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瑶芸;刘开泰;马丽英;李玲芝;张永亮;胡汉华;汤建安;谢凤莲
目的: 探讨铸造桩核在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148例274颗经过完善根管治疗的残根残冠进行根管和45°圆台式根面预备后,用嵌体蜡制取蜡桩和蜡核,经包埋铸造、打磨试戴后粘固,后采用烤瓷冠修复外形.结果: 对148例患者进行追踪观察0.5~2年,修复成功266颗,失败8颗,其中根管折裂4例,松动脱落4例.结论: 随着铸造桩核的应用,残根残冠将得到尽可能的保留,使患者不仅免除了拔牙的痛苦,而且还可以获得优良的咀嚼效能.
作者:汪振华;徐向东;张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分娩的胎膜早破病例1 228例,按不同分娩年份、不同民族、不同孕周分组,对不同年份、不同民族的胎膜早破发生率,不同孕周的胎膜早破围生儿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同年份、不同民族的胎膜早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孕周的胎膜早破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膜早破发生率与民族、分娩年份无关.胎膜早破围生儿并发症与孕周密切相关,超过34周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有明显下降.
作者:范静;乔拉;马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停止饮用高砷井水15年后地方性砷中毒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分析砷对免疫功能的远期影响. 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原病区病人中停用高砷井水5年以上的33例慢性砷中毒患者和47例对照组的血浆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 结果: 慢性砷中毒组的 IFN-γ、IL-4、IL-10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慢性砷中毒组的血浆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对同性别的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除慢性砷中毒组患者血浆的IL-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3种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慢性砷中毒患者体内可能存在一种不利于疾病转归的免疫调节,其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吴顺华;张跃新;朱明;王晓岚;郑玉建;王国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和探讨突变型p53、C-my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和在胶质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65例胶质瘤患者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28例,高级别组(Ⅲ~Ⅳ级)3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胶质瘤p53、C-myc、VEGF 3种基因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突变型p53、C-myc和VEGF在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9/62)、60%(35/58)、72%(44/61).两组VEGF、C-myc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变型p53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产生与p53突变和C-myc过度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p53突变和C-myc过度表达在胶质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肿瘤组织产生和分泌VEGF在胶质瘤快速生长、恶性增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通过阻断VEGF或其受体抑制成血管过程,有望对临床治疗胶质瘤提供一种新途径.
作者:买买提江·卡斯木;郝玉军;姜磊;郭怀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脑卒中为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大于24 h或者死亡(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神经系统定位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不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无症状性脑梗死.复发性脑卒中为本次发病前28 d有过完全性脑卒中发作[1].
作者:艾尼瓦尔·塔西;石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为进行砷诱导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建立砷诱导的细胞转化模型.方法: 选择NIH3T3小鼠成纤维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砷毒性实验, 分别选择 0.1、0.5 μmol/L As(Ⅲ)作为诱导剂量染毒诱导,同时设立两个对照组同步进行培养和传代.观察比较As(Ⅲ)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的形态、生物学生长特性、细胞砷毒性的变化,并进行半固定琼脂生长实验以确定细胞转化模型.结果: NIH3T3细胞经0.1、0.5 μmol/L As(Ⅲ) 110 d的长期低剂量诱导后发生了细胞生物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呈复层生长,倍增时间明显缩短;细胞寿命由体外有限传代(约30代左右)变为体外无限传代; 0.1 μmol/L As(Ⅲ)组细胞在半固体琼脂上生长并形成细胞集落.结论: 慢性低剂量砷暴露可以诱导细胞转化, 该模型的建立及其相关实验技术条件的确立可应用于砷诱导细胞转化的有关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宇;金喜梅;王国荃;Snow ET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美施康定治疗晚期癌症病人中、重度癌痛的疗效.方法: 192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美施康定期间,观察用药前后及应用不同剂量药物后疼痛的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美施康定治疗后疼痛缓解率为98.9%.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34.4%),恶心、呕吐(19.8%).结论: 美施康定对各类癌痛都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并进行有效处理.
作者:茹鲜·吾斯曼;平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因假体质量、使用时限、手术技术、活动不当等原因,造成假体松动、断裂及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日趋增多,对术后护理也有了新的要求.我科1999~2003年共行全髋关节翻修术28例,男性2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1.2岁,术后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袁碧;陈玉莲;热依拉·吾休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因此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重视和关心的问题.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即要把仅向学生传授前人知识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验、实验教学并重,转移到以发挥学生勇于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能的素质教育上来.
作者:刘克;姚萱;李玲;安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子宫肌瘤为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也可称为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我科收治了1例老年妇女巨大子宫肌瘤,现报道如下.
