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光
目的:探讨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采用加强术前呼吸道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术前护理措施控制患者原发内科及呼吸系统疾病、嘱患者术前戒烟及常规术前健康教育。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强术前呼吸道护理措施,包括肺功能训练、有效咳嗽及吞咽功能训练。评价手术后患者72 h排痰量、血氧饱和度(SpO2)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72 h排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对照组术后 SpO2>95%的患者占78.46%,研究组为9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术后感染性肺炎发病率为7.69%,其中吸入性肺炎4例,发病率3.08%;研究组术后感染性肺炎发病率为2.31%,未出现吸入性肺炎患者,发病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采用加强术前呼吸道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排痰及肺功能恢复。
作者:王雪蕾;吴雪静;胖艳敏;马晴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对尘螨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BAL 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对照组(B组)和尘螨疫苗治疗组(C组),每组8只。A组小鼠始终采用生理盐水处理;B、C组小鼠采用尘螨过敏原经腹腔建立尘螨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后,B组采用生理盐水治疗,C组采用粉尘螨疫苗治疗。治疗7 d后采用尘螨粗提液雾化激发B、C组小鼠,末次激发24 h后取小鼠肺组织采用 H E染色观察炎性反应变化,取小鼠气道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IL‐17浓度,取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IL‐17浓度。结果光镜下可见B组小鼠肺组织结构紊乱、充血及水肿,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A、C组小鼠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B组小鼠气道IL‐17表达明显高于A、C组小鼠。同时B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显著高于A、C组小鼠( P<0.01),而A、C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可降低尘螨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IL‐17的表达,减轻尘螨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炎性反应。
作者:吕勤;杨小猛;肖小军;陈思;杨平常;刘志刚;张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中泛素结合酶UbcH10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U bc H 10蛋白的表达量,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Matrigel侵袭实验分析 UbcH10对结直肠癌 HT‐29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U bc H 10蛋白在正常组织细胞中几乎不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的细胞核中高表达,并且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atrige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UbcH10过表达可显著增加 HT‐29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结论 UbcH10基因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并与结直肠癌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结直肠癌诊断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肿瘤标志物及结直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陈世敏;陈英剑;胡成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延伸护理干预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9月在该院接受住院干预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施以肝炎后肝硬化常规护理,试验组则于对照组护理内容基础之上,于研究对象出院后施以为期6个月的延伸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干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试验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硬化相关健康知识认知度达标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施以出院后的延伸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曹睿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通过情景模拟探讨肿瘤科新聘护士在干扰情况下的应急能力。方法缩短集中理论授课、操作演示学时,增加情景模拟练习,情景模拟中加入患者、家属角色进行干扰,在培训中训练综合应急处置能力。结果加入情景模拟后新聘护士考核优良率得以提高。结论在情景模拟中设置障碍,提高新护士在干扰下的技能,培养新护士融会贯通、沟通协调、团队协作及共情能力。这种培训形式的尝试,改进培训效果,能激发护士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能力。基于情景模拟的干扰培训,值得在新聘护士中推广。
作者:何娟;彭娜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随着生物材料的不断发展和血液净化设备的不断改进,血液净化技术正飞速发展,更加多样化,在临床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1982年美国 FDA 批准连续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用,从而相继衍生出更多血液净化方式,并应用于非肾脏病领域。1998年Tetta等[2]提出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CPFA ),该研究表明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通过增加对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清除率,调整内环境平衡[3]。2001年,有研究者将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 ARS )这种新型治疗模式应用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对CRRT的认可[4‐5],然而CRRT并不是万能的血液净化方式,当遇到大分子溶质及蛋白结合率高的溶质时,CRRT会丧失威力[1]。同时,有研究表明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清除是对流与吸附共同的作用[6],也有研究认为是由于透析膜的吸附作用进行清除,而不是依赖膜的物质转运[7]。谢红浪等[8]观察发现,采用聚酰胺膜的F H66D型血滤器进行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能有效清除肿瘤抑制因子(TNF),检测血液中的T N F水平显著下降,白细胞介素(IL )‐1β、IL‐8水平都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然而以上细胞因子均未在超滤液中检测出来,说明主要是吸附作用清除了 TNF。CVVH (AN69膜)也是利用膜的吸附作用来清除循环中细胞因子,但是需要吸附必须与对流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吸附性能。众多研究表明,连续性血液滤过对细胞因子的清除依附于膜材料的吸附作用,然而吸附会很快达到饱和,清除效率有限。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将吸附技术与其他血液净化方式联合应用,即采用将不同血液净化技术组合或结合在一起的集成技术[1],主要是通过结合血液净化的三大基本理论,即弥散、对流和吸附,改变单纯的血液透析,开展更多血液净化的模式,不仅可以清除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弱化炎性反应,调节免疫状态,稳定内环境,还可以给患者提供营养治疗空间,对多个脏器功能进行支持,从而使其功能由简单的肾脏替代功能成了多器官功能支持与生命的维持[5,9]。吸附技术也成为了危重症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种治疗手段。
