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的螺旋CT分析

倪良军;薛建昌;苏勇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椎管狭窄, 螺旋CT
摘要:目的:探讨螺CT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CT确诊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的螺旋CT影像学改变.结果:后纵韧带的骨化在椎体后缘表现为致密的高密度影,正中位42例,占70%;偏外侧18例占30%;厚度3~8mm.累及范围:累及单个椎体36例,占60%;累及2个以上椎体24例,占40%;其中合并椎管侧隐窝、椎间孔狭窄34例.结论:螺旋CT是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简便、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农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状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通过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表型变化,探讨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状态.方法:选择未经任何治疗的初发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标本35例作为实验组,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标记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CD1a、HLA-DR和CD86抗原,观察两种组织中的DC表达3种抗原的状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CD86+DC,但均有CD1a+DC,其在膀胱癌组织中、癌旁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均低于正常膀胱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膀胱癌组中有22例癌实质内的DC表达HLA-DR抗原,阳性表达率为48.6%,与正常膀胱组织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DC,其浸润程度下降并存在功能成熟障碍.

    作者:钱彪;王燕;丁国富;王江平;王勤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提高对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认识能力,降低误诊率.方法:分析41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结果: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心悸、浅静脉充盈,心尖搏动减弱、奇脉、脉压差小.影像学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室舒张末径缩小者33例,24例于M型超声心动图上见左室后壁在舒张中晚期运动停止呈平直外形.X线检查:心影轻中度扩大者32例,25例出现心包钙化,26例出现肺淤血,肺部有结核病灶者23例.CT可明确显示心包增厚及钙化.结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影像学特征是一侧或两侧心缘僵直,搏动减弱,心包膜增厚、钙化,心室缩小,小心室大静脉.

    作者:夏清放;庞雄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巨大卵巢肿瘤30例临床分析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几乎所有良性卵巢肿瘤均可通过腹腔镜进行诊断与处理.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卵巢肿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有逐渐取代开腹手术的趋势[1].

    作者:王丹霞;蓝爱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95例临床分析

    高频电波刀的电圈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用于宫颈锥切,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通过圆形电极切除宫颈组织,方形和三角形电极切除宫颈管组织,用于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而球形电极结合环形电极治疗宫颈糜烂以及其他的外阴阴道病变.

    作者:陈英;刘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两种麻醉方法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术前雾化吸入配合环甲膜穿刺法及单纯雾化吸入法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04年3月~2007年2月需要做检查的118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雾化吸入+环甲膜穿刺法,B:单纯雾化吸入法,观察麻醉效果.结果:麻醉效果A组优于B组,χ2=4.1576,P<0.01.结论:环甲膜穿刺法麻醉效果好,患者痛苦小,操作者受干扰少,能保证纤支镜检查的顺利进行,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谢昕;王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放射损伤对恶性肿瘤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放射治疗过程中不同剂量时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放射治疗中不同剂量时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放疗剂量为30GY、50GY时,恶性肿瘤患者CD3+、CD4+、CD8+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与放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早期(Ⅰ、Ⅱ)、进展期(Ⅲ、Ⅳ)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与放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41),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放疗可能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尤其是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升高,且它与剂量呈正相关;放疗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比CD4+/CD8+比值更能敏感反应免疫功能状态,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患者的更敏感的免疫监测指标.

    作者:王娟;杨朝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巨大鼻石致鼻中膈穿孔1例

    鼻石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2006年3月我科收治1例鼻腔内巨大鼻石引起的鼻中隔穿孔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鹏飞;罗学英;成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基层医院小儿肠套叠30例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声像特点及X线造影术特点,以提高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0例肠套叠患儿进行超声诊断及X线造影术检查.结果: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图像及X线造影有特征性改变.结论:B超结合X线检查为临床有效的诊断方法.