作者:吾尔买提尼沙·吐尔迪;怕提古丽·买提努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比较常见的一类溶血性贫血,根据红细胞自身抗体种类分为温抗体及冷抗体型,按其病因分为原因不明性(特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随着对该病的诊断技术日趋完善,发现继发性的病例增多.本文对我院1998年12月~2003年2月67例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新红;马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的研究已证明,由于心肌缺血的速度、程度不同,以及缺血心肌有无再灌注或侧支循环供血,心肌梗死(MI)后心室壁节段运动异常(regional wall motion abnormalitis,RWMA)区域除了有坏死心肌外,还可能有下列存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心肌[1].对MI患者若能及时识别这些存活心肌,尽早实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恢复心肌血运,可使其收缩功能改善或恢复,并将改善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和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云霞;张向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防治新疆奎屯地方性砷中毒干预实验前后患者砷中毒病情与癌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皮肤癌变、内脏癌变、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作为评价指标,对奎屯砷中毒地区改水防病干预15年后进行致癌、致突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干预实验15年来,77%的病区饮用水已符合卫生学要求,90%以上砷中毒患者病情有了好转,无新发病例,但原有的中度和重度砷中毒患者中仍有癌症发生,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也明显高于对照人群.结论: 砷致癌、致突变的远期效应是明显的.
作者:王国荃;郑玉建;姚华;胡宇;魏丽;康玲;张建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SUF)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 SUF患者行双侧子宫肌瘤供血动脉的栓塞治疗,栓塞剂为聚乙烯醇微球颗粒(PVA).结果: 栓塞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24个月,B超示术后6个月肌瘤平均缩小45%,1例肌瘤消失,均伴有月经量的明显减少.结论: UAE是治疗SUF的安全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作者:刘宏伟;隋强;金玉风;陈彩珍;鄂丽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胸腺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7年3月~2002年11月间经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胸腺瘤105例,其中重症肌无力20例,剖胸骨正中切口胸腺瘤切除加纵隔脂肪组织清扫术69例,右前外侧切口胸腺瘤切除22例,左前外侧切口胸腺瘤切除14例.结果: 105例中彻底切除者100例(95.2%),未能彻底切除者5例,术后进行放疗和化疗.1例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因呼吸衰竭死亡.19例胸腺瘤并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随访,2例术后2~3年局部复发或肺内转移.结论:胸腺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剖胸骨正中切口,全胸腺切除加前纵隔的脂肪组织切除为主要术式;胸腺瘤具有潜在恶性,除病理分期Ⅰ期外术后均行放疗,局部复发及转移者应采用放疗加化疗以提高生存率.
作者:吴明拜;张铸;张力为;伊力亚尔·夏合丁;张昌明;朱辉;李德生;安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皮肤Merkel细胞癌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 对2例皮肤Merkel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史、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及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Merkel细胞癌和黑色素瘤在临床及病理形态等方面的异同.结果: 2例Merkel 细胞癌患者均表现为皮肤肿块,无淋巴结和内脏转移的证据;例1曾有皮肤黑色素瘤切除后复发的病史.肿瘤细胞为单调、均匀一致的圆形细胞,胞质稀少,弥漫排列;免疫组化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和细胞角蛋白20(CK 20).结论: 皮肤Merkel细胞癌在形态上需与黑色素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和转移性小细胞癌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皮肤Merkel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房新志;王振华;柴敏秀;李依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氟对体外培养长骨及成骨细胞生长发育、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骨器官及成骨细胞培养实验方法,观察不同剂量氟(0.0、2.5、5.0、10.0、20.0 μg/ml)对小鼠胚胎长骨生长发育、形态结构等的影响和不同剂量氟(0.0、 10-6、10-4、10-3 mg/ml)对成骨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 当染氟剂量≥5.0 μg/ml,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尺骨和尺骨骨干形态结构出现明显改变.而当染氟剂量为10-3 mg/ml,成骨细胞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损害.结论: 过量的氟对长骨成骨细胞体外培养生长发育、形态结构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谢瑶芸;刘开泰;马丽英;李玲芝;张永亮;胡汉华;汤建安;谢凤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开腹胆囊切除术(OC)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一种比较安全和规范的手术方式.但因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具有囊壁慢性炎性增生、肥厚、纤维化及胆囊三角(Calot三角)瘢痕严重等特点,若按常规胆囊切除易发生胆囊床大出血、残余胆囊、胆道损伤等并发症.我院1997年12月~2002年12月间对72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采用胆囊大部切除及搔刮、烧灼、电凝残留胆囊粘膜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穗生;张杰;韩新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减少病人的早期及晚期病死率.方法: 65例IE病人经静脉滴注大剂量抗生素1~2周感染未能控制,于感染活动期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5例,二尖瓣置换术23例,三尖瓣修复成形术3例,肺动脉瓣成形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法乐氏四联症矫正术1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及术后早期死亡.随访3~6个月均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当IE无法控制,尤其是出现无法控制的心力衰竭时,尽早手术可以提高治愈率.
作者:木拉提·瓦克力;乔峻;马松峰;霍强;艾斯卡尔·沙比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骨转移瘤的发病规律、早期临床表现,提高骨转移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103例骨转移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03例骨转移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病人,男多于女,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转移时间多在确诊3个月之内,其中肺癌、乳腺癌占首位.转移部位躯干骨占53.4%,全身多处骨转移占43.7%.结论: 骨转移瘤的发生率较高,X线、骨扫描、CT检查能协助早期诊断骨转移瘤;双磷酸盐联合全身化疗、局部放疗能够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穆尼拉·穆代斯;徐继鸿;杨顺娥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