作者:李天泉(综述);陈维(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CLIA)法与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LIA法对患者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收集阳性血清标本425例,阴性血清标本90例,用T PPA进行确认;根据测定S/CO值将标本分为4组,统计各组CLIA法与T PPA的符合率。结果根据CLIA法检测结果,将标本分为4组:A 组(S/CO<1.20,n=90);B组(S/CO为1.20~10.00,n=139);C组(S/CO>10.00~20.88,n=124);D组(S/CO>20.88,n=162)。A ~D组 CLIA 法与 TPPA 的检测符合率分别为100.0%、68.3%、92.7%、100.0%,B组的检测符合率低,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CLIA法检测梅毒具有敏感性高,自动化程度高,适合大批量标本常规筛查,CLIA法检测阳性结果需进一步做TP‐PA进行确证。
作者:刘静;于静波;王玉红;赵汐渟;齐志丹;张明磊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成分输血疗效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2014年62例产后24 h内出血量≥2000 m L ,输注红细胞≥10 U的产科出血患者成分输血的方法及疗效。结果62例患者共输注红细胞悬液1022 U、新鲜冰冻血浆1441 U (100 m L为1 U )、冷沉淀435 U、机采血小板35个治疗量(1个治疗量相当于10 U浓缩血小板),其比例约为1∶1.41∶0.43∶0.34。患者在输血中(多次检测均值)与输血前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分输血2~6 h后PT、APTT、T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Hb、PLT 仍较输血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值已达到正常值范围。全部患者在及时合理成分输血后均抢救成功。结论对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加强凝血指标检测,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用相应的血液成分输注效果较好。
作者:周春浪;袁茜茜;韦小芬;覃碧静;曾德理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4℃条件下存放30 d后血浆中人巨细胞病毒DNA的稳定性。方法选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50例患者的血浆标本,将其按照人巨细胞病毒DNA 载量分为3组:低载量组(n=50,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为300~1000 copy/mL)、中载量组(n=50,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为>1000~10000 copy/mL)和高载量组(n=50,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为>10000~100000 copy/mL)。标本采集后2 h内完成基线载量(0 d)检测,其余血浆在4℃条件下保存,分别在保存1、2、3、7、14、21、30 d时检测人巨细胞病毒载量。结果低、中、高载量组标本在保存1、2、3、7、14、21、30 d后,其人巨细胞病毒载量与0 d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浆标本在4℃条件下存放30 d对人巨细胞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无影响。
作者:张玲;张清禄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评价转铁蛋白检测在验证大便少量或难辨白细胞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2014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190例,其中42例大便镜检仅见少量白细胞为实验组,148例大便镜检未见异常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便隐血和粪便转铁蛋白。结果42例实验组大便中,41例转铁蛋白阳性,1例转铁蛋白阴性,6例便隐血阳性,36例阴性;148例对照组大便中,5例转铁蛋白阳性,143例转铁蛋白阴性,3例便隐血阳性,145例阴性。转铁蛋白预测消化道炎症的阳性预测值为89.1%,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6.6%。结论转铁蛋白检测阳性可验证大便镜检中存在的少量或难辨认白细胞,作为消化道炎症状态的筛查项目。
作者:程琴;张金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调查评价重庆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为进一步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抽取重庆市某幼儿园286名2.0~7.0岁的学龄前儿童,采用 Z分法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2.5~3.0岁儿童身高、体质量及女童头围均高于全国标准水平。>6.0~7.0岁儿童头围高于全国标准水平。儿童身高、体质量及头围均以中等发育水平居多,分别为67.10%、62.20%和64.30%。儿童体质指数(BM I)上等率(肥胖)达到23.40%,中上等率(超重)为29.70%。结论重庆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发育状况总体良好,但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较为突出,提示需要对儿童营养摄入进行适量控制。
作者:朱晓博;荣红辉;张玲;崔博;陈济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2011~2013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该院2011~2013年临床首次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6498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6软件分析耐药情况。结果6498株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产气肠杆菌等,主要来自IC 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等,送检标本主要为痰液、尿液和血液等。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率较高,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已经出现。结论该院肠杆菌科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率较低,且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有增多趋势。
作者:李夏静;徐业茗;李洪春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 ID S )患者并发贫血的情况,探讨影响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93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贫血发生率及特点,对贫血与总淋巴细胞数(TLC)、血红蛋白(Hb)与清蛋白(ALB)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93例AIDS患者中有61例并发贫血,贫血发生率为65.6%,轻、中、重度贫血分别占62.3%、26.2%、11.5%,大细胞、正细胞、小细胞性贫血各占8.2%、80.3%、11.5%。61例贫血患者中,27例(44.26%)为单纯贫血者,34例(55.74%)合并其他血细胞减少。贫血发生率随 T LC减少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患者的Hb与ALB呈正相关(r=0.444,P<0.01)。结论 AIDS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较高,机会感染、免疫缺陷、营养状况与贫血发生相关。
作者:都泓莲;邹永胜;刘泽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由黄连、黄芪、黄芩调制而成的三黄药粉、药油涂抹治疗输液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输液所致静脉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三黄药粉、药油治疗,每4 h涂抹1次;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每日3次,每次20 min。治疗3 d后按照静脉炎分度标准设定的评价标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与对照组(93.33%)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黄药粉、药油治疗输液所致静脉炎效果显著,且对输液所致输液渗漏也有很好的疗效,在治愈的同时可减少患者的痛苦,显示出中药治疗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优势。
