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孙胜利;陈倩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n=90)与对照组(n=9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前列腺素 E1治疗,治疗组给予羟苯磺酸钙治疗,治疗周期均为4周。结果治疗后两组的24 h尿清蛋白排泄量、血肌酐与尿素氮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24 h尿清蛋白排泄量、血肌酐与尿素氮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 ET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显著升高( 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可能通过纠正ET与NO表达紊乱,提高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作用来减轻肾脏损伤,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张威;田少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对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进行护理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引导分娩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给予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阴道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满意程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分娩后24 h阴道出血量(258.7±74.6)mL 及分娩过程总出血量(666.4±165.2)m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4±96.5)mL 及(1021.5±321.4)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上对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进行护理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孔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比较Trizol法、蛋白酶K消化+ Trizol法及沉淀裂解法提取血清miRNA的效果。方法分别选取2例健康人、2例肺炎患者和2例肺癌患者血清,以Let‐7a‐5p作为目标mRNA ,线虫Cel‐miR‐39‐3p作为内参,分别采用Trizol法、蛋白酶K消化+ Trizol法及沉淀裂解法提取血清miRNA ,以Let‐7a‐5p及Cel‐miR‐39‐3p特异性引物进行反转录PCR ,以反转录PCR产物为模板运用SYBGreen Ⅰ法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T rizol法与蛋白酶K消化+ Trizol法均能有效提取到血清miRNA ,而沉淀裂解法由于没有对血浆中的RNA进行富集故提取效果不佳。T rizol法提取较蛋白酶K消化+ T rizol法相比,可以减少蛋白酶K的消化时间且提取效果更好,并且血清与Trizol试剂的体积比为200∶600时效果相对较好。三种方法检测Cel‐miR‐39‐3p的Ct值基本一致。Tr‐izol法和蛋白酶K消化+ Trizol法在提取过程中加入的内参丢失较少。结论 Trizol法作为总RNA提取的手段适用于血清miRNA提取,通过调整血清与Trizol试剂的用量可使提取到的血清miRNA能够满足试验需要。
作者:陈昌国;陈秋圆;郭建巍;马志家;刘敏;赵强元;张雅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比较2%氯已定乙醇与0.5%碘伏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效果。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例留置尿管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消毒液采用0.5%碘伏,试验组消毒液采用2%氯已定乙醇,定期留置标本做细菌培养,比较CAUTI的发生率。结果留置导尿后第3、7、10天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00%、9.00%、16.00%,试验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0.00%、1.00%、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为63.89%、25.00%、11.11%。结论2%氯已定乙醇较0.5%碘伏更能有效预防C A U T I感染的发生。
作者:成燕;吴晓春;官莉;侯章梅;李帆;杨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早产儿出生时身体各器官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母体外生活能力较弱,出生后还要完成追赶性生长的问题[1]。极低体质量早产儿的出院后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改善早产儿远期预后,短期的住院护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居家护理是对住院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性护理服务,由于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基本卫生政策[3]。本次研究中主要探究居家护理对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王小娟;雷宏涛;刘晓梅;韩宇枫;李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水平与肺癌和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与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菌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和糖链抗原15‐3(CA15‐3)联合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77例肺癌患者、41例乳腺癌患者和164例健康体检者血清VEGF的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肺癌患者血清CEA、NSE、CYFRA21‐1、SCC和乳腺癌患者血清CEA、CA15‐3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组和乳腺癌组血清 VEGF 水平分别为(234.08±187.33)、(229.20±187.33)pg/m L ,分别高于肺癌健康对照组和乳腺癌对照组( P<0.05)。血清 V EG F水平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20,P<0.05)。V EG F对肺癌和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2.3%和61.0%,均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常见标志物,特异性分别为82.0%和70.7%。VEGF与CEA、NSE、CYFRA21‐1、SCC和CA15‐3的联合检测诊断肺癌和乳腺癌的灵敏度分别是80.5%和70.4%。结论 VEGF与 CEA、NSE、CY‐FRA21‐1、SCC和CA15‐3的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对肺癌和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在肺癌和乳腺癌的筛查、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殷运菊;徐威;张青云;张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不缩短指骨显微外科手术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84指)行不缩短指骨显微外科末节断指再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再植指成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指体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84指中80指成活,成活率为95.2%,术中10指发生血管危象,6指经积极治疗后好转,4指治疗无效而手术失败。随访1年,成活的80指中,现恢复良好,指骨愈合良好,基本恢复指体痛觉及触觉,活动功能良好,且末节指屈伸活动恢复正常,指体功能优良率为92.5%,术后2指出现指甲畸形。结论不缩短指骨显微外科手术应用于末节断骨再植疗效可靠,成活率及总优良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晓涛;杨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调查评价重庆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为进一步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抽取重庆市某幼儿园286名2.0~7.0岁的学龄前儿童,采用 Z分法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2.5~3.0岁儿童身高、体质量及女童头围均高于全国标准水平。>6.0~7.0岁儿童头围高于全国标准水平。儿童身高、体质量及头围均以中等发育水平居多,分别为67.10%、62.20%和64.30%。儿童体质指数(BM I)上等率(肥胖)达到23.40%,中上等率(超重)为29.70%。结论重庆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发育状况总体良好,但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较为突出,提示需要对儿童营养摄入进行适量控制。
