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3例AIDS患者并发贫血的临床分析

都泓莲;邹永胜;刘泽明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贫血, 总淋巴细胞数, 清蛋白
摘要:目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 ID S )患者并发贫血的情况,探讨影响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93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贫血发生率及特点,对贫血与总淋巴细胞数(TLC)、血红蛋白(Hb)与清蛋白(ALB)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93例AIDS患者中有61例并发贫血,贫血发生率为65.6%,轻、中、重度贫血分别占62.3%、26.2%、11.5%,大细胞、正细胞、小细胞性贫血各占8.2%、80.3%、11.5%。61例贫血患者中,27例(44.26%)为单纯贫血者,34例(55.74%)合并其他血细胞减少。贫血发生率随 T LC减少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患者的Hb与ALB呈正相关(r=0.444,P<0.01)。结论 AIDS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较高,机会感染、免疫缺陷、营养状况与贫血发生相关。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应用复合乳酸菌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IL-6和IL-17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复合乳酸菌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白细胞介素(IL)‐6和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1~12月ICU住院治疗的230例重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率、病死率、临床治疗效果及ICU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同时分析比较降钙素原(PCT)、IL‐6及IL‐17水平。结果益生菌组患者VAP发生率(26.1%)明显低于对照组(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益生菌组患者出现VAP的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P<0.05),平均ICU住院时间方面,益生菌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早期(治疗后第4天)益生菌组PCT、IL‐6、IL‐17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使用复合乳酸杆菌制剂可以有效预防VAP的发生。

    作者:王定淼;陈琳;陈勇;邱世明;李星;徐冬;周代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绩效考评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绩效考评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护理人员50例,对其实行绩效考评的管理制度,比较实行绩效考评前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患者满意程度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实行绩效考评后,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得分[(19.33±6.11)分]和操作规范得分[(19.67±5.89)分]明显高于实行绩效考评之前,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升高,纠纷、不良事件、投诉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绩效考评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护患矛盾,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进行。

    作者:华润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门诊患者对银行卡预约挂号知晓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目的:调查门诊患者对银行卡预约挂号新挂号方式的知晓状况,同时探索银行与医院对新挂号方式的改进方法与对策。方法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方法来探寻患者对于新挂号方式的知晓状况。结果47%的患者知晓银行卡预约挂号,83%的患者认可银行卡预约挂号;仅22%的患者使用过银行卡挂号,其中80%未成功挂到号;64%的患者选择网上预约挂号,仅18%的患者选择银行网点和医院自助机预约挂号。结论通过对银行卡新挂号方式的知晓状况的调查,为银行与医院提供有效的对于新挂号方式的改进措施,提高患者对新挂号方式的接受程度,从而提高患者对预约挂号的满意度。

    作者:田园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CLIA)法与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LIA法对患者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收集阳性血清标本425例,阴性血清标本90例,用T PPA进行确认;根据测定S/CO值将标本分为4组,统计各组CLIA法与T PPA的符合率。结果根据CLIA法检测结果,将标本分为4组:A 组(S/CO<1.20,n=90);B组(S/CO为1.20~10.00,n=139);C组(S/CO>10.00~20.88,n=124);D组(S/CO>20.88,n=162)。A ~D组 CLIA 法与 TPPA 的检测符合率分别为100.0%、68.3%、92.7%、100.0%,B组的检测符合率低,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CLIA法检测梅毒具有敏感性高,自动化程度高,适合大批量标本常规筛查,CLIA法检测阳性结果需进一步做TP‐PA进行确证。

    作者:刘静;于静波;王玉红;赵汐渟;齐志丹;张明磊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93例AIDS患者并发贫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 ID S )患者并发贫血的情况,探讨影响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93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贫血发生率及特点,对贫血与总淋巴细胞数(TLC)、血红蛋白(Hb)与清蛋白(ALB)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93例AIDS患者中有61例并发贫血,贫血发生率为65.6%,轻、中、重度贫血分别占62.3%、26.2%、11.5%,大细胞、正细胞、小细胞性贫血各占8.2%、80.3%、11.5%。61例贫血患者中,27例(44.26%)为单纯贫血者,34例(55.74%)合并其他血细胞减少。贫血发生率随 T LC减少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患者的Hb与ALB呈正相关(r=0.444,P<0.01)。结论 AIDS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较高,机会感染、免疫缺陷、营养状况与贫血发生相关。

