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肾损伤中的自噬

张吟眉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 自噬, 调控机制
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以肾脏排泄功能迅速降低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肌酐、尿素等含氮废物的积累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1].AKI的发病因素很多 ,主要有肾缺血/再灌注、肾毒性药物、脓毒症等.引起AKI的病理因素很复杂 ,包括感染、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及细胞自噬等.肾小管细胞的损伤和死亡是AKI的关键病理特征.自噬是细胞内的溶酶体降解自身细胞器和其他大分子的过程.相对于主要降解短半衰期蛋白质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细胞自噬是大多数长半衰期蛋白质和细胞器通过溶酶体降解和再循环的一种方式 ,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和细胞生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在营养缺乏或发生应激反应时可诱发自噬现象[2 ] ,已经有实验证明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肾毒性药物及脓毒症引发的AKI中 ,肾小管细胞发生自噬[3] ,但机制尚不明确 ,自噬在AKI中的作用也仍在讨论中 ,本文就这一领域近期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乌司他丁对胃肠道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 观察胃肠道手术术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对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15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 ,研究组手术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 .5 kU/kg ,对照组静脉滴注5%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术后常规处理 ,比较术前及术后1、3d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3 d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研究组术后1、3 d的 IL-6、IL-8、TNF-α、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IL-10则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后1、3 d 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 、CD8+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研究组CD4+ /CD8+逐渐上升 ,对照组CD4+ /CD8+先下降、后上升 ;研究组术后1、3 d CD4+ 与CD4+ /CD8+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CD8+低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胃肠道手术应用乌司他丁能有效降低炎性介质的释放 ,改善手术应激状态时的细胞免疫功能 ,减轻手术造成功能性器官的损害.

    作者:章嘉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1 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

    作者:杨阳;唐国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俯卧位通气的现状与展望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导致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该综合征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预后不良.机械通气作为ARDS 治疗的重要手段,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尽管近年来对ARDS病理生理认识不断深入,诊断标准不断更新[1] ,治疗策略不断改进,然而重度ARDS 患者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救治面临巨大挑战[2 ] .对这些患者,保护性机械通气效果欠佳时,俯卧位通气成为一种治疗选择.本文就俯卧位通气的现状与展望作一综述.

    作者:陈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长链非编码 RN A M EG3 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EG3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方法 收集食管癌手术患者的肿瘤组织42例(肿瘤组)及与其配对的肿瘤旁正常食管组织42例(对照组) ,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 EG3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其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采用聚乙烯亚胺(PEI)和脂质体分别进行 M EG3 过表达或干扰消除实验 ;采用噻唑蓝(M T T )、T ransw ell 小室来对各组的KYSE30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RT-PCR的结果显示 ,与正常组织相比 ,lncRNA M EG3在食管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过表达M EG3抑制食管癌细胞系KYSE30细胞增殖 ,敲除M EG3之后 ,能够增加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作用.结论 lncRNA M EG3参与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 ,在食管癌中作为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者:冯晓倩;向代军;王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多重耐药菌耐药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脉管炎科及糖尿病科送检的糖尿病足湿性坏疽患者分泌物1 845份 ,分离多重耐药菌 ,分析其分布情况及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真菌的多重耐药特点.结果 分离出465株多重耐药菌株中 ,革兰阴性杆菌274株(58 .92% ) ,革兰阳性球菌191株(41 .08% ).革兰阴性多重耐药菌株中以大肠埃希菌株为主占37 .60% ,革兰阳性多重耐药菌株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51 .30% ;多重耐药阴性杆菌中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现高耐药性 ,耐药率达到50 .00% 以上 ;多重耐药阳性球菌中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耐甲氧西林阳性菌株 ,这些菌株表现高耐药性 ,耐药率达85 .00% 以上.结论 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多重耐药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高耐药性 ,临床应结合耐药鉴定分析选择用药.

