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丁海;王森;高硕;徐学静;陈军浩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细胞亚群, 辅助性T淋巴细胞1, 辅助性T淋巴细胞2, 调节性T细胞
摘要:目的 探讨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免疫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初诊为MM的患者20例(患者组),健康体检者25例(健康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3+T细胞、CD3+CD4+T细胞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的比值、B细胞、Th1、Th2比例降低;CD3+CD8+T细胞、Th1/Th2、Treg所占比例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患者免疫功能发生紊乱,T细胞亚群的表达异常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脐动脉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脐动脉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单胎足月孕妇80例,分为新生儿窒息组(n=40)和新生儿正常组(n=40),对2组孕妇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不同脐动脉pH值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新生儿窒息组重度窒息新生儿的脐动脉pH值、Apgar评分均显著低于轻度窒息新生儿(P<0.05),脐动脉血收缩末期峰值(S)/舒张末期峰值(D)值显著高于轻度窒息新生儿(P<0.05);重度、轻度窒息新生儿的脐动脉pH值、Apgar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新生儿组(P<0.05),脐动脉S/D值均显著高于新生儿正常组(P<0.05).pH<7.20新生儿的窒息、羊水浑浊、脏器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pH值7.21~<7.25、pH≥7.25的新生儿(P<0.05),而pH值7.21~<7.25新生儿的窒息、羊水浑浊、脏器损伤发生率又均显著高于pH≥7.25的新生儿(P<0.05).结论 脐动脉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斌;曹文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及其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免疫球蛋白E(IgE)的影响.方法 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按就诊编号分为观察组(编号为奇数)和对照组(编号为偶数),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基础治疗和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雾化吸入硫酸镁注射液.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大呼气流速(PE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25-(OH) D3和IgE水平,观察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PEF及血清25-(OH)D3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Ig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7.5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酸镁注射液联合沙丁胺醇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祝毓斌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髋部肌肉密度下降与髋部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髋关节部位肌肉密度对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50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骨折组,选取同期500例该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股骨近端几何结构;髋关节部位前群、后群、内侧群肌肉密度,骨折组患者患侧和健侧髋关节部位前群、后群、内侧群肌肉密度.结果 骨折组患者的患侧和健侧髋关节部位前群、后群、内侧群肌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研究对象的股骨头直径(HD)、股骨头中心至股骨轴的距离(NL)、股骨颈窄处的宽度(N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髋关节部位股的骨近端(BMD)和股骨外侧皮质股厚度低于对照组,颈干角(NSA)较对照组钝,股骨颈宽度(FNW)宽于对照组,髋轴长(HAL)、股骨颈轴长(FNAL)长于对照组,髋关节部位前群肌肉和后群肌肉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研究对象的髋关节部位内侧群肌肉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部肌肉密度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髋关节部位骨密度降低可能会加大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等髋部骨折的发生率.

    作者:文华林;郭书权;柳维才;李虹霖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益肾活血蠲痹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肾活血蠲痹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开始收集该院门诊糖尿病并发DPN患者,共174例,采用奇偶数数字表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86)和观察组(n=88),均常规用药控制血糖,对照组患者采用弥可保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益肾活血蠲痹方内服,中药泡脚,连续2个月.结果 观察组完成研究82例,对照组80例;观察组显效率52.44%,总有效率76.83%,高于对照组(20.00%,57.70%),观察组无效率(23.17%)低于对照组(42.50%).治疗后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血管阻力指数(SVRI)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周围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PU)、腓总神经运动转导速度(MNCV)、感觉转导速度(SNCV)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活血蠲痹方治疗DPN疗效肯定,可能与降低HbA1c、TC水平,改善组织灌注有关.

    作者:贾秀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早产儿院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与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早产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 200例早产儿血液、痰液、皮肤、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1 200例早产儿院内感染160例,感染率13.33%(160/1 200),共检测病原菌185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5株(35.14%),革兰阴性杆菌120株(64.86%).革兰阳性菌是导致早产儿皮肤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而革兰阴性菌是导致早产儿血液、肺部、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为主.药敏试验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青霉素耐药性高,依次为58.46%、69.23%、76.92%;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唑啉、头孢美唑、头孢他啶的耐药性较高,耐药率依次为85.00%、91.67%、86.67%.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早产儿出生胎龄小于或等于32周、机械通气时间大于3 d、住院时间大于7 d、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由于发育不完善及各种侵入操作可增加其院内感染发生率,通过分析早产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可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作者:张云霞;钱婷婷;张国英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12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检出率(46.7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cy上升,叶酸、维生素B12降低,说明高Hcy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子,其检测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强;李元宽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某院健康体检人群心电图长(短)PR间期发现状况研究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心电图长(短)PR间期的发现状况.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98例,按受检者疾病种类,分为心血管病组、脑血管病组、肺血管病组.对3组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检测,比较3组长PR间期和短PR间期的发生率.结果 心血管病组患者短PR间期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血管病组与肺血管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病组患者长PR间期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血管病组与肺血管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血管病患者PR间期的变化比脑血管病和肺血管病患者的变化更加明显;PR间期的变化与心率变化高度相关.