    作者:都泓莲;邹永胜;刘泽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预见性护理对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效果

    目的:对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进行护理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引导分娩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给予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阴道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满意程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分娩后24 h阴道出血量(258.7±74.6)mL 及分娩过程总出血量(666.4±165.2)m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4±96.5)mL 及(1021.5±321.4)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上对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进行护理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孔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颈动脉弹性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参数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诊为CSF的患者108例作为CSF组,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狭窄的健康人群10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检测弹性指数(β)、压力‐应变弹性指数(Ep)、顺应性(AC)和脉搏波传递速度(PWV )等动脉弹性参数,同时进行 HCY浓度测定。结果 CSF组超声检测的颈动脉弹性参数β、Ep、PWV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而AC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SF组 HCY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F组HCY浓度与颈动脉弹性参数β、Ep和PWV呈正相关,与AC呈负相关。结论 ET技术是评价CSF患者颈动脉弹性的简单、实用方法,CSF患者 HCY浓度与颈动脉弹性参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杨松;何文;张红霞;王德昭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南宁市江南区孕妇出生缺陷预防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了解南宁市江南区孕妇对出生缺陷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得途径和态度行为,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拓展思路。方法对2014年6~12月到该院产科初次建立围生期保健手册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408份,其中有效问卷1362份,有效应答率96.73%。调查结果显示,孕妇对预防出生缺陷相关知识知晓率为2.94%~98.24%。除5项外(共计20项),其他项的知晓率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提高( P<0.05)。对预防出生缺陷相关知识获得途径主要是网络、手机(62.70%)和书刊、报纸(57.64%)。婚前医学检查率为96.77%,孕前医学检查率为33.26%,产前医学检查率为96.99%,计划妊娠率为61.82%。结论孕妇普遍知晓预防出生缺陷的基本知识,但不全面,大多数孕妇对优生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依托网络和手机平台可扩大孕妇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途径服务于大众。

    作者:曾江辉;李建民;梁秀云;卢庆;潘革;梁少林;杨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居家护理对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

    早产儿出生时身体各器官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母体外生活能力较弱,出生后还要完成追赶性生长的问题[1]。极低体质量早产儿的出院后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改善早产儿远期预后,短期的住院护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居家护理是对住院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性护理服务,由于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基本卫生政策[3]。本次研究中主要探究居家护理对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王小娟;雷宏涛;刘晓梅;韩宇枫;李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转铁蛋白在验证大便少量或难辨认白细胞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转铁蛋白检测在验证大便少量或难辨白细胞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2014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190例,其中42例大便镜检仅见少量白细胞为实验组,148例大便镜检未见异常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便隐血和粪便转铁蛋白。结果42例实验组大便中,41例转铁蛋白阳性,1例转铁蛋白阴性,6例便隐血阳性,36例阴性;148例对照组大便中,5例转铁蛋白阳性,143例转铁蛋白阴性,3例便隐血阳性,145例阴性。转铁蛋白预测消化道炎症的阳性预测值为89.1%,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6.6%。结论转铁蛋白检测阳性可验证大便镜检中存在的少量或难辨认白细胞,作为消化道炎症状态的筛查项目。

    作者:程琴;张金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 L )是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Ph染色体t (9;22)(q34;q11)是其特征性细胞遗传学标志。Ph染色体形成的 bcr/abl融合基因编码具有较强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BCR/ABL ,通过改变关键的调节蛋白磷酸化状况来影响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引起细胞周期紊乱、增殖失控或凋亡受阻,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1]。CM L在临床上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其中急性变是大多数CM L患者的转归,而在病程发展中BCR/ABL 发挥着关键作用,靶向抑制此蛋白的表达可以有效缓解甚至可以治愈疾病。近年来,针对BCR/AB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临床应用,开辟了CM L靶向治疗的新途径,然而,这些药物不能根除白血病,容易引发耐药,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对CM L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白血病干细胞(LSC)自我更新与增殖的信号通路中关键靶点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CM L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的认识,多靶点、联合用药可能成为治疗CM L的关键[2]。

