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比卡鲁胺联合调强放疗治疗晚期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析

杨平;徐刚;张涛;肖尚文

关键词:比卡鲁胺, 调强放疗, 晚期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摘要:目的 探讨比卡鲁胺联合调强放疗治疗晚期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晚期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比卡鲁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强放疗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疗效评价后显示,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5%vs.62.5%,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IPSS评分、VAS评分、血清PSA水平明显降低(8.0±1.5 vs.12.1±2.0分,3.1±0.5 vs.5.9±0.7分,15.1±2.6 vs.36.5±4.7 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Ⅰ~Ⅱ度、Ⅲ~Ⅳ度泌尿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比卡鲁胺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在晚期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近期治疗有效率,而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降低血清PSA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比卡鲁胺联合调强放疗治疗晚期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比卡鲁胺联合调强放疗治疗晚期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晚期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比卡鲁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强放疗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疗效评价后显示,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5%vs.62.5%,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IPSS评分、VAS评分、血清PSA水平明显降低(8.0±1.5 vs.12.1±2.0分,3.1±0.5 vs.5.9±0.7分,15.1±2.6 vs.36.5±4.7 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Ⅰ~Ⅱ度、Ⅲ~Ⅳ度泌尿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比卡鲁胺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在晚期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近期治疗有效率,而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降低血清PSA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平;徐刚;张涛;肖尚文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动机性访谈对高龄高血压患者自护能力及血压控制的影响

    目的 探讨动机性访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高血压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动机访谈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的口头形式的护理干预,动机访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动机性访谈模式的干预.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评估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动机访谈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机访谈组ES-CA评分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机访谈组总体满意度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机性访谈能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效控制血压稳定.

    作者:张莹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围生期血糖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围生期血糖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该院产科进行体检的14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心理状态及妊娠结局.结果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均低于护理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干预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值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CL-90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早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控制血糖水平,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杜稳侠;李佰成;王荣;李岐佩;陈久霞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绝经对女性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绝经对女性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该院体检的40~60岁女性,随机分为绝经组和未绝经组,绝经组52例,未绝经组50例.采取同样检测方法 测定两组受试对象的血脂、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雌激素、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结果 绝经组的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TC/HDL-C均高于未绝经组,HDL-C低于未绝经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激素水平雌二醇(E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高于未绝经组;绝经后组的骨代谢生化指标血清骨钙素(BGP)及骨吸收指标(Pyd/Cr)明显高于未绝经姐;绝经姐的冠脉斑块性质水平均高于未绝经组.结论 绝经女性的血脂指标、雌激素水平、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水平均明显高于未绝经女性.

    作者:木尼拉·吾拉木;依沙来提·司马义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早期康复护理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

    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将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55.86±8.64)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55.86±11.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44.52±9.12)分]及Barthel评分[(41.56±11.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评分、物质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心理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94%)和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9.41%)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心理和机体功能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作者:郭晓婷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乳果糖灌肠佐治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应用乳果糖(LAC)灌肠联合生长抑素(SS)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的AP临床处理流程,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SS治疗,观察组加用LAC灌肠联合SS治疗.记录比较两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症状、体征的缓解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组内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7 d后血清IL-6、TNF-α、hs-CRP、内毒素脂多糖、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7 d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较对照组(77.3%)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应用LAC灌肠联合SS治疗更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尚丽;吕文浩;李卿;张会涛;冯博帅;刘宁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体检人群小麦不耐受阳性率及其组分的分析研究

    目的 分析体检人群小麦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探讨体检人群小麦不耐受的阳性率与性别、年龄间的关系,分析其不耐受组分.方法 采用乙醇-丙酮法对小麦蛋白进行提取,用粗提小麦蛋白包被96微孔板,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22例体检者小麦蛋白IgG水平,SDS-PAGE电泳分析其蛋白组分,并用酶免疫印迹方法 分析提取液中与IgG特异度结合的主要蛋白组分.结果 该地区体检人群小麦不耐受抗体阳性率为21.3%,其中男(18.52%)、女(23.53%)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年组阳性率为26.47%,中年组17.24%,老年组为18.64%,其中少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组和中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酶免疫印迹结果 显示,小麦蛋白不耐受组分主要有4种,主要为麦谷蛋白,且个体间所针对的抗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检人群中部分存在小麦蛋白IgG抗体;且小麦蛋白不耐受与性别无相关性,而与年龄有一定相关性;不同个体间小麦主要不耐受组分差异无相关性.