作者:朱晓博;荣红辉;张玲;崔博;陈济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中泛素结合酶UbcH10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U bc H 10蛋白的表达量,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Matrigel侵袭实验分析 UbcH10对结直肠癌 HT‐29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U bc H 10蛋白在正常组织细胞中几乎不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的细胞核中高表达,并且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atrige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UbcH10过表达可显著增加 HT‐29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结论 UbcH10基因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并与结直肠癌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结直肠癌诊断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肿瘤标志物及结直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陈世敏;陈英剑;胡成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外周血 Th17及CD4+ CD25+ 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21、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30例sPE患者(sPE组)及30例正常妊娠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T h17及CD4+ CD25+ T reg细胞水平。采用 QRT‐PCR检测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RORγt)mRNA 和 Foxp3 mRNA 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17、IL‐21、IL‐10和TGF‐β水平。结果 sPE组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为(1.16±0.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8±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7,P=0.002)。sPE组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水平为(1.65±0.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2±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00)。sPE组RORγt mRNA表达水平为0.190±0.063,高于对照组的0.136±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6,P=0.001)。而sPE组Foxp3 mRNA表达水平为0.069±0.025,低于对照组的0.127±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8, P=0.000)。sPE组IL‐17、IL‐21、IL‐10水平分别为(82.03±37.61)、(63.29±27.42)、(56.89±17.28)ng/L ,高于对照组的(30.81±21.87)、(33.87±13.73)、(33.24±11.93)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水平为(24.34±6.51)ng/L ,低于对照组的(46.97±15.81)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81,P=0.000)。sPE患者血浆IL‐17、IL‐21水平与Th17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5、0.586,P<0.01)。结论 sPE患者 Th17细胞数量升高,CD4+CD25+ T reg细胞数量减少,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紊乱在sPE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汪勤;赵春辉;夏良萍;朱华英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 T )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4年6月该院行脾切断流术的71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 PV T 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方法。结果 PV T发生率受年龄、肝功能等级、是否合并糖尿病和术后抗凝治疗,以及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等5个因素影响。发生 PV T 的患者术前和术毕的门静脉压力及其差值均高于未发生 PV T 的患者( P<0.05)。发生 PVT 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浓度均在术前到术后2周时增高,术后2周后开始降低,发生PV T的患者与未发生PV T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术后2~12周各时间点D‐二聚体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低下、糖尿病、年龄、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术后抗凝治疗、D‐二聚体浓度和门静脉压力是发生PV T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改善危险因素对预防PV T形成有积极意义。
作者:何念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在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2~2014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共96例,根据治疗28 d后患者存活与否分为存活组(n=58)和死亡组(n=38),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1、4、7、28 d时 PCT、IL‐6、CRP水平及 A‐PACHE Ⅱ评分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以上4项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存活组患者PCT、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期间平均水平分别为(8.34±1.39)μg/L、(61.25±8.17)mg/L ;死亡组PCT、CRP水平则明显上升,治疗期间平均水平分别为(14.38±2.58)μg/L、(98.87±13.24)mg/L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趋势与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相符合,存活组和死亡组的APACHEⅡ平均分分别为(38.95±3.76)、(69.53±7.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思(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IL‐6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CT、IL‐6、CRP、APACHE Ⅱ的AUC分别为0.851、0.787、0.653、0.861。结论 PCT、CRP及IL‐6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程度,其中PCT及CR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病情变化及预后情况。