    作者:严霞;周丽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胎心监护联合脐血流S/D及脐血气预测高危妊娠新生儿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联合脐血流S/D检测及脐血气分析对高危妊娠新生儿结局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该院120例足月分娩的高危妊娠孕妇根据胎心监护或脐血流S/D检测结果的不同分为3组.A组为胎心监护结果异常,脐血流S/D检测正常;B组为脐血流S/D检测异常,胎心监护正常;C组为胎心监护及脐血流S/D检测均异常.分娩后立即取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应用阿氏(Apgar)新生儿评分法对2组预后进行预测,比较3组新生儿阳性符合率.结果 C组Apgar评分小于或等于7分和脐血气分析pH<7.2者分别为92.5%和82.5%,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ar评分小于或等于3分者脐血气分析pH均小于7.2,占100.00%;>3~7分患儿中pH<7.2者,占89.53%;>7分患儿中pH<7.2者,占13.6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ar评分发病率为30.00%,脐血气分析发病率为16.67%,Apgar评分小于7分且脐血气分析pH<7.2的发病率为34.17%.结论 联合应用胎心监护和脐血流S/D检测,以及脐血气分析,对高危妊娠新生儿预后的阳性符合率更高,具有临床指导和治疗意义.

    作者:付艳岭;贯国京;王秀玲;宋学婷;牛琪;杨连杰;丁洁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综合护理干预下腹膜透析患者季节性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下腹膜透析患者季节性血压变化幅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48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在透析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比较综合护理干预下夏秋两季患者的血压、体质量、降压药及总出量情况,以及夏秋两季收缩压差值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下,腹膜透析患者在夏季收缩压(125.19±15.83)mm Hg、舒张压(76.83±10.38)mm Hg、平均动脉压(92.78±10.69)mm Hg、体质量(62.31±9.78)kg、DDD值(3.01±1.27)和秋季的收缩压(134.78±15.54)mm Hg、舒张压(83.65±10.24)mm Hg、平均动脉压(99.14±10.43)mm Hg、体质量(68.25±10.03)kg、DDD值(4.55±2.9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个季节的总出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夏季和秋季收缩压差值为自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夏秋2个季节的体质量差值是血压季节性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下体质量增长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季节性血压变化幅度的重要因素,控制体质量可能会改变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季节性变化幅度,有利于防止腹膜透析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可妃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信息化监控在急诊检验标本全程管理的应用研究

    目的 建立并持续改进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标本全程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方法 整合信息系统与标本管理相关的数据采集、阈值设置、报告应答流程,实现标本管理全程信息化监控.比较未实施监控管理工作的2014年10月和实施信息化监控的2015年6月住院患者标本各环节周转时间.结果 2014年10月与2015年6月的标本比较,标本采集中位用时由 43.5 min 下降至21.2 min,标本转运中位用时由31.4 min 下降至10.3 min.标本检验中位用时:临床急诊检验由29.6 min 下降至16.8 min,生化检验由52.6 min下降至32.5 min.免疫检验由51.6 min下降至36.5 min.结论 信息系统支持下实施急诊检验标本全程管理,可有效控制急诊检验报告周转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作者:张红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产前阶段性心理辅导课程及围产期个体化护理干预对孕产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产前阶段性心理辅导课程及围产期个体化护理干预对孕产妇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24例孕产妇,均于该院妇产科接受产检及生产,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2例)和参照组(62例).参照组孕产妇采用常规产前检查及围产期护理,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产前阶段性心理辅导课程及围产期个体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孕产妇生产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 h产妇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护理干预满意度等,并应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及抑郁(HAMD)量表评估护理干预前及产后产妇心理状态.结果 研究组孕产妇自然分娩率为79.03%,护理干预满意率为98.39%,均分别高于参照组(67.35%、87.10%);研究组并发症率为0.00%,新生儿并发症率为0.00%,均分别低于参照组(6.45%、1.61%)(P<0.05);研究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2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优于参照组(P<0.05);2组干预前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评分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产前阶段性心理辅导课程及围产期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改善孕产妇心理状态,提高自然分娩率及护理满意率,帮助孕产妇顺利生产,保证母子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岚;陈小荷;练洁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西门子ADVIA-2120血液分析仪与人工镜检白细胞分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西门子ADVIA-2120血液分析仪与人工镜检白细胞分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该院住院及健康体检者共102例,晨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肘静脉血,采用西门子ADVIA-2120血液分析仪及BX-50型显微镜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及相关性.结果 西门子ADVIA-2120血液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较好的批间精密度及批内精密度;西门子ADVIA-2120血液分析仪与人工显微镜镜检比较,相关性较好,且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碱性粒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门子ADVIA-2120血液分析仪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等优点,但对于异常血液标本,还需结合人工显微镜检验,可更好地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作者:王爱华;李莹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T-NHL-2009方案治疗儿童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预后及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T-NHL-2009方案治疗儿童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并分析23例确诊为LBL并接受TNH-2009方案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3例患儿中5例为B-LBL,17例为T-LBL;1个疗程后17例达到完全缓解(CR),CR百分率为73.91%.CR患儿中复发1例,3年预期无事件生存率为89.87%;患儿无治疗相关病死,化疗不良反应以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感染和肝损伤常见.诱导Ⅱ方案肝损伤发生率高.结论 使用不含颅脑放疗的T-NHL-2009方案治疗儿童LBL安全有效.

