大困难,迫切需要建立准确、快速的分子诊断方法 ,并进行症状前诊断或产前诊断.

    作者:蔡美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T淋巴细胞分离技术的进展

    T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 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技术.稳定而高效地分离出高纯度且活性不受影响的T淋巴细胞是进行一系列免疫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现分别就如今已用的几种T淋巴细胞分离技术进行阐述,并着重描述每种分离方法 是否改变了T细胞的生物活性及对后续试验的影响.

    作者:卢干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目的 以小鼠骨髓细胞为前体,建立一种高效、简便的体外扩增、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 .方法 实验分为GM/4组和GM/4-α组,以重组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鼠白介素-4(rmIL-4)对小鼠骨髓细胞联合诱导培养,GM/4-α组在第5天添加rmTNF-α继续培养48 h,GM/4组不加并于第5天时终止培养;分别收集第5天、第7天的悬浮及疏松贴壁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分子,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2组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所收集的2组细胞均具有典型DC形态,细胞表面高表达小鼠髓源性DC相对特异性标志CD11c,表达率达75%以上;GM/4组DC细胞表面CD40、CD86、MHC-Ⅱ的表达率分别为30.5%、34.2%、45.1%,GM/4-α组则分别为78.7%、88.3%、96.7%;MLR中GM/4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活化增殖的能力不如OM/4-α组强.结论 此种方法 能于体外定向诱导和扩增出大量髓源性DC,这为后续研究DC在器官移植后诱导机体免疫耐受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余昆;苟欣;周青松;杨华安;仲伟营;夏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CD95酪氨酸磷酸化与细胞凋亡的分子关系

    CD95即Fas,是TNF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CD95(Fas)与其配体CD95L(FasL)结合后,CD95(Fas)通过其Fas相关的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中的死亡效应子结构域(DED)可介导caspase-8寡聚化,自身被活化并激活下游效应半胱天冬酶(caspases),介导细胞凋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途径是参与细胞增殖调控和细胞生长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近的研究表明,在恶性胶质瘤细胞中,CD95刺激能引起PI3K导致AKT明显的磷酸化.同时一序列的新的数据显示Src家族激酶(SFKs)、PI3K和caspase-8之间存在联系.现就CD95(Fas)磷酸化后参与细胞凋亡与caspase-8、PI3K/AKT信号通路之间存在分子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文翠月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血氨检测的临床适应证及其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血氨检测的一些临床适应病症并对其临床价值作一分析.方法 采用干化学法检测血氨浓度.结果 各型病毒性肝炎、肝门胆管癌、肝癌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氨的检测结果 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氨检测可作为一些肝病、癌变、消化道出血等患者的主要检测指标,有助于病情的监测.

    作者:盛大平;徐元宏;李涛;王中新;沈继录;凌华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血清IL-8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8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与冠心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2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96例和健康对照组10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IL-8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同时对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WBC总数变化及其与血清IL-8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IL-8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IL-8水平明显高于SAP组;AMI组和UAP组结果 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IL-8与外周血WBC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IL-8升高可能是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血清IL-8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韩根良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不同发光检测系统总前列腺抗原测定结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检测系统测定总前列腺抗原(TPSA)结果 的可比性.方法 取百乐、德普不同水平的质控物以及38份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清,在4个不同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上进行TPSA检测,并对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不同厂家、不同水平的质控物和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清TPSA测定结果 在各检测系统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检测系统TPSA测定结果 的信度系数a接近1;各检测系统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0.以雅培AXSYM系统作为目标检测系统,对其他检测系统作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罗氏2010、贝克曼Access、德普Immulite-1000检测系统临床均可接受.结论 4个检测系统测定TPSA结果 的精密度符合临床要求,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具有可比性.

    作者:马永能;张鹏;刘慧玲;何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临床标本军团菌分离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临床痰液标本军团菌分离培养标准检验方法 ,提高培养阳性率.方法 采集50例新鲜痰液标本分为两组,一组直接预处理后进行培养,另一组加入标准菌株后再预处理及培养.预处理采用液化处理,然后分别采用直接接种、酸处理或热处理后再接种军团菌选择性BCYEα-DGVPC培养基,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根据军团菌生长缓慢及菌落形态和在缺乏L-半胱氨酸的平板、血平板上不生长的特点作初步判断、生化反应及PCR法确证.结果 50例末加菌的痰液均未分离出军团菌;50例加有军团菌的模拟痰标本直接接种的检出率为58%,其中酸处理的标本检出率为70%,热处理的标本检出率为66%.3种培养方法 进行比较,单独的热处理与直接处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61),单独的酸处理与直接处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酸处理和热处理培养阳性结果 比较并不具有一致性.结论 酸处理和热处理2种方法 均可以提高军团菌检出率,其中酸处理可以湿著提高军团菌检出率.