    作者:宋军;阿杜瓦一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螺旋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在脊椎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大密度投影(MIP)在骨关节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SSD和MPR以横断面螺旋扫描图象为基础,层厚2~5mm、螺距1~1.5、重建间距1~5mm.结果:所有病例CT横断面、SSD和MPR像均明确地显示骨折,SSD像立体地显示骨折线的长短、形态、走向,碎骨片的形态、大小、空问位置以及骨折的移位和关节对位状况,膝关节MPR像显示关节受累和关节腔内游离碎骨片更佳.结论:螺旋CT的SSD和MPR像能提供骨关节创伤非常有价值的空间关系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计划.

    作者:王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日间手术概念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日间手术的概念早是英国小儿外科医生Nichul提出[1]的,是指选择一定适应证的病人,在1个工作日内安排病人的住院、检查、手术、术后短暂观察、恢复(一般数小时)和办理病人出院.

    作者:李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术后肺栓塞致死2例报道

    采用光扫描诊断术后深静脉内形成血栓栓子病发率高达56%,可肺栓塞占有率极少[1],但致死率极高.

    作者:刘文彪;邵铮铮;扎帕尔·玉素甫;甘国强;付江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留学生人体生理学全英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留学生教育是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标志.我校留学生教育已有5年,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的生理学教学也经历了3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认识.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医学专业留学生生理学教学质量谈一些体会.

    作者:李丽;张忠双;朱贺;李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的预防及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的一种急性、多发病,常见病因是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

    作者:唐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妇科B超检查前膀胱准备的观察

    为使脏器显影清晰,妇科B超需在膀胱充盈下进行.虽然临床实践及教科书中均强调患者在检查前要憋尿、饮水,以使膀胱充盈,但对检查前憋尿多长时间、饮水量均无明确的要求,部分患者常因膀胱准备不充分显影不清晰或因憋尿过久,难以忍受而不得不排尿,导致检查不能按时进行,推迟了确诊时间.

    作者:王丽;王润华;李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医学双语教学探讨

    随着高校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双语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本文就医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及质量监控等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双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高效率、高质量的应用.

    作者:李新芝;刘政江;孙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断指再植病人的早期监测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早期四大指标监测的重要性.方法:对46例53处断指再植进行早期四大指标监测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管危象.结果:早期发生血管危象征象者共20指,6指治疗失败.结论:了解再植指术后早期血管危象的特点,结合四大指标监测准确判断血管危象的发生,及时去除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是争取处理时机、提高再植指成活率的关键.

    作者:曹晓梅;陈咏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临床观察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治疗组静点康莱特注射液100ml,每日1次,20天为1疗程,同时配合化疗2周期.对照组单行化疗2周期.结果:共收治72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控制肿瘤的总有效率45%,Karnofsky评分改善率为95%,对缓解疼痛的有效率为5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能有效控制肿瘤,对改善症状及生存质量、缓解疼痛效果明显.

    作者:陈豫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临床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CP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9例脑出血和32例脑梗死患者实施CP早期康复训练,应用Barthel指数和简化Fugl-Meyer积分法分别对CP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24小时后首次出院和病后3个月随访时予以评定.结果: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CP康复组和对照组出院、随访时,患者的功能均有改善,但CP康复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积分评定得分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CP早期康复训练比传统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语言及功能的恢复,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作者:张丽静;谷新平;周劲;梁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26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新疆兵团医院儿科住院的26例川崎病的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26例,IVIG敏感川崎病22例,IVIG不敏感川崎病4例,IVIG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IVIG不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3∶1(P<0.05),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中,1例通过用IVIG治疗后48小时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2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控制,1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得以缓解;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有良好疗效,且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减轻;通过回顾性分析及随访:IVIG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5%.IVIG不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发病10天内,尽早应用.IVIG1g/kg,单剂加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及严重程度.针对初次IVIG治疗不敏感,需36~72小时后再次应用IVIG1g/kg,若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可加用激素治疗有较好疗效;可降低发生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风险.

    作者:杨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夏季支原体肺炎48例临床分析

    肺炎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冬春两季.2006年6月~7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明确诊断并治疗了48例肺炎,本资料48例肺炎在夏季集中发病,现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

    作者:陈江玲;宁建英;杨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农垦医学杂志

农垦医学杂志

主管: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主办:石河子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