    作者:范洪;严占林;纪洪猛;刘刚;闫中华;赵青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膜联蛋白 A 2 特异性 siR N A 的设计合成及干扰效率分析

    目的 设计合成并筛选出高效的膜联蛋白A2(ANXA2)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干扰片段 ,以进行后续试验. 方法 根据 ANXA2 mRNA 序列 ,设计编码 siRNA 的 DNA 序列 ,克隆入表达载体(ANXA2-siRNA1~3) ,与过表达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 ,筛选有效干扰片段.结果 ANXA2-siRNA3可高效干扰外源性ANXA2的表达 ,具有较高的干扰效率.结论 成功筛选出ANXA2的高效干扰片段 ,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许耀辉;李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1 例直肠阴道隔子宫内膜异位症行结肠造瘘术的临床护理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是指病灶浸润腹膜下深度大于或等于5 mm的内膜异位症 ,常发生于骶韧带、子宫直肠窝和直肠阴道隔 ,可侵犯直结肠壁及阴道穹窿[1-2 ] .当病灶侵犯直肠阴道隔时 ,多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剧的痛经和性交痛 ,以及周期性大便带血等症状[3 ]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在全身麻醉腹腔镜下切除内膜异位症病灶.预防性横结肠造瘘口多在术后3~6个月回纳 ,有利于直肠吻合处的愈合 ,预防肠瘘的发生[4 ] .由于手术难度大 ,范围广 ,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术后密切观察、加强护理、积极预防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 ,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因此 ,作者对本院妇科1例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阴道隔子宫内膜异位症并行横结肠预防性造瘘术的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护理 ,患者恢复良好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利婷;邱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127 例 CRP 和 SA A 检测结果不一致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127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不一致病例.方法 选择127例SAA增高而CRP正常及CRP增高而 SAA 正常的患者 ,分别对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 )、CRP和SAA四个指标进行检测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SAA增高而CRP正常的118例患者中 ,WBC>9 .5×109/L(A组)的SAA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0 .482 ,P<0 .01);WBC在(3 .5~9 .5)×109/L(B组)的SAA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 0 .267 ,P< 0 .05) ,SAA 与 NEU% 呈明显正相关(r= 0 .334 ,P< 0 .01);WBC< 3 .5 × 109/L(C组)的WBC、CRP和SAA三项之间均无相关性 ,但WBC与NEU% 呈明显正相关(r=0 .503 ,P<0 .05);CRP增高而SAA正常的9例患者中 ,SAA与CRP呈正相关(r=0 .842 ,P<0 .01).结论 临床上进行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时 ,四个指标中任何一项均应认真结合临床做出判断 ,以免漏诊或误诊.

    作者:刘艳红;查燕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卵巢癌干细胞的分离 、鉴定及初步生物学功能研究

    目的 从人卵巢上皮细胞癌建系的SKOV3细胞中分离出CD133CD117表型卵巢癌干细胞 ,探讨其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 利用免疫磁珠技术分选出CD133CD117癌细胞 ,继而进行平皿、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 ,无血清培养试验和致瘤试验探讨其初步功能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癌细胞Wnt-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表型CD133CD117癌细胞在平皿、软琼脂和无血清培养基中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强于CD133-CD117-癌细胞 ;同时表现出较强致瘤性 ;Wnt-2基因在不同表型癌细胞中存在差异表达.结论 卵巢癌细胞中存在干细胞样癌细胞 ,利用磁珠分选得到的CD133CD117癌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相关特性 ,为卵巢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刘春生;浦春;曹明刚;张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超声放散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放散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 A T )中的应用 ,为临床、科研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 采用佳参数超声波解离DA T阳性红细胞上的抗体做放散试验.结果 该试验获得的佳条件为采用试管外超声(针式超声),超声功率600W,超声脉冲时长1s,超声脉冲间隔1s,5个超声脉冲 ,0 ℃ .结论 超声放散在DA T中操作简便 ,仅微量溶血 ,结果易于判断.

    作者:张晓娥;段海霞;温小平;陈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脑卒中筛查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清总蛋白 、清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脑卒中筛查的中老年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总蛋白(TP)、清蛋白(ALB)及A/G比值的相关性.方法 对该院进行脑卒中筛查的860例55~65岁患者的血清 Hcy、TP和ALB水平进行检测 ,计算A/G比值 ,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卒中筛查的患者中 ,男性的 H cy水平高于女性 ,而 T P水平低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血清 Hcy水平与 TP和ALB呈负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 -0 .085、-0 .114 ,P<0 .05 ).结论 55~65岁的脑卒中筛查患者中 ,男性患脑卒中的风险高于女性 ;血清蛋白水平降低 ,血清 H cy水平增高 ,从而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

    作者:刘俊晓;王孟丽;胡志清;张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氨磺必利与氯氮平治疗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氨磺必利与氯氮平治疗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90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氨磺必利治疗 ,对照组采用氯氮平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周和12周时阴性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 .2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 .44%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两组患者阴性症状评分(SANS)治疗后均明显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研究组治疗6周及12周后注意障碍和情感淡漠评分均较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明显增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研究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较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氨磺必利和氯氮平在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均有较好治疗效果 ,但氨磺必利在注意障碍、情感淡漠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效果更佳 ,且有较好安全性.