    作者:戈立秀;张丽;张伟;韩煦;常艳敏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胰腺癌患者急性疼痛的影响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对胰腺癌患者急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胰腺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入院单号作为对照组(n=50),双号作为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通过疼痛评分、心境量表评分、护理满意率等指标,评估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止痛药物给药次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精力-活动性评分较对照组更高,紧张-焦虑、发怒-敌视、抑郁-沮丧、疲劳-迟钝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78%),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胰腺癌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急性疼痛、减少西药止痛剂的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应激障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率,获得患者的认可与好评,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作者:白云莉;杨英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潮汕地区人群CYP2C9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 了解细胞色素酶P450家族CYP2C9基因多态性在潮汕地区人群分布的情况,以及基因型分布和基因突变率.方法 采用DNA测序法检测204例当地健康志愿者CYP2C9?2和CYP2C9?3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204例志愿者CYP2C9基因型检测有184例为?1/?1型,19例为?1/?3型,1例为?3/?3型,频率分别为90.19%、9.31%和0.50%,未发现?1/?2、?2/?2和?2/?3型突变;CYP2C9?3的突变率在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9 基因在潮汕地区的多态性分布和性别有关,根据基因型的差异进行个体化用药有利于临床治疗.

    作者:胡婧;肖曈曈;潘美晨;张悄忻;程碧珍;蔡应木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重症中暑患者循环系统功能失调的作用

    目的 分析早期低分子肝素预防重症中暑患者循环系统功能失调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该院诊断为重症中暑的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从入院治疗开始给予降温治疗处理,包括物理降温、药物治疗、抗感染、抗休克、解除痉挛、平衡电解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例数及死亡例数;并在入院当天密切动态监测患者肝肾功能、血液指标、血小板计数和氧合指数等.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S和DIC发生例数及死亡例数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二聚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中暑患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循环系统功能失调,能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作者:涂晶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藏族儿童结核病易感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BsmⅠ多态性与青藏高原藏族儿童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2013-2015年的162例藏族儿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病例组,167例有分枝杆菌接触史的同民族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BsmⅠ多态性的检测,根据不同标本中分布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研究两种多态性与青藏高原藏族儿童肺结核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的FF、Ff与ff 3种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2.692,95%CI:1.349~5.373).病例组的BB、Bb、bb 3种基因型与对照组的相应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R=1.009,95%CI:0.560~1.816).结论 维生素D受体的FokⅠ多态性与高原藏族儿童肺结核易感性相关,其ff基因型可能是发病的风险因素,而与BsmⅠ多态性则无关.

    作者:张弢;张艳虹;朱国龙;李天如;王淼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螺内酯与贝前列素钠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螺内酯与贝前列素钠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患者微量清蛋白(mALB)、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9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于患者接受2种不同治疗方法 ,将其分为观察组(n=98)与对照组(n=100).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螺内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螺内酯与贝前列素钠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80%vs.6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mALB、HOMA-IR、CRP、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收缩压、舒张压、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及全血比还原黏度指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内酯与贝前列素钠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降低患者血压、血脂水平及血液黏度,并改善患者肾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因此,该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陈岚;杨婉花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紫花地丁外敷对白血病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病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紫花地丁外敷对白血病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该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23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118例.A组采用50%硫酸镁外敷,B组使用紫花地丁外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4.24%)明显低于A组(1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6,P<0.05).结论 紫花地丁外敷可降低白血病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且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孟令伶;杜丽娜;王艳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三项指标检测对食管癌术后早期吻合口瘘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清蛋白(ALB)检测对食管癌术后早期吻合口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84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早期吻合口瘘组(AL组)84例,非吻合口瘘组(非AL组)200例.针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及术后的状况,分析血清PCT、CRP与ALB的水平变化趋势对诊断效果的影响及对食管癌术后早期吻合口瘘的诊断效果.结果 术后两组血清PCT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组血清PCT水平第5天达到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升迅速.两组术后的血清PCT持续3~4 d下降达到低值,AL组保持在低水平,非AL组水平缓慢回升.以术后第5天CRP水平作为预测指标,两组都维持在较高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血清PCT水平迅速升高,CRP维持高水平不下降同时ALB持续低水平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高,吻合口瘘发生的风险大.血清PCT、CRP与ALB检测有助于食管癌术后早期吻合口瘘的诊断,帮助患者加快恢复健康.