作者:张雷;马云杰;乔梁;司朝辉;梁颖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后清醒镇静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食管癌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两组均选择静吸复合插管全身麻醉,并顺利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硬膜外自控镇痛,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清醒镇静。结果两组术毕及术后72 h外周血CD3+和CD3+CD8+ T细胞绝对值均明显低于术前( P<0.05),治疗组术毕及术后72 h外周血CD3+和CD3+CD8+ T细胞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术后的恢复,两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治疗组术后24 h与术后7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进流质时间与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疗组术后切口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有助于调整食管癌根治术后免疫紊乱,缓解疼痛,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艳;李伟敬;杜文敏;欧阳碧山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在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间采用传统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25例设为传统组;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采用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方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传统组和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和重新穿刺率。结果传统组穿刺成功率为92.8%,重新穿刺率为10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9.2%,重新穿刺率为7.7%。2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新穿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是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有效措施,可以避免重新穿刺,减轻患者重复穿刺的痛苦,对内瘘血管有保护作用。
作者:肖容;舒良秀;姚国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采用加强术前呼吸道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术前护理措施控制患者原发内科及呼吸系统疾病、嘱患者术前戒烟及常规术前健康教育。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强术前呼吸道护理措施,包括肺功能训练、有效咳嗽及吞咽功能训练。评价手术后患者72 h排痰量、血氧饱和度(SpO2)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72 h排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对照组术后 SpO2>95%的患者占78.46%,研究组为9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术后感染性肺炎发病率为7.69%,其中吸入性肺炎4例,发病率3.08%;研究组术后感染性肺炎发病率为2.31%,未出现吸入性肺炎患者,发病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采用加强术前呼吸道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排痰及肺功能恢复。
作者:王雪蕾;吴雪静;胖艳敏;马晴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护理标识在手术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实施的护理标识应用效果与实施前的常规护理进行比较,手术室护理的标识主要包含患者信息标识、药物不良反应史标识、输液或引流管道标识、药物标识(术中)、手术室空间标识、手术室设备标识及警示标识。结果观察组风险概率为2.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患者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实施护理标识措施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行护理标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高阳;高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 )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2例T2DM患者作为T2DM组,依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控制良好和控制不良组,选取6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的 HbA1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S)、餐后2 h血糖(PPBS)、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 FFA 及餐后2 h游离脂肪酸(2hFFA)。以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T2DM 组HbA1c、TG、FBS、PPBS、FFA、2hFFA及 HOMA‐IR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 T2DM 控制不良组各指标均高于控制良好组(P<0.05)。FFA、2hFFA与其他指标均呈明显正相关(r>0.5,P<0.01)。结论T2DM患者体内FFA水平显著升高,与胰岛素抵抗存在明显相关性。
作者:郝建军;冯晓鸿;吴孝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临床干生化检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方法针对强生Vitro56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的15项指标,利用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等数据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结果15项临床干生化检测指标的测量不确定度为4.62%~18.39%,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测量不确定度受各因素影响不一。结论通过评估15项检测指标的测量不确定度,根据不确定度分量的贡献大小可为临床干生化检验改进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尹晶平;董菁;徐杰;任亚璐;曹君;史进方;邱骏;顾国浩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检测扩张型心肌病(DCM )患者CD4+和CD8+ T 淋巴细胞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DCM患者(DCM组)和健康人(CON组)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白细胞计数(WBC )、淋巴细胞计数(LYM )、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差异,分析不同心功能分级中LYM 、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差异。结果 DCM组和CON组研究对象在WBC和CD3+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患者外周血LYM 、CD4+和CD4+/CD8+均明显高于CON组(P<0.05),CD8+明显低于CON组(P<0.05)。DCM 组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LYM、CD4+和CD4+/CD8+明显高于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P<0.05),CD8+明显低于Ⅰ+Ⅱ级患者(P<0.05),心功能分级越高LYM、CD4+和CD4+/CD8+也越高,而CD8+越低。结论 DCM 发病机制与CD4+和CD8+ T淋巴细胞密切相关,其水平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李志芳;段成城;董丽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构建护理人员对临床使用个人数字助理(PDA )的态度评价指标。方法采用Delphi法,选择护理管理、临床护理专家及医疗信息化专家24名,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3轮专家意见函询。结果经过3轮函询,构建了护理人员对临床使用PDA的态度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6项,三级指标29项。结论通过Delphi法构建护理人员对临床使用PDA的态度评价指标,能为医院对 PDA的选择和实施提供科学、可靠的筛选指标,对进一步研究PDA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肖爽;赵庆华;肖明朝;王友俊 刊期: 2015年第20期