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梁洁

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防御机制, 母婴传播
摘要: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化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病区,现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方式,预防及预防失败的原因等3个方面进行综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反应蛋白在鉴别小儿呼吸道感染时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榆测42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细菌感染患儿285例,病毒感染患儿140例)及90例健康体检儿童的血常规和CRP的含量.结果 细菌感染组CRP为(40.1±3.2)mg/L,WBC为(16.1±0.6)× 109/L;病毒感染组CRP为(4.5±1.1)mg/L,WBC为(5.6±0.3)×109/L;健康对照组CRP为(3.6±1.3)mg/L,WBC为(6.6±0.4)×109/L.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健康对照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时,CRP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作者:史新辉;包凌娟;谭琳琳;王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湿涂片法和革兰染色法在妊娠期无症状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湿涂片法和革兰染色法在妊娠期无症状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普查本院2006年9月至2009年1月期间妇产科门诊参加孕前检查无症状妊娠期患者.将临床常用诊断法(阴道分泌物pH值、吹气试验和线索细胞等3项标准中有2项为阳性)与革兰染色诊断法(Nugent标准下细菌性阴道病为7~10分)相比较.结果 受试者的群体特征包括:入选孕妇平均为(27.3±6.6)周龄,其中26例为未产妇,受试时的平均孕龄为(15.6±7.6)周.其中27%(18/67)用革兰染色法确诊为细菌件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使用革兰染色法作为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标准,常规诊断法(即湿涂片法)灵敏度为56%(95%可信区间为32%~78%),特异性为96%(95%可信区间为90%~100%),阳性预测值为83%,阴性预测值为85%.结论 在无症状妊娠期患者中,可用革兰染色法对细菌性阴道病进行可靠诊断.

    作者:金爱群;湛东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2009年大连市中心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3 20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8.8%,革兰阳性球菌占15.7%,真菌占5.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8.4%和58.3%,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3.6%和61.7%.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高度敏感,敏感率为100%,而对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活性明显降低,敏感率为47.7%~71.6%,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 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应及时监测病原菌及耐药性变化趋势,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

    作者:范艳萍;王运铎;张毅华;李秀文;徐维家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DNA损伤与细胞衰老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衰老是生物衰老的基本单位,是人类老年病发病的共同基础.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对衰老机制的研究已进入基因时代,细胞内DNA损伤积累是衰老过程中先提出的机制,DNA损伤与细胞衰老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热点.DNA不断地被外源性和内源性因子损伤,如果损伤持续,它能引起DNA复制或翻译错误,从而导致点突变或染色体重排及经由各种信号途径引起应激反应,引起细胞衰老.本文将就DNA损伤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文瑞;刘新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CYP3A5和多重耐药基因1多态性对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家族3,亚家族A,多肽5(CYP3A5)基因和多重耐药基因1(MDR1)C3435T多态性对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在基因水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酶切片长多态性(RFLP)方法 对63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CYP3A5和MDR1基因分型.移植手术1个月后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 携带CYP3A5*1基因型肾移植患者的剂量校正曲线下面积(AUC0-t)明显低于CYP3A5*3*3型患者,在随后对上述2 组不同CYP3A5基因分型的患者进行MDR1的C3435T基因多态性分型研究表明,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对他可莫司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影响.结论 CYP3A5基因多态性与他可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相关,携带CYP3A5*1基因型肾移植患者比CYP3A5*3*3型患者需要较高的剂量才能达到目的 浓度;而在影响他可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因素中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不是重要因素.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有利于器官移植患者剂量选择及个体化用药治疗.

    作者:罗儒超;聂新民;李伟芳;桂嵘;黄竹英;朱利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耦联因子6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耦联因子6(CF6)是线粒体ATP合成酶的1个亚基,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通过不同的途径引起前列环素合成受抑、NO释放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因子增加,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在血管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扮演关键角色.近年来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CF6明显升高,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现简要综述CF6的结构功能、信号转导系统对精尿病及血管病变的作用.