    作者:王艳霞;王玉艳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反馈式健康教育对产妇产后宣教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基于反馈式的健康教育护理对母婴同室中产妇产后知识知晓度、产后恢复和母乳喂养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的1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基于反馈式的健康教育护理,对比两组产后知识总知晓度、产后恢复情况和母乳喂养率.结果 观察组产后知识总知晓度、母乳喂养率、护理总体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反馈式的健康教育护理应用于母婴同室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产妇产后知识总知晓度,改善产后恢复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护理总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魏琴;王芳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颅脑外伤患者使用氨甲环酸时间窗的研究

    目的 比较分析早期和晚期使用氨甲环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提出氨甲环酸的佳治疗时间窗.方法 选取2015-2016年经CT证实有颅脑外伤的患者112例,以时间窗为标准,分为早期治疗组53例及晚期治疗组59例,3 h之内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列入早期治疗组,3 h之后使用的患者列入晚期治疗组.治疗后24 h后复查凝血象及血小板,比较两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入院后24~48 h至少复查1次头颅CT,追踪患者3个月后的预后,比较两组患者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及预后.结果 早期治疗组患者DIC评分有明显改善,早期治疗组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率更低,早期治疗组的预后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更有效地治疗外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减少进展性颅内出血,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熊海兵;徐睿;程强;朱继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梅克尔憩室伴微小神经内分泌瘤1例

    本文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梅克尔(Meckel)憩室黏膜下微小神经内分泌瘤(NET)1 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24 岁,间断性腹部疼痛 2 个月,加重 0.5 d,急诊收住入院.查体:腹部平坦,左下腹可触及扩张肠管,脐周压痛(+),以左 下 腹 为 主,反 跳 痛 (-).血 常 规 示:WBC 17.8 × 109/L,N 93.3%,L 4.2%;尿 常 规 显 示:尿 胆 原 (+ +),酮 体(+++),蛋白(+),葡萄糖(++);静脉血液检查显示:血淀粉酶正常;血糖 12.9 mmol/L;泌尿及妇科彩超未见异常;腹部螺旋 CT 检查,诊断为肠套叠.术前诊断:肠套叠,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回盲部肿胀,距回盲部 90 cm 处回肠套入回肠约120 cm,复位后发现小肠距回盲部 90 cm 处有一处长约 7 cm憩室,触之质硬.部分肠管血运障碍,呈暗紫色,水肿明显.术中诊断:(1)小肠梅 克 尔 憩 室;(2 )肠 套 叠;(3 )弥 漫 性 腹 膜 炎.

    作者:其其格;刘超梅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检测胃癌患者HGC-1表达的意义及其对预后的评价作用

    目的 通过对胃癌患者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HGC-1)的表达情况的检测来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该院的63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n=21)、对照组(n=21)及观察组(n=21),并组织进行研究.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胃癌患者HGC-1 mRNA表达情况,对三组中HGC-1蛋白表达应用情况进行检测,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加以分析与比较.结果 经分析研究显示,试验组有16例患者的HGC-1蛋白于胃癌组织表达为阳性,阳性率为76.1%;在对照组中,HGC-1蛋白于正常胃黏膜组织阳性表达者有4例,阳性率为19.1%,HGC-1蛋白于胃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HGC-1蛋白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有12例表现为阳性,阳性率高达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HGC-1蛋白于正常胃黏膜组织表达为4例的阳性率(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癌中HGC-1蛋白表达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G蛋白表达上调的原因主要与胃癌组织分化及PCNA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UICC分期、肿瘤大小和部位、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M分期、脉管浸润不会造成其表达的上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还表明HGC-1阴性者比阳性者生存概率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表明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独立因素为HGC-1.结论 HGC-1对胃癌发生产生着极大的作用,并且还是临床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准.

    作者:徐建国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啶联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镇痛的效果及对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右美托咪啶联合罗哌卡因组(DR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30例.R组:0.200%罗哌卡因30 mL加生理盐水至200 mL;DR组:1μg/kg右美托咪啶+0.200%罗哌卡因30 mL加生理盐水至200 mL;S组:2μg/kg舒芬太尼200 mL.R组和DR组行髂筋膜间隙置管后连续镇痛,S组行静脉自控镇痛.观察术后4、8、12、24 h静息、活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Ramsay),记录入室时(T1)、术后第1天清晨7:00(T2)、第2天清晨7:00(T3)血皮质醇(Cor)与血糖(Glu)水平.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DR组和R组患者在各时点的静息和活动VAS评分均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在各时点的活动VAS评分低于R组和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r与Glu水平比较,各组患者T1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和R组T2、T3时均低于S组(P<0.05),DR组明显低于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啶联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抑制术后应激反应.

    作者:吴震;温来友;陈建庆;乐伟;宋文祥;李颖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荨麻疹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明确荨麻疹患者接触性化合物过敏原致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23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用瑞敏斑贴试验中国筛查系列检测荨麻疹患者接触性化合物过敏原,分析其致敏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荨麻疹患者常见接触性化合物过敏原包括硫酸镍(20.84%)、氯化钴(14.38%)、重铬酸钾(13.25%)等.性别、职业、年龄等因素对接触性化合物过敏原致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 荨麻疹患者接触性化合物过敏原致敏比较常见,对于部分患者需进行斑贴试验检查,以明确接触性化合物过敏原等相关病因,以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黄南;张思;王晓龙;李文静 刊期: 2017年第19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