作者:余蓉;于露;何博;熊晓琴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的寄生虫病类型[1‐2],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在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免疫诊断和病原学检查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两种日本血吸虫病临床检查技术,免疫学诊断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病原学检查是确诊血吸虫感染的手段,但漏检率高[3‐4],同时,临床上现有的各种检测技术操作方法均较为繁琐,且费力费时,因而现场应用价值较低。因此提高病原学检出率和工作效率是当前血防工作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解决办法之一即为粪膜镜下阅片自动化,然而,很长时间以来粪渣和虫卵之间存在的反差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其一直未能实现。为了对粪渣和虫卵之间存在的反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对血吸虫卵染色的研究,本次研究采用中性红对血吸虫卵进行染色,探索不同染色时间、不同浓度等条件对日本血吸虫卵染色的效果及影响,以便找出佳的染色条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丘继哲;王乐三;邹艳;黄旭;徐妮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病患者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抗体水平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肾病患者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1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研究对象血浆抗ox‐LDL抗体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将慢性肾病患者分为高滴度组(抗ox‐LDL抗体滴度≥23μg/mL ,n=21)和低滴度组(抗ox‐LDL抗体滴度<23μg/mL ,n=29),比较各组炎性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α、IFN‐β、IFN‐γ、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滴度组和低滴度组 IFN‐α、IFN‐β和 IFN‐γ均明显升高( P<0.05)。低滴度组IL‐6和IL‐10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 P<0.05),但高滴度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滴度组和低滴度组IL‐1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慢性肾病患者血中抗ox‐LDL抗体升高程度与多个炎性因细胞子表达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检测慢性肾病患者血中抗ox‐LDL抗体水平对了解疾病进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赖钰明;张琴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在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间采用传统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25例设为传统组;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采用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方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传统组和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和重新穿刺率。结果传统组穿刺成功率为92.8%,重新穿刺率为10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9.2%,重新穿刺率为7.7%。2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新穿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是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有效措施,可以避免重新穿刺,减轻患者重复穿刺的痛苦,对内瘘血管有保护作用。
作者:肖容;舒良秀;姚国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46例为冠心病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根据疾病类型,将冠心病组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6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5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7例。根据病变支数分组,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65例,双支病变组48例,多支病变组33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分别检测RDW、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葡萄糖(GLU)、总胆红素(TBIL)及hs‐CRP水平。应用ROC曲线评价RDW和hs‐CRP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LDL、hs‐CRP及RDW水平明显升高(P<0.05)。AMI组血清hs‐CRP和RDW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1),且 AMI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 UAP组(P<0.05)。多支病变组血清hs‐CRP和RDW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P<0.01),且双支病变组RDW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RDW和hs‐CR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95% CI:0.683~0.842)、0.732(95% CI:0.656~0.820)。RDW和hs‐CRP的佳临界值分别为14.65%和5.92 mg/L ,这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8%、61.7%和74.5%、62.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HDL、吸烟史和性别进入回归模型,回归系数分别为0.624、-7.254、0.630、0.947。结论 RDW和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冠心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高水平的RDW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孙京花;李健;王成彬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骨髓细胞学联合骨髓铁染色和血清铁蛋白检查结果对不明原因贫血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不明原因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及骨髓铁染色、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结果通过联合检查,有160例患者(74.4%)明确贫血的原因,其中缺铁性贫血98例(45.58%),巨细胞性贫血15例(6.98%),溶血性贫血10例(4.65%),急性白血病6例(2.79%),慢性病性贫血18例(8.37%),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例(1.39%),淋巴瘤5例(2.3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例(2.33%),另外55例(25.6%)贫血的原因不能明确。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贫血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是必要的,同时进行骨髓铁染色及血清铁蛋白检测,在确定贫血类型和对症治疗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对大部分不明原因贫血的患者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侯霞;邓德耀;田维娟;朱丽红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了解南宁市江南区孕妇对出生缺陷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得途径和态度行为,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拓展思路。方法对2014年6~12月到该院产科初次建立围生期保健手册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408份,其中有效问卷1362份,有效应答率96.73%。调查结果显示,孕妇对预防出生缺陷相关知识知晓率为2.94%~98.24%。除5项外(共计20项),其他项的知晓率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提高( P<0.05)。对预防出生缺陷相关知识获得途径主要是网络、手机(62.70%)和书刊、报纸(57.64%)。婚前医学检查率为96.77%,孕前医学检查率为33.26%,产前医学检查率为96.99%,计划妊娠率为61.82%。结论孕妇普遍知晓预防出生缺陷的基本知识,但不全面,大多数孕妇对优生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依托网络和手机平台可扩大孕妇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途径服务于大众。
作者:曾江辉;李建民;梁秀云;卢庆;潘革;梁少林;杨兰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