    作者:郑晨钰;肖剑文;于洁;陈勇钢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鼻内镜辅助腺样体切除术与消融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鼻内镜辅助腺样体切除术与消融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62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分为2组,手术组30例患儿采用鼻内镜辅助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消融组32例患儿使用经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93.33% vs.90.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消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27,P<0.05);手术组术后疼痛程度、咽痛持续时间、恢复正常通气时间均显著低于消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8、8.453、6.557,P<0.05);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9,P<0.05).结论 鼻内镜辅助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疗效确切,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超洋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上皮衍生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检测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该院确诊的140例CKD患者,根据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分为:尿蛋白正常组77例(尿蛋白排泄率小于20 μg/min)、尿蛋白阳性组63例(≥20 μg/min),另选择该院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PEDF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血糖、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尿蛋白正常组和尿蛋白阳性组患者血清PED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阳性组患者血清PEDF水平高于尿蛋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正常组和尿蛋白阳性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阳性组患者FPG、HbA1c、Scr、BUN水平高于尿蛋白正常组,GFR低于尿蛋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EDF水平与Scr、BUN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血清PEDF水平与GFR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 CKD患者血清PEDF水平变化可能与患者肾损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杨俊;周雅珊;梁琼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湿润烧伤膏在临床护理换药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采用湿润烧伤膏对创面进行换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各种不同原因导致的创面换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换药方法和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应用湿润烧伤膏换药,并配合严密的换药操作流程和全程临床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换药时导致的创面疼痛、出血、创面及肉芽组织损伤、再次感染、瘢痕形成等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换药治疗和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好转、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换药时创面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创面疼痛感明显减轻,疼痛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创面及肉芽组织损伤也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瘢痕形成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湿润烧伤膏进行各种创面换药,并配合全程临床护理措施及正规创面换药操作流程,能显著提高创面治愈率,降低并发症,较传统换药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江霞;郎拥军;张宝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云南白药胶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云南白药胶囊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将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肿胀的情况,患者治疗前后的肢温差,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髋关节活动评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分别为(3.02±0.62)、(4.25±0.54)分,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肿胀值分别为(2.81±0.62)、(3.91±0.93)cm,术后2组患者肿胀值均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肢温差分别降至(0.42±0.36)、(1.02±0.19)℃,治疗后2组患者的肢温差均降低,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82%,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髋关节的活动优良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白药胶囊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术后疼痛和肿胀有很好的减缓作用,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肿胀.

    作者:魏超;窦超;赵方方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固定帽在新生儿鼻塞式无创通气中的使用效果

    目的 探讨固定帽在新生儿鼻塞式无创通气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随机将60例使用鼻塞式无创通气治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使用固定帽固定鼻塞和头端呼吸管道,对照组30例使用弹力绷带缠绕头部固定鼻塞和头端呼吸管道.结果 比较2组新生儿鼻塞脱落次数,实验组每例每天鼻塞脱落次数为(3.97±0.62)次,对照组为(7.03±1.2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鼻黏膜和面部皮肤损伤比较,对照组鼻黏膜损伤9例,实验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面部压痕4例,实验组未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鼻塞式无创通气中选择合适的固定帽固定鼻塞和头端呼吸管道,可减少鼻塞脱落次数、降低鼻黏膜和面部皮肤损伤、减少新生儿哭闹、增加舒适度,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王燕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血清降钙素原诊断早期急性胰腺炎及其合并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早期急性胰腺炎及其合并感染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早期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早期胰腺炎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第1、5、10天采用免疫荧光定量分析检测PCT水平,同时监测体温、白细胞(WBC)计数等,分析血清PCT在早期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中的诊断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T、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抗菌药物治疗后PCT、体温、WBC计数、CRP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且第5、10天PCT、体温、WBC计数、CRP水平显著低于第1天(P<0.05);PC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显著高于CRP和WBC(P<0.05);3种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显著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 动态监测早期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PCT水平能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必要时可联合体温、WBC计数、CRP等指标,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沈源珍;洪亮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小切口解剖钢板和加压螺栓联合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小切口解剖钢板联合加压螺栓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8月该院诊治的75例(82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8例,41足)和对照组(37例,41足).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方法(外侧L形切口+解剖钢板+螺钉)治疗,研究组采用小切口解剖钢板和加压螺栓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治疗前后跟骨情况(Gissane角、Bohler角、长度、宽度、高度)、跟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跟骨Gissane角、Bohler角、长度、宽度较治疗前增加,而跟骨宽度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研究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75.61%和51.2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8%和31.71%,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χ2=5.263、9.873,P<0.05).结论 小切口解剖钢板和加压螺栓联合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足部损伤小,足功能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效果显著.

    作者:李治 刊期: 2017年第13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