    作者:王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探讨血VEGF、PAPP-A、D-D和尿NAG/Cr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D-二聚体(D-D)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甙酶/肌酐(NAG/Cr)比值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通过检测92例PIH患者和35例健康妊娠孕妇PAPP-A、VEGF、D-D和NAG/Cr的水平,分析其与PIH的关系.结果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VEGF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显著降低,而PAPP-A、D-D、NAG/C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病情加重PAPP-A、D-D、NAG/Cr水平显著增高.结论 VEGF、PAPP-A、D-D、NAG/Cr与PIH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其水平变化对于PIH患者的病情判断、临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潘秋荣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国产ELISA法测抗-HCV试剂盒检测性能的比较

    随着对丙型病毒性肝炎(HCV)研究的深入,ELISA抗-HCV的榆测,已作为国内医疗机构针对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筛检的标志物[1],现在医院也逐步将抗-HCV的检测纳入常规检测项目.

    作者:汪旭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T淋巴细胞分离技术的进展

    T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 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技术.稳定而高效地分离出高纯度且活性不受影响的T淋巴细胞是进行一系列免疫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现分别就如今已用的几种T淋巴细胞分离技术进行阐述,并着重描述每种分离方法 是否改变了T细胞的生物活性及对后续试验的影响.

    作者:卢干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3种检测方法在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价值

    目的 通过对抗核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及抗核抗体谱3检测方法 的分析比较,探讨有益于临床诊断的检测组合.方法 采用人喉癌上皮细胞及猴肝作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应用欧蒙斑点法检测可提取性核抗原中的如下抗原:nRNP/Sm、Sm、SSA、SSB、Scl-70、Jo-1;以绿蝇短膜虫为基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通过欧蒙印迹法检测15种自身抗体.结果 将3种稀释度(1:10、1:80、1:100)抗核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进行比较,1:10及1:80稀释的血清抗核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2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核点型、胞浆颗粒型及均质型等多种核型的检测中抗核抗体谱3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NA谱;在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中间接免疫荧光法的阳性检出率略高于欧蒙印迹法.结论 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抗核抗体检测中,使用1:80的稀释度更有利于提高检出率,而且涵盖15种抗原的抗核抗体谱3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作者:马作新;廉娜;郑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该病常起病于青少年时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WD基因的成熟mRNA编码1个含1 41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即一种P型铜转运ATP酶(ATP7B),参与铜的跨膜转运.所有WD患者都有ATP7B基因突变.目前国际上已被检测的有300多种突变.WD 临床表现的复杂性给临床诊断带来较大困难,迫切需要建立准确、快速的分子诊断方法 ,并进行症状前诊断或产前诊断.

    作者:蔡美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假性高钾血症1例分析

    白血病并发假性高血钾症现象,临床上偶有报道[1-2].现发现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血清钾浓度异常增高,但临床上无高血钾的症状及体征,心电图检查也无异常.现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检查.报道如下.

    作者:朱武军;邵燕丽;乐维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3 380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分析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 380例受血者进行乙型肝炎5项、梅毒螺旋抗体、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 ,阳性患者为450例(13.3%).其中HBsAg阳性378例(11.3%),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3例(0.09%),丙肝抗体阳性65例(1.9%),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阳性4例(0.12%).结论 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检测,町明确患者健康状况,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作者:李耀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德宏地区地中海贫血社区群体筛查和基因诊断

    目的 了解德宏地区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检出率和基因缺失突变类型.方法 先以红细胞指数、微量血红蛋白电泳、HbA2定量等进行初筛,然后以PCR和反向点杂交技术鉴定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以跨跃断裂位点PCR(GAP-PCR)技术和凝胶电泳鉴定α-地贫基因缺失类型,后再对所有β-地贫阳性样本进行α-地贫基因检测.在选定的先证者所能寻找到的家族成员中采集血样,直接检测基因类型并展开家系调查.结果 3 018例受检者中检出α-、β-地贫阳性848例,总检出率为28.10%,其中α-地贫554例(18.36%)、β-地贫385例(包括HbE 375例)检出率为12.76%;β-地贫复合α-地贫检出率为22.60%;在4例家系调查先证者的56例家族成员中检出阳性44例(78.5%).结论 跨跃断裂位点PCR和反向点杂交技术能快速检测3种常见缺失型α-地贫和β-地贫基因突变,具有简便、快捷和准确的特点;德宏地区是我国地贫特别高发地区,需加强婚前检查及产前诊断.