    作者:陈佳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两种方法检测肝吸虫虫卵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测肝吸虫虫卵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粪便标本分别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进行肝吸虫虫卵检测 ,将所得数据作对比分析.结果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1份涂片、2份涂片、3份涂片)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4 .5% 、21 .0% 、25 .0% ,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的阳性率分别为32 .5% 、41 .0% 、45 .5%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01 ).结论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出率明显低于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 ;应增加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的检测次数或结合其他检测方法 ,来提高肝吸虫检出率.

    作者:余一海;吴焜;李艳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白细胞介素-35 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 )-35 对乙型肝炎病毒(HBV )复制的影响.方法 将 HBV感染性克隆pHBV1 .3及其启动子pHBV-Luc分别转染HepG2细胞 ,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人IL-35蛋白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闭合环状 DNA (cccDNA )的水平 ;采用 Luminometer 荧光检测仪分析 HBV 启动子活性的变化.结果 IL-35能够抑制细胞上清液中 HBsAg和HBeAg的水平及细胞内 HBV cccDNA的拷贝数 ,并下调 HBV启动子的活性.结论 IL-35能够在 HepG2细胞中抑制 HBV的复制.

    作者:祝成亮;李艳;袁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卵巢癌患者血清 CA125、T N F-α 及 SIL-2R 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糖类抗原125(CA125)、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卵巢癌患者(A组)、妇科良性肿瘤患者(B组)及健康体检者(C组)各30例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A125、TNF-α及SIL-2R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A组的上述指标较B组和C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A组治疗前后CA125、TNF-α及SIL-2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在化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中CA125、TNF-α及SIL-2R的水平 ,对卵巢癌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7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研究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周 ,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血管超声对颈内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FM D )、心电图检查结果、内皮素-1(ET-1)及 NO 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反应性内径值为(8 .52 ± 0 .96 )mm、FMD 为(121 .88 ± 13 .94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E 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检测值均明显降低、NO值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研究组的ET-1、vWF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NO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的临床疗效、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变异性心绞痛主要有改善微循环的功效和改善内皮功能及抗氧化、抗炎作用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曹云和;董晓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白细胞介素-12 家族在肉芽肿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肉芽肿可定义为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如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T 细胞及B 细胞)的聚集,伴随或不伴随其他炎症细胞的出现.新近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2 (IL-12 )家族与肉芽肿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IL-12 家族与肉芽肿相关疾病作一综述,为揭示和研究以IL-12 家族为靶点的肉芽肿性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奠定基础.

    作者:吴文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卵泡抑素样蛋白-1在川崎病诊断及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卵泡抑素样蛋白-1 (FS T L-1 )水平与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关联.方法 选择48例川崎病患者为川崎病组 ,根据有无并发冠状动脉损害 ,分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组(4例)和无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组(44例).选择同期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中的 FS T L-1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川崎病患者血清FSTL-1水平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患者其FSTL-1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FSTL-1水平与川崎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有用于川崎病相关冠状动脉损害诊断的可能.

    作者:陈艳玲;李小琳;张莉;彭建明;官燕飞;袁斌;黄绍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三种方法筛查解脲脲原体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三种方法检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分泌物中解脲脲原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妇科298例门诊患者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液体培养法、液体培养联合免疫斑点试验(IDT )三种方法检测解脲脲原体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三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液体培养法简便、快速但有一定假阳性率 ,液体培养联合IDT检测与RT-PCR法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液体培养联合IDT 法简便实用 ,适合基层医院实验室推广使用.

    作者:王长海;马红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IL-12、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在 H BeA b 阳性 H B V 携带者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在e抗体(HBeAb)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检测HBeAb阳性的121例慢性HBV携带者 ,HBeAb阳性的129例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及1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液IL-12、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HBV携带者血液IL-1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 .319 , P<0 .05 )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水平略高于健康对照组 ,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 .367、0 .481 ,P>0 .05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液 IL-12、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 .259、-2 .454、-2 .956 ,P<0 .05).慢性 HBV携带者血液IL-12、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水平高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其中IL-12、单核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399、2 .477 ,P<0 .05) ,而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633 ,P>0 .05).结论 IL-12与HBeAb阳性HBV携带者人群机体免疫力有关 ,IL-12水平高低与机体免疫能力启动强弱呈正比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免疫能力低于慢性HBV携带者.

    作者:张艳;孙继红;剌梅;陈咪;范凯慧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