    作者:宣瑞红;胡朝晖;王娟;邓小玲;朱庆义;李连青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 352例石化职工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浓度观察

    目的 观察石油化工企业大气污染对企业职工α1-抗胰蛋白酶(α1-AT)浓度的影响.方法 将石化体检者按工作年限分组,Ⅰ组(<10年)291例,年龄22~35岁,Ⅱ组(10~20年)634例,年龄33~45岁.Ⅲ组(>20年)427例,年龄44~55岁.正常对照组根据石化体检者的分组情况按年龄<35岁、35~45岁、>40岁分组,所有血清样本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七检测α1-AT含量,观察不同组间结果 的差异.结果 Ⅰ组中石化体检者α1-AT结果 为2.58±0.38 g/L,P>0.05,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和Ⅲ组α1-AT结果 分别为2.02±0.43 g/L和1.72±0.41 g/L,P<0.05,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石化体检者不同工作年限Ⅰ、Ⅱ、Ⅲ组间血清α1-AT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对照不同年龄组α1-AT结果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石油化工厂在进行石油冶炼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氮、烯烃、链烷、醇、羰基等有害物质,对人体的α1-AT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石油化工企业在积极治理厂区大气环境污染的同时,对职工定期监测α1-AT含量,及时采取一定的治疗手段,对降低肺部疾病的发病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向长港;祝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临床实验室HBV DNA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的评价

    HBV DNA定量测定主要是用于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动态观察及疗效判断.目前,临床实验室多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该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但影响因素也较多,其结果易受模板浓度及扩增反应体系批间差异和标本处理过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2],为了解PCR实验室本年度HBV DNA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及试剂批间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情况,现对五个批号试剂的相关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雷秀霞;陈斌;龙幼敏;陈英姿;明凯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茂名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茂名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情况,为献血者的招募及血液初筛检测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初筛;初筛合格者血液样本采用双人、双试剂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的初检与复检.结果 HBsAg初筛检测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计划献血人群、志愿献血人群、互助(应急)献血人群.血液初复检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抗-HCV、HBsAg、梅毒抗体、抗-HIV;女性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显著低于男性(P<0.01);学生与军人ALT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其他职业人群(P<0.01).结论 坚持HBsAg初筛并选择性进行ALT初筛,能显著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作者:高艳;陈志强;麦永平;范章平;陈桃;吴剑云;刘旭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化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病区,现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方式,预防及预防失败的原因等3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梁洁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结合红细胞参数对儿童不同基因型β-地中海贫血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可溶性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和红细胞参数检测在不同基因型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儿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选取的20例β-地贫杂合子(β+-地贫)、44例β-地贫双霞杂合子(β0-地贫)、3例α-合并β-地贫、38例缺铁性贫血(IDA)患儿以及54例健康儿童血清sTfR以及红细胞参数(RBC、Hb、MCV、Hct、MCFI、MCHC、RDW)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sTfR在儿童β-地贫和IDA的诊断价值,并结合红细胞参数探讨其对不同基因型β-地贫患儿的诊断价值.结果 1)各病例组间及其与健康对照组sTfR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β+-地贫组RBC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与健康对照组相近(P>0.05,下同)但明显高于β0-地贫与IDA 组(P<0.01),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与β0-地贫组、IDA组相近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IDA组相近,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低于β0-地贫组(P<0.01).结论 血清sTfR可以作为评价β-地贫基因变异程度的有用指标,sTfR结合血常规红细胞参数可以对儿童β0-地贫和β+-地贫作出初步诊断.

    作者:伍绍国;黄钰君;区小冰;张力;华亮;佟莉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C反应蛋白在鉴别小儿呼吸道感染时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榆测42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细菌感染患儿285例,病毒感染患儿140例)及90例健康体检儿童的血常规和CRP的含量.结果 细菌感染组CRP为(40.1±3.2)mg/L,WBC为(16.1±0.6)× 109/L;病毒感染组CRP为(4.5±1.1)mg/L,WBC为(5.6±0.3)×109/L;健康对照组CRP为(3.6±1.3)mg/L,WBC为(6.6±0.4)×109/L.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健康对照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时,CRP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作者:史新辉;包凌娟;谭琳琳;王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耦联因子6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耦联因子6(CF6)是线粒体ATP合成酶的1个亚基,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通过不同的途径引起前列环素合成受抑、NO释放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因子增加,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在血管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扮演关键角色.近年来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CF6明显升高,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现简要综述CF6的结构功能、信号转导系统对精尿病及血管病变的作用.

    作者:王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尘螨粗提浸液致敏小鼠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 建立尘螨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比较不同致敏方式在相同尘螨粗提浸液(CDM)激发下的结果 ,评价CDM哮喘模型.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成5组,各组分别采用不同的致敏程序致敏,试验第15~18天采用相同剂量与方式的CDM浸液激发.对照组致敏与激发均以磷酸盐缓冲液替代过敏原.从症状、肺泡灌洗液(BALF)的白细胞介素(IL-4)与干扰素-γ(IFN-γ)水平及细胞计数与肺组织病理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各模型组从症状,组织病理,BALF细胞计数、分类(细胞总数增加,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大,与对照组比较,P<0.05)及细胞因子检测(IL-4与对照组比较,P<0.05)等均表现出了过敏性哮喘的特点.但是模型组间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各模型组均能够建立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证明了CDM的免疫耐受与常规过敏原不同,同时验证了抗原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孔存权;彭霞;白萍;李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3 380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分析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 380例受血者进行乙型肝炎5项、梅毒螺旋抗体、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 ,阳性患者为450例(13.3%).其中HBsAg阳性378例(11.3%),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3例(0.09%),丙肝抗体阳性65例(1.9%),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阳性4例(0.12%).结论 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检测,町明确患者健康状况,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作者:李耀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