    作者:董菲(综述);孙成铭(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右美托咪定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后清醒镇静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后清醒镇静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食管癌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两组均选择静吸复合插管全身麻醉,并顺利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硬膜外自控镇痛,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清醒镇静。结果两组术毕及术后72 h外周血CD3+和CD3+CD8+ T细胞绝对值均明显低于术前( P<0.05),治疗组术毕及术后72 h外周血CD3+和CD3+CD8+ T细胞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术后的恢复,两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治疗组术后24 h与术后7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进流质时间与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疗组术后切口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有助于调整食管癌根治术后免疫紊乱,缓解疼痛,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艳;李伟敬;杜文敏;欧阳碧山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延伸护理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延伸护理干预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9月在该院接受住院干预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施以肝炎后肝硬化常规护理,试验组则于对照组护理内容基础之上,于研究对象出院后施以为期6个月的延伸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干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试验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硬化相关健康知识认知度达标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施以出院后的延伸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曹睿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基于双启动寡聚核苷酸引物的沙门菌、志贺菌、弯曲杆菌、耶尔森菌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多重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弯曲杆菌、耶尔森菌的方法。方法通过设计针对沙门菌、志贺菌、弯曲杆菌和耶尔森菌的双寡聚核苷酸引物,来建立这4种病原体的多重PCR检测体系。结果建立的多重PCR体系可同时特异性扩增4种病原体的DNA片段。沙门菌和弯曲杆菌的特异性和敏感度都是100.0%,志贺菌和耶尔森菌的敏感度是100.0%,特异性分别是99.3%和98.6%。低检测限均为103 co pies/mL。结论该体系可快速、有效、准确检测出样品中4种病原体的存在,可用于肠胃道相关病原体感染的辅助评价。

    作者:梁红;李明;贾昕;许军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不同通气模式在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3例,分别为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 V )+压力支持通气(PSV )模式组和适应性压力支持(ASV )模式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后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SIMV+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组和SIMV+PSV模式组的VAP发生率分别为7.7%、15.4%,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8%、3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模式对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较SIM V+PSV模式好,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谈翠挽;肖贵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对多种感染灶医院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 )与C反应蛋白(CRP)对无明确感染灶医院感染诊断的临床作用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感染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无明确感染灶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每组各60例。选择该院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研究对象的PCT和CRP水平,比较三组间的差异。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PCT和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和非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患者PCT和CRP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和非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和CRP用于早期感染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中 PCT诊断价值高于CRP。

    作者:吴红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乳腺良性病变与乳腺癌患者 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外科住院患者164例,其中88例良性病变患者和76例乳腺癌患者(无淋巴结转移者35例,有淋巴结转移者41例)。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和乳腺良性病变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8(0.18~0.45)、0.26(0.17~0.42)mg/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9(0.22~0.40)、0.24(0.15~0.50)mg/L ,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密切相关性。

    作者:吴卫;孙胜利;陈倩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皮肌炎患者抗核抗体和抗 Jo-1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皮肌炎常见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和抗合成酶Jo‐1抗体(抗Jo‐1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皮肌炎患者280例,分为ANA阳性且抗Jo‐1抗体阳性组(A组,70例)、ANA阳性抗Jo‐1抗体阴性组(B组,80例)、ANA阴性抗Jo‐1抗体阳性组(C组,70例)及ANA阴性且抗Jo‐1抗体阴性组(D组,60例)。分析4组患者肌酶变化情况、内脏器官损害情况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特点,并分析不同ANA水平与肌酶的相关性。结果与D组比较,A组和C组患者肌酶明显升高,且肺和心脏损害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而B组患者肌酶升高不明显(P>0.05),且肌酶与ANA滴度水平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抗Jo‐1抗体能正确反映皮肌炎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叶杨;高晓梅;杨南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应用Delphi法筛选护理人员对PDA临床应用态度的评价指标

    目的:构建护理人员对临床使用个人数字助理(PDA )的态度评价指标。方法采用Delphi法,选择护理管理、临床护理专家及医疗信息化专家24名,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3轮专家意见函询。结果经过3轮函询,构建了护理人员对临床使用PDA的态度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6项,三级指标29项。结论通过Delphi法构建护理人员对临床使用PDA的态度评价指标,能为医院对 PDA的选择和实施提供科学、可靠的筛选指标,对进一步研究PDA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肖爽;赵庆华;肖明朝;王友俊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临床干生化检验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干生化检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方法针对强生Vitro56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的15项指标,利用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等数据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结果15项临床干生化检测指标的测量不确定度为4.62%~18.39%,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测量不确定度受各因素影响不一。结论通过评估15项检测指标的测量不确定度,根据不确定度分量的贡献大小可为临床干生化检验改进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尹晶平;董菁;徐杰;任亚璐;曹君;史进方;邱骏;顾国浩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