    作者:杨艳秋;葛世军;番云华;刘厚昌;杨必清;王冠;禹祖祥;陈祖聪;尹兆清;罗祥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不同发光检测系统总前列腺抗原测定结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检测系统测定总前列腺抗原(TPSA)结果 的可比性.方法 取百乐、德普不同水平的质控物以及38份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清,在4个不同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上进行TPSA检测,并对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不同厂家、不同水平的质控物和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清TPSA测定结果 在各检测系统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检测系统TPSA测定结果 的信度系数a接近1;各检测系统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0.以雅培AXSYM系统作为目标检测系统,对其他检测系统作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罗氏2010、贝克曼Access、德普Immulite-1000检测系统临床均可接受.结论 4个检测系统测定TPSA结果 的精密度符合临床要求,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具有可比性.

    作者:马永能;张鹏;刘慧玲;何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建立BCR-ABL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模型的实验条件优化

    目的 探讨构建BCR-ABL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模型佳实验条件,以简化实验过程、节约成本并提高建模成功率.方法 不同剂量5-氟脲嘧啶(5-FU)注射受体鼠后观察骨髓中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百分比;纤维连接蛋白(FN)铺板后观察逆转录病毒感染效率的变化;分别用不同数量的骨髓细胞(0.2~0.6)×106个进行移植后通过形态学观察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鉴定移植小鼠成模状况.结果 研究剂量范围内5-FU量不影响骨髓原始细胞相对数量;纤维连接蛋白铺板后可使活细胞数量增加30%~50%,感染效率提高10%~20%;移植0.5×106个成功感染了BCR-ABL逆转录病毒的供体鼠骨髓细胞入受体小鼠即可成功建模.结论 优化后的实验条件简化了程序,节约了成本,大大提高了建模成功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参考.

    作者:张文萍;韩红星;杨燕;陈荣贵;单万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挤压综合征诊治过程中肾功能的实验室观察

    目的 探讨肾功能检查在挤压综合征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有效运用.方法 对16例挤压综合征患者诊治过程中的尿常规检查和血液肾功能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出现血清钾离子、肌酐和尿素氮浓度的快速显著升高;尿量减少,尿蛋白实验阳性,水平从+至+++不等;12例患者出现血尿和肌红蛋白尿.经以补液、利尿、血液透析和全身营养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尿量恢复正常,血清钾离子、肌酐和尿素氮浓度逐渐下降,10例基本治愈的患者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应定时检查患者的肾功能确保对挤压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项贵明;姚磊;李强;董解菊;邱宗文;蒲晓允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茂名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茂名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情况,为献血者的招募及血液初筛检测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初筛;初筛合格者血液样本采用双人、双试剂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的初检与复检.结果 HBsAg初筛检测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计划献血人群、志愿献血人群、互助(应急)献血人群.血液初复检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抗-HCV、HBsAg、梅毒抗体、抗-HIV;女性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显著低于男性(P<0.01);学生与军人ALT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其他职业人群(P<0.01).结论 坚持HBsAg初筛并选择性进行ALT初筛,能显著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作者:高艳;陈志强;麦永平;范章平;陈桃;吴剑云;刘旭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表型及OprM基因检测

    目的 对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表型及OprM基因存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主动外排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对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CIP)敏感性的逆转试验,筛选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采用PCR法扩增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的OprM基因.结果 在CCCP作用下,3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24株菌对CIP的敏感性提高4倍以上,主动外排表型阳性率为66.7%(24/36);在OprM基因的PCR扩增试验中,有16株(44.4%,16/36)扩增出848 bp的OprM基因片段.结论 主动外排表型在临床铜绿假单胞菌中广泛存在;OprM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菌中常见.

    作者:张鹏;姚慧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生存素抗体及蛋白表达对肺癌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Survivin抗体表达及组织蛋白表达对肺癌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47例不同类型的肺癌患者外周血标本以及作为健康对照组的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分别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Survivin抗体水平和免疫组化检测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对各组数据统计分析3种指标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Survivin抗体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肿瘤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肺癌患者血清Survivin抗体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血清Survivin 抗体检测是临床肺癌诊疗中价值较大的临床指标.

    作者:王纪敏;孙绍军;杨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